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臺運算每秒達100萬次的電子計算機在1973年8月26日試製成功!
科技人才聚集
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1951年數學家華羅庚和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兩位愛國人士,動用他們的影響力聚集國內外相關領域人才加入到我國計算機行業發展中,其中大部分都是海外學成歸來的科學精英。
「12年科學發展計劃」
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12年科學發展規劃」中將計算機發展列入了中國科學發展的重點之一。
我國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規模的運算主要還是依靠紙筆,而陳景潤(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在1966年就發表了由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轟動世界,就他做的演算草稿就裝了好幾個麻袋。我國早期研究核工業的人員主要也是用紙和筆進行演算,其中的苦可想而知。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中國首臺電子計算機(模擬型),在1958年刻苦攻關,先後
試製出了中國的首臺小計算機與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3」,也是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
在1958年我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僅用了兩年就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107」,這臺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從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到第二代電晶體電子計算機用了5年時間,在1963中國自主研製出運算每秒達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109」(中國第二代計算機)。
後起之秀
中國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卻非常快,到了1972年的集成電路計算機(第三代計算機),在上海試製出中國首臺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每秒的運算達到11萬次,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經逐漸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1973年,北京大學和國營738廠(北京有線電廠)聯合研製的每秒運算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150」問世,在試運算的運轉過程中。工作人員用它運算200次方的代數方程式只用了十幾秒鐘,如果用人工計算起碼要100個人計算一年的時間,「150」計算機測試了3000多個小時的試算運作,依然性能穩定,這就是中國計算機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裡程碑,從此我國計算機研製也就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進程。
1977年,中國首臺微型計算機問世,在1978年還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的重大成果獎。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了「銀河」1號巨型計算機,也是中國首臺運算速度高達每秒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

1984年,成立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的前身)。
到了1999年9月,我國成功自主研製"神威I"計算機(「江」親筆題目),這臺計算機的各項性能與技術指標都已經達到國際一線水準。這是繼美國、日本之後全球第三個能自主研製高性能計算機國家。
到了2011年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八核「龍芯」的曙光6000計算機運行,系統峰值達到每秒3000萬次,從描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中國捲軸到「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如今在氣象、生物、製藥、航天、航空等等方面都有這款高性能計算機的功勞。
如今中國已經跨入超級計算機強國之列,不亞於世界上多個發達國家,甚至在多個領域都已經領先於世界,這都是國家不斷努力發展的成果。
#厲害了我的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