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鄙視鏈沒有解藥

2021-01-14 網易

  趕在立秋即將來臨之時,《樂隊的夏天》第二季姍姍來遲。

  去年初夏,在馬東和愛奇藝的撮合下,樂隊文化與大眾綜藝初次相遇,氣氛偶有尷尬,今年再次重逢,雙方已相對輕車熟路。

  比如,以專業樂評人為「靶心」的話題衝突,塑造了目前《樂夏》最大的熱度。當現場的「專業樂迷」在偌大的綜藝舞臺,向曾經的快男大談「underground」時,確實為觀眾帶來某種割裂的喜感。

  當然,無論是《樂夏》有意無意製造的衝突話題,還是樂隊與「專業樂迷」之間悠長的敵意,背後都有三個字在作祟:鄙視鏈。

  音樂審美不可能是客觀的,每個人都在鄙視他人的審美,以及被他人鄙視,每個人都在鄙視鏈上移動,攀爬,墜落。

  

  有色眼鏡

  就像環環相套的同心圓,每一圈都有自己的鄙視鏈。

  在外層的藝術圈:小眾鄙視流行,經典鄙視新近,不賺錢鄙視賺錢。

  在中層的音樂圈:古典鄙視爵士,爵士鄙視搖滾,搖滾鄙視民謠,民謠鄙視流行,流行鄙視網絡音樂。

  在內層的搖滾圈:英文鄙視中文,重金屬鄙視朋克,朋克鄙視流行朋克……

  不只是音樂,甚至連音樂播放器都有鄙視鏈:用網抑雲的鄙視用QQ音樂的……

  無論哪條鄙視鏈,都發生在不同群體之間。因為人性中總有兩股相反的欲望:跟別人一樣,以獲得安全與確定感;跟別人不一樣,以獲得差異與優越感,當它們糾纏在一起,就誕生了「鄙視鏈」——只跟一小部分人一樣。

  音樂拆開了都是聲音的振動,但分類本能,卻讓人類要賦予每一首歌「類型」與「本質」。

  而模式識別研究的鼻祖之一渡邊慧的「醜小鴨定律」早就告訴我們:世界上不存在「客觀」的分類標準,每一種分類都帶有偏見。

  偏見不止於分類。在《樂隊的夏天》,馬東幾乎每次開場前都會強調,你是否投票,只有一個標準:你是否喜歡這場表演。

  也就是俗稱的「靠作品說話」。

  很遺憾,這幾乎不可能,因為人類是無比重視事物「內涵」的物種。我們看任何東西都會自動賦予意義,比如我們會認為「歷史」帶來事物意義,這意味著,你不可能「獨立」地看一場表演,當某支樂隊上場的一瞬,你是否熟悉,他們是否有名,周圍人的反應等評判,就會影響你對它的判斷。

  總之,每個人都是帶著「有色眼鏡」觀察音樂的,只是有些人(包括專業樂迷)的度數太高,看不清音樂產品的運作原理。

  成功與運氣

  舉個例子。

  在收益遞增和冪律分布原則下,現在的獎勵機制和資源分配通常傾向於那些已經獲得高度回報的音樂人。

  那為什麼有些音樂作品「已經獲得高度回報」?最重要的原因少有人提:運氣。

  最近十年的科學研究與統計方法,大多都將成功的「運氣」因素大幅抬高(當然,「運氣」不等於完全的隨機性,可以放大和累加)。

  譬如,談及運氣與音樂作品的關係,繞不開一個經典實驗(我懷疑大多數專業樂迷是否知道),這很可能也是人類的第一個網絡社會學實驗。

  有人創辦了一個網站,讓14000位受試者為48首歌打分(他們也可下載這些歌),有些人的評分完全獨立,另有些人則被分為8組,他們能夠看到每首歌被自己組裡人的下載次數,換句話說,他們或許會默認下載次數越多的歌越好,打分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實驗表明,那些在「獨立組」獲得高分的歌曲,在「影響組」也是好歌,且流行程度比在獨立組還高,而壞歌在「影響組」的表現也更差。因此當人們可以被其他人的選擇影響時,流行的東西會更流行。

  而這個實驗最值得一提的結果是:具體哪首歌能登上排行榜前列,是極其偶然的事,有些歌或許只是純粹因為在實驗初期運氣好,才獲得更多的下載次數,後來的受試者便覺得它好聽,也就是說,最初的運氣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最後的排名——在獨立組僅獲得第26名的歌,在一個影響組居然排第一,而在另一個影響組則排第14名,總體來說,獨立組排名前五的歌曲只有50%的可能性在社會影響組也進前五。

  一首歌如此,「一種歌」亦如此,你認為堅不可摧的鄙視鏈,也許只是時代因素等起始條件不同的運氣使然。

  不過,音樂評論者普遍愛談論創作靈感,歌曲情感,音樂質感……總之是各種「感」。實驗這種東西太不性感,無法體現優越感。

  也許就像彭磊說的那樣:「樂評人之前把搖滾樂作為自己傍身的武器,我聽搖滾樂就比你們都強。但是如果有一天搖滾樂變成主流了,他也就失去這個話語權了,成為流俗之輩了。」

  其實2020年了,用周迅老師的話說「時代不一樣了」,觀眾們只想要「燥起來」,連「搖滾精神」都已經是個迂腐的詞了。

  你說啥是「搖滾精神」?如果它真存在的話,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它有時表現為自由,有時表現為叛逆,有時表現為痛苦,有時表現為憤怒,甚至有時表現為歌頌——但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表現為「娛樂」,在綜藝語境下「硬談精神」,顯得滑稽可笑,這也是去年當搖滾樂初次遇上綜藝,氣氛最尷尬的地方。

  好在今年,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檔綜藝。鄙視鏈即使說出來,也是供大家娛樂性地批判。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沒有殿堂的時代裡,一切都是派對」。

  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於《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我的文章還出現在鈦媒體,36氪,虎嗅,澎湃,人民網,投中網,界面,藍鯨,創業邦,i黑馬,DoNews,艾瑞,品途,億歐,億邦動力,新浪創事記,雪球,同花順,格隆匯,東方財富,富途牛牛,老虎證券,雲掌財經,21財經,正和島,觀察者網,驅動中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數字商業時代等數十家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鄙視鏈無處不在,音樂界的鄙視鏈引人爆笑
    比如,上大學,985的鄙視211的,221的鄙視普通一本的,一本的鄙視二本的,二本的鄙視三本的,三本的鄙視專科的,專科的小哥哥小姐姐都是自黑(此處應有狗頭保命)。但是,音樂界其實也是有鄙視鏈的。聽古典音樂的基本站在金字塔頂端,睥睨蒼穹。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鍊,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比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 《樂隊的夏天》中看到的「語言鄙視鏈」
    《樂隊的夏天》提到了音樂圈的「鄙視鏈」,不僅不同的音樂之間存在著鄙視鏈,即使同為搖滾樂,不同流派之間也存在著鄙視鏈。新褲子的彭磊在節目中就講到「覺得朋克太土了,不做了……」。也許只是玩笑話,但不可否認,「鄙視鏈」現象確實存在,並且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 你我之間隔著一條鄙視鏈
    古風 81 次 隨大流 60 % 最近一檔主打搖滾音樂的綜藝《樂隊的夏天》,不僅為廣大樂迷們開啟了2019年的夏天,在節目裡還暢談了樂隊圈內的各種鄙視鏈。 實際上,在音樂圈內常年存在著一條「鄙視鏈」。 窮酸味 民謠 101 字 流行歌曲 音樂鄙視鏈 玩說唱的 5.7 % 重複度 聽眾品味 音樂流派 【不可說】 最新鄙視鏈,所有人看不起玩說唱的?
  • 「音樂圈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 - 鈦媒體APP
    實際上,在音樂消費者中,也常年存在一條「音樂消費鄙視鏈」,無論音樂地區、流派、樂器、唱法,都成為樂迷們秀優越的方式。無處不在的音樂圈鄙視鏈有人曾總結出「史上最全音樂圈鄙視鏈」,將「鄙視鏈」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怪誕現象梳理得十分明晰。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玩豆瓣的鄙視玩天涯的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 當「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的狂放達人嵇康用「文人相輕,先輕後重」探討學術爭論之道的時候,他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後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踐踏」與傾軋的託辭,更沒想到,這場遊戲會擴撒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成為一條條「相輕」的「食物鏈」。
  • 「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你在音樂鄙視鏈第幾層?
    「如今人們對於網絡歌曲與出身網絡的歌手存在偏見與過分貶低的情況,希望大家不要有音樂鄙視鏈以及聽歌的優越感」;「聽歌聽出優越感,是一種自我愚弄」。原來,網友的群嘲,源自於一個叫做「音樂圈鄙視鏈」的東西。「鄙視鏈」其實是網絡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在這個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在傳媒行業裡,做電影的看不起做電視劇的,做電視劇的又看不起做節目的,做節目的誰都看不起。
  • Coldplay:處在搖滾圈鄙視鏈底端,安靜地做著自己的音樂
    並在1998年,發布首張EP,但是因為使他們獨立推出的,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反響。第二年,這張EP和他們第二張EP被一家唱片公司正式發行,但是兩張唱片的銷量加起來也只有500張。第二年他們更是憑藉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參加了全英音樂獎,並且獲得了最佳英國團體獎和最佳英國專輯獎。後來酷玩樂隊慢慢的火了起來,在2002年,他們發行了第二張專輯,這讓他們首登公告牌,並獲得了第五位,在美國地區的銷量也達到了400萬張。後來在格萊美典禮上,他們的第一張專輯獲得了最佳另類音樂專輯獎和最佳搖滾樂隊獎。
  • 2020年,誰還在鄙視「流量音樂」?
    作者 | 周矗編輯 | 楊晶他想「撬動」音樂鄙視鏈在《我是唱作人》第一季中,他把梁博、毛不易、王源、高進等歌手拼在一起比賽,試圖去鬆動一點點「音樂鄙視鏈」;第二季中,他又把鄭鈞、霍尊、張藝興、隔壁老樊等歌手拼在一起,試圖讓音樂品類、音樂人和聽眾三方進行一場「和解」。車澈承認,國人的音樂審美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對固化的。他想做的,只是試圖撬動一點點人們固化的審美。
  • 高校鄙視鏈大曝光!你可能在最底層……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在這個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而它正在校園圈子裡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蔓延著並形成全新的鄙視群體學校鄙視鏈一直有報導說世界前500強都存在招人「潛規則」:非985畢業生簡歷直接扔垃圾桶!
  • 「鄙視鏈」這個東西,到底科不科學啊?
    上周,一張來自鳳凰WEEKLY的《中國式相親價目表》,使"中國式相親鄙視鏈"火了。如今5年過去,鄙視鏈就像食物鏈,在當下仍是一個繞不開的怪圈,甚至又有了更新的內容--以"中產階級教育鄙視鏈"為例,讓孩子上成熟國際幼兒園的鄙視有歐美外教幼兒園的,有歐美外教幼兒園的鄙視有亞洲外教幼兒園的,一切有外教幼兒園的鄙視沒有外教幼兒園的;在給孩子觀看的動畫片方面,也同樣存在"金字塔"排位--位於頂尖的是英文原版動畫片,處於中間層次的是從歐美日韓引進的國語版動畫片,而諸如《喜羊羊》
  • 臺媒稱大陸家庭現教育「鄙視鏈」 孩子沒有英文名被嫌棄
    參考消息網5月27日報導臺媒稱,隨著大陸中產階級崛起,基於父母想要孩子未來要更好的心態,生活中生一條又一條的教育「鄙視鏈」,包括絕不讓孩子與沒有英文名字的孩子同讀沒外語教學的幼兒園。就在兩人開始玩耍時,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得知他沒有英文名字後,Lucy拉著Eva跑開了。在一旁目睹全程的鄭開欣略感尷尬,但也夾雜著一絲竊喜和滿足。這是她給女兒報名昂貴英語補習班的代價,每學期的學費2.5萬元。香港《鳳凰周刊》25日報導,在一些幼兒園、小學或社區,「中產階級內部踩踏事件」不時發生,將中產階級子女教育中的「鄙視鏈」赤裸裸地展現出來。
  • 英倫搖滾樂隊是如何站在鄙視鏈頂端的?
    當我們談論音樂時,儘管我們都不提倡所謂的「鄙視鏈」,但總有幾支英國樂隊,毫無疑問地站在「頂端」。英國音樂, 深深地影響著世界。隨著《樂隊的夏天》的熱播,許多國內樂隊進入了主流視野。作為聽眾的我們,也常常能從一些國內樂隊的音樂中聽出英倫樂隊的影子。
  • 張楚來杭州籤售,「《樂隊的夏天》製造音樂鄙視鏈不太好」
    去年,他幾乎推掉了所有音樂節的邀約,只為做一張自己喜歡的電子樂專輯。7月份,這張新專輯《自信心》上架數字平臺,有網友聽了後感嘆「沒有詞的張楚也動人」、「楚爺往竇仙兒的路上去了」。之前的新專輯《不在繩子上的珍珠》寫了近20年,因為這個敏感而執拗的人,一直在拉扯著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價值解釋」。
  • 樂隊「鄙視鏈」有多嚴重?《愛情買賣》能大熱,男團女團卻遇冷
    而有一件事,他們真實到令我難過——樂隊之間的」鄙視鏈「。新褲子樂隊的主唱彭磊在這個方面是屬於最敢說的人。在馬東的另一檔節目《樂隊我做東》裡,彭磊直言所有樂隊他都不喜歡。對於彭磊這樣的人而言,說這句話並不是為了取悅大家,不喜歡既是真正的不喜歡。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玩原創的鄙視山寨的
    微博鄙視鏈twitter /飯否>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等其他微博最拽的是留下去冰島的字樣,從此不在微博上出現和社交網站一樣,微博(microblog)同樣擁有莫名其妙的食物鏈結構,世界上最早的微博:推特和中國最先流行起來的微博——飯否無疑佔據食物鏈頂端,這些微博的使用者不少在其他微博的使用者前有著隱隱的驕傲。
  • 各位置鄙視鏈,暴露你的真實想法,猴子竟在打野鄙視鏈最低端?
    優越感這種東西在哪裡都有,遊戲中也不例外,不同職業的英雄之間會相互鄙視,就比如鎧爹和滷蛋,而同等職業的英雄之間也有相互鄙視的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各位置的英雄鄙視鏈,暴露你的真實想法,猴子竟在打野鄙視鏈最低端?
  • 遊戲圈存在的鄙視鏈 EVE佔居金字塔頂端 4399在底層苦苦掙扎!
    處於鄙視鏈頂端的就是EVE,其實這也是非常具有爭議的,因為一些大型的主機遊戲根本看不上PC遊戲,而PC遊戲對於主機遊戲也是嗤之以鼻,作為鄙視鏈頂端的兩位大佬誰也看不慣誰,不過從互動的角度來說PC遊戲還是最高端的,特別是動作類網遊更是成為所有遊戲中的巔峰一哥,但是主機遊戲的畫質是一般的PC遊戲比不了的各有各的好處,所以雙方誰看誰都不順眼。
  • 清華大學「鄙視鏈」,本科生看不起研究生?本科非清華不算清華人
    ,考上清華研究生後,也和其他本科保送研究生的清華學生,從學習到生活再到做實驗,都是沒有任何區別。 清華大學校內「鄙視鏈」 清華大學校內有三大「鄙視鏈」,學生與學生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都存在著對比,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最優秀的學生之間的比較是什麼樣的,進入學霸的對比世界。
  • 程式設計師的鄙視鏈 - OSCHINA - 中文開源技術交流社區
    在軟體工程師(中國叫做「程式設計師」或「碼農」)的圈子裡,文人相輕的現象可是非常嚴重的,在程序設計的各個領域裡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鄙視鏈」。從程 序語言、編輯器、平臺到 { 是寫在 if 的同一行還是下一行,不同陣營的人都習慣鄙視來鄙視去。而其中「你用什麼程序語言?」
  • 原標題:對衝> PE/VC >投行 >諮詢 >商業銀行,財經屆鄙視鏈全貌觀 |...
    比如,清北本科鄙視清北碩士、光華的鄙視經管的、數學與物理互相鄙視等。  小師妹身為公號編輯,基本處於職業鄙視鏈最低端了,你們還不快來安慰我?  居住區域:西城> 東城>海澱 >朝陽 >通州 >豐臺 >石景山>其他郊區  和你說家住北京東西城的,除了手握好幾套房的老北京土著外,大概就只有為了加班方便選擇公司附近租房的加班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