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視鏈」這個東西,到底科不科學啊?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上周,一張來自鳳凰WEEKLY的《中國式相親價目表》,使"中國式相親鄙視鏈"火了。

作者通過考察北京各大公園的"相親角",將參與相親的男性和女性,按照"戶口""房產""學歷"所具有的優勢、劣勢,分成了"頂配""高配""標配""低配""簡配""不考慮"等幾個等級,進而梳理出一條層次分明的鄙視鏈--本地人瞧不上外地人,有北京戶口的瞧不上沒戶口的,三環有房的瞧不上五環"郊區"的……

層層分級下來,京籍京戶、中心城區與教育高地有房產,男性海歸博士與女性本科等指標立足"鄙視鏈"頂端,無房、無戶口、低學歷則居"底層",更有1991年出生的女性因為"十羊九不全"這樣無釐頭的民間說法而被淘汰……

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圖

無處不在的"鄙視鏈"

「鄙視鏈」一詞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4月7日南方都市報深圳雜誌"城市周刊"專題,是「當今網絡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如今5年過去,鄙視鏈就像食物鏈,在當下仍是一個繞不開的怪圈,甚至又有了更新的內容--

以"中產階級教育鄙視鏈"為例,讓孩子上成熟國際幼兒園的鄙視有歐美外教幼兒園的,有歐美外教幼兒園的鄙視有亞洲外教幼兒園的,一切有外教幼兒園的鄙視沒有外教幼兒園的;在給孩子觀看的動畫片方面,也同樣存在"金字塔"排位--位於頂尖的是英文原版動畫片,處於中間層次的是從歐美日韓引進的國語版動畫片,而諸如《喜羊羊》《熊出沒》等國產動畫片則位於最底端。

圖片源於網絡

除此之外,中國大學同樣存在鄙視鏈--985不一定看得起211,211不一定看的起普通一本,普通一本埋汰二本大學,二本三本同病相憐;而專業方面,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就曾提到"在大學裡,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圖片源於網絡

就連興趣愛好,也逃脫不了鄙視鏈的高低排位--

電影迷鄙視鏈:歐洲藝術電影>美國好萊塢電影>日韓電影>華語文藝片>國產商業電影

健身咖鄙視鏈:有健美相關比賽獲獎經歷的人>教練>有腹肌的型男>為肌肉而努力的大叔>胖子>娘炮

遊戲玩家鄙視鏈:主機>PC>手遊>頁遊;所有玩遊戲的鄙視不玩遊戲的

令人欣慰的是,程式設計師之間的鄙視鏈就相對簡單一些了--

老婆漂亮的程式設計師>老婆不漂亮的程式設計師>有女朋友的程式設計師>單身程序狗;在單身狗之間,才有語言、編輯器和作業系統的互相鄙視。

圖片源於網絡

鄙視鏈存在的心理學基礎

當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時候,應該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後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踐踏"的託辭,更不會想到,這場遊戲會輻射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成為一條條"相輕"的"鄙視鏈"。

儘管「存在即合理」,但大眾對於這些「鄙視鏈」的存在仍有所非議。

那麼這些"鄙視鏈"的成因以及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HenryTajfel在1986年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似乎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思路——

Tajfel和他的同事將數位十四五歲的男孩作為參與測試者帶進實驗室,讓他們觀看了名叫Klee和Kandinsky的兩人畫作幻燈片。隨後告知這些男孩,實驗者會根據對這些畫的偏好將他們分為兩組。分組完畢以後,孩子們分別被單獨帶入一個小隔間,並被要求將實驗者發放的虛擬貨幣分發給兩個組中的其他成員。他們知道的信息只有那些男孩是屬於哪個組的,以及屬於那個人的一個代碼。

有趣的是,相對於其他組成員,孩子們在分發虛擬貨幣時幾乎都會更偏向於自己組的同伴。在之後的其他組實驗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

但關於這項實驗最為令人費解的一點在於,這些孩子從偏袒自己這組的行為中完全無法得到任何好處--看起來似乎沒有任何東西能左右他們的決定。

不過Tajfel認為,還是有一些東西左右了男孩們的決定。那是一種非常微妙而又無比深刻的東西,即"人們的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體成員身份之上的"。換言之:你所屬群體的性質決定了你的身份。

鑑於這種說法,我們希望成為地位高、形象良好的群體中的一員就再正常不過了。不過非常關鍵的一點在於,地位的高低是在比較中才能看得出來的。而知道自己所屬的群體高人一等,就勢必需要另外一組可以讓我們俯視的群體的存在。

在這一基礎上,人們往往只需要一點點藉口就可以形成群體,並且開始歧視不屬於這個群體的其他人。

人們相信,一個群體和隨之形成的偏見有可能形成於很短的時間內。即使成員之間沒有面對面的交流,相互之間互不認識,甚至在他們的"群體"行為也沒有實際影響力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形成群體--即使他們從這個徒有形式的群體裡完全無法獲得任何得失。但人們仍會像實驗中的那些男孩一樣,在分配虛擬貨幣時變得自私--這完全是通過讓自己的這組看上去更優秀,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

因而我們不妨大膽的假設,儘管處於鄙視鏈上一環的人在不斷「鄙視」下一環的人,但若是沒有了下層階級人的存在,他們也不會開心——畢竟無法證明自己的優越。

Henry Tajfel

說過了"鄙視鏈"產生的心理基礎,那麼這種鄙視又是如何形成一個"鏈"的呢?

理論上,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優越之處,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群體必然會在不同維度上存在強弱之分,我們或許無法實現全局同意的鄙視鏈條,但在全社會範圍內,往往很容易形成優勢共識的鄙視鏈條。

這時候重點就來了——如果這個維度恰好被普遍價值觀看中,就會有人將各個群體沿著這個維度進行排列,進而形成一個鏈狀結構--比如職業的鄙視鏈可能基於經濟收入,大學的鄙視鏈基於錄取分數。

一個社會的鄙視鏈越多越龐雜,該社會的公平正義缺失越嚴重

問題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因為真正孕育"鄙視"的,其實是恐懼。

圖片源於網絡

那些不想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選擇施加到他人身上來擺脫--因為自己害怕被鄙視,所以先鄙視別人似乎就顯得比較保險了。或許你也想看狗血連續劇,你也有貪婪的欲望,你也幻想過瘋狂放蕩的性愛。但你不會這樣去做,因為你害怕被同樣鄙視。

鄙視鏈如此輕而易舉地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甚至使人們有意忽略它的存在是否合理--比如女孩子們往往以成箱成櫃的衣服為炫耀資本,但事實上,穿打滿補丁的破舊衣服顯然要比經常扔掉新衣服的生活方式更加低碳環保。

從這一角度來說,更加合乎道德規範的生活方式反而遭到了鄙視。如此看來,鄙視鏈往往是反道德體系的。

一個社會的鄙視鏈越多越龐雜,就說明該社會的公平正義缺失越嚴重,內耗也越嚴重。

套用南方都市報五年前的那篇文章《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吧--

"不管是體現個性,找尋歸屬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視,即便是再兇猛的鄙視,都不能贏得個性與安全感。因為,前一秒種,你可能才辛辛苦苦、漫漫長路地爬到鄙視的頂端,還沒看得清可以鄙視誰,笑話誰,就又被秒殺,跌落在另外一個人的白眼裡。

在鄙視的怪圈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本文首發於自媒體「鳳凰讀書」。了解新書信息,閱讀更多好書,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鳳凰讀書」,ID:ifengbook

相關焦點

  • 高校鄙視鏈大曝光!你可能在最底層……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在這個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而它正在校園圈子裡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蔓延著並形成全新的鄙視群體學校鄙視鏈一直有報導說世界前500強都存在招人「潛規則」:非985畢業生簡歷直接扔垃圾桶!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玩豆瓣的鄙視玩天涯的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 當「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的狂放達人嵇康用「文人相輕,先輕後重」探討學術爭論之道的時候,他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後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踐踏」與傾軋的託辭,更沒想到,這場遊戲會擴撒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成為一條條「相輕」的「食物鏈」。
  • 音樂鄙視鏈沒有解藥
    當然,無論是《樂夏》有意無意製造的衝突話題,還是樂隊與「專業樂迷」之間悠長的敵意,背後都有三個字在作祟:鄙視鏈。  音樂審美不可能是客觀的,每個人都在鄙視他人的審美,以及被他人鄙視,每個人都在鄙視鏈上移動,攀爬,墜落。
  •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回答裡往往是一群歐美留學生,為了自己的母校和地區,與其他人吵得面紅耳赤,鄙視鏈大致如下:常春藤的看不上北美其他學校;北美留學的,鄙視英國留學的沒考過GRE;英國的,鄙視北美和歐洲其他國家的都是村炮兒;等歐美圈撕得差不多了,再合起夥來鄙視土澳。
  • 你我之間隔著一條鄙視鏈
    古風 81 次 隨大流 60 % 最近一檔主打搖滾音樂的綜藝《樂隊的夏天》,不僅為廣大樂迷們開啟了2019年的夏天,在節目裡還暢談了樂隊圈內的各種鄙視鏈。 實際上,在音樂圈內常年存在著一條「鄙視鏈」。 「據知乎、微博上常見的音樂圈鄙視鏈(僅供娛樂)顯示,在地區鄙視鏈中:國外的一定比本土的高級;唱法中,美聲的高於民族的,民族的高於流行的;流派中,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搖滾的,玩搖滾的瞧不起玩流行的,這幫人都瞧不起玩說唱的,玩說唱的又瞧不起所有人……」 數玩研究所: 現如今,若想不捲入這些雜亂不堪的紛爭,安安靜靜玩音樂,恐怕只有玩古風了,因為它根本不在鄙視鏈裡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玩原創的鄙視山寨的
    微博鄙視鏈twitter /飯否>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等其他微博最拽的是留下去冰島的字樣,從此不在微博上出現和社交網站一樣,微博(microblog)同樣擁有莫名其妙的食物鏈結構,世界上最早的微博:推特和中國最先流行起來的微博——飯否無疑佔據食物鏈頂端,這些微博的使用者不少在其他微博的使用者前有著隱隱的驕傲。
  • 《樂隊的夏天》中看到的「語言鄙視鏈」
    《樂隊的夏天》提到了音樂圈的「鄙視鏈」,不僅不同的音樂之間存在著鄙視鏈,即使同為搖滾樂,不同流派之間也存在著鄙視鏈。新褲子的彭磊在節目中就講到「覺得朋克太土了,不做了……」。也許只是玩笑話,但不可否認,「鄙視鏈」現象確實存在,並且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 程式設計師的鄙視鏈 - OSCHINA - 中文開源技術交流社區
    在軟體工程師(中國叫做「程式設計師」或「碼農」)的圈子裡,文人相輕的現象可是非常嚴重的,在程序設計的各個領域裡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鄙視鏈」。從程 序語言、編輯器、平臺到 { 是寫在 if 的同一行還是下一行,不同陣營的人都習慣鄙視來鄙視去。而其中「你用什麼程序語言?」
  • 養娃五大「鄙視鏈」,拼娃時代,不該勉強的地方沒必要太牽強
    文章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現在這個時代,特別盛行鄙視鏈,比如「傳統」的行業鄙視鏈、地域鄙視鏈,還有最近兩年興起的「相親鄙視鏈」「追星鄙視鏈」。糖果媽媽在沒生育小糖果的時候,以為育兒領域是一方淨土,可誰知當上了媽媽之後,才發現在育兒圈也是存在各種鄙視鏈的,從分娩方式到餵養,從帶娃方式到購物,這些方面一次次地將各位寶媽連接在了一起,構成了一條完整的「鄙視鏈」……順產的鄙視剖腹產的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媽媽順產的,要比剖腹產的更有母愛。
  • 各位置鄙視鏈,暴露你的真實想法,猴子竟在打野鄙視鏈最低端?
    優越感這種東西在哪裡都有,遊戲中也不例外,不同職業的英雄之間會相互鄙視,就比如鎧爹和滷蛋,而同等職業的英雄之間也有相互鄙視的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各位置的英雄鄙視鏈,暴露你的真實想法,猴子竟在打野鄙視鏈最低端?
  • 在HR圈流行的學歷鄙視鏈:邏輯粗暴,卻普遍適用
    HR在招人時,確實需要對應聘者進行多方面的比較,但如此簡單粗暴地區別對待985大學生和非985大學生,還是讓我們看到由比較衍生出的鄙視,再催生出一個普遍適用於招聘領域的學歷鄙視鏈。  把它填充完整,大概就是:清北復交浙科南>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專科>高職……  儘管中國大學在不停擴招,每年名校的畢業生多如牛毛,但這依舊無礙HR和大企業對一紙文憑的看重。  論名校情結、985/211、重本情節,HR和大企業簡直跟我們的父母和長輩不分上下。
  • 鄙視鏈無處不在,音樂界的鄙視鏈引人爆笑
    比如,上大學,985的鄙視211的,221的鄙視普通一本的,一本的鄙視二本的,二本的鄙視三本的,三本的鄙視專科的,專科的小哥哥小姐姐都是自黑(此處應有狗頭保命)。但是,音樂界其實也是有鄙視鏈的。聽古典音樂的基本站在金字塔頂端,睥睨蒼穹。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鍊,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比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 「音樂圈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 - 鈦媒體APP
    實際上,在音樂消費者中,也常年存在一條「音樂消費鄙視鏈」,無論音樂地區、流派、樂器、唱法,都成為樂迷們秀優越的方式。無處不在的音樂圈鄙視鏈有人曾總結出「史上最全音樂圈鄙視鏈」,將「鄙視鏈」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怪誕現象梳理得十分明晰。
  • 學歷鄙視鏈:非重點的,對不起你們不能叫人才
    這再一次讓我不禁思考起學歷鄙視鏈這東西的意義。鄙視鏈歷來存在,學歷鄙視鏈又是鏈中之最。有人會說:教育是崇高偉大的東西,憑什麼要分省重點市重點,省一級,省直屬,市直屬,第一到第N梯隊。。。雙一流、985、211、一二三本——這樣三五九等一級級搞鄙視?矛頭都指向一個根源——職業市場。每年畢業季,就是求職學歷歧視季。
  • 學科也有鄙視鏈嗎!為什麼人文學科總抬不起頭?
    謝爾頓是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裡的一個突出角色,少年天才、智商187、沒有幽默感等都是他身上的標籤,除此之外,可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經常流露出的對其他人的鄙視了…物理天才謝耳朵不止一次表達了對人文學科的蔑視,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學科鄙視鏈!
  • 看到「樂夏」隊員的「鄙視」,終於理解了《一人我飲酒醉》的心酸
    關鍵是,持有以上觀點的人還不在少數。那麼問題來了,節目組選擇的所謂「網友好喜歡」的歌,到底是誰在喜歡?那些播放量、下載量、KTV點播量名列前茅的所謂「神曲」,又是誰在聽呢?高進作為《我們不一樣》《我的好兄弟》《我叫小瀋陽》等諸多爆紅曲目的創作者,也發出過相同的疑問。
  • 原標題:對衝> PE/VC >投行 >諮詢 >商業銀行,財經屆鄙視鏈全貌觀 |...
    比如,清北本科鄙視清北碩士、光華的鄙視經管的、數學與物理互相鄙視等。  隔壁公司的銷售經理老李就不一樣了,他必須能說會道,就怕客戶有一句聽不懂的話。  但是,後臺的程式設計師、IT們則一般不輕易說話,不善於與人打交道,就喜歡機器的高冷態度。  小師妹身為公號編輯,基本處於職業鄙視鏈最低端了,你們還不快來安慰我?
  • 李小丟:我們一直在過時,時尚圈的食物鏈就是這麼殘酷
    我們來看看時尚圈的食物鏈。時尚是什麼?誰制定了時尚圈的遊戲規則?高級定製和淘寶爆款之間到底差了幾條街?看完這篇文章,相信滿屋子名牌也遮不住你的眼睛了。他經常教育我,一分錢一分貨,就算是同樣的東西,打折時買意義也不一樣了——因為它過季了,穿上就是落伍的,所以才打折出售。他每年不多的工資都貢獻給了兩次赴港採購,反正在東北只需要買夏冬兩季的衣服。 後來我們分手了。他大概是看不上我這樣的俗人,因為我一直是馬雲背後的女人,默默支持Jack Ma七年。
  • 不同領域科學家之間竟然也有「鄙視鏈」
    我把它稱為自然科學鄙視鏈。怎麼個鄙視法呢?比方說在電視劇《生活大爆炸》中,Bernadette和Amy在這個位置,Howard在這個位置。Raj和Leonard大概在這兩個位置。而Sheldon呢?他學習的是超弦理論,所以他在鄙視鏈的頂端,在這個位置。
  • 「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你在音樂鄙視鏈第幾層?
    原來,網友的群嘲,源自於一個叫做「音樂圈鄙視鏈」的東西。「鄙視鏈」其實是網絡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在這個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