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的「蝸牛」終於爬進了小學語文教材,而古體詩卻從上海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消失了。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中小學開學在即,提前拿到課本的家長發現:相比舊版,今年一年級語文課本變薄了很多。
昨日,記者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的一年級語文課本不僅刪除了舊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詩,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變化:教材教輔齊瘦身 古詩從教材中消失
悅悅開學就將進入閔行區平陽小學就讀一年級,悅悅媽聽說今年秋季上海小學生一年級語文課本將「大變身」,昨天一早就來到廣東路某教材書店買來課本「先睹為快」,發現果然從課文量到認字量都大幅減少。
悅悅媽實際比對了新舊兩版小學一年級第一冊語文課本,發現最明顯的是,新教材刪去了原先最後一章節的5篇篇幅長、內容深的課文,包括《小溪生病了》、《會說話的燈》、《小海馬》等,僅這一項改變,小學生就能少學38個詞語,識字量降低39個、寫字量降低20個。
此外,新教材刪除了每個章節後的「古詩誦讀」部分,共有《畫》、《草》、《登鸛雀樓》、《尋隱者不遇》、《憫農兩首(其二)》、《夜宿山寺》、《江雪》、《梅花》等8篇古詩被刪去;原先的「筆畫名稱表」被刪去;《識字表》與《寫字表》合併為《識字寫字表》,既方便學生查找,也便於複習鞏固。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封面
悅悅媽進一步詳細比較發現,整本教材中的識字量從350個左右降低至296個,寫字量也減少到118個,如「浪、烏、話、夜、看、意」等字都已不作寫字要求。一些比較複雜的詞語如「亮晶晶」、「年紀」、「空著手」等也從詞語表上被刪去。
此外,部分筆畫複雜的字詞也在新教材中作了替換或刪除。比如,《看馬戲》中,原先的「八哥報幕、黑熊敬禮」被刪除;《三隻猴子》中最後一句,原先是「痛得小猴哇哇叫」,現在將「痛」改為「咬」,而「咬」不是生字;《轟隆隆》中,原句是「喊醒小青蛙」,現在將「喊醒」改為「叫來」。
在練習上,新教材也有一些調整。如原先要求將拼音字母按順序聯線,新教材裡僅要求認讀;而一些讀繞口令、兒歌的內容也被刪除;《李白思鄉》等較長的閱讀文章也被刪除。
經過這一修訂,小一新生的認字壓力大大減輕,這也讓悅悅媽鬆了一口氣。
記者發現,針對教材的變化,相關的教輔書也開始「瘦身」。華東師大出版社教輔類編輯徐平透露,最新版的《一課一練》正在印刷中,已根據教材變化進行了相應的內容刪減,為學生減負。
兒童作家:花更多時間讀「美國加州小學語文教材」
記者發現,教材「瘦身」後,不少家長的共識是「小朋友認字壓力小了,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鞏固複習,回家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拓展興趣閱讀。」
對此,《收穫》雜誌副編審、作家葉開在日前的「語文教育路在何方」論壇上就表示,「現行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是有不少無趣的內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閱讀的動物題材小說卻一篇都沒有」。
兒童財商作家鄭曉舟也認為,最近在微信上大熱的「美國加州小學語文教材」,乍看起來體量很大,光一年級就有5冊書,但以精美的繪本形式為主,由淺入深,選篇也非常有趣優美,自然能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相比之下,我們一年級課本中部分兒歌體裁的課文,既無美感又缺乏童趣,像打油詩。」在她看來,教材「減負」正是為小學生廣泛閱讀各種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興趣讀物留出了時間。
上海楊浦區語文教研員蓋敏則認為,教材修訂是減負的重要舉措,也建議家長放平心態,「不要因為教材薄了而給孩子額外加壓或提前學習,一年級第一學期最重要的是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打好,後面知識點的掌握會很快。」
語文課本上的「江雪」
教師:會把古文作拓展閱讀
蓋敏表示,教材變化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讓師生有了更充裕的時間鞏固課堂內容。「以前一篇課文平均用兩到三課時,有些課文有近十個生字,老師的教學任務很重,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字都讀不通順,回去要花大量時間複習。現在教材刪減內容後,每篇課文平均能有三到四課時,也就是總體多出兩星期的課時,教師能在課堂上把知識點教紮實,並且當堂鞏固複習、檢查每個學生的掌握情況。」蓋敏認為,修訂教材之舉不僅為學生減負,也為教師減壓。
而張江高科實驗小學語文老師江曉雪則認為,刪除5篇長課文對學生減負的效果會非常明顯。「原先教學進度很緊,即便這5篇長課文是一天一篇,如果不認真預習,孩子上新課也會非常吃力。」江曉雪透露,現在小一新生的基礎差別非常大,有些家長讓孩子超前學習了小學第一學年的內容,學習這些長課文自然輕鬆,但相比之下「零基礎」的孩子就會感覺吃虧。而刪除長難課文、放慢教學進度,有助於「零基礎」的學生掌握知識。
但記者也發現,不少家長、老師甚至教研員都認為,此次被刪除的8篇古文誦讀並不難,讀來朗朗上口很受學生歡迎,也會不佔用太多課時,「我們或許會把一些簡單優美的古文作為拓展閱讀。」一位語文老師表示。
有家長認為「矯枉過正」
《東方早報》記者採訪發現,雖然家長對市教委向教材「開刀」的減負措施表示歡迎,但部分家長仍有疑慮。今年開學孩子就將升入幼兒園大班的寶山一位家長顧先生告訴早報記者:「我的孩子通過培訓班和自己家中教,已經學過十幾首古詩,也能背出兩三首。我身邊的家長有90%都在升一年級前把孩子送進了培訓班,80%的孩子都學過古詩。我覺得一年級語文課本的8首古詩對這些孩子來說難度不大,大多都已經學過,沒有刪除的必要。」
另外,顧先生也認為從8首古詩到一首不剩,有些矯枉過正了,「古詩是很好的文學形式,如果能保留一兩首,讓孩子適當學習,並不會增加多少負擔。」
顧先生表示,之所以要讓孩子提前學習古詩是因為聽說考民辦小學有可能要考古詩,「沒辦法,民辦小學競爭太激烈,等孩子上了大班,我還會讓他學拼音。」
另外,顧先生也認為,一年級減負了,但如果高年級整個教學、考試的要求不變,那麼等於一年級減掉的「負擔」還得在高年級再「背上去」,起到的效果有限。
對此,靜教院附校一年級年級組長、語文老師吳聆聆表示,一年級語文課本「瘦身」好處不少,原來8首古詩需要花8個課時,5篇課文則需花上10個課時,因此一個學期下來就多出了18個課時。「原來一周要上三四篇新課文,拼音也是邊學課文邊教,感覺進度非常趕,孩子們學得也累,而且古詩是要求必須背誦的,『零起點』的孩子會比較吃力。現在多出了18個課時,孩子們的拼音可以學得更加紮實,多出的時間還可以用在閱讀、寫字上,我們有自己的圖書館,會建議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繪本,當然對古詩有興趣的也可以看《唐詩三百首》這樣的書。」
對於古詩全部被刪除,吳聆聆也略覺遺憾,她認為可以適當保留一兩首,以讓孩子們體驗古詩詞的形式,她希望一年級下學期的古詩詞能得以適當保留,「為了彌補損失,我們在今後教學拓展課中也可能會開展一些古詩詞誦讀。」
對此,市教委教研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新版本教材刪除了8首古詩,但並不能說古詩就退出了一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我們在聽力材料中依然保留了這8首古詩,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體驗古詩的美妙,但卻無需背誦識字。"
綜合《新聞晨報》、《東方早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