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2nm投入8000工程師人力,摩爾定律下,到底工藝極限是幾納米??

2020-12-01 OFweek維科網

2020年8月25日開幕的在臺積電第26屆技術研討會上,臺積電確認了其5nm、6nm產品已在量產中,5nm將在明年推出N5P增強版外,同時,更先進的3nm、4nm也一併被公布。此外,臺積電還正式宣布建設新的研發中心,預計將投入8000多名工程師的人力到一條先進工藝生產線上,著力攻克2nm工藝

3nm是5nm的自然迭代,4nm理論上說是5nm的終極改良,2nm則是3nm之後的一次重要迭代。

據悉,3nm(N3)預計將在明年晚些時候作風險試產2022年投入大規模量產。4nm(N4)同樣定於明年晚些時候風險試產,2022年量產。

10nm、7nm、6nm、5nm……2nm……曾經說好了的半導體工藝極限呢?怎麼好像不存在了?摩爾定律失效了?

圖片來自OFweek維科網


7nm的「極限」

根據維基百科定義:摩爾定律(Moore's law)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是由英特爾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即更多的電晶體使其更快),是一種以倍數增長的觀測。

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業界都認為,7nm就是基於矽材料製造晶片的物理極限,這個「極限」如何就被突破了?

這要從晶片的基礎技術說起。如今的晶片內部,往往都集成了以億為數量單位的電晶體,這些電晶體由源極、漏極和它們之間的柵極組成,電流從源極流入漏極,柵極起到控制電流通斷的作用。

我們常說的X nm,指的是晶片上形成的互補氧化物金屬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柵極的寬度,這個寬度也被稱為柵長。柵長越短,相同尺寸的矽片上能集成的電晶體就越多,在電晶體集成度相當的情況下,使用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晶片成品的面積和功耗就越小,在矽材料消耗方面,其成本也就越低。

柵長又分為光刻柵長和實際柵長,光刻柵長由光刻技術所決定。光刻過程中光存在衍射現象,同時晶片製造過程中還要經歷離子注入、蝕刻、等離子衝洗、熱處理等步驟,會導致光刻柵長和實際柵長不一致。就算是同樣的製程工藝,實際柵長也會不一樣。

7nm之所以被長期認為是物理極限,是因為晶片製造時,一旦電晶體大小低於7nm,它們在物理形態上就會非常集中,以至於產生量子隧穿效應,漏電情況也將更難以應付。半導體材料的「通」與「斷」不再能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下,這個極限也就到了。因此,業界普遍認為,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突破現有的邏輯門電路設計,讓電子能持續在各個邏輯門之間穿梭。

然而,7nm並不是半導體產業預言過的唯一一個「極限」,它即不是摩爾定義遭遇的第一個挑戰,顯然,也不是最後一個。

一個一個被突破的「極限」

十幾年前,業界認為65nm工藝是一個極限,因為達到65nm節點時,二氧化矽絕材料的緣層漏電問題(柵極洩漏)已經無法忽視。為此,業界開發出了HKMG結構(high-k絕緣層+金屬柵極,彼時,這種結構還分了Gate-first和Gate-last兩種陣營/流派),用具有高介電常數(K)的介電材料(high-k介質)取代了二氧化矽,從傳統的多晶矽-二氧化矽-單晶矽結構轉變成了金屬-highK-單晶矽結構。

65nm「極限」被突破。

七八年前,業界又認為22nm工藝是一個新的極限,因為達到了22nm節點時,溝道關斷漏電問題已經無法忽視。為此,業界開發出了FinFET和FD-SOI技術,FinFET的立體結構取代了原來的平面結構,加強了柵極的控制能力,FD-SOI則利用氧化埋層做到了減少漏電。

22nm「極限」被突破

三四年前,7nm工藝成為了新的「極限」,因為達到了7nm節點時,FinFET的漏電問題也突出到無法忽視了。對此,業界又用砷化銦/鎵取代了原有的材料。

……

需要釐清的是,當人們談到工藝極限,其實是在說在既定的材料、結構和設備的基礎上碰到了一個極限。問題在於,既定材料、結構、設備達到瓶頸時,業界往往都會尋求引進新的材料、結構來突破傳統工藝的「瓶頸」。業界之所以沒能提早引入新工藝,往往不是能力所限,而是既有工藝的潛能還沒有利用充分,開發、引入新工藝又耗資巨大。簡而言之,投入產出比不足以刺激新工藝的到來。

如何突破「極限」?

新材料、新結構

如前所述,新材料和新結構往往是突破點。到目前為止,每一次標誌性的突破「極限」,往往都離不開新材料的引入

2017年5月,美國能源部旗下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BNL)研究人員宣布開發出可以達成1納米製程的相關技術與設備,成功製造了尺寸只有1納米的印刷設備。

據悉,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藉助掃描投射電子顯微鏡(STEM),製造出比普通電子束印刷(EBL)技術能做出的更小尺寸。這使電子敏感性材料在聚焦電子束的作用下,尺寸得以大大縮小,達到可操縱單個原子的程度。據稱這項技術與設備可極大地改變材料特性,從導電變成光傳輸,或這兩種狀態下交互執行

在那之前的2016年10月,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另一個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也宣布發展出1納米製程技術。他們使用的是納米碳管和二硫化鉬(MoS2)等新材料。MoS2將擔起原本半導體的職責,而納米碳管則負責控制邏輯門中電子的流向。

不過,由於製程技術與現有技術差異過大,規模量產需要大規模採用新工藝和設備,所以這項技術短期內應該都不會很快量產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半導體產業產值巨大,巨大的利潤空間能支撐足夠的研發投入。為克服半導體產業遇到的各種「極限」,拓展新的行業想像空間,產業界和學術界嘗試了大量新材料和新技術。在這些前沿探索的保駕護航下,到目前為止,摩爾定律還「統治」著半導體世界……

下面列舉一些業界探索過或正在探索的、可能為半導體產業續命的新材料:

1. GaN、SiC(氮化鎵和碳化矽)

目前,最熱門的新一代半導體材料應該就是GaN和SiC,這兩種材料已被產業界規模化利用了。基於寬禁帶、高熱導率、高擊穿電場、高抗輻射能力等特點,二者在許多應用領域都表現出了以往半導體材料難以達到的優點。

2. 碳納米管

碳納米電晶體,是由碳納米管作為溝道導電材料製作而成的電晶體,其管壁只有一個原子厚。這種材料導電性能好的同時,體積也能做到相比當前矽電晶體小100倍。此外,碳納米電晶體在空間上的優勢也給它帶來了數倍於矽電晶體的性能和大幅降低的功耗表現。

3. 二硫化鉬(MoS2)

如前所述,二硫化鉬和碳納米管一起,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成功研發1納米工藝過程中表現不俗。

4. 石墨烯

石墨烯具有很強的導電性、可彎折、強度高,給了產業界很大的想像空間。與此同時,「石墨烯」概念也不幸淪為了產業界騙取補貼、忽悠市場和消費者,開展畸形營銷的「犧牲品」。

5. 矽烯

矽和碳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研究人推測矽原子也可以像石墨烯那樣,原子呈蜂窩狀排列,形成矽烯這種物質。與石墨烯的重要不同在於,矽烯擁有可以實現邏輯電路所必要的能隙。

然而,矽烯在空氣中具有極強的不穩定性,甚至在實驗室中,矽烯的保存時間也很短。因此,矽烯的應用面臨很多困難。

6. 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

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以III-V化合物取代FinFET結構上的矽鰭片,III-V化合物半導體相比矽基半導體擁有更大的能隙和更高的電子遷移率,可以承受更高的工作溫度,運行於更高的頻率下。

瞄準行業龍頭寶座的激烈競賽

臺積電不是唯一一家已計劃好3nm試產/量產的廠商,長期被臺積電壓制的三星,這方面的計劃更為激進,它甚至想在2021年就將3nm產品推向市場

三星的3nm將改用Gate-All-Around(GAA,環繞柵極電晶體),臺積電則堅守FinFET(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目前,無論臺積電還是三星,3nm級別工藝的技術研發都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建廠量產的問題。與三星激進地選擇在3nm節點就導入GAA環繞柵極工藝不同,臺積電選擇保守地在2nm節點才導入GAA工藝,可見3nm和2nm節點對三星和臺積電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技術升級。此次競賽的結果,可能也將深刻影響晶圓代工產業頂端的競爭局面,行業龍頭寶座是否可能將就此易主?至少目前而言,這還是有些懸念的。

臺積電宣布投入多達8000多名工程師的人力到2nm工藝攻堅中,顯然,臺積電對於未來繼續保持工藝領先優勢非常重視

相關焦點

  • 8000餘名工程師攻堅2nm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程極限
    工藝製程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已實現量產的製程工藝當屬臺積電的5nm工藝,但臺積電明顯不滿足止步於5nm工藝,據悉,臺積電已啟動8000餘名工程師全力布局2nm工藝的研製,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領域的霸主地位。那麼2nm是否會是晶片製程工藝的物理極限嗎?
  • 八千名工程技術人員攻堅2納米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造極限
    工藝流程水準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現階段,世界上最好的和已完成批量生產的工藝流程當屬臺積電的5 nm工藝流程,但臺積電明顯不適合停止5 nm工藝流程,據了解,臺積電已啟動8000多名技術工程師全力合理布局2 nm工藝流程的研發,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製造行業的領先地位。難道2納米就是晶片加工工藝的物理極限麼?
  • 傳三星將公布3nm工藝路線圖:挑戰摩爾定律極限
    傳三星將公布3nm工藝路線圖:挑戰摩爾定律極限目前在半導體晶圓代工市場上,臺積電TSMC一家就佔據了全球50%以上的份額,而且率先量產7nm等先進工藝,官方表示該工藝領先友商一年時間,明年就會量產5nm工藝。
  • GAA技術給摩爾定律續命,臺積電先進5、4、3、2、1nm晶片工藝製程布局
    臺積電先進5nm、4nm、3nm、2nm、1nm晶片工藝製程持續推進。ycgEETC-電子工程專輯雖然英特爾規劃的7nm工藝比臺積電的5nm工藝電晶體密度還大,但是後年都很難量產,估計要到2023年,那時臺積電更先進的2nm工藝都量產了。
  • 臺積電2nm工藝進展如何了?MBCFET架構獲重大突破
    IdGEETC-電子工程專輯臺積電還表示,2nm的突破將再次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同時延續摩爾定律,繼續挺進1nm工藝的研發。IdGEETC-電子工程專輯臺積電預計,蘋果、高通、NVIDIA、AMD等客戶都有望率先採納其2nm工藝。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臺積電在2nm工藝製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進度超越預期,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風險試產的良率可以達到90%。相比較於關注熱鬧的當下,我們不妨追蹤這條技術線索,來看下臺積電保持先進位程工藝的經驗,看下它是如何來為遊走在失效邊緣的摩爾定律來「續命」的。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之前據國內外消息稱,英特爾將會推遲7nm晶片的發布,原因是工藝水平達不到標準。在這個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摩爾定律失效了,因為如今的晶片已經做不到兩年就提升一倍的性能了,尤其是更高工藝的產品。
  • 臺積電:2nm晶片研發重大突破,1nm也沒問題
    考量成本、設備相容、技術成熟及效能表現等多項條件,2nm採以環繞閘極(GAA)製程為基礎的MBCFET架構,解決FinFET因製程微縮產生電流控制漏電的物理極限問題。極紫外光(EUV)微顯影技術的提升,使臺積電研發多年的納米片(Nano Sheet)堆疊關鍵技術更為成熟,良率提升進度較預期順利。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另一旁沉默許久的老勢力英特爾也蠢蠢欲動,前些日子宣布它將在幾年內重回7nm戰局,並首次談及5nm研發,欲搶下5nm賽局為數不多的「早鳥票」。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臺積電2nm工藝突破,摩爾定律又續命5年!1nm臺積電還有奇蹟?
    今年可以說是臺積電最為高光的時刻了,在之前如果沒有特別關注於晶片這一塊的,估計都不知道臺積電到底是個啥,但是隨著臺積電今年技術不斷的突破,也是證明了其全球晶片代工頂尖巨頭的地位,尤其在今年的5nm技術量產了之後,成功的將摩爾定律繼續延續,但是最近臺積電可沒閒著。
  • 臺積電2nm工藝重大突破!2023年投入試產
    來源:快科技這幾年,天字一號代工廠臺積電在新工藝進展上簡直是開掛一般的存在,7nm工藝全面普及,5nm工藝一路領先,3nm工藝近在眼前,2nm工藝也進展神速。根據最新報導,臺積電已經在2nm工藝上取得一項重大的內部突破,雖未披露細節,但是據此樂觀預計,2nm工藝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進行風險性試產,2024年就能步入量產階段。臺積電還表示,2nm的突破將再次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同時延續摩爾定律,繼續挺進1nm工藝的研發。
  • 1nm工藝CPU還有多遠?臺積電即將挑戰極限:進軍1nm工藝
    我們現在使用的半導體大部分是矽基電路,問世已經60年了,多年來都是按照摩爾定律2年一次微縮的規律發展,但它終究是有極限的。臺積電在突破5nm、3nm及未來的2nm之後,下一步就要進軍1nm工藝了。根據臺積電的規劃,今年會量產5nm工藝,2022年則會量產3nm工藝,2nm工藝已經在研發中了,預計會在2024年問世。2nm之後呢?臺積電在日前的股東大會上也表態,正在研究2nm以下的工藝,正在一步步逼近1nm工藝。
  • 5nm就到極限了嗎?談晶片工藝發展路向
    Intel表示摩爾定律即使到達7nm這個節點,仍然會繼續有效,但是為了追上摩爾定律的腳步,7nm之後Intel很可能將會放棄傳統的矽晶片工藝,而引入新的材料作為替代品。現在看來,10nm有可能將會成為矽晶片工藝的最後一站。事實上,隨著矽晶片極限的逐漸逼近,這幾年人們也越來越擔心摩爾定律是否會最終失效,因為一旦半導體行業停滯不前,對於IT業界來說同樣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 三星發布3納米路線圖,半導體工藝物理極限將至?
    近日,三星電子發布其3nm工藝技術路線圖,與臺積電再次在3nm節點上展開競爭。3nm以下工藝一直被公認為是摩爾定律最終失效的節點,隨著電晶體的縮小將會遇到物理上的極限考驗。而臺積電與三星電子相繼宣布推進3nm工藝則意味著半導體工藝的物理極限即將受到挑戰。未來,半導體技術的演進路徑將受到關注。
  • 蘋果A14的5nm工藝過後又將是什麼?或快到晶片性能極限時代!
    隨著iPhone12的到來,蘋果的最先進5nm工藝晶片為新一代iPhone系列電子產品帶來了強勁動力。那麼下代的A15,A16又將採用3nm甚至1nm工藝技術嗎?會不會因為極小尺寸的量子效應而到達物理技術極限呢?接下來我們便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臺積電2nm工藝重大突破:1nm還遠嗎?
    如今5nm才剛剛起步,臺積電的技術儲備就已經緊張到了2nm,並朝著1nm邁進。根據最新報導,臺積電已經在2nm工藝上取得一項重大的內部突破,雖未披露細節,但是據此樂觀預計,2nm工藝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進行風險性試產,2024年就能步入量產階段。
  • 為何說7nm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1nm真的能救摩爾定律嗎?
    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 5nm怎樣給摩爾定律續命?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另一旁沉默許久的老勢力英特爾也蠢蠢欲動,前些日子宣布它將在幾年內重回7nm戰局,並首次談及5nm研發,欲搶下5nm賽局為數不多的「早鳥票」。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