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命摩爾定律新進展!英特爾提出電晶體密度翻倍新工藝

2021-01-10 智東西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編譯 | 子佩編輯 |Panken

芯東西12月30日消息,英特爾在本周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上展示了一項新的研究,或為續命摩爾定律提供下一步可行方向。

此項研究是英特爾一直熱衷的堆疊納米片電晶體技術,通過將PMOS和NMOS兩種電晶體堆疊起來,可以將CMOS電路的面積減少一半,這意味著未來集成電路電晶體密度可能會翻番。

一、用最簡單CMOS器件做實驗,尺寸大小減一半

幾乎每一臺電子設備都離不開NMOS和PMOS兩種電晶體的「協同合作」。在相同的電壓下,兩個電晶體只有一個會打開,把它們放在一起意味著只要有其中之一發生改變,電流才會流動,這大大地降低了能耗。

幾十年以來,NMOS和PMOS電晶體在CMOS電路中一直並排放置,如果我們想讓CMOS電路的尺寸更小,那兩個電晶體的位置就應該更加貼近。

英特爾選擇的方式,就是讓它們堆疊起來。

▲堆疊的NMOS和PMOS電晶體(圖源:英特爾)

有了堆疊電晶體這一巧思,英特爾使用了被稱為下一代電晶體結構的納米片電晶體技術。不同於以往電晶體主要由垂直矽鰭片構成,納米片(nanosheet)的溝道區由多層、水平的、納米級薄的片層堆疊而成。

▲CMOS器件由平面發展至FinFET、納米薄片,進一步縮小電路尺寸。(圖源:英特爾)

基於以上的思路,英特爾的工程師們設計了最簡單的CMOS邏輯電路,即反相器,它只包含兩個電晶體、兩個電源連接、一個輸出和一個輸入互連接口。

二、「進擊」的堆疊工藝:同時構建PMOS和NMOS電晶體

英特爾製造堆疊納米片的方案被稱為自對準過程,因為它在一步中就可以構建出兩個已經堆疊起來的電晶體,而不需要後期再將兩塊獨立的電晶體再粘合在一起。

本質上,該堆疊工藝的改變是對納米片電晶體製造步驟的修改。

首先,矽和矽鍺的重複層將會被雕刻成狹長的窄鰭形狀,然後,矽鍺層會被蝕刻,只留下一組懸浮的矽納米薄片。

通常來說,一組納米片最後會形成一個電晶體。

但在新工藝中,為了形成NMOS電晶體,頂部的兩個納米片被連接到磷摻雜的矽上;為了形成PMOS電晶體,底部的兩個納米片被連接到硼摻雜的矽鍺上。

▲由堆疊電晶體組成的反相器(圖源:英特爾)

英特爾高級研究員兼組件研究總監Robert Chau表示,整套製作工藝當然會更加複雜,但是英特爾研究人員正努力使它儘可能簡單。

他說:「複雜的製造流程會影響到製造堆疊CMOS晶片的實用性。一旦解決了製造工藝實用性的問題,下一步就是要追求更好的性能。」

這可能將會涉及改進PMOS電晶體,因為目前他們導電效率遠低於NMOS電晶體。Robert Chau表示,如果要改進導電效率,他們會考慮通過壓縮應變或拉伸應變的方式改變電晶體溝道,使矽晶體變形,讓載流子更快通過。

結語:納米片領域,求新求變

不只是英特爾,其他許多研究機構也在尋求堆疊納米片領域的創新設計。

比利時研究機構Imec率先提出了CFET(納米薄片場效應電晶體)的概念,並在去年IEEE 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大會)會議上報告了這一進程,但Imec的這一成果並非完全由納米片電晶體製成,它的底層是FinFET,頂層是單一納米片。臺灣研究人員也曾發表一個用於PMOS、NMOS電晶體製造的CFET結構。

英特爾的堆疊納米片電晶體技藝,會帶我們走向摩爾定律的下一步嗎?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IEEE Spectrum

相關焦點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臺積電在2nm工藝製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進度超越預期,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風險試產的良率可以達到90%。相比較於關注熱鬧的當下,我們不妨追蹤這條技術線索,來看下臺積電保持先進位程工藝的經驗,看下它是如何來為遊走在失效邊緣的摩爾定律來「續命」的。
  • 摩爾定律如何「續命」?高通、臺積電、英特爾同臺論「藝」
    作者:DIGITIMES 韓丁摩爾定律引領下的集成電路生產正在逼近物理定律的極限,晶片產業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創新與合作是永久的話題,通過解決散熱問題、尋找新材料與設計結構創新以及更大規模的合作,沿著摩爾定律的道路繼續向前推進。
  • 5nm怎樣給摩爾定律續命?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臺積電新推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但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摩爾定律自提出後便根據不同的集成電路發展方向演變出多種不同的闡述形式,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集成電路性能每隔一段時間會獲得一倍的提升。摩爾定律在被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後的幾十年裡一直指引著集成電路,尤其是超大規模數字集成電路(比如CPU,GPU等)的發展與演進。
  • 為摩爾定律續命? 自旋電子技術暫難當大任
    1965年,英特爾公司的共同創始人戈登·摩爾發布了被奉為「信息技術第一法則」的摩爾定律該定律指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18個月約翻1倍。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摩爾定律為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節奏設定了基本步調。自摩爾定律提出以來,不論是從單個晶片電晶體數目角度,還是從微處理器晶片、半導體存儲器以及系統軟體角度來考察,摩爾定律的預言與現實都驚人地吻合。可晶片上電晶體的尺寸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下去,晶片單位面積上可集成的元器件數目會達到極限。
  • 臺積電:摩爾定律還活著,電晶體密度還可更進一步
    翻譯自——tomshardware摘要:摩爾定律的核心理念是提高電晶體的密度,現在我們通過並行化或者改進封裝來實現。臺積電錶示,儘管最近的時代思潮與摩爾定律相反,但摩爾定律依然存在。臺積電新任全球營銷主管Godfrey Cheng在博客中寫道:摩爾定律與性能無關,而是與電晶體密度有關。傳統的方法,雖然性能是通過提高時鐘速度和體系結構來提高的,但今天是通過矽架構創新和計算工作負載的線程化或並行化達到高性能目的,因此這需要增加晶片大小。這就說明了電晶體密度的重要性,因為晶片成本與其面積成正比。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這種平面型製造工藝是在研磨得很平的矽片上,採用一種所謂「光刻」技術來形成半導體電路的元器件,如二極體、三極體、電阻和電容等。只要「光刻」的精度不斷提高,元器件的密度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平面工藝被認為是「整個半導體的工業鍵」,也是摩爾定律問世的技術基礎。
  • 摩爾定律失效?英特爾用事實告訴你:不會
    【天極網筆記本頻道】隨著半導體行業發展,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失效了!」在9月19日舉行的「英特爾精尖製造日」活動上,英特爾用事實告訴大家:摩爾定律不會失效。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談到19日活動時說「今天是一個摩爾定律的盛會。」
  • 摩爾定律一
    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lnte)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的。1965年,戈登·摩爾準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
  • 臺積電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摩爾定律(Moore's Law)近年來成功地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傳播,哪怕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耳熟能詳。需要說明的是,摩爾定律這個翻譯並不準確,其僅是集成電路行業發展規律的一個總結,更準確的翻譯是「摩爾規律」。摩爾定律自提出後便根據不同的集成電路發展方向演變出多種不同的闡述形式,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集成電路性能每隔一段時間會獲得一倍的提升。
  • UCLA教授Jason Woo: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經濟學的預測
    Moore發現了摩爾定律,他通過簡單的觀察之後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電子學期刊上,他提出元器件數量在18—24個月之內會實現翻倍。工程師怎麼創新能一直讓摩爾定律發揮作用?一開始,Moore他去觀察的時候,半導體IAC使用的是一些矽,後來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原件上數量增加,功率的密度的增加,使得元件管理非常重要,因此這成為了摩爾定律發揮作用的瓶頸。
  • 胡正明獲IEEE最高榮譽,一己之力續命摩爾定律數十年
    特別是發明了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數十年的3D結構器件(FinFETs)。IEEE榮譽勳章每年評選一次,最早始自1917年,首屆得主為美國無線電工程先驅、發明家阿姆斯特朗。在華人圈,此獎項除了胡正明,還有卓以和、張忠謀分別在1994年和與2011分別獲得過。
  • 從8年酷睿進化史看摩爾定律發展之殤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摩爾定律提出者——戈登·摩爾  半個世紀以來,被半導體行業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一直按部就班地指揮著矽電晶體密度的增長頻率然而,當時間臨近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時候,CPU製程工藝的腳步卻慢了下來——14nm已經鏖戰了四代酷睿處理器,這是否意味著那個曾經的摩爾定律已經不再奏效?  要回答摩爾定律是否失效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英特爾歷代酷睿處理器所用的製程工藝。
  • 突破性研究發起新一輪電晶體微縮革命,有望為摩爾定律續命
    摩爾定律統治了電晶體的發展50多年,目前電晶體的尺寸已經逐步逼近了物理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小於3納米)漏電流便會大到不可忽視。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分子,這種新型結構可以防止漏電流的產生,從而有望使電晶體尺寸突破物理極限。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摩爾認為之所以摩爾定律能夠不斷被實踐所證明,有一半要歸功於前兩種要素,其他則全是「工程智慧」的功勞。但是摩爾表示一旦英特爾公司所生產的 CCD 內存投入市場之後,工程智慧可能就不再那麼需要了。在 CCD 內存中,所有的元件排列的非常緊密,它們之中將不再會存在被浪費的空間。因此摩爾再次預測隨著電晶體越來越小,集成晶片越來越大,集成晶片上的元件數量翻倍增長所用的時間將會越來越少。
  • 智慧型手機迭代越來越快,摩爾定律還適用嗎?
    據AndroidAuthority報導,早在1965年,英特爾公司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就曾提出摩爾定律,預測密實集成電路板上使用的電晶體數量每隔兩年就會翻一番。然而在通常情況下,這個定律被推斷適用於所有技術。也就是說,人們普遍認為技術進步的速度應該每兩年提高一倍。
  • GAA技術給摩爾定律續命,臺積電先進5、4、3、2、1nm晶片工藝製程布局
    臺積電先進5nm、4nm、3nm、2nm、1nm晶片工藝製程持續推進。ycgEETC-電子工程專輯雖然英特爾規劃的7nm工藝比臺積電的5nm工藝電晶體密度還大,但是後年都很難量產,估計要到2023年,那時臺積電更先進的2nm工藝都量產了。
  • 給摩爾定律續命 EUV光刻暫難當大任
    前段時間,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已採用7納米EUV工藝。今年,三星公司正式發布了7納米EUV晶片Exynos 9825,該公司稱此晶片將電晶體性能提高了20%至30%,將功耗降低了30%至50%。  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傳聞稱,EUV光刻有望成為摩爾定律的「救星」。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