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事跡:中國第一臺計算機

2020-11-28 新華網江蘇站

華羅庚事跡:中國第一臺計算機

2020-10-21 20:43來源:新華網

    1958年的國慶遊行隊伍中出現了一個「新鮮玩意兒」,那是中國第一臺和第二臺計算機的模型,在那一年,全世界聽到了這樣的宣告:中國人完全能夠研究、應用計算機!

    中國的第一臺計算機是怎樣誕生的?早在赴美國拜訪馮諾依曼時,華羅庚便尋思著怎麼把計算機技術帶回中國。回國後的華羅庚牽頭成立計算機研究所,立志為中國發展計算機奠定技術精心籌劃,而在當時的中國,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統、完整的介紹計算機原理的書……(魏薇 洪凡舒)

相關焦點

  • 華羅庚親點的女科學家,造出了外國專家嘆服的第一臺國產計算機
    或者是2002年,中國第一枚通用CPU龍芯一號發布,終結了國內計算機產業「無芯」的尷尬歷史……毋庸置疑的是,如今晶片火了。不管是行業內的科研大牛,還是屏幕前的吃瓜群眾,都為這個「卡脖子」「被封鎖」的產業操碎了心,關注點都變成了國產晶片「是否突圍」。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大型國產天象儀,是中國研製出的第一臺大型天象儀。它的成功標誌其具有巨大的科技成果和價值,在中國科技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天象儀的研製是一個大項目,是在北京工業學院嚴沛然教授帶領儀器系部分師生組成科研組的艱苦奮鬥下,取得的一項巨大的科技成果。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在制定 「十二年科學規劃」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
  •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
    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
  • 新中國的第一:這臺計算機有屋子那麼大
    當時的中國國力雖然遠不能和今日相比,但關注前沿的目光其實並沒有晚太久。  1953年1月,返回祖國的數學家華羅庚受命在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正式組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科研小組,清華大學電機系閔大可教授任組長,這個小組的目標就是研製中國自己的計算機。
  • (新中國70年)新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從無到有躋身世界前列
    今年7月份召開的「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計算機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7%;微型計算機產量3.1億臺,伺服器年產量達到了295.2萬臺。如今的人們很難想像,中國的第一部電子計算機——103機,佔地達40平方米,運算速度僅為每秒30次。
  • 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試製成功
    科技人才聚集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1951年數學家華羅庚和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兩位愛國人士,動用他們的影響力聚集國內外相關領域人才加入到我國計算機行業發展中,其中大部分都是海外學成歸來的科學精英。
  • 教育家夏培肅辭世 曾研製中國首臺計算機(圖)
    作為中國計算機事業奠基人之一,夏培肅始終堅持中國要做自己的計算機。中國第一臺自行研製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就是在她的主持下完成。  中國計算機研究的拓荒者  1952年,在華羅庚的組織領導下,夏培肅和閔乃大、王傳英組成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揭開了我國電子計算機研製的序幕。1956年,夏培肅參與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 名人事跡 |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
    社會評價:華羅庚先生作為當代自學成長的科學巨匠和譽滿中外的著名數學家,一生致力於數學研究和發展,並以科學家的博大胸懷提攜後進和培養人才,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投身科普和應用數學推廣,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付出了畢生精力。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
  • 曲師大國產第一代計算機「103機」,見證中國變遷
    熟悉它的人都知道,這臺編號為M103的機器,是誕生於1958年的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在當時被人親切地稱為「103機」。歷經61年,因為許多機緣巧合,擺放在曲園內的這臺已經成為了國內唯一一臺保存完整的「103機」。雖然已不能運轉,卻靜靜守在這裡,注視著中國計算機行業的蓬勃發展。
  • IT英雄錄——「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院士
    上次我們介紹了胡偉武與龍芯,這次我們來了解一下胡偉武的導師「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院士。說起夏培肅院士,她是我國中國科學院院士,華羅庚是她的伯樂。夏培肅於1960年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自行研製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
  • 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原來長這樣,小平同志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
    復旦中國首臺電子模擬計算機誕生地中國系列計算機策源地之一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復旦校史館一角,擺放著兩張有點發黃的老照片。一般人不會知道,1946年,美國人賓夕法尼亞大學發明人類第一臺計算機,相隔10年之後,1956年5月,復旦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師生合作研究、設計,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即,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它能解四階常係數微分方程等問題。數學是一切科技的基礎,計算機是諸如我們後來熟知的原子彈氫彈爆炸、人造衛星上天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關鍵。
  • 編程是什麼——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之前我們用了好幾篇文章介紹了計算機的發展史,不過那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計算機發展史,那時候美國有著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美國才能領先世界,下面我簡單的講一下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說到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就離不開華羅庚教授。華羅庚教授是我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
  •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3 10:29 來源: 新華社同時,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有關方面開始計算機研製工作。經過刻苦攻關,1958年至1959年,相繼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計算機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一代計算機。1965年,中國自行研製成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二代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初,在上海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1萬次,一般稱為中國第三代計算機。
  •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暨紀念華羅庚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
    11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主辦,中共常州市金壇區委、常州市金壇區政府承辦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暨紀念華羅庚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常州金壇舉辦。狄志強致辭110年前的今天,華羅庚出生在金壇縣城。常州市金壇區委狄志強書記出席活動並致辭。
  •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從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至今已過去70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電晶體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美國Intel公司宣布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它每秒可進行3280億次加法運算(是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6600萬倍)。
  • 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中國十大現代傑出人物事跡
    對中國貢獻巨大的人物、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影響當代中國50位名人、中國十大著名人物、中國近代100名名人、中國現代傑出人物事跡、中國現代50個傑出人物、近代中國十大影響人物;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zhi
  • 紀念華羅庚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金壇舉行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作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推動者,他為我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徐輝講話時表示,華羅庚的精神和事跡,感染、激勵和鞭策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奮鬥。華羅庚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要學習他胸懷祖國、情系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
  • 帕斯卡計算機:第一臺受專利保護的計算機
    ,可進行加減乘除4種運算,史稱帕斯卡計算機(Pascal’s arithmetic machine,也被稱為Pascaline,以下簡稱帕斯卡機)。帕斯卡機享有諸多第一:它是第一臺投入生產的計算機、第一臺商用計算機、第一臺受專利保護的計算機、第一臺被寫入百科全書的計算機等,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帕斯卡研發計算機的初衷,是為了減輕父親繁重的稅務計算負擔。
  •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的南京情結|紀念華羅庚逝世35周年
    就這樣,華羅庚的第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寫好了,經過王老師反覆推敲,多次修改,這篇論文終於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正是這篇文章,使熊慶來教授發現了華羅庚。熊教授衝破各種阻力,把這個年僅19歲的初中肄業生聘入清華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