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第一:這臺計算機有屋子那麼大

2020-12-08 中國新聞網

  說中國是計算機大國,完全不是個誇張的說法。作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製造基地,目前中國計算機產業規模位居世界首位。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臺,其中筆記本電腦產量1.7億臺;伺服器產量繼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到了295.2萬臺,同比增長34.6%。

  日常生活中,大家早已習慣使用臺式機或筆記本來學習、工作、打遊戲,而代表中國速度的千萬億次級超級計算機在世界超算領域頻頻拿到好成績,更是讓國人驕傲不已。

  如今的先進與便捷或許讓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而這部需要一套一居室才能裝下的電腦,運算速度僅有每秒30次。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我們曾經從無到有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個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註定在今後幾十年改變人類歷史。當時的中國國力雖然遠不能和今日相比,但關注前沿的目光其實並沒有晚太久。

  1953年1月,返回祖國的數學家華羅庚受命在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正式組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清華大學電機系閔大可教授任組長,這個小組的目標就是研製中國自己的計算機。

  1956年4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制定12年科技發展遠景綱要時,華羅庚教授被任命為計算技術規劃組組長,負責起草我國計算機事業發展的藍圖。規劃實施的結果促成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誕生。

  1956年,國家成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科研人員對計算機技術的消化研究開始了。

  閔大可教授率隊赴蘇考察,根據前蘇聯M-3機的設計圖紙,中科院計算所等單位設計了中國第一臺小型電腦1 0 3 機。國營738廠用時8個月,完成了這部計算機的製造工作。

  

(央視截圖)

  在計算機的領域,萬事開頭「大」,新中國的第一臺計算機也不例外。103機僅主機部分的好幾個大型機櫃就佔地40平方米。這臺規模「一室一廳」的計算機內部結構複雜,機體內有近4000個半導體鍺二極體和800個電子管。

  1958年8月1日,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正式誕生。

  103機採用磁芯和磁鼓存儲器,內存僅有1KB,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想存張表情包,這個「一居室」電腦都不夠,可能需要一個別墅大小。然而對比60年之後中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其間歷程無法不令人讚嘆。

  有了第一步,繼續走下去就會快很多。僅一年之後,104機就成功問世,運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萬次。從30次到1萬次,只走過一年多的時間。

  我們如今非常爭氣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的計算機研發與製造不僅實現了從無到有,還達成了躋身世界前列的成就。

  在60年前,有計算機就是勝利,而在今天,中國在追求計算機的「超級」。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機中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多用於國家高科技領域和尖端技術研究,是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中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是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自行研製的「銀河-I」。它的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次以上。

  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科技實力有所提高,但也面臨瓶頸。沒有巨型機就沒有第二代尖端武器,就不能進行準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有效的能源開發和石油勘探。1978年5月,國防科委在北京召開巨型機方案論證和協作會議,確定該機代號為「785 工程」。

  「銀河-I」研製始於1978年5月,在1983年12月通過國家鑑定,研製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在1984年,「銀河-I」模型還在天安門前參加了建國 35 周年國慶檢閱。

  如果說銀河是一條瑰麗玉帶,那麼天河就是漫天星屑旋轉。2009年我國國防科技大學發布峰值性能為每秒1.206千萬億次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我國自此成為美國之後第二個可以獨立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

  2013年6月,「天河二號」摘奪世界超算500強桂冠,我國超級計算機研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國家超算無錫中心)

  而「神威·太湖之光」的出現,更是躋身世界領先地位。

  2016年6月,世界首臺峰值運算能力超過每秒10億億次、擁有千萬核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誕生,此後連續四次雄踞「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

  今年6月17日,第53屆全球超算TOP500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國際超算大會上發布。「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號」位列第三、四名。

  而從上榜超級計算機的總數來看,中國以219臺上榜系統數位列第一,美國以116臺排第二。中國「超算三強」聯想、浪潮、曙光分別貢獻了173臺、71臺和63臺超算。

  「天河二號」副總設計師的肖立權曾說,「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太難!但我喜歡挑戰!」中國計算機不斷挑戰新速度,將給中國經濟社會騰飛,不斷配上更好的引擎。(陳穎)

  參考資料:

  1.央視網:《第一部國產電子計算機》

  2.光明日報:《自主創新鑄就超算「中國速度」》

  3.深圳特區報:《神威·太湖之光:青春華彩寫就中國超算世界第一》

  4.信息化技術應用:《超級計算機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

  5.通信設計與應用:《探究超級計算機的原理及應用》

  6.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顏值歷程及啟示》

  7.電腦愛好者:《第一臺國產計算機的誕生》

  

相關焦點

  • (新中國70年)新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從無到有躋身世界前列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臺,伺服器年產量達到了295.2萬臺。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運算速度僅為每秒30次。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在制定 「十二年科學規劃」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
  • 我國第一臺電子模擬計算機研製成功(新中國日曆)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本版今起開設「新中國日曆」欄目,回顧新中國歷史上的今天,呈現發生的大事、要事,突出展現這一領域發生的巨大變化、取得的偉大成就,敬請關注。    「我國自製的第一架電子計算機,今天(5月25日)下午七時半在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作了一次表演,經過初步試算,性能良好。」
  •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
    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這臺天象儀與同時期國外類似產品相比,具有一系列的獨創性和新特色,體現了我國設計人員的高水平,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它的研製者就是我們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的師生。回溯歷史,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模擬天象的儀器,人們使用儀器觀測和模擬天象較早的歷史記載有:在我國,東漢張衡就曾設計製作過天體運行模型,宋朝又有了木頭做的模擬日月五星運動的儀器,在當時這已是十分先進的天象儀器;在國外,哥白尼的日心系統學說使歐洲設計、製作出了「行星儀」,能正確模擬太陽星體行星視運動。
  • 第一臺每秒運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製成(圖)
    據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刻苦攻關,1958年至 1959年 ,相繼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計算機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一代計算機。1965年,中國自行研製成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二代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初,在上海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1萬次,一般稱為中國第三代計算機。中國能夠製造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0萬次以上的電子計算機,標誌著計算機工業的長足發展。
  • 新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研製紀實
    而就在這「巡天之地」,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新世紀初,在31年的時間裡,為全國兩千萬人展示宇宙萬象的是一道來自北理工的璀璨之光,這就有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牽頭設計製造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
  •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3 10:2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
  • 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如果讓計算機自己來回答「第一臺計算機」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只要打開搜尋引擎輸入這個問題,就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答案,其中大多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誕生的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簡稱ENIAC。
  • 帕斯卡計算機:第一臺受專利保護的計算機
    帕斯卡機享有諸多第一:它是第一臺投入生產的計算機、第一臺商用計算機、第一臺受專利保護的計算機、第一臺被寫入百科全書的計算機等,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帕斯卡研發計算機的初衷,是為了減輕父親繁重的稅務計算負擔。
  • 第一臺全電子數字計算機的由來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耐性與骨氣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第一臺全電子數字計算機的由來。計算機如今,大多數人家裡都擁有計算機,口袋裡也可能裝著微型計算機。不管通過什麼方式,凡是用過計算機的人都應該感謝阿蘭·圖靈。20世紀30年代,他提岀了支持現代數字計算機的理論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圖靈利用這套理論成功破譯了恩尼格瑪機的密碼。
  • 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試製成功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中國首臺電子計算機(模擬型),在1958年刻苦攻關,先後試製出了中國的首臺小計算機與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3」,也是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在1958年我國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僅用了兩年就研製出了第一臺計算機「107」,這臺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從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到第二代電晶體電子計算機用了5年時間,在1963中國自主研製出運算每秒達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109」(中國第二代計算機)。
  • 華羅庚事跡:中國第一臺計算機
    華羅庚事跡:中國第一臺計算機2020-10-21 20:43來源:新華網    1958年的國慶遊行隊伍中出現了一個「新鮮玩意兒」,那是中國第一臺和第二臺計算機的模型,在那一年,全世界聽到了這樣的宣告:中國人完全能夠研究、應用計算機!
  •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據傳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
  • 主人翁 逐夢路|你知道新中國的第一臺龍門刨床,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嗎?
    &nbsp&nbsp&nbsp&nbsp在濟南二工具機集團車間裡,有這樣一臺年代感十足的「鋼鐵猛獸」,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臺龍門刨床,66年,它一直堅守崗位、精準運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據參加過這臺龍門刨床生產過程的濟南二工具機集團退休職工董有泰介紹,當時有個口號,叫「打響第一炮,造好龍門刨」。新中國成立之初,工具機製造業一片空白,國家工業部改組了18家不同類別的加工企業,濟南二工具機就是其中之一。
  •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主要用於軍事技術研發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軍事技術的研發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在美國研製成功。它當時由1.8萬個電子管組成,是一臺又大又笨重的機器,體重達30多噸,佔地有兩三間教室般大。它當時的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這在當時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人民網資料)計算機可是IT行業的基礎,也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有了「IT產業」。
  •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於情人節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就是誕生於情人節這一天。1946年2月14日,這個情人節格外的耀眼,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了,取名 埃尼阿克(ENIAC)。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
  • 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資料圖片  1988年9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消息,宣布我國首次成功發射氣象衛星,發回第一幅雲圖照片,正式向全世界廣播氣象信息。  這樣一張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的雲圖照片,表明我國跨入了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的國家行列,有了同時從地面和太空兩方面觀測大氣的能力。
  • 華羅庚親點的女科學家,造出了外國專家嘆服的第一臺國產計算機
    但等到1960年,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這個最早的3人小組中,卻只留下了夏培肅一人。107機的誕生記說是要搞計算機研製,但在零基礎面前,還是要從理論技術抓起。夏培肅他們遇到的第一隻攔路虎就是資料奇缺。
  •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英文名全稱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由美國軍方定製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