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話節氣,文化我傳承。
今天是3月5日,農曆戊戌年正月十八,驚蟄。
驚蟄,二月節,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3個節氣,
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下面的古詩詞,回到古人的驚蟄時光……
《擬古九首——其三》
【東晉】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包頭市青山區北重一小 嶽志剛
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的陶淵明最後一次辭官歸田, 頗有一種羈鳥返林、池魚回淵的愜意輕鬆。陶淵明是寫作田園詩的第一人,詩作中除了對自我躬耕、隱居生活的描寫與感悟,還有許多涉及祭祀、農事、習俗等民俗風情。《擬古九首·其三》寫道:「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仲春時節的氣候變化最為猛烈,二月的春雷遇到了及時雨,百草滋榮、萬物復甦、燕子回到舊巢。《逸周書·月令解》也有類似描繪:(仲春之月) 始雨水,桃李華,倉庚鳴……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鹹動,啟戶始出,詩人的情緒亦隨著季節與物候的變化同感相應,這一番景色怎能不讓人欣喜?不僅如此,在傳統農業社會,靠天吃飯的農人期待著「及時雨」,自然對「微雨」「時雨」等農時格外關注。如陶淵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一詩中也有「神萍寫時雨, 晨色奏景風」這樣的詩句。 「我心固匪石」, 用《詩經·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託物言志,借燕子不為門庭荒蕪而背離舊巢,表達詩人不願做受羈絆的飛鳥、囿於池中的遊魚。在這裡,詩人與燕子彼此心靈相通。
有關這首詩的主旨,歷來眾說紛紜,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詠劉裕與桓玄事」(古直《陶靖節詩箋》),寓劉宋代晉的憤慨等。「陶潛總不能超於塵世,而且,於朝政還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這是他詩文中時時提及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這也許就是「平淡」「靜穆」與「金剛怒目」兩種迥然相異的風格,恰好完美統一在陶淵明身上的原因吧。
《聞蛙》
【宋代】趙蕃
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
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八年級 王澍
南宋詩人趙蕃(1143-1229年)字昌父,號章泉,與韓淲(號澗泉)是很好的朋友,因兩個人的號中都有「泉」字,被稱為「二泉先生」,同為江西詩派在南宋發展的關鍵人物。兩人都有隱居田園的經歷,一個「奉祠家居三十三年」、一個「家居二十年」。長期的鄉下生活,寫下了不少描繪田園風光、表現農家生活的詩篇。宋代是田園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受到歐陽修、範成大等人的影響,趙蕃的詩作力圖從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展示美好的鄉間生活。《聞蛙》以驚蟄節氣的青蛙作為描摹對象。一般來說,到了驚蟄,青蛙就從冬眠中醒來了。陣陣蛙叫蘊藏著大自然無窮的生機和樂趣。值得一提的是,趙蕃也曾拜在朱熹門下,理學家推重「鳶飛魚躍」的生命精神,他們所提倡的觀物,就是要從物中觀出「生意」。「蓋宋儒論道,最重活潑潑生機,所謂乾也,仁也,天地之大德曰生也,皆指此而言。」(錢鍾書《談藝錄》)趙蕃早年曾因蔭入仕,由於性格剛直,在官場中屢次碰壁,厭棄官場的爾虞我詐,樂於投身幽靜的山林之中。「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不問官場的種種,只關注田園的美好生活,能夠讓人忘卻現實的煩惱。通過「以動襯靜」,山居生活的野逸情趣流露出詩人安逸恬淡的氣質,襯託了詩人,醉心於「田家樂」的美好生活的高潔志向。
插畫:川頁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郭晨光
我們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份詩詞情懷,這是植根於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由教育部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現在面向全國大、中、小學校徵集古體詩詞原創作品。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創作主題,學生或教師圍繞「我們的節日」展開古體詩詞創作,旨在讓更多學生在古體詩詞原創過程中進一步收穫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對我國傳統節日的認知,樹立文化自信,汲取文化力量。
作品上傳入口:chuancheng.cyol.com
作品類型:文字、書法、繪畫,以及作品創作時的視頻。
客服微信號: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