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子管到電晶體,讓我們看看「前世今生」晶片

2021-01-15 張康侃車

自從華為開發了5G通訊,華為就成了外國人眼中的眼中釘,因此為了遏制華為的發展,他們會選擇在晶片上進行,那麼我們就很好奇,為什麼中國這麼大,以至於怎麼會在這麼小的東西晶片上被全民推翻?

為什麼中國不能突破晶片製造技術。我想帶你一起來來欣賞一下「前世今生」晶片。首先,晶片的本質是集成電路,或者你可以把他看作集成電路的載體,他通過一系列半導體製造工藝將一系列元件集成到一小塊矽中。

別小看這一步,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操作起來非常困難。你看看你的家用電腦,或者你的筆記本電腦,他只佔了這麼小的空間,但是世界上的第一臺電腦卻配得上巨無霸這個名字。他佔地150平方米,重30噸。

用這個巨無霸聯繫您的家庭計算機有困難嗎。當時,電子管、電阻、電容和電路都是放大版,沒辦法,當時還沒有這麼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也沒有集成電路的簡化版本,也就是晶片,因此生產的所有計算機都是巨無霸。

因此人類科學家努力縮小其體積,直到電晶體的發明,才取代了體積大、功耗大、結構薄弱的電子管,因此電晶體出現後,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概念自然產生,第一個集成電路問世。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集成電路越來越小,一個7nm晶片需要大約4000個工藝流程,困難可想而知,可以說,晶片的製造工藝已經代表了之前人類最複雜、最複雜的工業技術,由於我國進入這一領域較晚,技術還沒有達到之前的最高水平。

相關焦點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在二十世紀的「群星閃耀」中,我們該如何理解三位發明家能夠位列第一的殊榮呢?要知道,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而集成電路的出現又真正奠定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基石。如果這樣說略顯抽象,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手機、電腦、電視、汽車等所有的電子設備中,都離不開一種最核心的硬體——晶片。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這也使計算機確定了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之路。電子管:二戰帶來的抉擇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056.htm  在教科書中,ENIAC就是電子計算機的起源,而電子管也就在那一刻,確定了其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
  • 美握晶片「利器」斬向華為,一文改變你對晶片的認知!
    晶片又稱集成電路,是指通過一系列特定的加工工藝,將電晶體、二極體等有源器件和電阻、電容等無源元件按照一定電路連接起來,集成到半導體晶片上,封裝在一個外殼內,執行特定功能的電路。因為晶片主要由半導體器件構成,我們有時會說晶片是半導體元器件的統稱。
  • 電子管和電晶體的區別
    電子管的定義   電子管,是一種最早期的電信號放大器件。被封閉在玻璃容器(一般為玻璃管)中的陰極電子發射部分、控制柵極、加速柵極、陽極(屏極)引線被焊在管基上。利用電場對真空中的控制柵極注入電子調製信號,並在陽極獲得對信號放大或反饋振蕩後的不同參數信號數據。
  • 廖閱鵬: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你夢回前世,總結今生!
    最近在最右上,看到了一則消息,許多人聽了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曲,都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我覺得很神奇,便趁著月黑風高之夜,孤身一人躲在被窩裡,悄悄的打開了喜馬拉雅收音機,點開了前世今生催眠曲,帶上耳機,準備一場穿越之旅。
  • 電晶體的歷史-電子發燒友網
    現代計算機通過執行幾十年前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正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各種各樣的創新使現代計算機(如我們今天所知)得以實現。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 對電晶體的需求 從本質上講,所有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執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最早的是手動計數設備,例如算盤,而將來開發的設備是使用機械零件。
  • 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的前世今生
    HDPE管已經有近半個世紀的使用歷史。
  • 電子管功放和電晶體功放哪個音質好
    因此,電晶體放大器需要有很大的功率儲備,才不會出現過載失真,一旦過載,其失真幾乎成垂直線上升,嚴重時能損壞電晶體。電子管放大器抗過載能力遠比電晶體放大器強。如發生過載,其音樂信號巔峰只是變得比正常波形滑,聲音聽不出有多大程度的變壞。而對電晶體放大器來說,此時將出現削波,音質明顯變壞。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納米管的瑕疵倒是可以形成沉積點,但這又會限制其導電能力。那麼,怎麼才能在不影響其性能的情況下,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呢?這時候,我們書歸正傳,來看看這項新研究提出的解決方案:在碳納米管和二氧化鉿之間加入一個中間k介質。
  • 詳細解析晶片裡的眾多電晶體是如何實現的
    Mos管在晶片中放大可以看到像一個「講臺」的三維結構,電晶體是沒有電感、電阻這些容易產生熱量的器件的。最上面的一層是一個低電阻的電極,通過絕緣體與下面的平臺隔開,它一般是採用了P型或N型的多晶矽用作柵極的原材料,下面的絕緣體就是二氧化矽。平臺的兩側通過加入雜質就是源極和漏極,它們的位置可以互換,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溝道,就是這個距離決定了晶片的特性。
  • 「催眠音樂」——能讓人「感觸」前世今生?
    專業人士稱,所謂看到前世的說法玄乎其玄,不足為信   想回到過去,看看你的前世嗎?這樣一個近乎荒唐的問題近來卻在網絡上「熱」起來——它與一段名為「前世今生」的音頻有關。  近日,記者在百度貼吧的「洛陽五中」貼吧中,看到這樣一個名為「來探索一下自己的前世今生」的帖子。
  • 相比於電晶體,電子管為什麼會那麼貴?
    在20世紀60年代,家裡如果能擁有一臺電子管收音機,那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了。隨著晶管體的普及,人們發現很小的體積可以實現更高的效率,電子管在市場中逐漸被淘汰。但是,電子管在現在還是有著特殊的地位和獨特的應用,並且在影響著PC多媒體音頻領域,因為它的許多特性是電晶體所沒有的。
  • 電晶體放大器與電子管放大器有什麼區別?
    因此,電晶體放大器需要有很大的功率儲備,才不會出現過載失真,一旦地載,其失真幾近成垂直線上升,嚴重時能損壞電晶體。電子管放大器抗過載能力遠比電晶體放大器強。如發生過載,其音樂信號巔峰只是變得比正常波形滑,聲音聽不出有多大程度的變壞。而對電晶體放大器來說,此時將出現削波,音質明顯變壞。
  • 第一塊商用晶片,內部只有兩個電晶體,價格卻高達這個數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電子管時代說起,在半導體電晶體誕生之前,電子產品一直都是電子管所統治的。電子管最大的弊端就是體積和功耗,可以看一下最開始的電子管的體積,說它像一個燈泡一點也不為過。第一個電子三極體誕生於在1906年,是李·德富雷斯特所發明的,最開始主要用做音頻處理。單個電子管的價格在5美元左右。
  • 高通量測序的前世今生
    接下來小編來聊聊它的前世以及今生,帶您走進高通量測序的世界。所有事物的出現都是有必然聯繫的,不可能憑空出現。對於高通量測序而言也是一樣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環境中微生物的探索也從未終止過。先前依賴於傳統的平板純培養法,然而卻多達99%的微生物在現有實驗條件下無法得到培養鑑定。因此,基於非培養方法的高通量測序技術應運而生。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這時候,我們書歸正傳,來看看這項新研究提出的解決方案:在碳納米管和二氧化鉿之間加入一個中間k介質。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並且,導電更快、效率更高。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
  • 催眠:貪得無厭的前世,苦苦掙扎的今生
    ~01~今生她是一個18歲的小女孩,正面臨高考,發現自己內心有很多的悲苦擾亂她的心神無法安心讀書。所以她就突發奇想,想去看看她自己的前世,她認為或許看過了自己的前世,可以對今生的很多事情釋懷。畫面切換到她自己一個人在督軍府,然後聽到外面有槍聲,她走到外面發現有衛兵被打死了。她說,西安事變了。剛說完,她看到了自己和督軍已經來到了前線,她說督軍在打電話。她自己則喃喃自語地不停說,快把他關起來,殺了他,後面越說越激動,然後就喊頭痛頭痛,快受不了了。(催眠結束後,她還跟我說,她當時看到了很多屍體和血)。
  • 1nm電晶體誕生 秒殺當前14nm主流晶片製程
    1nm電晶體誕生 秒殺當前14nm主流晶片製程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1nm,未來電子零部件還有較大縮減空間,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有巨大進步。
  • 奧比島七夕絕版搜集令 前世今生全解攻略
    導 讀 奧比島七夕絕版搜集令,前世今生全解攻略!不少玩家都在問奧比島七夕怎麼收集三世搜集令,集齊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