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研究發起新一輪電晶體微縮革命,有望為摩爾定律續命

2020-12-06 DeepTech深科技

摩爾定律統治了電晶體的發展50多年,目前電晶體的尺寸已經逐步逼近了物理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小於3納米)漏電流便會大到不可忽視。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分子,這種新型結構可以防止漏電流的產生,從而有望使電晶體尺寸突破物理極限。

圖 | 新型單分子結構的電晶體,可以阻止漏電流的產生(黃色為電晶體的金電極)(圖源:Haixing Li/Columbia Engineering)

摩爾定律統治了電晶體的發展50多年,目前電晶體的尺寸已經逐步逼近了物理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小於3納米)漏電流便會大到不可忽視。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分子,這種新型結構可以防止漏電流的產生,從而有望使電晶體尺寸突破物理極限。

在量子力學中,具有一定能量的電子可以以一定的概率穿過位勢壘,儘管這個位勢壘具有更高的能量。這個現象就是「量子隧穿效應」。電晶體之間的真空具有很高的勢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電子的隧穿。但是在當兩個電晶體的距離接近到物理極限時,即使是真空也無法阻擋電子穿過,此時便會產生漏電流。

圖 | 量子隧穿效應:在粒子穿越高位勢壘阻礙的過程中,振幅不會立刻變為零,而會呈指數衰變,因此,粒子有一定的概率抵達位勢壘的另一邊。 (圖源:Wikipedia)

科學家新合成的分子不再試圖通過構築高高的壁壘來阻止電子穿過(因為電子的波函數的特性,只要距離足夠近,再高的勢壘電子也會有一定的概率通過),而是另闢蹊徑,讓電子波函數互相抵消,這樣雖然會有電子在兩個電晶體之間「穿過」,但是波函數疊加後,等效的電流為零,從而阻止了漏電流的產生。

這種矽基分子的設計靈感來源於「量子幹涉」。量子世界中的一切粒子都可以用波函數來表示,波函數代表粒子出現於某一個位置的概率(嚴格來講是波函數的平方)。和經典力學世界的波一樣,波函數也可以發生幹涉。當兩列波函數的相位相差波長的整數倍時,就產生的「相長幹涉」,合成的新波函數振幅得到了加強;而當它們的相位相差半波長的奇數倍時,就產生了「相消幹涉」,合成波的振幅為零。該種分子正是採用了「量子相消幹涉」,來作為阻隔漏電流的機制:電子疊加態波函數為零。從經典力學上講,電子不可能存在於這個區域。

圖 | 相長幹涉(左):波峰對波峰,振幅加倍;相消幹涉(右):波峰對波谷,振幅抵消。

「電晶體日益發展,要突破物理極限,傳統方法已經不適用,我們必須採用創新方法製造電晶體。我們設計的分子便是傳統設備上的創新設計的一個例子。」哥倫比亞大學工程物理學家Latha接受採訪時說。隨著電晶體的微縮接近3納米這個極限,新的設計工藝可能即將出現,而這項研究引領了當今電晶體的縮小化的研究,有望為延續50年的摩爾定律續命。

相關焦點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據臺灣媒體報導,近日臺積電在2nm工藝製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發進度超越預期,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風險試產的良率可以達到90%。相比較於關注熱鬧的當下,我們不妨追蹤這條技術線索,來看下臺積電保持先進位程工藝的經驗,看下它是如何來為遊走在失效邊緣的摩爾定律來「續命」的。
  • 為摩爾定律續命? 自旋電子技術暫難當大任
    該定律指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18個月約翻1倍。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摩爾定律為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節奏設定了基本步調。自摩爾定律提出以來,不論是從單個晶片電晶體數目角度,還是從微處理器晶片、半導體存儲器以及系統軟體角度來考察,摩爾定律的預言與現實都驚人地吻合。可晶片上電晶體的尺寸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下去,晶片單位面積上可集成的元器件數目會達到極限。
  • 一氧化錫有望為摩爾定律「續命」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是新材料的出現,或可讓它迎來又一個拐點。美國猶他州大學的工程師們,已經發現了一種由一氧化錫製成、只有單原子厚度的新型平面材料。這種材料可讓電荷以更快的速度通過,遠勝矽與其它3D材料。相比之下,在傳統電子設備上,電荷會以各個方向穿過電晶體、以及玻璃襯底上其它由矽層組成的部件。
  • 「重磅」電晶體達極限 胡正明「預言」摩爾定律變慢、IC增長放緩
    CSTIC是目前中國最受矚目的半導體技術研究發表大會,今年由SEMI、IMEC、IEEE-EDS共同組織舉行。電晶體微縮將走到天然極限他首先將時光倒流到1999年,當時半導體行業內預測的是:電晶體的極限落在35奈米。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集成電路取代了電晶體,為開發電子產品的各種功能鋪平了道路,並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第三代電子器件從此登上舞臺。它的誕生,使微處理器的出現成為了可能,也使計算機變成普通人可以親近的日常工具。可以說集成電路的誕生掀開了二十世紀信息革命的序幕。1961年仙童半導體公司推出了平面型集成電路。
  • 胡正明獲IEEE最高榮譽,一己之力續命摩爾定律數十年
    特別是發明了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數十年的3D結構器件(FinFETs)。IEEE榮譽勳章每年評選一次,最早始自1917年,首屆得主為美國無線電工程先驅、發明家阿姆斯特朗。在華人圈,此獎項除了胡正明,還有卓以和、張忠謀分別在1994年和與2011分別獲得過。
  • 給摩爾定律續命 EUV光刻暫難當大任
    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傳聞稱,EUV光刻有望成為摩爾定律的「救星」。  半個多世紀以來,半導體行業按照摩爾定律不斷發展,由此驅動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隨著晶片尺寸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在未來是否依舊奏效,成為現在全行業都在關注的問題。  那麼,這項技術能否為摩爾定律「續命」?它又是否已經到了最好的應用節點?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摩爾定律失效?英特爾用事實告訴你:不會
    【天極網筆記本頻道】隨著半導體行業發展,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失效了!」在9月19日舉行的「英特爾精尖製造日」活動上,英特爾用事實告訴大家:摩爾定律不會失效。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談到19日活動時說「今天是一個摩爾定律的盛會。」
  • 臺積電:摩爾定律可延續到0.1nm 現有製程工藝定義已成營銷遊戲
    臺積電:摩爾定律可延續到0.1nm 現有製程工藝定義已成營銷遊戲 摩爾定律是半導體產業的金科玉律,已經指導行業發展了50多年,它是Intel聯合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的,Intel也是摩爾定律最堅定的捍衛者,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新機遇
    (一)碳基半導體是晶片技術發展的必然嘗試近年來,國際上關於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判斷越來越頻繁。為維持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高速提升的勢頭,半導體領域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從結構、工藝和材料三個方面尋找破局之道,雖然推出電晶體3D結構、異構集成架構、應變矽技術、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等新成果,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提升效果逐漸下滑,即將達到物理和技術的「天花板」已是業界共識,尋找和轉向新材料替代的呼聲越發高漲。碳基半導體展現的優異性能,為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 5nm怎樣給摩爾定律續命?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來源:創事記文/韋世瑋來源:智東西(ID:zhidxcom)看點:摩爾定律將「死」?5nm點燃新一輪製程之戰。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定製納米晶體誕生,摩爾定律再起作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研究者發明了一種只有原子厚的半導體晶體,可造出下一代更強大、體積更小的電子產品所需的微晶片——顯示著半導體行業的「摩爾定律」將再次靈驗。
  • 續命摩爾定律新進展!英特爾提出電晶體密度翻倍新工藝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編譯 | 子佩編輯 |Panken芯東西12月30日消息,英特爾在本周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上展示了一項新的研究,或為續命摩爾定律提供下一步可行方向。此項研究是英特爾一直熱衷的堆疊納米片電晶體技術,通過將PMOS和NMOS兩種電晶體堆疊起來,可以將CMOS電路的面積減少一半,這意味著未來集成電路電晶體密度可能會翻番。一、用最簡單CMOS器件做實驗,尺寸大小減一半幾乎每一臺電子設備都離不開NMOS和PMOS兩種電晶體的「協同合作」。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摩爾定律如何「續命」?高通、臺積電、英特爾同臺論「藝」
    作者:DIGITIMES 韓丁摩爾定律引領下的集成電路生產正在逼近物理定律的極限,晶片產業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創新與合作是永久的話題,通過解決散熱問題、尋找新材料與設計結構創新以及更大規模的合作,沿著摩爾定律的道路繼續向前推進。
  • 淺析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這一發展速度需要的遠不止摩爾定律所能實現的改進。更何況如今正值摩爾定律走向枯竭之際,如何不斷提升系統性能以滿足人工智慧訓練的需求?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顯然需要新的顛覆——從計算架構開始,做算法、硬體和軟體的共同優化變得尤為關鍵。 對算力需求的激增,也進一步催生AI專用晶片和專用設備的蓬勃發展,並促使晶片層面的多種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