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的語文課本
不同時期的小學課本,反映不同的時代精神。
記者日前收集了從建國初期到現在的課本,從小學第一課的內容中發現,建國60年來,我們的課本從高呼革命口號到娓娓講述故事,從滲透階級鬥爭到引導良好生活習慣,從編寫教材一家壟斷到全面開放……
小小課本,大有文章。從中我們能讀到了時代的變化,更能感受到60年來教育變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在課本的時代變遷中,也折射出教育目的及價值觀的巨大變化,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等諸多層面正在一步步走向解放。
50年代:毛主席像太陽
「毛主席,像太陽,他比太陽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齊來歌唱:太陽太陽永遠光亮,我們跟你永遠向上。」這是建國後第一套小學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內容。
那時的小學語文課文很簡單,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課本內容中關於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樓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師》、《毛主席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
由於當時處於新舊兩時代交接時期,教材形式上還有著舊的特色。比如課本自左向右翻閱,採用舊時的豎行排版方式,印刷為繁體字。
50年代後期的課本文章不多,許多課文分成幾課講述,選材多從政治角度考慮。如在大躍進期間,人教版小學課本一年級第一課是這樣的:「爺爺六歲去放羊,爸爸六歲去逃荒。今年我也六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
60年代:滿紙階級鬥爭
「毛主席教導我們: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於一定階級,屬於一定政治路線的。」這是60年代中期編寫的小學三年級數學課本第一課的課文開頭。
記者在這本書頁已經發黃的課本上看到,每一頁都在講階級鬥爭。一道數學練習題的標題是「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題目先要上一段政治課,然後用一段很大的背景材料:「在萬惡的舊社會,土地大多數被地主、富農霸佔著,廣大的貧苦農民沒有土地……」
足足一頁的政治課內容過去了,才切入到正式的數學問題:家裡有多少地,每年收多少糧食,要給地主交多少租,借了多少高利貸,過了多久就翻了多少倍……
70年代的語文課本
70年代:課本變工具書
「最高指示:學習馬克思主義,不但要從書本上學,主要還要通過階級鬥爭、工作實踐和接近工農群眾,才能真正學到。」記者在重慶圖書館裡查找到的每一本文革期間出版的課本,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每一課的開頭都是「最高指示」,封面大多為紅色毛主席像,毛主席語錄佔了課本的大部分內容,完全像一本紅寶書,也被稱為「紅色課本」。
到了文革後期,國家不設統一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也不使用統一的教材,組織了「革命委員會」的省、市,自定課程,自編教材,課本內容越來越「革命性」,片面地強調聯繫實際。
如上海、遼寧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學、生物課程,改成了「工業生產知識」和「農業生產知識」等;物理教材簡化為「三機一泵(拖拉機、柴油機、電動機、水泵)」,生物教材簡化為「三大作物」(稻、麥、棉)等。
80年代:課本春天來了
「冰雪融化,種子發芽,果樹開花,我們來到小河邊,來到田野裡,來到山崗上。我們找到了春天。」對於每一個改革開放以後出生的孩子來說,小學語文第一課《春天》的這些內容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那時,數學教材終於回歸科學本身,但語文課本還保有一些過去年代的明顯特徵,多數還是跟紅色年代相關,如《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劉胡蘭》、《飛奪瀘定橋》。
但純粹政治的內容終於從教材中消失,在小學一年級的課文中,大多是像《小燕子》、《桃花蘋果花海棠花》、《泉水小溪江河湖海》這樣的課文,從大自然的景象開始,引導學生們進入知識的殿堂。
優美散文、勵志文字、革命故事成為這一時期課文選擇的主流,像《狼牙山五壯士》、《誰是最可愛的人》、《小桔燈》、《背影》、《荷塘月色》、《生命的意義》、《海燕》等課文成為這一代人共同的經典記憶。
新世紀:人文化人性化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分別是當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一年級第一冊「識字」和「課文」兩個部分的第一課,古體韻律詩成為學生們識字和閱讀的第一個老師。
這冊教材大部分課文內容富有時代氣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不再空洞而乏味,每篇課文都講述著一個有趣的故事,配上精美的圖畫,它更像一本充滿童趣的童話書。
比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現了少年兒童對祖國的熱愛,《自己去吧》體現了對獨生子女主動鍛鍊、大膽實踐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積木》讚揚了兒童關愛他人、敬愛父母的美好心靈,《爺爺和小樹》《小熊住山洞》蘊含著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育因素。
更大的一個變化是從2001年的課改開始,國家放開了教材的編纂權。過去的教材是圍繞教學大綱,必須使用人教版教材,現在各個出版社都可以編寫教材,各地也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教學,學生們也有了豐富多彩的課本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