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師大國產第一代計算機「103機」,見證中國變遷

2020-11-28 濟寧新聞網

在曲阜師範大學圖書樓一樓大廳內,擺放著一臺體型碩大、有些陳舊的機械設備。熟悉它的人都知道,這臺編號為M103的機器,是誕生於1958年的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在當時被人親切地稱為「103機」。

歷經61年,因為許多機緣巧合,擺放在曲園內的這臺已經成為了國內唯一一臺保存完整的「103機」。雖然已不能運轉,卻靜靜守在這裡,注視著中國計算機行業的蓬勃發展。



「神秘」車隊

運來個大傢伙

2019年7月,天氣酷暑難耐,曲阜師範大學的校園裡比平日安靜許多,參天的大樹遮蔽了高照的豔陽,曲園內顯得格外清爽。

因為正是暑假,學校裡的學生少了許多。位於校園北側的圖書樓裡,偶有留校學習的學生進進出出。一樓中央的大廳處,白髮蒼蒼的數學系老教授章志敏拄著拐棍,站在一臺碩大又老舊的機器前,不時用手指著面前簡介牌上的字,認認真真地讀著。而在這臺機器的正中央,寫著「103計算機」幾個字。「我雖然學的不是計算機專業,但和這個大傢伙還真有點淵源呢。」

時光倒回至1973年,當時這座校園因一些歷史原因,暫時更名為山東大學,有一些文科類的專業從濟南搬到了曲阜。有一天,章志敏像往常一樣走著去教室,無意間看到兩輛包裹嚴實的大卡車緩緩開進學校。「當時數學系計算機專業的高長蘭老師和其他幾位老師一起為大卡車小心翼翼地引著路,仿佛生怕出現什麼差池。」

跟隨著緩慢前行的車隊,章志敏來到了學校東北側新落成的一棟二層小樓前,車隊才緩緩停下。「幾位老師立刻和隨隊的師傅忙活開了,掀開罩在外面的帆布,就看見幾塊密密麻麻裝滿電子元器件的大機器,被他們小心翼翼搬進了小樓裡。」因為好奇,章志敏留心注意了一下,待到這幾個大機器被組裝起來,他立刻知道了這個大傢伙的身份,「這不就是103機嗎!」



渾身都是電子管

冬靠暖氣夏靠冰

不學計算機的章志敏,如何認出這麼一個足有10米長、兩人高的大傢伙?「我1957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了曲阜師範學院任教。剛來上班不到一年,我便被安排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進修。」章志敏回憶說。

60多年前的數學研究所,如今提起來或許知曉的人少之又少,但提起時任所長,可以說國內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長是華羅庚先生,那時我們時常能看到他。」章志敏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當時的數學研究所位於中科院一棟小樓的四樓和五樓,而一、二、三樓則是計算機數學研究所,「那時我就好奇,為什麼每次進出研究所都必須要檢查證件。」

後來章志敏才得知,原來當時一樓就擺放著這臺巨大的103機。「那是華先生1946年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結識了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在他的陪同下華先生第一次見識到了實驗室中的計算機,並敏銳意識到它對未來將會影響深遠。」於是,上世紀50年代,華羅庚提出要發展中國自己的計算機,並得到了當時數學研究所的鄰居——力學研究所所長錢學森的支持。

獲得了周恩來總理的肯定之後,中科院於1956年從當時的蘇聯買回了圖紙,並於1958年成功製造出了由電子管組成的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定名為M103計算機。「我還記得,這個大傢伙因為由電子管組成,所以非常嬌氣,冬要暖、夏要涼。」章志敏笑著說,當時冬天必須要給103機開足暖氣,而在那個尚且沒有空調的年代,夏天則完全靠向研究所裡運送冰塊來降溫。

復旦大學免費贈送

曾運算氣象數據

「103機作為全國第一代計算機,只生產了41臺。」因為對103機有感情,所以雖然和計算機專業沒多少聯繫,但章志敏仍然四處整理了不少與其有關的資料。那麼曲阜師範大學這一臺又是如何來的呢?「這都多虧了高長蘭等幾位老師。」

1973年,數學系的幾位老師前往上海復旦大學開會,在那裡見到了被淘汰的103機,「當時復旦大學已經更新了幾代計算機,103機作為第一代,早就被擱置一邊了。」但這樣一個過時的大傢伙,對於在小縣城的大學老師們而言,猶如淘到了寶貝,「雙方交流了之後,復旦大學數學系的老師們慷慨地表示願意無償贈送。」

於是,在那個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復旦大學特意安排了兩輛卡車,由三位復旦大學的老師陪同,走了整整三天才運到了曲阜。為了迎接103機的到來,當時的曲阜師範學院還參考復旦大學的機房設計,專門建起了一座二層小樓,給這個大傢伙安家,「經過幾個月的調試之後,已經有些年歲的103機又成功運轉了起來。」

章志敏記得,別看103機已是過時的物件,但在老師們的精心操作下,不僅投入到了教學一線,用於數學系的學生學習使用,而且章志敏等幾位老師還與氣象局合作,拿到大量的氣象數據後用它來進行運算,「我們用它完成了許多與農業有關的科研題目,而且還把運算出的數據用於服務當地農民的農業種植。」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焦點

  • 華羅庚親點的女科學家,造出了外國專家嘆服的第一臺國產計算機
    或者是2002年,中國第一枚通用CPU龍芯一號發布,終結了國內計算機產業「無芯」的尷尬歷史……毋庸置疑的是,如今晶片火了。不管是行業內的科研大牛,還是屏幕前的吃瓜群眾,都為這個「卡脖子」「被封鎖」的產業操碎了心,關注點都變成了國產晶片「是否突圍」。
  • 探訪中國教師博物館 第一代計算機原來長這樣
    我國唯一保存至今的第一代計算機103機。 郭立偉/攝博物館內陳列的部分教具,包括戒尺、搖鈴、教鈴等。近日,記者來到曲阜師範大學參觀中國教師博物館,揭開中國教師博物館預博館的「神秘面紗」。中國有了首座教師主題博物館中國教師博物館是全國首座也是唯一教師文化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填補了我國文化和教育領域博物館建設的空白。「博物館辦館宗旨是『為國弘文』,定位於『民族文化記憶、教育歷史遺產、教師精神家園』,具有傳統文化底蘊、教師文化館藏、師德教育功能三方面特色。」曲阜師範大學校長張洪海介紹。
  • 新中國的第一:這臺計算機有屋子那麼大
    日常生活中,大家早已習慣使用臺式機或筆記本來學習、工作、打遊戲,而代表中國速度的千萬億次級超級計算機在世界超算領域頻頻拿到好成績,更是讓國人驕傲不已。  如今的先進與便捷或許讓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而這部需要一套一居室才能裝下的電腦,運算速度僅有每秒30次。
  • 編程是什麼——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然後,在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於1956年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時,他擔任了籌備委員會的主任,參與計算機的研發。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我國在1957年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1958年8月1日,誕生了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
  • 曲師大數學學科力壓北大排名全國第一,想考入曲師大數學系很難嗎
    最近,全球某四大大學排行榜發布了全球數學學科榜單,讓很多中國人感到極其驚訝的是曲阜師範大學的數學學科竟然出現在中國數學學科榜單的首位。 更讓很多網友意想不到的是,排名在第二位的居然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學,也就是說,曲阜師範大學的數學學科已經力壓北京大學的數學學科。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天象儀是一個模擬宇宙、天體運行的大型機光電系統,採用計算機控制。計算機根據要表演的天文現象劇本,編制過程控制程序,用以操縱天象儀的9種機械運動、140多項燈光設備的開關控制以及20多種可調光控制,從而實現宇宙、天,體、星空的運動與變化。這個用來控制、操縱天象儀的計算機,是一臺專門用於大型天象儀的控制計算機,我們稱它天象儀計算機。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在制定 「十二年科學規劃」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
  •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
    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
  • 這組照片記錄警服變遷 見證改革開放
    拍攝前言 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我們的生活在不斷創新和變革中變得越來越美好。警服是人民警察和執法最明顯的標誌,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警服也歷經多次變遷。由德化縣公安局新媒體中心策劃拍攝的警服變遷組照,帶您回顧警服的變遷史,共同見證改革開放。
  • 中國第一臺純國產計算機登場,不用微軟和英特爾,年產20萬臺
    10月28日,由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下稱「七〇六所」)主辦的廣東省首臺「天玥」國產計算機下線儀式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產線預計年產20萬臺產品,帶動上下遊年產值近20億。這臺計算機不是大家想的超級計算機,就是普通的桌上型電腦而已。
  • 國產風洞群大顯身手!直接將DSI進氣道白菜化,三代機都能用得上
    而我國就有全亞洲最大最先進的風洞群,正是有了這些高精尖的設備,才有了國產五代機殲20,以及DSI進氣道技術。我國掌握這項技術後將其白菜化,甚至在一些三代機上都有應用。 國產五代機殲20 近年來隨著我國航空技術的進步,我軍大量裝備了各種先進戰機
  • (新中國70年)新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從無到有躋身世界前列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臺,伺服器年產量達到了295.2萬臺。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運算速度僅為每秒30次。
  • 計算機發展史,前人的不斷努力,我們才能享受那麼優秀的科技成果
    20世紀40-50年代,是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經歷了電子管數字計算機、電晶體數字計算機、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數字計算機的發展歷程,計算機技術逐漸走向成熟。中國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定點32二進位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隨後,中國第一臺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104機(浮點40二進位位,每秒1萬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2、在104機上建立的,由鍾萃豪、董蘊美領導的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編譯系統是在1961年試驗成功。
  • 我國航空傳出好消息,6千噸國之重器巨大突破,國產6代機不再遙遠
    說到幾十年前的中國,用「落後」來形容無疑是相當合適。幸運的是,中國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走上了一條獨立自強的道路。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級大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績也是相當突出。不久之前,中國航空就再次傳來了好消息。
  • 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原來長這樣,小平同志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
    復旦中國首臺電子模擬計算機誕生地中國系列計算機策源地之一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復旦校史館一角,擺放著兩張有點發黃的老照片。一般人不會知道,1946年,美國人賓夕法尼亞大學發明人類第一臺計算機,相隔10年之後,1956年5月,復旦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師生合作研究、設計,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即,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它能解四階常係數微分方程等問題。數學是一切科技的基礎,計算機是諸如我們後來熟知的原子彈氫彈爆炸、人造衛星上天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關鍵。
  • 光刻機是誰發明的_中國光刻機與荷蘭差距
    那光刻機是誰發明的?主要用途有哪些呢?   1959年,世界上第一架電晶體計算機誕生,提出光刻工藝,仙童半導體研製世界第一個適用單結構矽晶片,1960年代,仙童提出CMOSIC製造工藝,第一臺IC計算機IBM360,並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臺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美國GCA公司開發出光學圖形發生器和分布重複精縮機。
  • 西郊變電站的40年—— 見證上海電力變遷
    1958年,上海的最高用電負荷只有60萬千瓦,而西郊站三臺220千伏主變每臺容量都是9萬千瓦,三臺主變承擔了當時上海近一半的用電負荷,西郊站因此得名「遠東第一站」。1978年,這個數據變為五分之一。而到2018年,西郊站在迎峰度夏期間的最高負荷僅佔全市最高用電負荷的五十分之一左右。40年,西郊站始終伴隨電網的發展而改變,而不變的是一代代電力人「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初心。
  • 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試製成功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中國首臺電子計算機(模擬型),在1958年刻苦攻關,先後試製出了中國的首臺小計算機與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3」,也是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在1958年我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僅用了兩年就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107」,這臺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從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到第二代電晶體電子計算機用了5年時間,在1963中國自主研製出運算每秒達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109」(中國第二代計算機)。
  • 這個手機品牌打磨8年外殼見證了國產手機的變遷
    E系列又添猛將細數魅族手機外觀變遷史縱觀現階段魅族的產品定位鋪設,從最初的夢想機型MX系列,到後來的青年良品魅藍、魅藍note系列,再到後來的高端PRO系列、外觀設計逐漸出現差異化的魅藍E、U、Max系列,魅族把每個階段的價格定位都進行了全面的填充。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所有機型的外觀設計都擁有明顯的魅族特色。
  • 見證歷史變遷的青島水族館,老青島人的美好回憶
    被蔡元培先生譽為「吾國第一」的青島水族館於1931年1月動工,1932年2月建成,同年5月8日舉行了開館典禮,9日起正式對外開放。是亞洲第一座水族館,是中國現代水族館及海洋科學研究事業的搖籃。歷經87年,這座建築也見證了青島的歷史變遷。 1931年,青島水族館奠基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