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2020-12-06 雷鋒網

 

engadget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

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很難想像 1 nm到底有多小?以人類的髮絲作對比,後者寬度僅為約 5 萬納米。)

 

研究成果

計算機技術界長時間都遵循著摩爾定律,為什麼現在人們開始懷疑它不能持續下去了呢?根據物理定律,5 nm被認為是傳統半導體柵極線寬的極限,這大約是當前市面上高端 20 納米柵極電晶體的 1/4 。而如果電晶體太小,分布太集中,就可能會產生量子隧穿效應,這將為晶片製造商帶來嚴峻挑戰。

伯克力實驗室研究人員蘇傑伊-德賽(Sujay Desai)稱:「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一直認為,任何小於5納米的柵極都不可能正常工作。因此,人們之前從未考慮過小於5納米的柵極。」

 

研究成果

但伯克利實驗室卻打破傳統界限,開發出了柵極僅有 1 nm 的電晶體。

維說:「我們開發出了目前已知最小的電晶體。柵極長度被用于衡量電晶體的規格,我們成功研製出      1 nm 柵極電晶體,這意味著只要所選擇的材料適當,當前的電子零部件還有較大縮減空間。 」

而德賽稱:「我們的研究成果表明,讓柵極低於 5 nm 並非不可能。一直以來,人們都是基於矽材料來縮小電子零部件的體積。但我們放棄了矽材料,選了二硫化鉬,結果開發出了只有 1 nm 的柵極。」

矽和二硫化鉬都有一個晶格結構,但與二硫化鉬相比,通過矽流動的電子更輕,遇到電阻更小。當柵極為5 nm 或更長時,矽材料能發揮它的優勢。但柵極長度低於 5 nm 時,就會出現了一種被稱為「隧道效應」的量子力學現象,從而阻止電流從源極流到漏極。

德賽解釋說:「這意味著我們無法關閉電晶體,電子完全失控了。」而通過二硫化鉬流動的電子更重,因此可以通過更短的柵極來控制。

研究成果

選定二硫化鉬作為半導體材料後,接下來就需要來建造柵極。但製造 1 nm 的結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傳統的光刻技術並不適用於這樣小的規模。最終,研究人員轉向了碳納米管——直徑僅為 1 nm 的空心圓柱管。

經研究人員測試顯示,採用碳納米管柵極的二硫化鉬電晶體能夠有效控制電子流動。加維說:「這項研究表明,我們的電晶體將不再局限於 5 nm 柵極。通過使用適當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架構,摩爾定律還會繼續長期生效。」

目前,這一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科學》雜誌已刊登該項研究成果。雖然這一研究有望大大提升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現階段想要達到大規模量產恐怕還有些困難。畢竟, 在  14 nm 製程下,一個模具上就有超過 10 億個電晶體,而一下子縮小到 1 nm,晶片製造商們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來緩緩神。

 via:engadget

延伸閱讀:

華大基因:生命時代開啟,基因工程發展超「摩爾定律」 | 新浪C+

摩爾定律還能延續?碳納米電晶體性能已超矽電晶體

摩爾定律或在2021終結,這會是半導體廠商的噩夢?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摩爾定律是指晶片上電晶體的數量。從最不嚴格的意義上講,它是指使用一美元可購買的通用計算能力。同樣,當變化率無法達到每18/24個月加倍時,摩爾定律將&34;,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進展將完全停止,它只會以比這更慢的速度前進。
  • 拯救摩爾定律?世界最小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新材料,將電晶體的製程從 14 納米縮減到了 1 納米,相關論文已在《科學》發表。這一研究展示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推翻了此前認為無法製作出小於 5 納米柵極的看法。但是,這仍然只是一種概念證明,距離切實可用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距離。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這也與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1965年提出的摩爾定律息息相關。他認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18至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當晶片製程演進到5nm,它電晶體的集成度和精細化程度都要比以往更高,可容納更複雜的電路設計,並將更豐富的功能融入其中。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臺積電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摩爾定律在被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後的幾十年裡一直指引著集成電路,尤其是超大規模數字集成電路(比如CPU,GPU等)的發展與演進。摩爾定律的存續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著先進半導體工藝的發展,隨著近年來工藝發展的阻滯,很多人好奇,摩爾定律走到頭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 臺積電新推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但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摩爾定律自提出後便根據不同的集成電路發展方向演變出多種不同的闡述形式,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集成電路性能每隔一段時間會獲得一倍的提升。摩爾定律在被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後的幾十年裡一直指引著集成電路,尤其是超大規模數字集成電路(比如CPU,GPU等)的發展與演進。
  • 5nm怎樣給摩爾定律續命?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035nm製程之戰的三大焦點5nm製程之戰爆發,無疑是對摩爾定律的再一次艱難推進。而這,也成為了5nm製程的三大革新焦點:1、核心工藝:FinFET與FD-SOI孰美?從目前業內的晶片製造核心工藝來看,FinFET與FD-SOI是最重要的兩項技術,摩爾定律在它們的基礎上不斷向前推進。
  • 臺積電2nm工藝突破,摩爾定律又續命5年!1nm臺積電還有奇蹟?
    今年可以說是臺積電最為高光的時刻了,在之前如果沒有特別關注於晶片這一塊的,估計都不知道臺積電到底是個啥,但是隨著臺積電今年技術不斷的突破,也是證明了其全球晶片代工頂尖巨頭的地位,尤其在今年的5nm技術量產了之後,成功的將摩爾定律繼續延續,但是最近臺積電可沒閒著。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為摩爾定律續命? 自旋電子技術暫難當大任
    該定律指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18個月約翻1倍。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摩爾定律為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節奏設定了基本步調。自摩爾定律提出以來,不論是從單個晶片電晶體數目角度,還是從微處理器晶片、半導體存儲器以及系統軟體角度來考察,摩爾定律的預言與現實都驚人地吻合。可晶片上電晶體的尺寸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下去,晶片單位面積上可集成的元器件數目會達到極限。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臺積電在2nm工藝製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進度超越預期,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風險試產的良率可以達到90%。相比較於關注熱鬧的當下,我們不妨追蹤這條技術線索,來看下臺積電保持先進位程工藝的經驗,看下它是如何來為遊走在失效邊緣的摩爾定律來「續命」的。
  • 摩爾定律終結了?科學家研製出1nm製程電晶體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50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續命摩爾定律新進展!英特爾提出電晶體密度翻倍新工藝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編譯 | 子佩編輯 |Panken芯東西12月30日消息,英特爾在本周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上展示了一項新的研究,或為續命摩爾定律提供下一步可行方向。此項研究是英特爾一直熱衷的堆疊納米片電晶體技術,通過將PMOS和NMOS兩種電晶體堆疊起來,可以將CMOS電路的面積減少一半,這意味著未來集成電路電晶體密度可能會翻番。一、用最簡單CMOS器件做實驗,尺寸大小減一半幾乎每一臺電子設備都離不開NMOS和PMOS兩種電晶體的「協同合作」。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關鍵看這兩點-摩爾定律,Intel,處理器,晶片...
    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電晶體的集成度大概平均18個月會翻倍,計算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然而,集成技術的密集度,或者說集成電路的線寬不可能無限制地小下去,經典計算機將很快達到它的極限——三極體的大小將達到原子的尺度。
  • 臺積電:摩爾定律依然有效,電晶體將能做到 0.1 納米
    據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表示,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並透露電晶體將能做到0.1納米。
  • 摩爾定律延壽數十年 FinFET電晶體發明人胡正明獲IEEE榮譽獎章
    日前IEEE電子電器工程師協會宣布,FinFET電晶體發明人胡正明(Chenming Hu)獲得了2020年的IEEE 榮譽獎章,這是IEEE協會的最高獎勵,這一技術使得摩爾定律延壽了數十年。自從1965年,Intel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摩爾定律」以來,半導體工藝一直按照這個規律發展,2年提升一倍的電晶體密度。不過摩爾定律原本應該終結了,因為按照之類的發展,傳統矽基半導體工藝製造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在28nm工藝之後。
  • 胡正明獲IEEE最高榮譽,一己之力續命摩爾定律數十年
    特別是發明了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數十年的3D結構器件(FinFETs)。IEEE榮譽勳章每年評選一次,最早始自1917年,首屆得主為美國無線電工程先驅、發明家阿姆斯特朗。在華人圈,此獎項除了胡正明,還有卓以和、張忠謀分別在1994年和與2011分別獲得過。
  • 摩爾定律再續!ASML基本設計完成1nm光刻機
    摩爾定律是什麼?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根據經驗得出一條「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每隔兩年翻一倍。從這條「定律」我們能夠一窺科技進步的速率,每一次工藝的升級都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