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誕生

2020-11-23 中國經濟網

    1月1日《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聯合發表《新年獻詞》,強調指出林彪的路線「是一條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要把批林整風這個頭等大事繼續抓緊抓好。」並且轉達了毛澤東提出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一帶方針性的口號。

    1月7日至3月30日,全國計劃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揭露和批判了林彪一夥破壞國家計劃的罪行,研究了解決「三個突破」問題的具體措施。根據1972年初周恩來對「三個突破」問題的意見,國家計委起草了《關于堅持統一計劃,加強經濟管理的規定》,提交這次會議討論。3月16日,周恩來在聽取文件起草情況的匯報時,指出:「鑑於1970年大膨脹,1972年沒有抓」,今年要「經常檢查」。「整頓的方針要寫清楚」。他還強調要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必要的獎勵制度;並批評了不說老實話等不正之風。這個文件草稿從糾正生產建設上存在的極左思潮和無政府主義出發,規定了10條不得違反的紀律。在討論這個文件時,張春橋置28個省、市、自治區的贊成意見於不顧,卻說這是「拿多數壓我們,我堅決反對,我們是光榮的孤立」。他強令把文件收回。這個文件雖然沒有發出,但它的精神通過討論和代表們回去傳達,對實際工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3月8日,周恩來在邀請外國專家及其家屬參加的國際勞動婦女節紀念會上,嚴厲批判了林彪、陳伯達、王力等對外事工作的幹擾破壞,對被錯誤批鬥或被迫離開我國的外國專家表示歉意,並歡迎他們重回中國。

    3月10日,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的批示,決定恢復鄧小平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

    5月20日至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主要議程是為召開十大作準備。根據毛澤東在意見,會議宣布解放譚震林、李井泉、烏蘭夫等13位老幹部;又決定王洪文、華國鋒、吳德列席中央政治局會議並參加政治局的工作。

    7月4日,毛澤東在和王洪文、張春橋談話時,批評了周恩來主管的外交部,「結論是四句話:大事不討論;小事天天送。此調不改動,勢必搞修正。」在談到批孔問題時,毛澤東認為林彪同國民黨一樣,都是「尊孔反法」。

    8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關於林彪反黨集團反革命罪行的審查報告》,決定永遠開除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團主要成員陳伯達、葉群、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等人的黨籍,撤銷他們黨內外的一切職務。

    8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代表1249名,代表全國2800萬黨員。周恩來代表中央作政治報告。王洪文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大會選舉出195名中央委員和124名候補中央委員。一些久經考驗的、「文化大革命」中備受打擊迫害的老幹部,如鄧小平、王稼祥、烏蘭夫、李井泉、譚震林、廖承志等,被選為中央委員。但是追隨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骨幹分子,更多地被選進了中央委員會。這次大會繼續了九大的錯誤,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把毛澤東提出的「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過七、八年又來一次。牛鬼蛇神自己跳出來」,認定為「客觀規律」,預言「黨內兩條路線鬥爭將長期存在,還會出現10次、20次、30次」。並且錯誤地認為「九大的政策路線和組織路線都是正確的」。

    8月26日,我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100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在北京試製成功。

    8月30日,中國共產黨十屆一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選舉了中央機構。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周恩來、王洪文、康生、葉劍英、李德生當選為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員是:毛澤東、王洪文、韋國清、葉劍英、劉伯承、江青、朱德、許世友、華國鋒、紀登奎、吳德、汪東興、陳永貴、陳錫聯、李先念、李德生、張春橋、周恩來、姚文元、康生、董必武。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是:毛澤東、王洪文、葉劍英、朱德、李德生、張春橋、周恩來、康生、董必武。十大後,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中結成「四人幫」。江青一夥在中央領導機構中取得了更多的權力。

    10月,江青等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發動所謂「反擊右傾回潮運動」,聲稱要上揪「代表人物」,下掃「社會基礎。」他們指令這兩個大學成立「大批判組」,編輯林彪與孔孟之道的材料,撰寫批孔文章。

    12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大軍區司令員互相對調的建議,並批評「政治局不議政,軍委不議軍」。他提議鄧小平參加軍委,任總參謀長。21日,在接見參加中央軍委會議的同志時,毛澤東作了自我批評。他說,他是聽了林彪一面之辭,錯整了賀龍、羅瑞卿和楊成武、餘立金、傅崇碧。毛澤東再次說朱德是「紅司令」。22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對八個大軍區司令員實行對調。同日,中共中央遵照毛澤東的提議,發出關於鄧小平參加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工作的通知。

(責任編輯:孫丹)

相關焦點

  • 1973年8月26日中國第一臺百萬次計算機試製成功
    我國首臺運算每秒達100萬次的電子計算機在1973年8月26日試製成功!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了中國首臺電子計算機(模擬型),在1958年刻苦攻關,先後試製出了中國的首臺小計算機與大型電子管計算機「103」,也是我國的第一代計算機。
  • 第一臺每秒運算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製成(圖)
    經過刻苦攻關,1958年至 1959年 ,相繼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計算機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一代計算機。1965年,中國自行研製成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的電晶體電子計算機,一般稱為中國第二代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初,在上海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鐘運算速度達到11萬次,一般稱為中國第三代計算機。
  •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一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13 10:29 來源: 新華社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號召。毛澤東在會議最後一天講話,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鬥,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極大鼓舞。會後,全國迅速掀起向科學進軍熱潮。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認真鑽研科學知識,勇攀科學高峰。同時,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有關方面開始計算機研製工作。
  • 科技日曆|從無到有,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誕生
    科技日曆|從無到有,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I」誕生  Winnie Lee • 2019-12-22 15:30
  •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據傳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拍手慶祝了」。
  • 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取名為ENLAC在ENLAC研製中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 諾依曼 總結並提出兩大重要改進意見計算機內部採用二進位進行運算將計算機指令和數據存儲起來,由程序控制計算機執行硬體由五個組成 運算器 存儲器 控制器 輸入設備 輸出設備服役時間不長 卻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
  •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原來是為戰爭而誕生的,漲知識了!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 圖說歷史‖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 誕生
    75 年前的 2 月 14 日,比情人節更耀眼的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
  • 中國電子行業篳路藍縷,久久為功:70年大事記
    70年,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從一片空白到電子管、電晶體、集成電路時代,是中國人的勤奮與「只怕落後、不怕失敗」的執念支撐著中國電子行業的發展。下面請跟著與非網一起來領略電子行業這70年來的艱辛與輝煌吧!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郭沫若被任命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長。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這臺大型天象儀在設計理念上,考慮到中國的傳統天文學知識,添加了能夠表演24節氣及其他的形象連線和名稱等內容,是應用複雜的光學、機械、計算機原理和技術實現人們觀測天象並演示天體運動規律的一個大型儀器。這個將我國軍用光學儀器專業知識運用於民用產品的大型天象儀項目於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1985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獎,同時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於情人節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就是誕生於情人節這一天。1946年2月14日,這個情人節格外的耀眼,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了,取名 埃尼阿克(ENIAC)。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用了18000個電子管,佔地170平方米,重達30
  • 中國第一臺計算機原來長這樣,小平同志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
    復旦中國首臺電子模擬計算機誕生地中國系列計算機策源地之一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復旦校史館一角,擺放著兩張有點發黃的老照片。照片裡,一臺巨大的、類似老式儀表的「大傢伙」,矗立眼前,取名「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一般人不會知道,1946年,美國人賓夕法尼亞大學發明人類第一臺計算機,相隔10年之後,1956年5月,復旦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師生合作研究、設計,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即,復旦601型電子積分機,它能解四階常係數微分方程等問題。
  • 1946年2月14日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英文名全稱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由美國軍方定製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
  •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其實,在電子計算機的襁褓期,機電結構還是純電子計算機,繼電器還是電子管?計算機的發展也面臨著迷茫中的抉擇。  1943年,當二戰激戰正酣時,美軍迫切需要高速計算工具,以計算炮彈的彈道。在迅速獲得15萬美元的預算後,速度成為第一訴求,繼電器在收到信號後因為有百分之一秒延時而拖慢計算速度註定要被拋棄。
  • 中國計算機晶片30年的歷史,它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1956年,國家制定了發展我國科學的12年遠景規劃,把開創我國的計算技術事業等項目列為四大緊急措施之一,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將人才集中到該研究所。同年,夏培肅院士完成了第一天電子計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並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 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卻不被接納,三十年後才被認可
    現在好多書籍上都說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1945年11月投入運行的ENIAC,其實1940年底就有人發明了電子計算機並成功運行,但未能得到接納,甚至這臺電子計算機還被拆除,直到1973年才重新被認可。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在制定 「十二年科學規劃」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完成了四條指令的運行表演,每秒運算速度為30次,成為我國計算技術這門學科建立的標誌。
  • 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新中國的「第一」)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在制定「十二年科學規劃」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時任數學研究所所長華羅庚提出,要研發我國自己的計算機。當時,電子計算機在我國還是空白學科,「十二年科學規劃」將與「兩彈一星」直接配套的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和自動化列為國家四項「緊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