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時學古詩,長大就忘沒意義,常讀90首古詩,大腦留下潛意識

2020-12-04 凝媽悟語

文|凝媽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都知道教孩子古詩很有好處,但是要讓我們說出到底有什麼好處,卻又一時語塞。

是為了向別人展示孩子多聰明?是為了上詩詞大會現場比賽?很小的孩子會背詩,確實被人冠以「聰明」的稱號,但是很多媽媽發現,孩子小時候能背幾十首詩,到了上學的時候,遇到見過的詩還要重新背。除了那些天賦異稟的能去詩詞大會,普通人也去不了。

所以對幼兒學詩,又感到是無用功,浪費時間,有這功夫還不如出去散散步。

一旦有這樣的想法,放棄讓孩子學古詩,就有些可惜了,學古詩的好處,可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呢!

01孩子學古詩到底有什麼好處

一直很羨慕那些出口成章的人,像董卿,主持詩詞大會,古詩詞隨手拈來,用得恰如其分。像我們的外交官,回答記者提問,隨口拋出一句應景的古詩,讓他們都不會翻譯,看後感覺太酷了。

看到他們的表現,就會感覺我們的古詩好博大精深,還是要讓孩子學古詩啊。不過,我們看到的好處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好處。

1、在大腦中留下潛意識,讓孩子學習更輕鬆

我們認為孩子小時候學古詩是無用功,長大就忘沒意思,就是大錯特錯了,這些童子功有我們看不到的好處。

兒童心理學家哈羅德·伯特做過一個實驗,他讓一些兩三歲的孩子,在兩年內背誦了希伯來語,之後不再背誦。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孩子已經不記得希伯來語了。但是孩子們再學習希伯來語的時候,就比學另一種從來沒接觸過的語言快1/3。

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在多年後雖然不能完整地背出古詩,但是在大腦中會留下「潛意識」,再重複學習古詩時就會更輕鬆。

2、被生活和命運垂青

尹建莉老師說過,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尹建莉老師的女兒圓圓對古詩興趣濃厚,在寫作文時經常引用詩句,作文成績很不錯。當年高考的時候,作文題正好是詩詞解讀,圓圓領悟力很高,寫起來得心應手,語文得了140 的高分。

現在古詩詞對語文學習更加重要,小學古詩詞佔課文總量的30%,初中古詩詞佔到50%,古詩詞在考試中自然是必考內容,早學古詩,給孩子語文學習提供助力。

古詩不僅對語文重要,對英語也同樣重要。

兒子的一份作業是將「Lands apart,sky shared」翻譯成漢語。

兒子翻譯:地域不同,天空共享。

標準答案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如果平時喜歡古詩詞,這應該是能輕鬆應對的翻譯。經常看新聞的都知道,這是2月份日本援助中國抗疫物資上寫的標語,曾一度走紅,對詩詞敏感的孩子早已熟記於心了。

3、更容易表達豐富情感,更能打動人

我們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往往感覺詞彙乏力,好像除了會說「好美呀!」「太難過了!」「歡迎你!」這些大白話外,就詞窮了,總是不能表達得更妥帖、更豐富一些。如果會古詩,感覺將大有不同,很容易觸達人們心底的溫柔。

如果春天下雪了,只用「太美了」,就顯得太單薄,難以表達當時興奮的心情。如果用「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就更有意境。

如果會寫詩,那就更妙了。1月19日,江蘇蘇州星海實驗中學的趙老師,給每個同學私人訂製了一首藏頭詩評語,把同學的名字和性格特點都巧妙地嵌入其中,讓學生和家長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02孩子如何學古詩

很多家長感覺自己沒有古詩儲備量,教孩子有困難。其實那些教孩子學古詩的家長,也不全部是對古詩融會貫通的人,也有普通人帶出了優秀的孩子。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年齡最小的「10後」沈子楊,他的媽媽在訪談中稱,自己小時候沒有感受到過中國詩詞之美,到孩子五歲半的時候,她看了幾檔詩詞類綜藝節目,找到了精神力量,才買了一些書,和孩子一起讀國學。

沈子楊5歲半開始學詩,到6歲多參加詩詞大會,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背了500首詩。並不是媽媽逼著他背,而是他主動記憶。

沈子楊學詩的兩個秘訣:

一個是重複讀一個是玩著學1、重複讀

沈子楊的媽媽反覆讀古詩,他會主動聯想和感受古詩意境,像「紅掌撥清波」,他知道「撥」是詩中鵝的動作,而「波」則表示水波。

成人的理解力畢竟比孩子強,當我們抑揚頓挫、有感情地誦讀時,孩子就能大體理解古詩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他會提出疑問,我們再用動作或者實物、實景給他解釋,孩子就能在情景中理解。

比如「曲項向天歌」,孩子不理解曲項,可以找一個玩具做動作讓他理解,有實際具體的體驗,文字就不會太抽象。

2、玩著學

沈子楊對古詩很痴迷,他在玩的時候就善於使用古詩。

比如遇到雨天,他會想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在傍晚時,他就會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應該跟家長的引導有關係,如果我們在日常交流的時候經常引用古詩,孩子也會用古詩。如果我們只是打哈哈,孩子也會打哈哈,都是耳濡目染的結果。想讓孩子學好古詩,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學效果更好。

小提示古詩不需要逐字解釋。

錢理群先生說過,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蒙時,老師不做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

孩子在不斷地誦讀、背誦中,去理解古詩的神韻和意境,而不是機械地去翻譯成白話文,讓孩子刻意去對應。只要稍作解釋,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加深,孩子慢慢就會懂了。

03這90首古詩很適合孩子學習

關於古詩的書籍很多,像《美得窒息的唐詩》、《最好的方法讀唐詩》、《唐詩三百首》、《陪孩子讀最美古詩詞》、《中國最美古詩詞》、《古詩詞創意圖解》等等,都是很好的古詩啟蒙讀物,可以選擇一本喜歡的給孩子讀起來。

凝媽也收集了90首古詩,包括豪情、懷鄉、愁緒、蒼涼、懷古、相思、閒情、秋色、腸斷9個類別,可以收藏起來,孩子常讀這90首古詩,大腦就會留下潛意識,在用到的時候就能俯拾即是,被生活和命運垂青。

04結語

古詩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孩子學習古詩,是一種文化傳承,同時還能提高個人修養,解決眼下最關注的學習問題,讓生活變得更有趣味,未來被命運垂青。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長大後又不需要古詩,那從小讓孩子背古詩還有啥意義?
    在某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問題: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這確實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現在的文明社會,既不用文言文,也不需要古詩,懂不懂文言文古詩,對人的生活影響根本不大,甚至幾乎可以說忽略不計。
  • 3歲背古詩、6歲學論語,詩詞陪伴長大,她活成了別人家孩子的樣子
    她3歲時就開始背誦古詩,六歲開始學習論語,她在詩詞的陪伴下長大,最終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立下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她是2018年感動中國年度候選人物,是2019年南開大學教育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她的一生履歷輝煌,卻也和詩詞緊緊相扣。
  • 背誦和默寫:古詩文教學頭宗罪
    很多學校,對於必背的75首古詩,會要求課前誦讀,會有古詩擂臺賽,甚至會有考級。 然而,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學古詩,只要能背出來,背得越多越流利,古詩考級、三字經匯演,書聲琅琅,最是極好,至於詩句涵義,以及品味鑑賞,這些就不考慮了。
  • 梁宏達談教育:孩子從小背古詩,對大腦開發有4大「隱形好處」
    孩子從小背古詩,對大腦開發有4大好處:一、開發左右腦根據科學實驗判定,大腦分為左腦與右腦,左腦主要負責語言的處理,右腦則主管潛意識。孩子在背誦古詩的時候,左腦接受了語言與文字的刺激,右腦接受了視覺的刺激,左右腦同時得到了開發。而且根據相關研究證明,分析古詩會調動左腦的開發,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與學習能力。
  • 英語和數學當道的時代, 背古詩有什麼意義呢?
    不管在家裡待多久,該上的學還是要上的,所以,該背的古詩也還是要背的。於是乎,每天上樓等電梯的時候,就會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對話A:「這首詩叫什麼名字?」「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送(宋)楊萬裡。」「這首詩說的是什麼?」「送完林子方再送楊萬裡。」「%*&*!!!」對話B:「下一句是什麼?」
  • 為什麼要讓孩子背古詩?用詩詞餵大的孩子絕非一般,長大會更出眾
    相信不少的家長都有過同樣的感受,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每周都要回來背古詩。家長還要配合老師監督孩子背誦,一定要背過。關鍵是孩子都不明白古詩的含義,背也只是個皮毛,根本不能了解這首詩的精髓,背起來也吃力。那為什麼還要讓孩子背古詩呢?
  • 《寫給兒童的古詩遊戲書》,一套讓孩子從小愛上古詩的神奇遊戲書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蘊藏著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能啟發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正如朱廣權所說,以後它會讓你受益很久,它是我們「看起來很有氣質與涵養」的基本。所以,我們不僅不能後退,還要想辦法學好它,對外發揚它。
  • 上海復旦附中語文老師:讀古詩文本就是一件偷著樂的事
    原標題: 上海復旦附中語文老師:讀古詩文,本就是一件偷著樂的事【編者按】在《中華詩詞大會》一口氣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並奪冠的武亦姝火了,包含多首她在節目中背誦的帶「月」字詩句的復旦附中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也火了。
  • 古詩文已佔浙江高中語文新教材半壁江山 六神磊磊在杭州講詩詞
    都市快報 記者 潘卓盈要有和娛樂、遊戲、時尚競爭的意識上周,浙江省教育廳發布「重磅信息」,浙江將從明年開始,使用新教材。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變動,古詩文篇目高達67篇(首),佔全部課文數(136篇/首)的49.3%。
  • 研究表明:孩子從小背古詩,對大腦開發有4大好處!家長別不在意
    我一直認為詩詞是感悟人生的一條捷徑,我喜歡讀,但對於孩子需不需要從小背古詩,我一直很遲疑,直到我看到了關於從小背古詩,對大腦開發的4大好處,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一、記憶力更好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記憶是透過一再重複活化某一組特定的神經元,將其結合成某個表徵,表徵越強,這種閱讀和辨識的速度越快,也就是記憶力越好。
  • 三個月背誦了近百首古詩,記得牢靠不會忘、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法...
    帶孩子古詩打卡活動進行兩個多月了,很多朋友反映孩子背的快,忘得也快,背的內容過些天之後,就都差不多忘記完了,問我該怎麼辦。這個方法和我總結出的表格不僅僅可以拿來背古詩哦,背單詞,背古文,需要記憶的內容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防止遺忘。先跟大家講一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個概念遺忘曲線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
  •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全部古詩
    今年開學孩子就將升入幼兒園大班的寶山一位家長顧先生告訴早報記者:「我的孩子通過培訓班和自己家中教,已經學過十幾首古詩,也能背出兩三首。我身邊的家長有90%都在升一年級前把孩子送進了培訓班,80%的孩子都學過古詩。我覺得一年級語文課本的8首古詩對這些孩子來說難度不大,大多都已經學過,沒有刪除的必要。」
  • 360首古詩串起一年360天 南昌一文學愛好者5年編寫古詩日曆
    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四節氣對我國農耕文化的貢獻,絲毫不亞於『四大發明』。只是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地域性太強,不能像『四大發明』那樣推廣到全世界去應用罷了。」吳蘭俊說。  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是一名傳統文化愛好者。採訪中,吳蘭俊透露,自己鍾愛中國傳統文化,但現代人都以陽曆來計算時日,中國的農曆和傳統文化遭受冷遇的現實尷尬讓他覺得很遺憾。
  • 千萬別逼孩子背古詩!讀完這本書,上「詩詞大會」都不難!
    這樣讀下來,孩子懂了地理也更懂了詩——那些背誦許久仍磕磕巴巴、一知半解的詩,一下子清晰了,以詩詞鉤沉起各地的人文地理風情、歷史的過往,孩子學起來也更加興味盎然,還可以引發孩子的很多思考。比如,四月山下的桃花已經「芳菲盡」,為何廬山上大林寺的桃花才「始盛開」?這是什麼地理現象?
  • 四年級上《古詩三首》:詩句表達哲理的理解,感悟細緻觀察的意義
    四年級上《古詩三首》:詩句表達哲理的理解,感悟細緻觀察的意義一、學習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古詩。藉助「注釋」,結合生活實際,了解詩歌意思,感受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體會詩人細緻觀察的功力。
  • 學習古詩文有什麼意義?看過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就能懂
    她的作文表達的主要意思便是要多學習古詩文,把中國最優秀的文學形式傳承下去。我把女兒的文章仔細閱讀了,也給她做了一些修改。這篇詩歌作文能否獲得競賽評委們的青睞已經不重要了,至少女兒從這篇詩歌作文的寫作中認識到了需要學習古詩文。學習古詩文到底有什麼意義?今天就來說說我的看法。
  • 夏天孩子最愛吃什麼?一句古詩一款美食,爭做詩詞裡的美食家
    跟著夏天的美食學古詩,說不定你就成為小詩仙了呢!神龍大俠的吃功夫夏天裡孩子們最愛吃什麼呢?夏天來啦,想必每個孩子都已經迫不及待的排好了名單,冰激凌、大西瓜、紅櫻桃、水蜜桃等等,到底哪個是你的最愛呢?快來跟著夏天的美食學這14首古詩吧,找找你的最愛,測測你的智商,看看每首古詩的問答題你能答上幾個來?答對7題的及格,答對10題的優秀,全部答對的你就是小詩仙啦!
  • 調動耳朵、眼睛、頭腦和心靈 向葉嘉瑩先生學古詩
    葉嘉瑩1924年生於詩書世家,三四歲背誦古詩,六歲習讀《論語》,一生都在研究、傳播中國古典詩詞,足跡遍及海內外上百所大學。葉嘉瑩晚年獨居生活簡素,卻屢次捐出自己的退休金和畢生積蓄達數千萬元,設立了各類獎學金和學術活動基金,用於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葉嘉瑩的學問和人品都令人景仰,她關於詩歌學習的方法也值得研究。比如,葉嘉瑩特別強調孩子對詩詞的吟誦。
  • 開發孩子大腦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誦讀經典
    所謂經典誦讀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剛會說話時就開始讀經,或者在孩子不會說話之前由家長讀給孩子聽或者播放誦讀音頻。因為根據醫學科學研究,人類約有150億個大腦皮質神經細胞,全部完成於胎兒期,平均起來,每天要生產五六千萬個,胎兒誕生後就不會再增加。
  • 在家早教小結:賞畫,讀經,背詩,數數,學英語,看牙,觀北極光
    上周日是7月26日,這天我們一早起床後,洗漱吃早飯,惠暄背起包準備去上班,她們單位臨時調整8月1日之前全天上班,可沒成想是個烏龍,沒一刻鐘惠暄又回來了(我們家就在惠暄單位旁邊),惠暄單位今天沒人,於是,今天惠暄終於可以和我們一起早教了,兩個孩子都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