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一首詩,如果既可以正著讀,又可以倒著讀,並且皆成章句、語義順達,我們便稱之為迴文詩。在《樂府古題要解》中的釋義是:「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
一首合格的迴文詩,不僅正讀倒讀都要音順意通,而且必須符合詩詞用韻標準,要求苛刻,創作難度極大,所以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迴文詩大多是牽強附會之作,縱然勉強可以讀通,也絲毫沒有美感。上乘之作,則是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出自迴文詩的殿堂級玩家蘇軾之手。
(蘇軾像)
比如蘇軾的《題織錦圖回文》,正讀是:
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人隨雁遠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
倒讀是:
空閣繡簾疏映雨,暮城邊遠雁隨人。
桐梧半月低涼夜,草碧餘花落晚春。
再比如蘇軾的《題金山寺》,正著讀是: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睛。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倒著讀是: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金山寺畫)
又比如蘇軾的寫茶詩《記夢二首》,正著讀是:
其一(1):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其二(1):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培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倒著讀則變成:
其一(2):
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吐花餘點亂﹐纖纖捧碗玉顏酡。
其二(2):
窗晴鬥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古人品茶圖)
蘇軾的迴文詩,可謂是精妙絕倫,登峰造極,兼具內容之美和形式之妙。但是,蘇軾的迴文詩雅則雅矣,未免有點曲高和寡之感,不夠通俗,難以共賞。縱觀歷史,流傳最廣的迴文詩並非蘇軾大作,而是出自另外一位宋朝詩人之手。
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吾中華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是中國古代文化最昌盛的時代,同時也是迴文詩創作的鼎盛時期。在宋朝,不只是蘇軾這樣的大文豪熱衷於迴文詩創作,其他不知名的小詩人也樂此不疲,其中有一位名叫李禺的讀書人,就憑藉著奇思妙想寫出來一首絕妙佳作,力壓蘇軾,成為最令世人津津樂道的古代迴文詩作品。
(古風圖片《相思》)
這首詩題曰《兩相思》。何為《兩相思》?即,正著讀是《思妻詩》,倒著讀是《思夫詩》。
正著讀內容如下:
枯眼望遙山隔水,
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
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
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
夫憶妻兮父憶兒。
(古風圖片《夫思妻》)
很明顯,正著讀描寫的便是一位出門在外的男子,對家鄉妻兒的深徹思念。
我們再倒著讀試試:
兒憶父兮妻憶夫,
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
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
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
水隔山遙望眼枯。
這一倒著讀可好,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竟然變成一首描寫妻子對丈夫思念的閨怨詩。
(古風圖片《妻思夫》)
對比正讀倒讀兩首詩,《思妻詩》選取的意象分別是:望穿秋水、酒、詩、雁、燈、長夜寂寞;《思夫詩》選取的意象分別是:長夜寂寞、燈、雁、詩、酒、望穿秋水。二者彼此呼應,互成因果,對比著讀更具韻味。
平心而論,李禺的這首《兩相思》在文學性和思想性上固然是無法與蘇軾大作相提並論的,相形之下甚至還有那麼點「小家子氣」,淨是些夫妻間的卿卿我我、兒女情長。
(古風圖片《愛情》)
但也正因為如此,《兩相思》更能打動人心,更容易被大眾記住並接受。畢竟,普通百姓可能不懂茶道,也發現不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但一定渴望一份真摯而平凡的愛情。
迴文詩又稱「愛情詩」,其創作初衷本來就是用來表達男女情愛的,只是後來發展完善,才有了多樣化的內容和思想。人類是感情動物,終究是嚮往美好愛情的,所以,以動人愛情為主題的故事和篇章,往往更為大眾所喜愛。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反映出的本質,非但不庸俗,還非常令人欣慰。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