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m電晶體誕生 秒殺當前14nm主流晶片製程

2020-11-27 TechWeb

【TechWeb報導】10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美國勞倫斯伯克力國家實驗室打破物理極限,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電晶體僅1nm。這意味著,未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1nm電晶體誕生 秒殺當前14nm主流晶片製程

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1nm,未來電子零部件還有較大縮減空間,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有巨大進步。

該研究是教授阿里·加維(AliJavey)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完成的,他們利用碳納米管和一種稱為二硫化鉬的化合物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電晶體。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物理極限。一旦電晶體大小低於這一數字,它們在物理形態上就會非常集中,以至於產生「隧道效應」的量子力學現象,從而阻止電流從源極流到漏極。因此,業界普遍認為,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突破現有的邏輯門電路設計,讓電子能持續在各個邏輯門之間穿梭。

而德賽稱:「我們的研究成果表明,低於5納米的柵極不是不可能的。一直以來,人們都是基於矽材料來縮小電子零部件的體積。而我們放棄了矽材料,選了二硫化鉬,結果開發出了只有1納米的柵極。」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1nm電晶體由納米碳管和二硫化鉬(MoS2)製作而成,MoS2將擔起原本半導體的職責,而納米碳管則負責控制邏輯門中電子的流向。

現在,我們使用的主流晶片製程為14nm,明年,整個業界就將開始向10nm製程發展。而實驗室的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一個模具上就有超過10億個電晶體,而要將電晶體縮小到1nm,大規模量產的困難有些過於巨大。(露天)

相關焦點

  • 1nm電晶體誕生 計算技術界的重大突破
    網絡配圖  1nm電晶體誕生引關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的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完成了計算技術界的一大突破!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據外媒報導,今天,沉寂已久的計算技術界迎來了一個大新聞。
  • 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多年以來,技術的發展都在遵循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眼下,我們使用的主流晶片製程為14nm,而明年,整個業界就將開始向10nm製程發展。
  • 最前線丨3nm、5nm製程技術還沒捂熱,臺積電又要開始研發2nm的晶片了
    臺積電在先進位程方面的速度一直很快——在「晶片之王」英特爾還戀戰14nm支撐的時候,臺積電此前宣布已經製造出10億顆良率完好的7nm晶片;5nm雖然已經量產,但產能還是很有限,還在持續提升中;另外3nm製程也預計在2021年風險量產,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這次臺積電內部又將2nm晶片提上了日程。有業界聲音估計,臺積電2nm將在2023年至2024年推出。
  • 1nm電晶體又是什麼鬼?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但從目前行業的普遍應用上看,許多產品用28nm、14nm,甚至10nm就已綽綽有餘,再費勁花更高的成本與精力來研發5nm製程,暫且看來就是個賠本的買賣。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不是所有行業都對5nm有著強勁的需求,它在現階段並非多數市場的剛需。
  • 晶片7納米製程,到底是電晶體間距還是電晶體大小7納米?
    我們經常看到報導上說晶片製程達到了14nm、7nm、5nm,最近中芯國際在沒有ASML的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實現了7nm的製程,有很多人對此感到很興奮。同時也有人問,半導體的多少納米製程,到底是指電晶體間距多少納米,還是電晶體的大小是多少納米?
  • 晶片中,14nm工藝和7nm工藝有什麼區別?為何華為必須要用7nm工藝
    現在手機廠商會給大家一個訊號:處理器工藝製程越好,那麼這款處理器就越優秀。於是,我們似乎都認可了這種說法,只要手機的處理器工藝製程越小,手機的性能就越突出,功耗就越低。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這裡還看CPU以及GPU,包括全部的設計,能否讓手機的晶片的功耗真的保持在這種優勢下。
  • 中芯未來會不會有3nm,1nm晶片?我們會不會打破1nm工藝製程禁錮
    【未來會不會有3nm,1nm晶片?我們會不會打破1nm工藝製程的禁錮】中芯國際目前並沒有拿到花費2.2億美元訂購的7nm EUV光刻機。但是,我們也知道中芯的N+1技術,已經非常接近7nm工藝。這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們知道,已經實現量產FinFET 14nm工藝晶片,並且在最近還為華為麒麟710A處理器進行了代工。當我們也知道,中芯已經在打造N+1,N+2方案,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透露,N+1工藝和14nm相比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邏輯面積縮小63%,SoC面積減少55%。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
  • 臺積電:2nm晶片研發重大突破,1nm也沒問題
    據臺媒透露,有別於3nm與5nm採用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臺積電2nm改採全新的多橋通道場效電晶體(MBCFET)架構,研發進度超前。據悉,臺積電去年成立了2nm專案研發團隊,尋找可行路徑進行開發。
  • 用新的思維方式看待晶片工藝製程
    晶片的製程從最初的0.35微米到0.25微米,後來又到0.18微米、0.13微米、90nm、65nm、45nm、32nm和14nm。在提高晶片工藝製程的過程中,大約需要縮小十倍的幾何尺寸及功耗,才能達到10nm甚至7nm。從蘋果與臺積電合作到宣布實現5nm晶片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強調納米級製程真的重要嗎?
  • 我們常聽到的22nm、14nm、10nm究竟是什麼意思?
    還有一個難題,同樣是目前10nm工藝晶片在量產遇到的。當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到一定程度(業內認為小於10nm)時會產生量子效應,這時電晶體的特性將很難控制,晶片的生產難度就會成倍增長。驍龍835出貨時間推遲,X30遙遙無期主要原因可能是要攻克良品率的難關。另外,驍龍835用上了10nm的製程工藝,設計製造成本相比14nm工藝增加接近5成。
  • 英特爾新一代電晶體將「大變身」,打臉臺積電的製程命名「水分太高」
    ,2019 年推出的 10nm 製程,裡面的電晶體密度超過 100 億個,較上一代 14nm 的 44.67 億個電晶體整整增加 2.3 倍。意思是在同等面積下,塞入超過兩倍的電晶體。 到了 14nm 製程世代,電晶體密度又是上一代 22nm 製程的 2.7 倍,證明英特爾在電晶體密度這個摩爾定律的重要指標上,實力遠遠高於同業,且製程的命名沒有絲毫水分。
  • 1nm電晶體誕生 驚嘆「突破物理極限」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現代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晶片,而晶片上的電晶體體積越小,處理器的性能提升得越多。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教授阿里·加維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利用新型材料研製出全球最小電晶體,其電晶體製程僅有1納米,被媒體驚嘆為「突破物理極限」。
  • 全球晶片攻堅戰:3nm臺積電(TSM.US)後年量產,2nm進展順利,1nm遙遙...
    6nm製程將按照計劃於年底實現量產,比7nm加強版多了1層EUV(極紫外光刻)光罩層。5nm也已準備好下半年進行量產。相比前輩們,5nm製程增加了更多EUV光罩層,下半年開始進入量產,預期收益將佔總收入的10%。業界估算其投資達250億美元,月產能50000片,後續將擴充至70000-80000片。更重要的是,3nm也完全沒有因公共衛生事件而延緩的意思。
  • 美國將電晶體製程縮減到1nm 中國還能趕上嗎
    近年來,晶片製造工藝的進步速度逐漸放緩,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在新時代下也有逐漸失靈的跡象,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 電子顯微鏡下的Intel 14nm與臺積電7nm:差別其實沒那麼誇張
    這些年在製程工藝上,Intel老是被詬病慢半拍,其實評價也不客觀,畢竟Intel對製程節點的命名更嚴lao肅shi,所以才有Intel的10nm相當於甚至更優於臺積電/三星7nm的說法。想要從微觀上鑑別製程差異,加拿大Up主Der8auer找來電子顯微鏡探究了一番,此次選取的對象是Intel 14nm+++工藝的酷睿i9-10900K和臺積電7nm的AMD 銳龍9 3950X處理器。開蓋當然是基本操作了,還要儘可能把處理器搞得支離破碎,最後用導電膠固定在支架上,以便電鏡X射線工作。
  • 乾貨丨晶片終極戰事!誰是製程之王?-億歐
    與臺積電不同,三星認為其10nm工藝系列(包括8nm衍生產品)的生命周期很長。10nm方面,臺積電的電晶體密度為每平方毫米4810萬個,三星的是每平方毫米5160萬個。而英特爾的10nm電晶體密度據說達到了每平方毫米1.008億個,是目前14nm的2.7倍,接近三星的7nm電晶體密度(每平方毫米1.0123億個)。
  • CPU:納米製程背後的真真假假
    完整闡述了一顆CPU誕生過程,其中第七步的紫外線曝光就是最重要的光刻技術,而光刻工藝是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最直接體現其工藝先進程度的技術,其中光刻技術的解析度是指光刻系統所能分辨和加工的最小線條尺寸,決定了CPU中的電晶體最小特徵尺寸。
  • 具備量產5nm工藝製程的臺積電,未來或將成為華為最大的隱患!
    臺積電CEO兼副董事長魏哲家近期談到5nm工藝製程的問題,5nm工藝製程進展順利,預計將在今年上半年量產,這將會給臺積電帶來額外將近一層的利潤。當前移動端處理器以及5G基帶晶片主要是基於7nm工藝製程,5nm工藝製程將會帶來一次較大的性能跨越,電晶體的密度將會提升80%,速度提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