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餘世存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疫情濃雲下悄然來至,帶著不可抗背的向榮的自然規律,如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儼然也是萬物復甦的兆象。
關於驚蟄,除我們容易想到的雷雨、驚蟲、農耕,還牽繫諸多古老的民俗世風,如蒼龍七星、龍抬頭和睡獅論。而驚蟄千百年來的疊覆,也仿佛告知我們自然世界的法則是時間奔赴向前,人事可能無常,但春天一定會來。
無論如何,但求如學者餘世存所說的,在驚蟄節氣,人該學會如蟄蟲般聽見、聽懂天地間的滾滾雷聲,不裝睡、不昏睡、不貪睡。這也是一種不辜負了。
時序到了3月初,即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的位置,這一時間是農曆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北半球氣候溫暖,許多地方都播種了,人們盼望收成好。先民們觀察此時的現象,如氣候、自然界的生物活動跟收成之間的關係發現,如果這時候出現了電閃雷鳴的情況,那麼這一年肯定會豐收。「春雷響,萬物長!」
更有意思的是,大自然千萬年的演進,使蟄伏在地下的昆蟲和小動物都知道此時該露頭了,溫暖的氣候、地上的春草都可供其生長。「春雷驚百蟲」,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這一節氣非常有意思。二十四節氣多跟自然現象、人們的自然感受、農作物種植等相關,但這一節氣是跟人們觀察到的生物活動規律相關。在細心的先民看來,這一時節就像運動場上啟動某項比賽的發令槍一樣。這一槍在天地間打響,那些還在冬眠狀態蟄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蟲、走獸們都驚醒過來,它們聽令而努力生長壯大。
這一節氣最先叫「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日本至今仍用「啟蟄」這個名稱。漢代為避皇帝諱,而改為「驚蟄」兩個名稱不同時期都曾用過。更值得一提的是,漢代以前,驚蟄與雨水節氣有前後順序不同,這也說明漢代前後,中國內地的氣候、物候有微妙的變化,使節氣的命名一度顛倒。
從大時間序列來看,驚蟄節氣的順序在漢代後的調整符合了天地之數,天地陰陽的組合裡,驚蟄必然在雨水之後。先民則觀察到,此時跟農曆的二月二日經常重合,不僅大地上的小昆蟲們都醒過來了,就是冬眠成為潛水(潛龍勿用)的龍,也在此時抬頭了。
「二月二,龍抬頭。」這個龍,就是跟中國悠久的農業文明息息相關的蒼龍七星。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
這以後的「龍抬頭」,每天都會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
龍抬頭意味著春耕的開始,「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龍抬頭因此也成了一個節日,龍抬頭節又叫春龍節、農事節、春耕節,等等。
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一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者紛紛仿效,周朝甚至定為國策,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創世神伏羲
龍抬頭節有不少風俗。如開筆寫字,讓孩子開筆寫字,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知書明理;如剃龍頭,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還有怕龍蟲偷懶,不願意出來,就用煙火燻蟲,《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燻床炕,曰燻蟲,為引龍蟲不出也。」人們把這一天叫燻蟲日,從院子各處一直到室內都點上薰香,有縫就插,大部分蟲子從二月二開始動彈,這些糧食蟲、蛀蟲均屬害蟲,燻過之後可以不遭或少遭蟲害。
當然,更重要的是求龍王降下春雨。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只不過,這一節氣的春雨跟雨水節氣的春雨有所不同,這一節氣的春雨是當之無愧的雷雨。在大時間序列裡,驚蟄節氣的天地陰陽數比例為上雷下火,即雷火卦。
人們觀察到,雷雨過後,種子紛紛從地裡伸出芽來,瘋長。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雷雨發莊稼,人們甚至觀察到,有了雷雨,豆苗等農作物都長得瘋了似的,秋天肯定豐收。豆類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食豆令人肥,多食豆類使人豐滿。這種天地人的合一之象被人們捕捉到了,此時的命名就是滿山的豆莢,是謂豐,即簡體字豐。雷火卦因此命名為豐卦。
現代科學證實,當電閃雷鳴的時候,產生的閃電能使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化合成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又能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產生的二氧化氮溶於雨水形成硝酸,並隨雨水進人土壤,形成容易被農作物吸收的硝酸鹽,達到給農作物補氮的效果。據統計,每打一次雷,總有一噸到兩噸的氮化合物會隨著雨滴落到地面。這當然會有效地增加土壤的肥沃度。這樣的量,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型化工廠一天的產量。
更為奇妙的是,植物或農作物似乎知道此時會有雷雨一樣,雷電也似乎知道大地需要它們一樣,中國的先民稱此節氣為「驚蟄」,是對天地自然的精準命名:到這個時節開始有雷,蟄伏的蟲子聽到雷聲,受驚而甦醒過來,結束了冬眠。驚蟄是氣溫迅速回升轉暖、越冬作物返青和春夏播作物備耕工作的重要時節。
「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驚蟄不肥地,好比蒸饃走了氣。」「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驚蟄節氣給予我們的道理在於明而動,如雷之盛大,如電火之豐美,而不能偷懶、偷奸耍滑,或昏昏沉沉、自甘淪落。驚蟄不僅是要自然界的生物醒過來,也啟示人間的每一生命要醒過來,個人乃至一個社會如果長久地昏睡,那就是不道者,違背天地之道。
近代以來,中外有識之士都看出,中國社會是睡著的。梁啓超曾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有人也稱讚梁啓超:「中國長久睡夢的人心被你一支筆驚醒了……」但一代代的中國人仍苦惱於國家、社會、人心的酣睡,像廖仲愷等革命黨人甚至以夢醒為孩子命名,胡適和更多的中國人則「挾外人以自醒」,胡適在《睡美人歌》中開篇即云:「拿破崙大帝嘗以睡獅譬中國,謂睡獅醒時,世界應為震悚。」魯迅更有世紀之問:「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到了當代,更有年輕學人斷言,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睡獅猛醒圖
當然,中國人更熟悉龔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代代的先行者希望喚醒人心。
據說嗜欲深者天機淺,那些本能生活的、那些沉溺於欲望中的人,與天地溝通的靈性、智慧是極為淺薄的,他們的一個表現就是貪睡。冬去春來,在驚蟄時分,那些裝睡的人,那些昏睡的人,那些貪睡的人,他們未必聽得懂天地間的雷聲,未必明了天上雷公的憤怒。
[責編:劉瀚潞]
[來源:鳳凰網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