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詩詞#當國君是蠢材一枚,做詩人是天才一個;政治王國風雨飄搖,詩詞王國千年不倒。
李煜,中國文學史上天神般的存在,人稱「千古詞帝」,年僅39歲便告別人生。 一代文壇巨星就此隕落,直到今天,仍讓人惋惜文學史上這個巨大的損失。
李煜之死,大約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說宋太宗心胸比不上宋太祖。宋太祖死後,太宗容不下李煜,藉故殺了他。這種說法有點覺得不值一駁。宋滅南唐,囚禁其國君,是當時整個國家的戰略考慮,於南唐舊民、降將都有安撫的象徵之義。宋太宗身為帝王,繼位前一直追隨其兄長,這點道理怎麼會不知道?還會拿軍國大事來發洩個人情緒?
再說了,一個是堂上帝王,一個是階下囚徒,怎麼會有心裡容不下一說?
二說是南唐降臣徐鉉去探望被囚禁的李煜時,李後主在聊天的過程中,小李子痛哭不已,說後悔殺了當時的忠臣。當徐鉉把這一切告訴宋太宗時,宋太宗大怒,下令殺死李煜。
這個說法有鼻子有眼,可它不符合人之常情。
能讓降臣見舊主,卻不能讓人家敘敘舊、談談往事,發點小感慨,這就有點自相矛盾了。難道宋太宗指望二人見面,大呼好哇,你當了官,我也保了命,其樂無窮?
目前大家都比較認同的是第三種說法:李煜寫了《虞美人》之後,宋太宗看到其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覺得李煜還在懷念故國,不象劉禪「樂不思蜀」,所以要殺之,怕他再玩出什麼么蛾子。
李煜因這首詞而死,大約是真的,要說真是因為那句「故國不堪回首」,卻又把事情想得簡單了些。
在被俘的三年,李煜還寫過比這句更懷念舊國,更直白的句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幾曾識幹戈」、「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這些句子都招惹什麼事事,卻因為「故國不堪回首」就遭殺身之禍?有點說不過去。
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通過對李煜更多作品的研究,再細細品品這首《虞美人》,我得出結論:李煜向宋太宗表達了自己的必死之心,而宋太宗在這件事上,如其所願,這是他們雙方一次高級交流,並達成了默契。
從風光無限的無上帝王,一夜之間淪為階下囚徒,這種人生的巨大落差,對李煜的打擊是巨大的:失去了權力,失去了富貴,失去了行動自由,一舉一動都受到監控,甚至連尋死的機會都沒有,這種行屍走肉般的日子,已經沒有了半點人生的樂趣。
滅國之後,李煜創作了大量的不朽作品,但無一例外都是愁苦之作。「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多少夢,昨夜夢魂中」,還有「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等等,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愁怨之情,達到頂峰。
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尼採謂一切文字,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左手一本詩詞鑑賞,右手一本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詞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學藝術的百般巧妙,就都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這段時期,李煜的心確實在每天滴血,故能成就其在文學創作上的至高境界。因為跌至人生的低谷,卻達到了藝術的高峰,不能不讓人感慨上帝之手對人的命運的安排,是如此充滿玄妙。
我們且來看看,李煜的這首《虞美人》,到底向宋太宗說了什麼: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春去秋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沒有人生樂趣的日子,我早已過厭了,什麼時候是個盡頭?能告訴我能在哪一天結束嗎?我沒有了人生的希望,沒了人生的理想,唯一能做的就是天天想些過去的事情,而每每想起,都是在自己的心口扎刀子,這樣的日子,誰還願意繼續?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以前我還能睡睡覺,做做夢,儘管夢都不是歡樂的。「多少恨,昨夜夢魂中」、「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做夢醒來,每每都是淚溼衣衫。可畢竟還能做夢啊,現在我是成夜成夜的睡不著。小樓昨夜有風了,這不是第一次,而是無數次,無數個這樣的夜晚,我都沒有睡覺。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不能做任何事情,我只能生活痛苦的記憶中,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讓我從這種生活中脫,或者除了死?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我那豪華的宮殿應該還在吧,可惜改了顏色,痛恨換了主人。我說這句話,你不得不殺我吧?
要是這首詞傳出去,給大家知道我痛恨江山失去,會以為我有復國之心,會不會有南唐舊民藉機造反起事?你朝中大臣看到這句詩,一定會大作文章,作多種解讀,要求你殺我,你頂得住嗎?
別以為我用「朱顏」二字,是在懷念以前的漂亮女人!在這種日子,這種情況下,還能想那些男女之事,虧你想得出!你也是一代君王,智謀無限,不會讀不懂這二字的暗含之義吧。
我想結束生命,給你一個必殺我的理由,希望你能成全。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要問我的求死之心有多麼的強烈,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如江水東去,不可西回。
於是,宋太宗給了李煜一杯毒酒。讓李煜以最體面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保持了他最後的尊嚴。
閱讀文學作品,就是要從以文字為媒介,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去傾聽他源於靈魂心處的傾訴,發自內心的吶喊。惟此,才是真正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