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36年前的今天,1983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研製成功。
巨型計算機在石油、地質勘探、中長期數值預報、衛星圖像處理、計算大型科研題目和國防建設等領域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巨型計算機,就無法進行準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有效的能源開發和勘探等,資料都不得不用飛機送往國外處理,不僅花費高昂,而且處處受制。
在這種背景下,自行研發巨型計算機勢在必行。
1978年2月,國防科委將「銀河」巨型機的研製任務交給了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擔任總設計師的是時年60歲的慈雲桂。
慈雲桂(1917-1990)是我國知名的計算機專家和開拓者之一,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講師,後又調任哈軍工電子計算機系主任、長沙工學院計算機研究所負責人等職位。他曾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第一臺全電晶體化通用計算機和第一臺百萬次級集成電路計算機。
慈雲桂團隊調研起初瞄準的是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1972年研製的向量巨型機TI-ASC和CDC公司1973年推出的向量超級計算機STAR-100。但當接觸到美國克雷研究公司1976年研製成功的新型「克雷-1」巨型計算機後,又改為瞄準了這臺設計思想、性能更加先進的巨型機。
在兩個方案——雙向量(及浮點)陣列部件和共享主存的雙中央處理機系統中,團隊最終選擇了前者。原因之一是巨型機主要計算的課題大部分屬於向量運算,適合採用雙向兩陣列的方案,其次是雙中央處理機系統需要開發並行處理系統,在世界範圍內技術難度都很高,難以在任務時限內完成。
1980年初,模擬機完成研製。1980年5月,全面進入主機生產階段。巨型機的生產需要多種難度極大的工藝,國防科技大學的計算機工廠自行組建了印製板車間、焊接車間、機加工車間及技術科室,克服了溫度和溼度變化極大、大部分操作靠手工勞動等等困難,圓滿完成銀河-I主機的生產任務。
不僅時間上比預定的有所提前、經費只用了預先計劃的五分之一,在質量上「銀河-I」也是「槓槓的」:全機數以十萬計的元器件都經過嚴格的老化測試和篩選,上百塊多層印製板和底板,每塊約有五千個金屬化孔,100%經過孔壁電阻測試,全機二百三十多萬個焊點無一漏焊、虛焊和掛錫。
在質量控制和產品檢驗環節,科研人員還研製了一套計算機自動測試系統,將過去調試一臺百萬次級計算機所需的一年時間大幅縮短,銀河-I的分調、聯調、正確性調試和考核僅用了66天。
通過5年努力,中國成為了繼美、日等國之後,又一能夠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機的國家,「銀河-I」總設計師慈雲桂也被譽為「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銀河-I」以向量運算為主,字長64位,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以上。它由一臺超高速中央處理機和若干臺外圍處理系統(包括用戶處理機、診斷處理機、磁碟處理機和通訊處理機等)所組成,充分運用並行重疊技術。中央處理機有24個輸入輸出通道用來和外圍機連接。
儘管對標的是美國的「克雷-1」,但由於能獲取的資料十分稀少,銀河-I在多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技術創新。銀河-I首創提出了向量雙陣列部件結構方案,首創了多模塊素數模雙總線交叉訪問存儲系統結構,設計了全流水線化功能部件和複合流水線技術,設置了「壓縮還原」型傳送指令和間接地址傳送指令。
在銀河-I的基礎上,1992年我國又成功研發「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1997年成功研製「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峰值性能為130億次,達到飛躍式增長。
目前,我國無錫國家超算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認證性能達到了9.3億億次,在世界TOP500超算中排名第三,在中國超算中排名第一,此前還蟬聯過四次世界TOP500冠軍。
而在未來,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公布,我國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正在研製中,新機將於2020年面世。該機將超過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發的超算「頂點」,有望重奪世界第一。
從對標外國「照葫蘆畫瓢」,到自主研發和歐美發達國家打得平分秋色,36年間奇蹟般飛越的背後是一代代科研人才的汗水和心血,也是中國人不甘人後的拼搏精神的最好見證。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