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首古詩,男子必須順著讀,而女子卻只能倒著讀,聽著熟悉

2020-12-06 青燈白髮品文史

《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在先秦時期,詩、歌、樂都是一體的,詩即是歌詞,在實際表演當中,詩配合著音樂、舞蹈,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的就是先秦民歌,它也被歸納為詩,在逐漸發展當中,詩、歌、舞逐漸分開。

當然了,詩歌體是柔合在一起發展的,徹底分開是不可能的,比如李白的《將進酒》就是樂府詩歌體,既是詩,也是歌,《樂府詩集·卷十六》引《古今樂錄》記載: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九曰《將進酒》。

不過如今提到詩,往往都是唐詩,這也沒辦法,唐代經濟繁榮,詩人層出不窮,李白、杜甫、王勃、王維、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他們詩派不一,詩的風格也各不一樣,留下了許多千古名作。

提到宋朝,人們記住的都是宋詞,詞也是一種音樂文體,所配合的音樂是燕樂也叫宴樂,這是北周至隋朝年間流行的一種西域胡樂,經過千年傳承,這種胡樂融入了民間裡巷,因此形成了詞。

宋人王灼在《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唐朝有人寫詞,但詩還是主流,就像是宋朝有人寫詩,同樣也是名不見經傳,作為歷史上國粹,唐詩、宋詞也是並列。

宋朝詞人很多,流傳千古有李清照、蘇軾、柳永、王安石等等,想必這位宋朝的小詩人李禺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若不是他寫下了一首千古奇詩,恐怕李禺這個名字都不會出現在歷史當中。

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奇詩,是因為李禺寫下的這首詩,可以順著讀,也可以倒著讀,不過兩者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這種是詩文體就是所謂的「迴文詩」,不過李禺的「迴文詩」又跟普通的迴文詩不太一樣,因為男人要順著讀,女人卻必須倒著讀。

這首詩叫《兩相思》,順著讀也可以叫《思妻詩》,全文如下: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順著讀顧名思義就是丈夫思考妻子,丈夫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歸家,寄回的書信也沒有回覆,丈夫一個人在他鄉望眼欲穿,眼睛望著遠方都乾枯了,身邊的酒壺已經空了,但他又不敢再飲一杯,因為他怕喝醉了無法寫詩傾訴衷腸。

這首詩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感情真摯,透過這首詩,我們就好像看到了一個身為丈夫的男子,在慢慢長夜當中守著一盞孤燈,獨自一人思念妻子的情形。

《思妻詩》跟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最後的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也是用了孤燈蠟燭來表達自己的孤寂之情。

不過《兩相思》還能夠倒著讀,把每個字的排列順序顛倒一下,就變成了《思夫詩》: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將這首詩倒過來就變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兒子思念丈夫、妻子也思念丈夫,妻子日夜守在家裡面等待丈夫歸家,寄出的書信也沒有回覆。妻子常常都在想,是不是因為路途遙遠才耽擱了。

詩已經吟成,自己卻遲遲都不敢下筆,酒也不敢喝上一杯,望眼欲穿,等到眼睛都乾枯了……

簡簡單單的一首詩,男人和女人卻需要順著、倒著讀,實在是非常有意思,不過「迴文詩」並不是宋朝獨有,西晉時就已經出現,相傳蘇伯玉出蜀地,久而不歸,十分思念妻子,就寫下了《盤中詩》寄給她,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樹高,鳥啼悲。泉水深,鯉魚肥。空倉雀,常苦飢。吏人婦,會夫稀……今時人,智不足。與其書。不能讀。當從中央周四角。

自西晉之後,歷代詩家相繼效仿,在迴文詩的創作上也是各領風騷,就連白居易、王安石、蘇軾也都寫過不少的迴文詩,可惜他們詩、詞相當出名,也就沒人記得他們的迴文詩了。

迴文詩也有很多的形式,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本篇回文、環復回文,每一種迴文詩,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可以讀一下其餘的人作品,蘇小妹和蘇東坡遊湖時,就寫了一首雙句回文給丈夫:

靜思伊久阻歸期,久阻歸期憶別離;憶別離時聞漏轉,時聞漏轉靜思伊。

從蘇小妹的這句詩也可以看出,「雙句回文」指著整篇裡,下一句為上一句的回讀,這也別有一番韻味,不過相較之下,李禺《思夫詩》和《思妻詩》合二為一,變成了迴文詩當中最難的的「通體回文」,也就是從從首部和尾部都可以通讀的詩。

在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夠寫出這樣的詩來,當然並不是詩人們文採不夠,只是因為回文體是詩詞當中的一朵「奇葩」,古人的詩人可能將這種迴文詩當做文字遊戲,而且「迴文詩」又常被稱作:「愛情詩」。

這種文體,一般都是兩情相悅的人寫給對方的,因為詞序的不斷反覆,能營造更深沉的情誼,所以迴文詩體就成了「愛情詩」的專屬,

唐代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的釋義為: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

宋代李禺雖然在歷史上沒什麼名氣,我們上學讀書也沒有學過他的文章,但從《兩相思》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禺這個人心思細膩,又十分深情,在古代這樣一個封建社會,這樣深情的詩人已經非常少了。

這或許也是《兩相思》能夠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吧!或許李禺曾經也有這麼一段盪氣迴腸的愛情,不然他恐怕也寫不出這樣的詩來。

要想提高古詩詞鑑賞,筆者就給大家推薦這本《古詩詞鑑賞》,李白、杜甫、李商隱的詩詞都有,有利於幫助大家提升文化水平和孩子的語文成績。為了回饋新老顧客,這本書在小編的努力下,商家將98元,降到了56元,想要的就抓緊這次機會

相關焦點

  • 宋代最詭異的一首奇詩,男人必須順著讀,女人一定要倒讀!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的文人墨客,這些優秀詩人的詩歌流傳千年,現在仍然贏得很多人的喜愛。不過,今天我們要來說到的是宋朝的一個小詩人,他在歷史上雖然默默無聞,可但凡說起來有這麼一首詩,人們都會驚嘆於此人的才華,而這首千古第一奇詩,男人一定要順著讀,而女人則要倒著讀。
  • 蘇軾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奇詩,順著讀是天亮了,倒著讀是天黑了
    在中國古代,詩和詞都是古人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因為有出色的才學,所以古時候的許多詩人能夠出口成章,留下一些如今還朗朗上口的經典作品。在古詩許多的體裁中,迴文詩是一種比較獨特的體裁,簡單來說,迴文詩就是利用漢語詞序的迴環往復來作成一首詩,也稱作「回文體」。
  • 高手寫下千古奇詩,順著能讀,倒著也能讀,男女看的意思還不一樣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它便是迴文詩。至於迴文詩的釋義,《樂府古題要解》中有明確記載:「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順著能讀,倒著也能讀,都可以成詩。迴文詩的特色,便在於它的反覆詠嘆,可以更好的達到詩人「言志述事」的目的。
  • 千古奇詩竟可正反兩讀:男人正著讀「思妻」,女人倒著讀「思夫」
    一首詩,如果既可以正著讀,又可以倒著讀,並且皆成章句、語義順達,我們便稱之為迴文詩。在《樂府古題要解》中的釋義是:「迴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一首合格的迴文詩,不僅正讀倒讀都要音順意通,而且必須符合詩詞用韻標準,要求苛刻,創作難度極大,所以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迴文詩大多是牽強附會之作,縱然勉強可以讀通,也絲毫沒有美感。
  • 古代有一首詩,順著念是丈夫思念妻子,倒著念是妻子想念丈夫
    ——《寄李太白二十韻》 古代流傳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每當遇到一首好詩,仿佛風雨鬼神都在為之感嘆。而平淡粗糙的人生需要提煉與升華,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古人著有千千萬萬篇敘事感懷寄情山水的古詩,現代著名作家也著有類似的現代詩。由此可見,古往今來,詩歌是我們生活中常見且必不可少的東西,不是有一句話這麼講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 中國史上最神奇的一首詩,順著讀是天亮了,倒著讀是天黑了
    不知道大家看過這副對聯嗎——「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黃山落葉葉落山黃」,大家不妨再倒回去讀一遍,是不是發現了它的巧妙之處?沒錯,這是一幅「迴文聯」,順著讀倒著讀句子都沒有發生變化。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一提到古代詩歌,咱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唐詩,甚至誤以為從唐朝開始才有詩的出現。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起源、發展和鼎盛,詩歌當然也不例外。其實,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時期,就已經有了詩的雛形,《詩經》裡的很多佳作足以證明,只不過是在唐朝達到頂峰,李太白、杜甫及白居易等大批詩人很空出世。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騎」字到底該怎樣讀?(南郭居士)
    而且,《過華清宮》是一首絕句,其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這裡「騎」必須是仄聲,不然就不符合平仄了,如果讀作qí就成平聲「平水韻 四支(平)」,杜牧寫時也是按仄聲jì「平水韻 四寘(仄)去聲」的,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首: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花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而詩中這位漢代的女子,就算想把花送給所思,也是不可能的。虞世南《夫子廟碑》(部分)。1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古詩十九首如同一束潔白的蘆花,開在中國文學史的洲渚上。
  • 孩子幼時學古詩,長大就忘沒意義,常讀90首古詩,大腦留下潛意識
    所以對幼兒學詩,又感到是無用功,浪費時間,有這功夫還不如出去散散步。一旦有這樣的想法,放棄讓孩子學古詩,就有些可惜了,學古詩的好處,可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呢!1月19日,江蘇蘇州星海實驗中學的趙老師,給每個同學私人訂製了一首藏頭詩評語,把同學的名字和性格特點都巧妙地嵌入其中,讓學生和家長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 《古詩詞課》:讀詩的好處,在於培養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
    小時候讀古詩,朗朗上口卻不解其中滋味。年歲漸長,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解,理解的也只是淺淺一層。成年後,隨著閱歷的增加,對古詩詞的妙處開始慢慢領悟。但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瑣碎,常常把這片刻的感悟淹沒了。整個高校颳起了一股聽葉老師講古詩的風潮,出版社也紛紛約稿。當年來南開大學旁聽的三位同學,應邀整理葉老師講課的錄音,執筆寫出了這本《古詩詞課》。確實,這本書來自於課堂,是一位學界泰鬥的授課講義。在葉嘉瑩眼裡,詩詞是什麼呢?
  • 從文學寶藏《古詩十九首》裡衍生出來的詩詞名句
    剛剛看到江蘇省2018級高中新生的「新課改」通知,新課標更注重語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貫穿語文課程各部分,並設置學習專題;要求誦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並將古詩文背誦的推薦篇目從14篇增加到72篇,這其中就有一首思念故鄉、懷念親人的《涉江採芙蓉》來自於《古詩十九首》。
  • 蘇軾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全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讀再讀
    畢竟作為入選語文課本的一首古詩,我們打小就被要求背誦全文,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了。不過相信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再次品讀《題西林壁》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見解。或許曾經年幼的我們,讀到這裡並不理解它的詩意、詩境,但相信此刻的我們是深有體會了。
  • 砸700多萬讀名校 提前四年買學區房
    也就是說,在第一階段報名時孩子要麼報公辦,要麼報民辦,選擇民辦也只能填報一所學校。     在第二階段錄取中,「按照』住、戶一致』優先原則對第一階段未錄取的兒童進行分類排序,其中報名民辦小學的兒童,按照『同類排序靠後』的原則,排在同類別報名公辦小學的兒童之後。」
  • 歷史上很神奇的一首詩,正著讀是天亮,倒著讀是天黑
    翻看歷史書籍,品讀唐詩宋詞,我們總會對某一首詩或某一個句子感同身受,記憶猶新,即便過了很久,也能在合適的場合脫口而出。詩詞文化,的確能蘊藉我們的靈魂,洗滌我們浮躁的心靈,也會給我們很多溫暖的力量。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數不勝數,標新立異的也不在少數。
  • 杭州爸爸為讓孩子讀名校狠砸700多萬 結果扎心了
    今年只能報一所,風險更大。」這位爸爸分析。那如果放棄民辦,報公辦呢?仍會存在被調劑的風險。「估計很多熱門小學的一表生今年都不敢報名民辦了。這樣一來,爆表的可能性更大。」張先生說。這樣的博弈,今年讓像張先生這樣的熱門公辦小學一表生家長,左右為難。
  •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
    如果這些讀音確定更改,我們該怎麼讀哪些年學過的古詩?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發布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的孟蓬生專門在光明日報發文討論了這一話題。孟蓬生在文章中指出,根據格律要求,「看」字須押平聲韻,而「看」字在古代也確有平聲一讀,因此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可以註明:「舊讀kān。」但注出「舊讀」只是為了豐富學生古代文化知識,而不是提倡舊讀,更不宜作為考試內容。第三小類,古代有別義作用而現代已經發生合併的讀音。
  • 詩經中的一首詩,道出先秦男子擇偶標準:碩大無朋
    詩,可以讓你與眾不同,有用之知識,是讓你活著,而無用之詩,是讓你活得美。中國人的詩性是存在於骨子裡的。從先秦時期起,就有那麼一群人在近觀蒹葭,遠瞻星空。在用詩來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而有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我想詩性就是從《詩經》開始注入我們的基因中吧!
  • 一首傳承千年的經典古詩,效仿民間歌謠而作,道盡愛情的美好
    在唐代,詩歌文化有著快速的發展,很多詩體競相迸發,其中有一類詩歌來源於民間歌謠,有名氣的詩人效仿民間歌謠的寫作手法來創作詩歌,讀起來膾炙人口,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或者美好的情感。我們也來一起品讀一首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經典古詩,感受一下民間歌謠和詩歌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