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桂是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的總設計師,他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奠定了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基石,被稱為「中國巨型計算機之父」 。
1917年慈雲桂出生於安徽省桐城縣(今銅陵市樅陽縣)。他幼時在家鄉讀私塾,18歲畢業於桐城中學,22歲考入湖南大學,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被保送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讀研究生。1949年後,慈雲桂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和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常務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慈雲桂的一生都致力於計算機研究和教學工作。1958年,他領導研製了我國第一臺電子管數字計算機;1961年,他主持電晶體通用計算機441B的研製,成為我國最早研製成功的電晶體計算機之一。在他的帶領下,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成功問世。
二十世紀,計算機事業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性能的巨型計算機是檢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衡量一個國家現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誌,尤其是在氣象、地震、核能、航空航天、國防等領域,巨型計算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1978年,慈雲桂接到研製國產巨型計算機的任務。經過五年的艱苦奮戰,終於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億次電子計算機「銀河」。這使我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研製巨型機能力的國家之一。
在「銀河」億次機研製成功後,慈雲桂團隊又開始為新型「銀河」巨型機做大量的預研工作。1988年3月,國家氣象局作為國內的急需用戶,與他們正式籤訂研製「銀河-∏」巨型機合同書。有志者事竟成。1992年11月,「銀河-∏」如期研製成功,它的計算速度達到每秒10億次,主頻50兆赫。填補了我國面向大型科學研究與工程計算機和大規模數據處理的通用並行巨型機的空白,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科技成果之首。
回顧我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歷程,從電子管計算機、電晶體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到巨型計算機,慈雲桂始終活躍在我國計算機科學領域最前沿。1995年,國防科技大學為紀念他所取得的成就,設立了「慈雲桂計算機科技獎金」,希望以此來激勵青年一代為我國計算機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並傳承慈雲桂那一次次追求卓越的精神。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李浩 [責任編輯: 鍾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