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是什麼——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2020-12-04 科技貓cat

之前我們用了好幾篇文章介紹了計算機的發展史,不過那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計算機發展史,那時候美國有著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美國才能領先世界,下面我簡單的講一下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說到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就離不開華羅庚教授。華羅庚教授是我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

華羅庚教授

當馮·諾依曼提出並著手設計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EDVAC時,正在美國Princeton大學工作的華羅庚教授參觀過他的實驗室,並經常與他討論有關學術問題。在1950年華羅庚教授成功回國,1952年在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他在清華大學電機系物色了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三位科研人員。然後,在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於1956年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時,他擔任了籌備委員會的主任,參與計算機的研發。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

我國在1957年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1958年8月1日,誕生了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為紀念這個日子,這臺計算機定名為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在738廠開始小量生產,改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一共生產38臺。

103機

在1958年5月,我國進行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的(104機)研製,以蘇聯當時正在研製的БЭСМ-II計算機為藍本,中科院計算所、四機部、七機部和部隊的科研人員與738廠密切配合,在蘇聯專家的指導幫助下,於1959年國慶節前完成了研製任務。

在研製104機的時候,夏培肅院士領導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於1960年4月研製成功一臺小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機。

107機

1964年,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平均浮點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參加119機研製的科研人員約有250人,共計十幾個單位參與進來。

119機

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研製(1965-1972年)

在研製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同時,我國已開始研製電晶體計算機,1965年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臺大型電晶體計算機(109乙機)。在國外禁運條件下要造電晶體計算機,必須先建立一個生產電晶體的半導體廠(109廠)。經過兩年努力,109廠就提供了機器所需的全部電晶體。然後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在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它運行了15年,有效算題時間10萬小時以上,在我國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功勳機」。

109機

我國工業部門在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研製與生產中已發揮重要作用。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於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電晶體計算機並小批量生產了40多臺。而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6),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

第三代基於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1973-80年代初)

我國第三代計算機的研製的時候,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IBM公司在1964年推出了360系列大型機,這是是美國進入第三代計算機時代的標誌,而我國到1970年初期才陸續推出大、中、小型採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

在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一起合作,研製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進入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1983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完成我國第一臺大型向量機-757機,計算速度達到每秒1000萬次。

757機

同年,這一記錄就被國防科大研製的銀河-I億次巨型計算機打破。銀河-I巨型機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標誌著我國文革動亂時期與國外拉大的距離又縮小到7年左右。

第四代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80年代中期至今)

與國外一樣,我國第四代計算機研製也是從微機開始的。

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採用Z80,X86和M6800晶片研製微機。在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10多年來我國微機產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在以聯想微機為代表的國產微機已佔領一大半國內市場。

1992年,國防科大研究成功通用並行巨型機:銀河-II,它的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

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採用主流的微處理機晶片研製高性能的並行計算機,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於1993年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

1995年,國家智能機中心又推出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臺階。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智能機中心與曙光公司,在1997到1999年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和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它們的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而2000年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達到了3000億次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1萬億次的曙光4000超級伺服器。

曙光4000L

綜觀40多年來我國高性能通用計算機的研製歷程,從103機到曙光機,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我國與美國的計算機相差越來越小,那麼我國與美國在計算機方面還有什麼差距呢?請看下篇文章。

相關焦點

  • 戲說程式語言發展史
    積小拼給大家講一講,編程的發展史(期待地搓手手……)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編程也成為了社會的學習大熱門。到底編程是什麼呢?編程就是我們人類,將需解決的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過計算機或者某種智能設備能夠理解的形式,寫出來!這就是編程啦!不懂?!?!沒關係!
  • 編程培訓學什麼計算機語言比較好
    網際網路企業在最近這幾年有不錯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不僅僅可以給年輕人帶來高額的薪水,還可以讓年輕人解決很多問題,因此有不少年輕人都想要學習編程。編程培訓也就成為熱門課程了,有很多人都在學習編程技術,而學習編程的話,就必須要學習計算計算機語言,學什麼語言比較好呢?
  • 編程是什麼——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的出現
    EDVAC方案設計思想之一是二進位,他根據電子元件雙穩工作的特點,建議在電子計算機中採用二進位。報告提到了二進位的優點,並預言,二進位的採用將大大簡化機器的邏輯線路。在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馮·諾依曼的方案設計是十分先進的,直到現在我們如今的計算機都是在馮·諾依曼設計的計算機的結構中優化和迭代而來,而計算機的底層仍然還是二進位。
  • 量子計算機算力那麼強,它使用什麼程式語言?
    我們現在用的普通計算機上面的應用程式都是通過特定的程式語言進行開發出來的,那如果量子計算機出現我們應該用什麼編程式設計師進行編程呢?近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為量子計算機設計了第一種程式語言,可以像傳統計算機那樣簡單、可靠和安全地為量子計算機編程,這種程式語言被命名為Silq。Silq允許程式設計師更好地利用量子計算機的潛力,而且它的代碼更緊湊,更快,更直觀,更容易理解。程式設計師怎麼對它進行編程呢?
  • 學計算機編程需要什麼基礎_一文了解
    計算機編程已經成為16-18歲學生的重點關注課程,對於每個學生來說,學計算機編程需要什麼基礎,是決定學生是否學習的前提條件。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學習計算機編程需要哪些基礎:1、英語基礎計算機英語與傳統的英語知識不同,需要了解的大部分是計算機的專業單詞或者詞彙,普遍較為簡單。但是在高級編程中,會出現比較生澀的詞彙,對於想要參與計算機語言設計以及在職業發展上有更多追求的同學可以自學一下大學英語。畢竟現在在學習IT技術上晉升的道路上,專業文檔的閱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 計算機程式語言的發展簡史,人工智慧與雲計算程式語言!
    學習一兩門計算機程式語言也如當初學習英文一樣的火熱,隨著人工智慧AI和雲計算的不斷發展,Python語言和Scala語言已經成為這兩個領域裡面最為火熱的程式語言了,可以預知未來學習計算機程式語言的人也一樣會如同學習英文一樣的成為一種新常態,並且成為一種穩定的常態。以下筆者將以自己的學習認知,簡單的闡述一下計算機程式語言的發展。
  • 大國重器:超級計算機,盤點我國超算發展史,產業自主化迫在眉睫
    銀河—I 時間:1983年研製單位:國防科技大(第一次) 簡介:我國第一臺算力在每秒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 曙光一號 >時間:1993 研製單位: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院開發中心 (第一次) 簡介:我國第一臺SMP(對稱式多處理機)結構計算機,863計劃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其誕生後三天,美國宣布解除10億次計算機對中國的禁運 曙光 時間:
  • 秒懂機器人編程與計算機編程的區別
    機器人編程:機器人課程,不僅涉及編程的知識,還需要孩子們了解學習機械、工程、信息等方面的知識。很多時候要運用機械解決問題,強調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能狀況百出,需要細心觀察、耐心解決,更強調團隊配合能力。
  • 什麼是編程?
    什麼是編程?——馮修遠人生就像一場修行,任重而道遠。大家好,我是馮修遠,一位專注於IT教育行業及編程技術和網絡營銷的人士。今天就#編程#這個話題,跟大家聊一下什麼是編程?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講:什麼是編程?編寫程序的語言有哪些?學習編程有什麼好處?我們可以怎麼樣學習到編程?01什麼是編程?我的理解是:程序一詞來自生活,通常指完成某些事情的一種既定方式和過程,可以將程序看成對一系列動作的執行過程的描述。
  • 除了編程,中小學領域計算機科學教育應該學什麼?
    另一新主張是人人都該學習編程 (Programming,Coding) 的說法,甚至美國總統與知名女星都為此說法發聲,這幾年下來讓學習編程快變成陳腔濫調了,事實上,此主張倒有其根據,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預估,2020 年美國將約有 140 萬個計算機科學 (Computer Science,CS) 領域的職缺,但是只有約 40 萬個計算機科學本科畢業生,而 STEM 領域的新職缺有三分之二是計算機科學相關領域
  • 為什麼要學計算機編程?
    因為「編程是件很有趣的事兒」酷叮貓老師覺得,編程並不是一個學習的科目,而是一個興趣的萌芽。編程會為大家帶來很多:編程能夠訓練思維。編程體現了一種抽象交互關係、 形式化方法執行的思維模式,稱為「計算思維」。
  • 計算機專業大學生怎麼學好編程?
    學習編程也是如此,興趣是所有人最好的老師。 2 計算機基礎知識 在你確定自己對編程有足夠的痴迷後,那麼接下來對於編程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計算機基礎知識。
  • 物理不好,如何給量子計算機編程?
    和傳統計算機相比,量子計算機的運行基於一種完全不同的模式。用一種簡單的思路來理解就是:在傳統計算機中,我們使用的是 0 和 1 兩個數字。而在量子計算機中,在原有 0 和 1 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一個」可能為 0 或者 1「的狀態,也被稱作"疊加態"(superposition)。所有的量子算法都是利用了這種「可能」的狀態來表現量子計算機的強大能力。
  • 最受歡迎的25本計算機編程書籍
    ;● 什麼時候應該說「不」,怎麼說;● 什麼時候應該說「是」,承諾意味著什麼。通過閱讀本書,軟體工程人員、編程人員和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積極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豐富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更接近成功。電腦程式的構造和解釋《電腦程式的構造和解釋(原書第2版)》1984年出版,成型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多年使用的一本教材,1996年修訂為第2版。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電腦程式的構造和解釋(原書第2版)》對於計算機科學的教育計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計算機極簡發展史
    ,個人計算機強調用戶體驗,價格低廉,性價比高,個人計算機雖然出現時間很短,但是卻大大推動了計算機歷史的進程。加速大概率事件加速大概率事件要比優化小概率事件更能提高性能,大概率事件通常比小概率事件簡單,大概率事件規則意味著設計者需要知道什麼事件是經常發生的。
  • 我國在計算機領域的巨大創舉,顛覆了傳統架構,不是量子計算機
    大家好這裡是吳秀益談科技,本文秀益將和大家分享我國領先世界的一種開創性計算機技術,但不是大家經常聽到的量子計算機,而是另一種計算機技術。並且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013年成功研製出了全球首臺擬態計算機「紅神」!這種擬態計算機聽起來好像很複雜,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說明白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 程序猿必看:程序設計語言發展史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程序設計語言的發展史。彙編語言彙編語言彙編語言是一種用於電子計算機、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或其他可編程器件的低級語言,亦稱為符號語言。ALGOLALGOL是算法語言的簡稱,是在計算機發展史上首批清晰定義的高級語言,由歐美計算機學家合力所組成的聯席大會於仍是電晶體計算機流行的1950年代所開發。
  • 學習計算機編程有哪些學校
    編程,平常我們聽過較多的莫過於「程序猿」。編程是編定程序的簡稱,是通過代碼讓計算機代為解決某個問題,對某個計算體系規定一定的運算方式,使計算體系按照該計算方式運行,並最終得到相應結果的過程。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編程也逐漸火熱起來,包括現在很多小學都有編程課程。
  • TIOBE發布的2018年終計算機程式語言流行度排行
    TIOBE發布的2018年終計算機程式語言流行度排行今年終計算機程式語言流行度排行剛發布,我看了一下,python漲勢明顯啊,我估計再過幾年python藉助人工智慧的發展,隨時準備超越c。那麼python的缺點是什麼呢?
  • 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編程能力弱,考研是否應該繼續選擇計算機專業
    首先,對於計算機專業的同學來說,在考研時還是應該重點考慮一下計算機專業,當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尤其在當前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計算機高端人才的缺口是比較明顯的,讀研計算機專業之後也更容易獲得一些高附加值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