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網絡古風、老乾體是詩詞的一場浩劫嗎?
從問題來看,網絡古風、老乾體這兩個詞明顯帶有貶義,實際上這兩個詞如何界定似乎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標準,對於懂一點詩詞的和完全不懂詩詞的人來說,這兩個詞語的看法未必相同。
一、網絡古風 真古風與假古風
1、真古風
廣義的「網絡古風」應該網絡上發表的舊體詩,包括古風(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和詞。狹義(真正)的古風就是指古體詩。
真正的古風是指古體詩,這一類詩是相對于格律嚴謹的近體詩而言,古體詩的要求雖然比格律詩簡單很多,但是也有自己的標準。 古體詩可換韻可一韻通押可以用鄰韻,但是古體詩換韻的要求也不是沒有規則。
舊體詩至少要依照詩詞基本規則所作,律詩要按照格律規則,填詞要按照填詞規則,古體按照古體規則,這樣的作品,雖然水平參差不齊,但至少可以算是真「古風」。
所以,並不是所有看上去像「網絡古風」一定是真正的古風。
2、假古風
古風(古體詩)相對簡單,不講究平仄、對、黏連等格律要求,但是押韻不對的話,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古風,首先四句的絕句不可換韻,二四句必須押韻,而且不能一個是平聲一個是仄聲。例如:
《送別》 年代:唐 作者: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扉和歸都是平聲,不能一個平聲一個仄聲。另一首仄聲韻,《鹿柴》 :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註:響和上都是仄聲,同樣不能一個平聲一個仄聲。絕句必須如此。
在長篇的古風換韻時也要注意規則,我以前寫過《老街詩詞閒話08-古體詩可以不講平仄只押韻嗎?》說了古體是押韻要注意的幾個問題,這裡就不重複了。
如果最基本的押韻規則都不懂,寫出來的詩往往是假古風。詞本來就不是古風,填詞是一定要按照此譜填的,如果誤以為把字數湊對了就是填詞,這樣拼湊出來的也一定是假「網絡古風」。
假古風我也不用舉例了,得罪人的事情不好幹,大家看了這篇文章應該會有辨別能力。
3、網絡古風
魯迅說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時也謅幾句,自省亦殊可笑。」
魯迅自己也耐不住,經常」謅幾句「可見國人作詩,是深入到了讀書人的骨子裡。今天的網絡時代,」詩人「更是多如過江之鯽。
古風中加了網絡兩個字好像有泛濫成災的意思,網絡古風的定義其實並不準確,應該說「網絡詩詞」更恰當一些,因為「古風」只是舊體詩的一部分而已,而且不包括詞。無論如何評價,不可否認網絡對於文化的推廣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老乾體未必是老人體 年輕人也有老乾體。
不能把老人寫的詩詞作品都稱為老乾體,"老乾體"是個新詞彙,最早是諷刺一些文化不高或者有文化但是不抒發真實感情,一味在詩詞中喊口號表決心等輕藝術重思想的作品。剛開始學習詩詞的人,往往會又有此病,形式與內容駕馭不了,顧此失彼。這只是大多數人的必經之路而已。當然,確實有人一直就停留在這裡,很難走出去。
從作品出發,老乾體自然未必是老人的作品,年輕人也一樣能寫出老乾體。現在網絡上能夠見到各式各樣的「網絡古風」,很多水平遠遠不及所謂的老乾體。
我見過的青島的老詩人,不計報酬授課了十幾年,將很多一竅不通的退休老人帶入門,八十多歲還站在課堂上。雖然學生們水平不一,很多人的作品都是從所謂的老乾體逐步提升水平, 他們對於文化的傳承和普及起了巨大的作用,值得每一個人尊重。
三、鑑賞水平的不同
如果單純的把退休老幹部的作品歸為老乾體,是對詩人的不尊重也反映讀者鑑賞能力的不足。我見過的致力於推廣舊體詩詞的人中,大部分是老幹部。像我們這種人忙著掙錢換柴米油鹽,反而沒有多少時間去作這些事情。
每個人的詩詞鑑賞水平不同,對於同一首詩的評價自然也不同。簡單來說,基礎的格律知識不知道,看到別人寫的五七律或者詞作,明明不合格律,自己也人云亦云,這樣就如同矮人看戲一般。反過來說,不了解句法的變化、詞性的活用手法,動輒指責別人語法不通,語句不順也是常見的現象。例如這首詩: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徵西車馬羽書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第二聯,新主是人,昔時是時間,定會有人指出對仗有問題,我就經常碰到這樣的人。
實際上,如果把今天寫的不錯的詩詞和古詩詞混在一起,一般水平的人是分辨不出來的。當然也有很多太空洞無物的詩詞作品,即使沒有什麼基礎的人讀起來也會心生厭惡,而有的好作品天生讓人感覺舒服,讀起來如同花香一縷,沁人心脾。
結語
優秀的詩詞作品思想和內容缺一不可,《論語·雍也》中說道:"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句話可以論詩,一味強調思想內容不重形式文採,可以看作老乾體,以為一味形式文採不重思想內容,就是陳子昂說的: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另外,老乾體不完全是壞事,從積極的方面看,畢竟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播;網絡也不是壞事,不必瞧不起網絡上的作品,沙裡淘金只欠慧眼而已。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