國家不幸詩家幸:李煜的帝王之悲和詩詞之幸

2021-01-11 騰訊網

世人了解李煜,多是因其亡國後的詩詞,一首《虞美人》令無數後人感慨不已。但對於李煜這個人,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他是南唐後主,也是亡國之君。他在世時不修政事,亡國後一直懷念故國。他在位時詞風多為柔靡之作,亡國後詞風轉為哀婉悽涼,多表達了自己的亡國之痛。

虞美人

李煜是一個複雜的人,情商和智商時而在線,時而感人。他在投降三年後便突然死亡,後人多懷疑他是被宋太宗下毒而死,原因就是他所作的諸多懷念故國的詩詞引起了宋太宗的不滿。但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南唐亡國的事實了,李煜所能留給後世的,只有一篇篇文學著作罷了。

1.繼位後驕奢聲色、尊釋重佛

李煜出生於公元937年,是南唐中主的第六子。他自幼聰慧、對於詩文書畫都很擅長,李璟的長子李弘冀在軍中頗有威望。而李璟的妻子鍾皇后嫡出的子嗣只有長皇子李弘冀、六皇子李煜和七皇子李從善三人。在遭到李弘冀的猜忌後,李煜自號「鍾隱」、「蓮峰居士」、「鍾峰隱者」,醉心經書,不問正式,表明自己無意皇位。

但事實總是出人意料的,李弘冀在剛被封為太子一年後便因病而逝。之後李煜便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太子,並在961年李璟死後繼位。李煜繼位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建立宋朝。李煜初期採取了一些政策改善國庫空虛的困境,但效果並不顯著。

劇照中的李煜與此同時,李煜由於自小久處深宮,難免染上了生活奢侈、沉迷聲色的毛病。李煜在亡國前的詩詞多為鍾情聲色的享樂作品。比如他的《木蘭花》一詞,竟然能從魚貫而入的的歌舞宮女上感受到軍旅中的浩蕩之情,一幅君王享樂圖栩栩如生地出現在讀者面前。

也許是「歸隱」期間養成的愛好,也許是因為絲毫察覺不到宋朝的崛起對南唐的威脅,還有可能是把國泰民安的政治訴求都寄托在神佛上,李煜信奉佛法幾乎達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在宮中、鐘山修建了佛寺,每天供應上千名僧侶的日常開銷。這對於本就財政枯竭的南唐國庫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據《十國春秋》記載,在969年,國家形勢已經危險的情況下,李煜還在國內開設道場。李煜對於尊佛,比國事上心多了。

2.降制示尊求自保,國破人亡終投降

在李煜在宮中荒淫無度的時候,宋太祖則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發展國力、徵伐天下的大業之中。隨著湖南、荊南、後蜀、南漢被一一收入大宋的領土,宋太祖的環顧四望,把目光盯上了南唐,此時的宋太祖已經不屑於找什麼藉口了。之前的幾個小國需要藉口討伐是擔心其他小國聯合一氣,難以收拾,此時的南唐孤立無援,還找理由給誰聽呢?

971年之前的時間裡,雖然宋朝沒有騰出手來對付南唐,但對於南唐的部署一直沒有停止。先是穩住南唐,在李煜的兒子、母親去世的時候派大臣弔唁,後在968年南唐大旱的時候賜下糧食撫恤。這樣既能安撫南唐百姓,又能麻痺南唐政府。

南唐韓熙載夜宴圖

公元971年,宋太祖消滅南漢後屯兵漢陽,直逼南唐邊境。李煜一邊去除唐號,一邊上表宋太祖請求罷除詔書不直呼姓名的禮遇。其實早在963年,李煜就請求詔書不名之禮了,但未得到許可。這次宋太祖同意了李煜的請求。就在國家形勢危迫之時,李煜雖然憂心如焚,卻並沒有實際舉措,只是每天與臣子飲酒悲歌。

972年,李煜下令降低儀制,把一眾政府部門和貴族爵位都降低一級,以示對宋朝的尊崇。973年,李煜上表願意接受爵位冊封,被宋太祖拒絕。因為此時宋朝已經下決心收復南唐了,如果只是冊封了事,那麼南唐依舊是宋朝國土內的國中之國。內政並不會受到宋朝政府的管理,宋朝需要的是實際上的統一,而不是名義上的。

974年,宋太祖以祭天之由詔李煜進京。李煜當然不敢從命了,因為他知道一旦自己到了汴京,必定會被扣留,宋朝便可以兵不血刃收復南唐了。既然如此,宋軍南下,南唐只能舉國抵抗。但此時的南唐已經根本無法與宋朝相提並論了,而李煜卻仍舊被左右奸臣蒙蔽,直到宋軍屯兵在金陵城南十裡時還不知軍情。

金陵城

南唐能夠抵擋宋軍一年之久,軍事上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一來李煜聽信奸臣,不用忠臣,連宋太祖都非常忌憚的大將林仁肇被宋太祖略施反間計後,就被李煜下令毒殺了。二來,連李煜都不關心敵情,更別提親自上前線鼓舞士氣了,這樣的君主手下,怎麼會有奮不顧身保家衛國的士兵呢?

公元975年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雖由於南唐總體上實力與宋朝之間的巨大差距,南唐的亡國已經成勢不可擋之勢,但李煜也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他在位時沉迷聲色,不理政事,國內發展停滯不前,亡國的結局並不出意料。

3.國家不幸詩家幸,亡國之詩成就了李煜,也導致了他的死亡

李煜被押解到京城後,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意為他多次違背宋太祖的旨意,這也是對李煜的侮辱。巨大的地位落差和心理落差之下,李煜終於感受到了亡國的屈辱,但此時無論如何都已經無濟於事了,只能終日以淚洗面,感嘆人生無常之悲哀了。

這期間李煜作了很多表達亡國之痛的詩詞,這些詩詞確定了他在詞史上的地位,他用極富感染力的文字,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和心理,寫出了國亡家破的悽涼和悔恨。當代作家柏楊對李煜的評價很中肯:「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後,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

李煜詞

但詩詞成就了李煜的文壇地位,卻也成為了他死亡的導火索。本就有毒殺他人之好的宋太宗聽到李煜這麼多的亡國詩詞未免心中越來越不快。等到聽到李煜的《虞美人》後,終於痛下殺手。北宋的《墨記》、清代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都記載了李煜被毒殺之事。《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李後主之卒,它書多言賜鴆非善終。」

李煜投降後卻不嚴於律己,謹言慎行,反而常常創作亡國之詞,這恐怕是任何一個帝王都無法忍受的。如此看來劉禪的「樂不思蜀」或許才是亡國後的明哲保身之策,或許「國家不幸詩家幸」可能說的就是李煜吧,如果沒有亡國帶來的悲痛,也就沒有聞名詞壇的南唐後主了。

相關焦點

  • 李煜:一位被帝位耽誤的詞帝,他是文壇之幸但是南唐百姓之不幸!
    在此之前,李煜為了表達出自己對皇位的無視,整天寄情於山水之間,為了避嫌,一直當著帝王家的透明人,當著當著就真喜歡上了詩詞。據史書記載: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善詩文。翻譯過來就是,多才多藝,只要是文人之間流行的才藝,他都會,而且還玩得很溜。
  • 李煜被囚禁之後,寫下一首詞,感嘆國破家亡,訴說命運的無奈
    一提到南唐後主李煜相比大家都很熟悉,他被公認為是帝王中最具才華的一個。不得不說李煜是個不可多得的詩詞大家,他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經典佳作。李煜生在帝王之家,不知道是他的幸還是不幸。作為一國之主,他沒有治國安邦的才幹,國家也沒有抵禦外敵的實力。可以說他一身的才華全用在了詩詞上,作為一個詞人他能算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 李煜寫了一首描述女子部位的詞,刻畫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手叫絕
    談到後主李煜,很多人覺得他很擰巴的一個人,一方面治國不好好治,一方面被軟禁以後又不好好軟禁,沉不住氣,有點文人迂腐的氣質;在愛情上也看得出是那種博愛的,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狠狠愛的類型;這些迂腐的,胸無大志的,猶豫躑躅的,感性遠大於理性的氣質造就了他悲劇的人生,以至於被後人們評價為:「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始工」。
  • 李煜最「神」的一首詞!全面無一個「愁」字,卻是愁的最高境界
    李煜本是一個風流才子,前期奢華的宮廷生活與暮翠朝紅的男歡女愛,儼然成為了李煜詩詞的風格。李煜繼位的時候,南唐已是苟安在江南一隅,朝廷軟弱不堪,國家破敗,強敵環伺。宋太祖多次下詔派人召他北上,李煜性子軟弱再加上惜命,屢屢都推辭不去。
  • 江山不幸詩家幸?——中國歷史上那些感天動地的詩人和詩句
    孤山獨鶴清代位列「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在《題遺山詩》中有一句名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意思大約是,在國家遭受不幸之時,詩人卻是幸運的,因為詩人所吟乃是國家遭遇之危難變故,故情之所至其吟詩句必工整考究且每有佳句誕生。後來又有了「江山不幸詩家幸」的另一說法,以「江山」代替「國家」,似更為考究也更富有詩意。這是一句極富爭議的名言。
  • 趙翼最經典的一首詩,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是清代文學家,字雲崧,號甌北,乾隆年間進士。他長於史學,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他從小孤苦伶仃,15歲就開始掙錢養育弟弟妹妹。當了秀才後依然教書養家,考取舉人後做了幕府,境況終於有所好轉。這期間他努力學習,詩文水平也大進,終於成為清代著名的學者。
  • 南唐後主李煜與宋徽宗趙佶,兩個錯生帝王家的藝術天才
    李煜是愛國的,他也愛家人愛兄弟姐妹,然而他不明白,只有自己強大才能更好地保護國家,保護家人。他以文人的精神和胸懷治理國家,最高的雄心壯志不過就是守好祖宗的基業。在他父皇李璟和他掌管的南唐,文學達到鼎盛,文人輩出,就連武將也能吟詩作對,但面對宋軍的強悍鐵騎卻不堪一擊。李煜像亡國後的李煜被軟禁在汴京小院裡,苟且地活著。
  • 李煜最經典的一首詩詞,只有四句話,美得讓人窒息!
    李煜,五代十國南唐的最後一位君主,但他是所有末代皇帝裡面最有才華的皇帝。李煜精通書法和繪畫,通曉音律,尤其在詩詞方面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詩詞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獨樹一幟,所以後人尊李煜為「千古詞帝」!
  • 文壇巨星隕落,宋太宗千年背鍋,一首絕命詞,暗含李煜被殺真相
    #當國君是蠢材一枚,做詩人是天才一個;政治王國風雨飄搖,詩詞王國千年不倒。宋滅南唐,囚禁其國君,是當時整個國家的戰略考慮,於南唐舊民、降將都有安撫的象徵之義。宋太宗身為帝王,繼位前一直追隨其兄長,這點道理怎麼會不知道?還會拿軍國大事來發洩個人情緒?再說了,一個是堂上帝王,一個是階下囚徒,怎麼會有心裡容不下一說?
  •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詞聖李煜和他的詩詞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他是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宋太祖滅南漢後,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李煜再次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之後李煜死於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後期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如《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02 名人褒貶毛主席:南唐李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柏楊: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後,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王國維: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 李煜為數不多的詩之一,題寫在扇面上,送給了宮女,得以流傳千年
    強垂的是人心,是宮女固執地不顧年華老去,氣質不在,強行做煙視媚行之態,不滅邀寵登天之心。但即便如此刻意求寵,也終不可得,所以李煜勸她無可奈何之事莫要強求,就像歲月流逝無法逆轉,並同情她的不幸身世。有人說,這首詩終究有它的局限,因為李煜畢竟不但是男子,而且做了十五年的高高在上的君王,其實他與宮人的悲歡畢竟是不相通的。即便這首詩,情真意切頗為感人,但作為代為抒情,詩中難免有以帝王之處境俯瞰宮女之色的庸俗,這一點未免落了下乘。
  • 千古詞帝昏庸失國,歷史卻有新解讀,後主李煜真是亡國之君嗎?
    李煜是個在藝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帝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詞大家很耳熟吧,就是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這首詞文字清新優美,意境卻是撼人心魄的悲怨和滄桑。因為感人,於是成為千古絕唱。就因為這首詞,李煜被後人尊為第一詞帝。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也就因為第一詞帝這個身份,李煜卻背了一個千年的黑鍋。這是什麼意思呢?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是位於江南的一個小國。就是在李煜的手上,南唐迅速被北宋滅國。
  • 20首經典詩詞,都是在船上寫的,每一首都流傳千古
    古人愛在船上寫詩,除了舟船上的風景很好,更重要的是,詩人在船上,更易引發情思,或是思念家鄉,或是感慨飄泊…… 今天推薦20首經典詩詞,這些詩詞都是在船上寫就的,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值得大家背下來。
  • 中國歷代君王中的「奇葩」之李煜:為君不幸,詞中聖人
    自嬴政稱帝至宣統遜位,中國大約有近500位皇帝,漢唐700年算是盛世,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分裂時期約350年;漢唐帝王中有不少不稱職者,但多被少數幾位優秀帝王的功績而掩蓋了他們的失敗;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分裂期,是筆者「奇葩君王」系列小文中的重災區。五代十國中,有殘暴的朱溫、英名蓋世的柴榮、布衣皇帝錢鏐、蓋世英雄李存勖,等等。
  • 帝王將相·詩詞人物誌系列(南郭居士·郭軍)
    詩詞人物誌系列之帝王將相【定風波】長恨風波亭之嶽飛文/南郭居士血浴長纓徵遠戎,一身浩氣見精忠。但憾中朝奸佞笑,憑弔,風波亭嘆沈冤蒙。猛志難酬空負恨,莫問,鐵槍何日搗黃龍?縱使功名塵與土,亙古,汗青未忘寫英雄。
  • 讀李煜《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擁有時就珍惜,失去就坦然面對
    提到李煜,後代人對他是褒貶不一的,不得不承認,李煜是一位出色的詞人,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卻不是一位稱職的人君,李煜在政治上十分無能,在位期間整日笙歌燕舞,不問政事。也算是間接加速了滅國。李煜給我們留下的詩詞是珍貴的財富,他的創作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不修政事,縱情於吟詠宴遊,笙歌燕舞,他這一時期的詞作大都反映了他的官廷生活,這些詞雖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實則為南朝宮體和花間詞風的承續。
  •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句句令人驚嘆
    「無言獨上西樓」,神態和動作的描寫,能讀出一種作者亡國的無可奈何,暗暗揭示一種內心的悽楚無法用言語表達,更無法與人傾訴。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首詞感情真實,深沉自然,傾瀉了失國之痛,更是表達沉鬱哀婉,感人至深。在一首詩詞裡面,有一句經典的傳頌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了,但李煜卻做到了四句皆經典,這真的不是一般文人能做到的,所以說句句令人驚嘆。
  • 千古帝王之隋煬帝外傳——大隋第一詩人
    隋煬帝楊廣畫像  然而隋煬帝楊廣卻是一位才情美的皇帝,在中國古代帝王中能夠同時擁有千秋功業和個人才情的皇帝那是幾乎沒有的,但是隋煬帝卻能夠算得上是這麼一位。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有這麼一首著名詩詞叫《沁園春·雪》,寫得那是明明白白的啊,"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畢竟人無完人啊,誰還沒優點缺點呢?不然就不是人了。有為的皇帝往往在個人才情上就略微遜色一點了,讓人感到有些無趣,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哪個又不是如此呢?
  • 八首帝王詩詞,感受豪情萬丈的胸懷!
    英雄末路莫若《垓下歌》,這首詩反映了項羽此時英雄末路的無奈和深重的嘆息。此時的劉邦已然統一天下,這次就是衣錦還鄉,在家鄉父老面前,他出人頭地,十分自豪,但是,成為了天下之主,卻又為國家安危思考起來,這首詩與他此時的心境與地位十分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