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試製成功

2020-12-04 小粥容易餓

我國首臺運算每秒達100萬次的電子計算機在1973年8月26日試製成功!

科技人才聚集

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1951年數學家華羅庚和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兩位愛國人士,動用他們的影響力聚集國內外相關領域人才加入到我國計算機行業發展中,其中大部分都是海外學成歸來的科學精英。

「12年科學發展計劃」

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12年科學發展規劃」中將計算機發展列入了中國科學發展的重點之一。

我國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規模的運算主要還是依靠紙筆,而陳景潤(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在1966年就發表了由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轟動世界,就他做的演算草稿就裝了好幾個麻袋。我國早期研究核工業的人員主要也是用紙和筆進行演算,其中的苦可想而知。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中國首臺電子計算機(模擬型),在1958年刻苦攻關,先後

試製出了中國的首臺小計算機與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3」,也是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

在1958年我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僅用了兩年就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107」,這臺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從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到第二代電晶體電子計算機用了5年時間,在1963中國自主研製出運算每秒達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109」(中國第二代計算機)

後起之秀

中國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卻非常快,到了1972年的集成電路計算機(第三代計算機),在上海試製出中國首臺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每秒的運算達到11萬次,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經逐漸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1973年,北京大學和國營738廠(北京有線電廠)聯合研製的每秒運算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150」問世,在試運算的運轉過程中。工作人員用它運算200次方的代數方程式只用了十幾秒鐘,如果用人工計算起碼要100個人計算一年的時間,「150」計算機測試了3000多個小時的試算運作,依然性能穩定,這就是中國計算機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裡程碑,從此我國計算機研製也就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進程。

1977年,中國首臺微型計算機問世,在1978年還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的重大成果獎。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了「銀河」1號巨型計算機,也是中國首臺運算速度高達每秒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

「銀河」1號巨型計算機

1984年,成立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的前身)。

到了1999年9月,我國成功自主研製"神威I"計算機(「江」親筆題目),這臺計算機的各項性能與技術指標都已經達到國際一線水準。這是繼美國、日本之後全球第三個能自主研製高性能計算機國家。

到了2011年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八核「龍芯」的曙光6000計算機運行,系統峰值達到每秒3000萬次,從描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中國捲軸到「嫦娥三號」成功落月,如今在氣象、生物、製藥、航天、航空等等方面都有這款高性能計算機的功勞。

如今中國已經跨入超級計算機強國之列,不亞於世界上多個發達國家,甚至在多個領域都已經領先於世界,這都是國家不斷努力發展的成果。

#厲害了我的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3 10:2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
  • 第一臺每秒運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製成(圖)
    據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刻苦攻關,1958年至 1959年 ,相繼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計算機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一代計算機。1965年,中國自行研製成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二代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初,在上海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1萬次,一般稱為中國第三代計算機。中國能夠製造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0萬次以上的電子計算機,標誌著計算機工業的長足發展。
  • 1973年:中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誕生
    1月1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聯合發表《新年獻詞》,強調指出林彪的路線「是一條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要把批林整風這個頭等大事繼續抓緊抓好。」並且轉達了毛澤東提出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一帶方針性的口號。     1月7日至3月30日,全國計劃會議在北京舉行。
  • 七夕大家都知道,8月26日是我國科技發展的裡程碑,誰還記得?
    我國首臺運算每秒達100萬次的電子計算機在1973年8月26日試製成功!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中國首臺電子計算機(模擬型),在1958年刻苦攻關,先後試製出了中國的首臺小計算機與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3」,也是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
  • 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新中國日曆)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本版今起開設「新中國日曆」欄目,回顧新中國歷史上的今天,呈現發生的大事、要事,突出展現這一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取得的偉大成就,敬請關注。    「我國自製的第一架電子計算機,今天(5月25日)下午七時半在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作了一次表演,經過初步試算,性能良好。」
  • 全球歷史上8月科技大事真多,新中國的第一,厲害了我的國!
    當時,這部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只有每秒30次,但是一年多後的104機的運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萬次,1964年研製成功的119機運算速度提升到每秒5萬次。隨後,我國國產計算機的研發不斷加速和升級,並創造了更多的第一。在2016年6月TOP500組織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我國的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位居世界前兩位。
  • 科技日曆|從無到有,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誕生
    月22日,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研製成功。他曾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第一臺全電晶體化通用計算機和第一臺百萬次級集成電路計算機。慈雲桂團隊調研起初瞄準的是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1972年研製的向量巨型機TI-ASC和CDC公司1973年推出的向量超級計算機STAR-100。但當接觸到美國克雷研究公司1976年研製成功的新型「克雷-1」巨型計算機後,又改為瞄準了這臺設計思想、性能更加先進的巨型機。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編者註:今天(2020年2月7日)的《北京日報》第8版的專版——《天文館 收藏日月星辰的地方》介紹了天象儀和北京天文館,但是卻遺忘或忽略了當年北京工業學院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在制定 「十二年科學規劃」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
  •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
    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親歷者說陳長林: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103機研發人員1956年8月25日,我國第一個計算技術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華羅庚任主任。
  • 1946年2月14日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 國內首臺1000兆瓦火電機組鍋爐給水泵產品試製成功
    能源央企巨頭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僅1個多月時間,旗下主力品牌之一、曾創造無數個「中國第一」的上海電力修造總廠有限公司便獻上了一份「賀禮」。  11月1日,上海電力修造總廠有限公司在2011年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正式宣布,經過2年的精心組織、設計和製造,其自主研製的國內首臺1000兆瓦火電機組鍋爐給水泵產品,已經通過水力模型設計計算、泵體結構強度校核等性能試驗及重點關鍵技術攻關,即試製成功。
  • (新中國70年)新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從無到有躋身世界前列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臺,伺服器年產量達到了295.2萬臺。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運算速度僅為每秒30次。
  • 中國電子行業篳路藍縷,久久為功:70年大事記
    1953年中國第一臺全國產化電子管收音機在南京無線電廠試製成功,命名為「紅星牌 502 型」, 結束了中國收音機依靠進口散件裝配的歷史。1954年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確定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北京醫學院。
  •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據傳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拍手慶祝了」。
  • 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卻不被接納,三十年後才被認可
    現在好多書籍上都說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1945年11月投入運行的ENIAC,其實1940年底就有人發明了電子計算機並成功運行,但未能得到接納,甚至這臺電子計算機還被拆除,直到1973年才重新被認可。
  • 【當年今日】1946年世界第一臺計算機問世
    74年前的今天,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 華羅庚親點的女科學家,造出了外國專家嘆服的第一臺國產計算機
    而他們其實都和一個女人有關,她就是被三人尊為恩師的「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遇伯樂華羅庚夏培肅和晶片的淵源還得先從計算機說起。或者更準確、久遠一點兒,從她的數學天賦延展開。1932年7月28日,夏培肅出生在重慶的一個教育世家。
  • 新中國的第一:這臺計算機有屋子那麼大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臺,其中筆記本電腦產量1.7億臺;伺服器產量繼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到了295.2萬臺,同比增長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