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2020-11-25 電子產品世界

  進入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需求堆積如山,尤其是二戰的爆發,各國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頭,軍事需求極大地催生了各種技術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對高速計算工具有了更多的需求。儘管依靠計算工人解決了最緊急的需求,但在效率和運算量上卻存在天然的缺陷。這也使計算機確定了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之路。電子管:二戰帶來的抉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056.htm

  在教科書中,ENIAC就是電子計算機的起源,而電子管也就在那一刻,確定了其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其實,在電子計算機的襁褓期,機電結構還是純電子計算機,繼電器還是電子管?計算機的發展也面臨著迷茫中的抉擇。

  1943年,當二戰激戰正酣時,美軍迫切需要高速計算工具,以計算炮彈的彈道。在迅速獲得15萬美元的預算後,速度成為第一訴求,繼電器在收到信號後因為有百分之一秒延時而拖慢計算速度註定要被拋棄。而真空三極體的誕生,讓計算機可以快速的通過控制柵極電流,來開啟或關斷電子管兩端的電流,獲得比繼電器速度快成千上萬倍的開關速度。這對於提升當時計算機的速度大有好處。正因為這樣的優勢,讓電子管擊敗繼電器,成為早期計算機的核心運算部件。

  在這樣的要求下,擁有17468個電子三極體、7200個電子二極體、70000個電阻,10000個電容器、1500個繼電器、6000多個開關、重達30噸的ENIAC在三年後,也就是1946年2月14日終於誕生,而讓它姍姍來遲的,還是預算,要知道ENIAC最終花了軍方48萬美元。其每秒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的計算能力在今天看起來微不足道。不過別忘了,之前的Z3計算機每秒只能進行3~4次加法計算,5秒才能計算一次乘法。電子管讓計算機有了千倍的速度提升。這也確定了ENIAC的歷史地位,並確定了電子管在計算機發展中的重要性。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的歷史照片

  電晶體計算機:縮小為衣櫥大小

  ENIAC的誕生,讓科學家們享受了計算的暢快,但卻必須痛苦地使用它。不僅因為它貴,更因為電子管實在太耗電,零件的壽命也太短,據說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同時接近18000個電子管,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個,但操作人員可能要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因此在電晶體技術投入實用後,計算機的計算元件也迅速的電子管向電晶體進化,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功第一臺使用電晶體線路的計算機,取名「催迪克」(TRADIC),裝有800個電晶體。而計算機的體積,也由ENIAC的房間般大小,縮小為衣櫥般體積。電晶體快速的開關速度和結構的簡化以及在催迪克上引入的浮點運算,讓其速度有了極大的提高。不過如果近距離看催迪克的話,常常會以為它還是臺電子管計算機,因為當年製造工藝的落後,讓催迪克上的電晶體依舊使用了玻璃外殼的真空封裝,而不像現在的電晶體那樣,採用的是塑料或陶瓷封裝。

  而軍事領域,依舊是當時計算機服務的主要對象,實際上在催迪克誕生後不久,它就被搬到了波音B-52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即B-52轟炸機)內,1955年,美國在阿塔拉斯洲際飛彈上裝備了以電晶體為主要元件的小型計算機,計算機的進步直接催生了軍事的發展。

  首臺電晶體計算機「催迪克」

  CPU:集成工藝的勝利

  電晶體可以做得很小,那麼可不可以將眾多電晶體放在一起,配合其他元件,實現特定功能呢?在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Kilby就發明了安裝有三個元件的集成電路。不過那麼低的集成度,對於計算機來說,實在沒太大的意義。直到1964年,集成工藝的提升,讓集成電路內已經可以安裝更多的電晶體時,IBM360才成為首款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而這款計算機不僅永遠改變了IBM,同樣永遠的改變了計算機行業,這款讓IBM招募了6萬名新員工,建立了5座新工廠,研發費用超過了50億美元的大型機,雖然當時售價高達250萬美元,但在短短四周內,就獲得千臺大訂單。而當時美國的銀行在線交易系統、登月計劃等等,也都是在IBM360支持下完成的。

  IBM360成為首款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

  而隨著集成度的提高,一個改變了計算機發展步伐的產品,也正在孕育之中。那就是處理器。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處理器,也就是Intel4004的誕生,那可是充滿戲劇性。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日本的一家計算器廠商Busicom要生產一種新的產品,並期望能用到商場的收款機裡,當Busicom的工程師帶著自己的要求找到Intel時,這家如今的巨無霸,當年還只是剛成立不久、單純生產存儲器的小公司,可Intel毅然承接了這一設計訂單。但即便有摩爾這樣的天才,初生的Inltel研發過程也十分吃力,直到1971年,4004才研發成功,這已經超過合同期。延遲交貨讓Busicom極為惱怒,並藉此要求Intel降價。違約在先的Intel只能做出妥協但卻附加了一個條件:允許Intel自由出售4004晶片。至此Intel公司完成了從單一的存儲器製造商向微處理器製造商的轉型,如今Busicom已不知在何處,Intel卻成了科技業的巨無霸。假若當年intel不提出這一要求,或是及時交貨的話,那麼如今整個PC市場規則也許就會全部改寫。但可以確定的是,PC時代依舊會如約而來。

  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處理器:Intel4004

電容器相關文章:電容器原理

手機電池相關文章:手機電池修復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麼

電晶體相關文章:電晶體工作原理

電晶體相關文章:電晶體原理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輻照加強與可修復的離子膠碳納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
    成果簡介 本文,北京大學電子學系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與仿生技術研究所趙建文課題組合作在《自然 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期刊發表名為「Radiation-hardened and repairable integrated
  • 從電子管到電晶體,讓我們看看「前世今生」晶片
    首先,晶片的本質是集成電路,或者你可以把他看作集成電路的載體,他通過一系列半導體製造工藝將一系列元件集成到一小塊矽中。別小看這一步,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操作起來非常困難。你看看你的家用電腦,或者你的筆記本電腦,他只佔了這麼小的空間,但是世界上的第一臺電腦卻配得上巨無霸這個名字。他佔地150平方米,重30噸。用這個巨無霸聯繫您的家庭計算機有困難嗎。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要知道,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而集成電路的出現又真正奠定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基石。如果這樣說略顯抽象,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手機、電腦、電視、汽車等所有的電子設備中,都離不開一種最核心的硬體——晶片。而晶片正是由半導體集成電路來實現的,而集成電路最基本的物理單元就是電晶體。電晶體,就是我們從物理世界通向數字世界的「細胞」。
  • 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加速集成電路工業發展,科學改變生活
    例如它的體積只有電子管的1/200,能耗量為電子管的1/10-1/100,壽命延長100-1000倍,噪聲小,製造工藝雖需精密但工序簡便,使用時不需預熱。同時,由於第二次大戰中和戰後一直在進行的研究,人們掌握了生產特純的錯單晶的方法,使得電晶體有可能便宜而大批量的生產。
  • 電子管功放和電晶體功放哪個音質好
    電子管放大器是在高電壓、低電流狀態下工作。末極功放管的屏極電壓可達到400-500V甚至上千伏,而流過電子管的電流僅幾十毫安至幾百毫安。輸入動態範圍大,轉換速率快。   電子管放大器大多是採用分立元件、手工搭線、焊接,效率低,成本高。而晶體放大器多是採用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相結合方式,廣泛使用印刷電路板,效率高,焊接質量穩定,電性能指標高。
  • 電晶體放大器與電子管放大器有什麼區別?
    電子管放大器是在高電壓、低電流狀態下工作。末極功放管的屏極電壓可達到400-500V甚至上千伏,而流過電子管的電流僅幾十毫安至幾百毫安。輸入動太範圍大,轉換速率快。   電子管放大器大多是採用分立元件、手工搭線、焊接,效率低,成本高。而晶體放大器多是採用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相結合方式,廣泛使用印刷電路板,效率高,焊接質量穩定,電性能指標高。
  • 電子管和電晶體的區別
    電子管的定義   電子管,是一種最早期的電信號放大器件。被封閉在玻璃容器(一般為玻璃管)中的陰極電子發射部分、控制柵極、加速柵極、陽極(屏極)引線被焊在管基上。利用電場對真空中的控制柵極注入電子調製信號,並在陽極獲得對信號放大或反饋振蕩後的不同參數信號數據。
  • 集成電路技術的根本——電晶體的故事
    電晶體出現後,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電晶體的發明又為後來集成電路的降生吹響了號角。 電晶體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當時工程師利蓮費爾德就已經取得一種電晶體的專利。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製造這種器件的材料達不到足夠的純度,而使這種電晶體無法製造出來。 基於電子管處理高頻信號的效果不理想,人們就想辦法改進礦石收音機中所用的礦石觸鬚式檢波器。
  • 基於新型碳納米管的薄膜電晶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科學家研製出了金屬性和半導體性之間平衡達到最優化的新式碳納米管,並使用這種納米管制造出了薄膜電晶體(TFT),未來有望研製出諸如電子書和電子標籤等高性能、透明的柔性設備。
  • 場效應管與電晶體的區別
    場效應管與電晶體的區別   1、場效應管中,導電過程是多數載流子的漂移運動,故稱為單極型電晶體;雙極型電晶體中既有多子的擴散運動又有少子的漂移運動。
  • 計算機的發明到CPU,進入3納米的CPU還有可能再邁向皮米時代嗎?
    到退役為止,ENIAC共運算8萬多小時,為氫彈的研製、天氣預測、風洞的開發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相比之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ABC卻在建成後即被拆除,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因此人們對ENIAC的高度評價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計算機也大多屬於馮諾依曼機的改進型。
  • 電晶體作為劃時代的發明,手機CPU中就有百億個,它的原理是什麼
    在電晶體發明之前人們為了控制電路,使用的是電子管,電子管體積大、耗電多、壽命短。房子一樣大的計算機和巨型的電視,就是因為電晶體的這些缺點而誕生的。人們對於電路的控制技術不斷成熟,迫切需要體積小巧的電器元件。
  • 北大最新《Science》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助力大規模集成電路!
    ,首次在實驗上顯示出碳管器件和集成電路較傳統技術的性能優勢,為推進碳基集成電路的實用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一般認為,單壁碳納米管(CNTs)可以製造小於10nm的集成電路,但這將需要在晶片上可擴展地生產緻密和電子純半導體納米管陣列
  • 北大在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數字電路應用的探索中取得重要進展
    半導體碳納米管被認為是構建納米電晶體的理想溝道材料,有望推動未來電子學的發展。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基於碳管的器件和電路得到廣泛研究,並在器件物理、性能研究探索、電路製備等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碳基電子學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碳基集成電路的實用化推進,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面積製備、高半導體純度的高質量碳納米管材料。
  • 相比於電晶體,電子管為什麼會那麼貴?
    在20世紀60年代,家裡如果能擁有一臺電子管收音機,那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了。隨著晶管體的普及,人們發現很小的體積可以實現更高的效率,電子管在市場中逐漸被淘汰。但是,電子管在現在還是有著特殊的地位和獨特的應用,並且在影響著PC多媒體音頻領域,因為它的許多特性是電晶體所沒有的。
  • 電晶體的歷史-電子發燒友網
    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例如1946年開發的ENIAC(電子數值積分器和計算器),使用一種稱為真空管的設備來控制電壓。在這種計算機中使用的真空管笨重且不可靠。它們還消耗了荒謬的功率並產生了過多的熱量,從而縮短了這些燈管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該電晶體要比真空管小得多,並且所用的功率要少得多。另外,由於電晶體使用較少的功率,所以產生的熱量最小。因此,它不會像真空管那樣經常失敗。
  • 電子管功放電路詳解【圖文】
    電子管 功放電路是電子管功放的重要工作結構之一,有電子管功放電路才能製造出完美的電子管功放。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電子管功放電路,電子管功放電路就好像連接電的電路圖。很多時候都需要電子管功放電路才知道哪裡出現了問題。想知道自己的電子管功放是好與壞,就需要我們了解電子管功放電路詳細結構了。下面就是電子管功放電路詳解。
  • 什麼叫集成電路_集成電路晶片種類及作用
    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其中所有元件在結構上已組成一個整體,使電子元件向著微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和高可靠性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它在電路中用字母「IC」表示。
  • 兩張電路圖看明白電晶體和電子管放大原理
    玩兒電子管功放機(膽機)和電晶體功放機(石機)的朋友很多。有的朋友自己還經常動手製作機器。從集成塊TDA2030,傻瓜175,到後來淘OCL功放板,自己升級摩板子,一直到現在自己做膽機聽。但大部分人還是不熟悉電子管電路的。今天有點時間,就編輯了兩張簡單的放大原理圖,來簡要說一下電晶體放大和電子管放大相同之處,方便大家理解。淺知拙見,班門弄斧,請大家見諒。
  • 關於集成電路的知識都在芯巴巴電子元器件這裡了!
    你了解集成電路的特點和分類嗎?不知道的話,芯巴巴電子元器件來說一下。 一、集成電路的特點 1、集成電路中多用電晶體,少用電感、電容和電阻,特別是大容量的電容器,因為製作這些元器件需要佔用大面積矽片,導致成本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