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師範大學圖書樓一樓大廳內,擺放著一臺體型碩大、有些陳舊的機械設備。熟悉它的人都知道,這臺編號為M103的機器,是誕生於1958年的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在當時被人親切地稱為「103機」。
歷經61年,因為許多機緣巧合,擺放在曲園內的這臺已經成為了國內唯一一臺保存完整的「103機」。雖然已不能運轉,卻靜靜守在這裡,注視著中國計算機行業的蓬勃發展。
「神秘」車隊
運來個大傢伙
2019年7月,天氣酷暑難耐,曲阜師範大學的校園裡比平日安靜許多,參天的大樹遮蔽了高照的豔陽,曲園內顯得格外清爽。
因為正是暑假,學校裡的學生少了許多。位於校園北側的圖書樓裡,偶有留校學習的學生進進出出。一樓中央的大廳處,白髮蒼蒼的數學系老教授章志敏拄著拐棍,站在一臺碩大又老舊的機器前,不時用手指著面前簡介牌上的字,認認真真地讀著。而在這臺機器的正中央,寫著「103計算機」幾個字。「我雖然學的不是計算機專業,但和這個大傢伙還真有點淵源呢。」
時光倒回至1973年,當時這座校園因一些歷史原因,暫時更名為山東大學,有一些文科類的專業從濟南搬到了曲阜。有一天,章志敏像往常一樣走著去教室,無意間看到兩輛包裹嚴實的大卡車緩緩開進學校。「當時數學系計算機專業的高長蘭老師和其他幾位老師一起為大卡車小心翼翼地引著路,仿佛生怕出現什麼差池。」
跟隨著緩慢前行的車隊,章志敏來到了學校東北側新落成的一棟二層小樓前,車隊才緩緩停下。「幾位老師立刻和隨隊的師傅忙活開了,掀開罩在外面的帆布,就看見幾塊密密麻麻裝滿電子元器件的大機器,被他們小心翼翼搬進了小樓裡。」因為好奇,章志敏留心注意了一下,待到這幾個大機器被組裝起來,他立刻知道了這個大傢伙的身份,「這不就是103機嗎!」
渾身都是電子管
冬靠暖氣夏靠冰
不學計算機的章志敏,如何認出這麼一個足有10米長、兩人高的大傢伙?「我1957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了曲阜師範學院任教。剛來上班不到一年,我便被安排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進修。」章志敏回憶說。
60多年前的數學研究所,如今提起來或許知曉的人少之又少,但提起時任所長,可以說國內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長是華羅庚先生,那時我們時常能看到他。」章志敏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當時的數學研究所位於中科院一棟小樓的四樓和五樓,而一、二、三樓則是計算機數學研究所,「那時我就好奇,為什麼每次進出研究所都必須要檢查證件。」
後來章志敏才得知,原來當時一樓就擺放著這臺巨大的103機。「那是華先生1946年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結識了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在他的陪同下華先生第一次見識到了實驗室中的計算機,並敏銳意識到它對未來將會影響深遠。」於是,上世紀50年代,華羅庚提出要發展中國自己的計算機,並得到了當時數學研究所的鄰居——力學研究所所長錢學森的支持。
獲得了周恩來總理的肯定之後,中科院於1956年從當時的蘇聯買回了圖紙,並於1958年成功製造出了由電子管組成的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定名為M103計算機。「我還記得,這個大傢伙因為由電子管組成,所以非常嬌氣,冬要暖、夏要涼。」章志敏笑著說,當時冬天必須要給103機開足暖氣,而在那個尚且沒有空調的年代,夏天則完全靠向研究所裡運送冰塊來降溫。
復旦大學免費贈送
曾運算氣象數據
「103機作為全國第一代計算機,只生產了41臺。」因為對103機有感情,所以雖然和計算機專業沒多少聯繫,但章志敏仍然四處整理了不少與其有關的資料。那麼曲阜師範大學這一臺又是如何來的呢?「這都多虧了高長蘭等幾位老師。」
1973年,數學系的幾位老師前往上海復旦大學開會,在那裡見到了被淘汰的103機,「當時復旦大學已經更新了幾代計算機,103機作為第一代,早就被擱置一邊了。」但這樣一個過時的大傢伙,對於在小縣城的大學老師們而言,猶如淘到了寶貝,「雙方交流了之後,復旦大學數學系的老師們慷慨地表示願意無償贈送。」
於是,在那個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復旦大學特意安排了兩輛卡車,由三位復旦大學的老師陪同,走了整整三天才運到了曲阜。為了迎接103機的到來,當時的曲阜師範學院還參考復旦大學的機房設計,專門建起了一座二層小樓,給這個大傢伙安家,「經過幾個月的調試之後,已經有些年歲的103機又成功運轉了起來。」
章志敏記得,別看103機已是過時的物件,但在老師們的精心操作下,不僅投入到了教學一線,用於數學系的學生學習使用,而且章志敏等幾位老師還與氣象局合作,拿到大量的氣象數據後用它來進行運算,「我們用它完成了許多與農業有關的科研題目,而且還把運算出的數據用於服務當地農民的農業種植。」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