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曆|從無到有,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誕生

2020-11-28 前瞻網

科技日曆|從無到有,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誕生

 Winnie Lee • 2019-12-22 15:30:21 來源:前瞻網 E3506G1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36年前的今天,1983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研製成功。

巨型計算機在石油、地質勘探、中長期數值預報、衛星圖像處理、計算大型科研題目和國防建設等領域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巨型計算機,就無法進行準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有效的能源開發和勘探等,資料都不得不用飛機送往國外處理,不僅花費高昂,而且處處受制。

在這種背景下,自行研發巨型計算機勢在必行。

1978年2月,國防科委將「銀河」巨型機的研製任務交給了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擔任總設計師的是時年60歲的慈雲桂。

慈雲桂(1917-1990)是我國知名的計算機專家和開拓者之一,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講師,後又調任哈軍工電子計算機系主任、長沙工學院計算機研究所負責人等職位。他曾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第一臺全電晶體化通用計算機和第一臺百萬次級集成電路計算機。

慈雲桂團隊調研起初瞄準的是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1972年研製的向量巨型機TI-ASC和CDC公司1973年推出的向量超級計算機STAR-100。但當接觸到美國克雷研究公司1976年研製成功的新型「克雷-1」巨型計算機後,又改為瞄準了這臺設計思想、性能更加先進的巨型機。

在兩個方案——雙向量(及浮點)陣列部件和共享主存的雙中央處理機系統中,團隊最終選擇了前者。原因之一是巨型機主要計算的課題大部分屬於向量運算,適合採用雙向兩陣列的方案,其次是雙中央處理機系統需要開發並行處理系統,在世界範圍內技術難度都很高,難以在任務時限內完成。

1980年初,模擬機完成研製。1980年5月,全面進入主機生產階段。巨型機的生產需要多種難度極大的工藝,國防科技大學的計算機工廠自行組建了印製板車間、焊接車間、機加工車間及技術科室,克服了溫度和溼度變化極大、大部分操作靠手工勞動等等困難,圓滿完成銀河-I主機的生產任務。

不僅時間上比預定的有所提前、經費只用了預先計劃的五分之一,在質量上「銀河-I」也是「槓槓的」:全機數以十萬計的元器件都經過嚴格的老化測試和篩選,上百塊多層印製板和底板,每塊約有五千個金屬化孔,100%經過孔壁電阻測試,全機二百三十多萬個焊點無一漏焊、虛焊和掛錫。

在質量控制和產品檢驗環節,科研人員還研製了一套計算機自動測試系統,將過去調試一臺百萬次級計算機所需的一年時間大幅縮短,銀河-I的分調、聯調、正確性調試和考核僅用了66天。

通過5年努力,中國成為了繼美、日等國之後,又一能夠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機的國家,「銀河-I」總設計師慈雲桂也被譽為「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銀河-I」以向量運算為主,字長64位,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以上。它由一臺超高速中央處理機和若干臺外圍處理系統(包括用戶處理機、診斷處理機、磁碟處理機和通訊處理機等)所組成,充分運用並行重疊技術。中央處理機有24個輸入輸出通道用來和外圍機連接。

儘管對標的是美國的「克雷-1」,但由於能獲取的資料十分稀少,銀河-I在多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技術創新。銀河-I首創提出了向量雙陣列部件結構方案,首創了多模塊素數模雙總線交叉訪問存儲系統結構,設計了全流水線化功能部件和複合流水線技術,設置了「壓縮還原」型傳送指令和間接地址傳送指令。

在銀河-I的基礎上,1992年我國又成功研發「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1997年成功研製「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峰值性能為130億次,達到飛躍式增長。

目前,我國無錫國家超算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認證性能達到了9.3億億次,在世界TOP500超算中排名第三,在中國超算中排名第一,此前還蟬聯過四次世界TOP500冠軍。

而在未來,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19》公布,我國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正在研製中,新機將於2020年面世。該機將超過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發的超算「頂點」,有望重奪世界第一。

從對標外國「照葫蘆畫瓢」,到自主研發和歐美發達國家打得平分秋色,36年間奇蹟般飛越的背後是一代代科研人才的汗水和心血,也是中國人不甘人後的拼搏精神的最好見證。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新中國70年)新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從無到有躋身世界前列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臺,伺服器年產量達到了295.2萬臺。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運算速度僅為每秒30次。
  • 新中國的第一:這臺計算機有屋子那麼大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我們曾經從無到有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在60年前,有計算機就是勝利,而在今天,中國在追求計算機的「超級」。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於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中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是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自行研製的「銀河-I」。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以上。
  • 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新中國日曆)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本版今起開設「新中國日曆」欄目,回顧新中國歷史上的今天,呈現發生的大事、要事,突出展現這一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取得的偉大成就,敬請關注。    「我國自製的第一架電子計算機,今天(5月25日)下午七時半在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作了一次表演,經過初步試算,性能良好。」
  • 慈雲桂: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慈雲桂是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的總設計師,他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奠定了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基石,被稱為「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1917年慈雲桂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今銅陵市樅陽縣)。
  • 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試製成功
    我國首臺運算每秒達100萬次的電子計算機在1973年8月26日試製成功!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中國首臺電子計算機(模擬型),在1958年刻苦攻關,先後試製出了中國的首臺小計算機與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3」,也是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
  • 「天河一號」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研製成功!!
    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就是這麼神:60億人算一年,它一秒鐘就算完!  9月10日,備受矚目的世界計算機大會在長沙開幕。從心算、珠算的古老智慧,到「銀河」「天河」「神威」創造的中國速度。「中國計算」為世界矚目。這次的大會也是我國計算機產業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專業盛會。  大咖雲集共話未來! 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邀請了當前計算機領域最權威的專家陣容。眾多大咖紛紛到場。
  • 編程是什麼——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然後,在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於1956年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時,他擔任了籌備委員會的主任,參與計算機的研發。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我國在1957年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1958年8月1日,誕生了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
  • 中國成功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
    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超級計算機又稱高性能計算機、巨型計算機,是世界公認的高新技術制高點和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領域之一。這是「天河一號」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
  • 圖說歷史‖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 誕生
    75 年前的 2 月 14 日,比情人節更耀眼的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
  •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據傳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拍手慶祝了」。
  • 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誕生,秒算51億億次,美國Summit只好位居第二
    21世紀,既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尤其是計算機領域,高新技術正在這一領域不斷湧現,超級計算機速度也在快速提升,達了每秒以億億次為單位,相信在不久未來,我們就能用上速度快得不可思議的量子計算機了,想想都是一件美事。
  •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於情人節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就是誕生於情人節這一天。1946年2月14日,這個情人節格外的耀眼,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了,取名 埃尼阿克(ENIAC)。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
  •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二 大型計算機時代從ENLAC誕生至今,根據計算機所使用的基本元件的不,計算機的發展可分為電子管計算機 電晶體計算機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四代1第一代(1946 1987)電子管計算機 軟體主要採用機器語言彙編語言編寫應用程式2第二代(1958 1964)電晶體計算機 程序語言3第三代 (1965
  • 從「帳房先生」到「中國計算機之父」
    1972年後率領國防科大計算機科研隊伍,先後研製出26種型號各異的大、中、小型計算機,歷經5年,至1983年12月,中國第一臺被命名為「銀河」的億次巨型電子計算機誕生,中央軍委給慈雲桂榮記二等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兼任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計算機顧問組組長,中國電子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計算機學報編委、副主任編委等。著有《雷達原理》、《概率論資訊理論基礎》等。
  • 每秒鐘運算十億億次、百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正在為人們生產生活...
    編者按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推進,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持續湧現,成為「科技創造美好生活」的鮮活註腳。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走進生產生活,高科技的誕生依託於巨大的研發投入,凝結著科技人員的巨大心血。著名科學家王選院士曾說過,高科技要「頂天立地」。
  • 七夕大家都知道,8月26日是我國科技發展的裡程碑,誰還記得?
    我國首臺運算每秒達100萬次的電子計算機在1973年8月26日試製成功!科技人才聚集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1951年數學家華羅庚和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兩位愛國人士,動用他們的影響力聚集國內外相關領域人才加入到我國計算機行業發展中
  • 世界上最快超級計算機誕生,秒算51億次,美國只能排第二
    世界上最快超級計算機誕生,秒算51億次,美國只能排第二我國在技術發展領域一直都是存在著缺陷的,由於本身的起步時間就比較晚,所以就需要更多的一些支持和發展來跟上其他國家的步伐,尤其是在一些技術發展領域,我們就有更多的缺陷。
  • 1946年2月14日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