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m電晶體誕生 驚嘆「突破物理極限」

2020-11-26 TechWeb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現代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子晶片,而晶片上的電晶體體積越小,處理器的性能提升得越多。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教授阿里·加維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利用新型材料研製出全球最小電晶體,其電晶體製程僅有1納米,被媒體驚嘆為「突破物理極限」。

據印度NDTV新聞網8日報導,按照傳統的晶片製造工藝,7納米堪稱物理極限,一旦電晶體大小低於這一數字,它們就會產生所謂「量子隧穿」效應,為晶片製造帶來巨大挑戰。而美國研究團隊沒有使用傳統的矽材料,而是利用碳納米管和一種被稱為二硫化鉬的半導體材料製作出了雛形裝置。其中一名研究學者穆恩·金說:「矽電晶體正在接近它們的規模限制,我們的研究對超越矽電晶體技術規模限制的可行性提供了新的認識。」

美國《國際財經時報》7日稱,這個全球最小電晶體打破了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的「電晶體最小尺寸不可逾越」的障礙。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7日稱,至少在理論上,這個新發現意味著當前電子零部件的體積還有較大的縮減空間。目前使用的主流晶片製程為14納米,明年整個業界就將開始向10納米製程發展。相比之下,一根頭髮的直徑約為8萬-10萬納米。但該雜誌也承認,新的研究結果只是一種理論證明,距離切實可行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路。「把這些數以十億計的納米電晶體安置在一塊晶片上,量產難度可能會非常高,價格也可能極其昂貴」。▲ (羅 俊)

相關焦點

  • 1nm電晶體誕生 計算技術界的重大突破
    網絡配圖  1nm電晶體誕生引關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的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完成了計算技術界的一大突破!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據外媒報導,今天,沉寂已久的計算技術界迎來了一個大新聞。
  • 7nm物理極限!1nm電晶體又是什麼鬼?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
  • 1nm電晶體誕生 秒殺當前14nm主流晶片製程
    【TechWeb報導】10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美國勞倫斯伯克力國家實驗室打破物理極限,開發出了全球最小的電晶體僅1nm。這意味著,未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 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多年以來,技術的發展都在遵循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眼下,我們使用的主流晶片製程為14nm,而明年,整個業界就將開始向10nm製程發展。
  • FinFET技術物理極限是5nm,臺積電採用GAA技術成功突破2nm
    GAA全稱Gate All Around,中文名字叫做環繞式柵極,隨著電晶體到達5nm,FinFET已經達到了物理極限,如果再生產3nm或2nm,FinFET技術已經無法滿足電晶體的製造要求了,GAA技術的誕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原理就是增加閘極與電子通道的接觸面積,可以增加控制效果減少漏電流,通過這個技術能夠對晶片核心的電晶體進行重新設計和改造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
  • ...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如何看待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  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
  • 5nm是物理極限 晶片發展將就此結束?
    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然而事情的發展總歸會有一個權限,5nm則是矽晶片工藝的極限所在,事實上,隨著10nm、7nm晶片研發消息不斷報出,人們也開始擔心矽晶片極限的逐漸逼近,會不會意味著摩爾定律最終失效,進而導致半導體行業停滯不前。
  • 8000餘名工程師攻堅2nm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程極限
    工藝製程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已實現量產的製程工藝當屬臺積電的5nm工藝,但臺積電明顯不滿足止步於5nm工藝,據悉,臺積電已啟動8000餘名工程師全力布局2nm工藝的研製,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領域的霸主地位。那麼2nm是否會是晶片製程工藝的物理極限嗎?
  • 突破製程工藝: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美國的1nm是什麼概念?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
  • 挑戰物理極限 三星宣布5/4/3nm工藝演進路線
    [來自IT168]【IT168 手機訊】此前,有消息稱蘋果今年發布的A12處理器已經量產,並且採用了臺積電7nm製程工藝,7nm工藝將比10nm工藝在性能上提升20%,與此同時在功耗上還能降低40%,三星也宣布了其7nm LPP工藝製程晶片將會在2018年下半年投入量產。與此同時,在剛剛召開的Samsung Foundry Forum(三星工藝論壇)上,三星更是公布了三星在未來幾年晶片的演進路線。宣布將進軍5nm、4nm及3nm工藝,直逼物理的極限。
  • 1nm工藝CPU還有多遠?臺積電即將挑戰極限:進軍1nm工藝
    我們現在使用的半導體大部分是矽基電路,問世已經60年了,多年來都是按照摩爾定律2年一次微縮的規律發展,但它終究是有極限的。臺積電在突破5nm、3nm及未來的2nm之後,下一步就要進軍1nm工藝了。1nm工藝不僅僅是這個數字看上重要,它還有更深的含義——1nm級別的工藝有可能是矽基半導體的終結,再往下走就需要換材料了,比如納米片、碳納米管等等,2017年IBM領銜的科研團隊就成功使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了1nm電晶體。
  • 世界最小1nm電晶體誕生
    過去十年,工程師一直在挑戰縮小集成電路元件尺寸的極限。儘管他們知道物理定律為傳統半導體的電晶體柵極線寬定了一個5納米的閾值,大約是現在市面上的高端20納米柵極電晶體的1/4。現在,這個定律可能要被打破,或至少受到挑戰。
  • 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
  • 臺積電:2nm晶片研發重大突破,1nm也沒問題
    一、臺積電:第一家官宣2nm工藝,研發進度超前據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2nm工藝取得重大突破,研發進度超前,業界看好其2023年下半年風險試產良率就可以達到90%。
  • 單晶氮化硼技術獲重大突破!1nm晶片或成為現實!
    02量產5nm,推進3nm,極限1nm圖片來自網絡眾所周知,目前能夠做到量產的移動處理器最小為5nm,當然3nm技術也是已經在推進了,但是1nm技術一直是個難題,甚至說1nm是極限,但是這回臺積電的研發表面,很有可能能夠突破1nm,使1nm晶片計劃正式開始。
  • ...攻堅2nm投入8000工程師人力,摩爾定律下,到底工藝極限是幾納米??
    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業界都認為,7nm就是基於矽材料製造晶片的物理極限,這個「極限」如何就被突破了?這要從晶片的基礎技術說起。7nm之所以被長期認為是物理極限,是因為晶片製造時,一旦電晶體大小低於7nm,它們在物理形態上就會非常集中,以至於產生量子隧穿效應,漏電情況也將更難以應付。半導體材料的「通」與「斷」不再能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下,這個極限也就到了。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來自英國衛報的消息,德國PDI固體電子學研究所、日本NTT基礎研究實驗室、美國海軍等單位,近日研製出了目前最小的電晶體,直徑是167皮米(0.167nm)。
  • 晶片突破 1nm 後,將會如何發展?
    當矽基晶片突破 1nm 之後,量子隧穿效應將使得「電子失控」,晶片失效(確切的說,5nm 甚至 7nm 以下,就已經存在量子隧穿效應)。這種情況下,替換晶片的矽基底,也許是晶片進一步發展的可行出路之一。
  • 科學家攻克難題,矽基材料迎來技術突破,1nm晶片有望成為現實
    如今,摩爾定律已在失效的邊緣,集成電路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已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