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電晶體達極限 胡正明「預言」摩爾定律變慢、IC增長放緩

2021-01-09 DIGITIMES

作者:DIGITIMES 張語芯

作為摩爾定律的指標性人物,胡正明不僅是延續定律的「推手」、發明FinFET與FDSOI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前瞻行業未來的「預言者」。胡正明10日在中國國際半導體技術大會(CSTIC)上持「謹慎樂觀」觀點指出,半導體電晶體將會持續微縮,但接下來,摩爾定律將會變慢,IC產業仍將保持增長勢頭,但增長幅度也會放緩。

胡正明在10日CSTIC2018開幕式上,發表題為《Will Scaling End?What Then?》(電晶體微縮將走到極限? 而接下來呢? )演講,指出未來半導體可能的技術發展與延續方向。CSTIC是目前中國最受矚目的半導體技術研究發表大會,今年由SEMI、IMEC、IEEE-EDS共同組織舉行。

電晶體微縮將走到天然極限

他首先將時光倒流到1999年,當時半導體行業內預測的是:電晶體的極限落在35奈米。但也就在同年,UC Berkeley同時提出兩個突破性研究:一是45納米FinFET電晶體,電晶體構造薄膜變得更薄;另一超薄構造(Ultra-thin body)也就是FDSOI。電晶體得益於薄膜變得更薄,讓新的電晶體消除界面以下數納米處的漏電。

然而未來限制電晶體持續微縮的因素還包含:1.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ITRS)認為,矽的film/fin/wire最小到6納米為極限;此外,2D半導體晶體天然厚度值是0.6納米;再者,或者不再連接基板。他也點出,未來FinFET電晶體下一步可能走向高鰭(Tall Fin)或全包圍柵極(Gate-all-around;GAA)。

由於2D半導體晶體的天然厚度極限就是0.6納米,製程上遇到困難就是如何在12吋晶圓上均勻沉積生長材料,這是一很大的挑戰。不過目前MoS2化學沉積SiO2之上已經可以實現整片晶圓加工。

降低功耗NCFET未來潛在技術

除了電晶體構造與材料,另一個關鍵就是如何降低IC功耗。他指出,網際網路數據運算需要大量IC能耗與相應的散熱需求,臉書高效能數據中心建於瑞典,正因北歐擁有天然地理冷卻條件,從IC角度言,如何降低電壓,降低連接帶工作電壓(Vdd),突破下一階段60mV/decade barrier限制?越來越多的研究正進行探索。

例如,下一代基於鐵電鉿氧化物的電晶體構造,也就是,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NCFET)可能是未來電晶體潛在技術。他以2015年FinFET和NCFET 30納米對比研究顯示,鐵電鉿氧化物形成薄膜,將柵極區隔成內、外兩極進行一個不同電壓下的表現對比。

IC產業不可替代性 摩爾定律將變慢

最後他指出,一方面原子尺寸是固定的,這是物理極限;另一方面,光刻和其他製程技術成本也愈來愈昂貴。這將使得電晶體微縮會變得越來越慢,但是即便沒有電晶體的微縮,IC產業也會持續成長。

他說,基於人類社會對智能科技的渴求,IC行業依然持續增長,而且看不出任何行業能夠取而代之;但是IC產業增長率可能愈來愈趨緩,自1995年以後不再享受高增長率,增長曲線反而愈來愈趨近於世界經濟增長率(GWP)。

只不過持續推進IC產業往下走,需要通過更多創新科技來改進其成本、功耗與速度,他以身在高校科研機構導師的身份觀察說,現在很多年輕世代往後數十年的努力,通過物理或化學研究很可能全然將他這一代研究給推翻掉,從而繼續讓摩爾定律向前走,並持續讓半導體行業保持有利可圖空間。

相關焦點

  • 胡正明獲IEEE最高榮譽,一己之力續命摩爾定律數十年
    特別是發明了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數十年的3D結構器件(FinFETs)。IEEE榮譽勳章每年評選一次,最早始自1917年,首屆得主為美國無線電工程先驅、發明家阿姆斯特朗。在華人圈,此獎項除了胡正明,還有卓以和、張忠謀分別在1994年和與2011分別獲得過。
  • 摩爾定律延壽數十年 FinFET電晶體發明人胡正明獲IEEE榮譽獎章
    日前IEEE電子電器工程師協會宣布,FinFET電晶體發明人胡正明(Chenming Hu)獲得了2020年的IEEE 榮譽獎章,這是IEEE協會的最高獎勵,這一技術使得摩爾定律延壽了數十年。自從1965年,Intel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摩爾定律」以來,半導體工藝一直按照這個規律發展,2年提升一倍的電晶體密度。不過摩爾定律原本應該終結了,因為按照之類的發展,傳統矽基半導體工藝製造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在28nm工藝之後。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馬愛平/科技日報 2018-05-03 07:45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在文章發表十年之後,這一描述集成晶片上電子元件指數式增長的「摩爾定律」並沒有停止下來的跡象。時至今日,摩爾定律在近五十年來的科技高速發展進程中貫穿始終,遵循著摩爾定律的現代科技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計算機、個人電子設備以及傳感器。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摩爾定律的意思就是隨著電晶體特徵尺寸接近絕對極限,我們可以利用越來越小的晶片實現越來越多的功能。 處理器速度變得越來越快,我們可以在單片IC上放入更多特性和更多存儲器。到了1974年,IBM工程師羅伯特·登納德對摩爾定律進行了補充:縮小晶片元件的尺寸能夠使晶片的速度更快、功耗更低、價格更便宜。
  •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然而,有鑑於IC(集成電路)製程的發展,終將面臨物理極限,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否失效有待探討;即使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用「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摩爾定律可能會出現解方,但仍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當晶片電路線寬愈來愈小,1納米之後的技術該如何走下去?
  • ...攻堅2nm投入8000工程師人力,摩爾定律下,到底工藝極限是幾納米??
    10nm、7nm、6nm、5nm……2nm……曾經說好了的半導體工藝極限呢?怎麼好像不存在了?摩爾定律失效了?),是一種以倍數增長的觀測。7nm之所以被長期認為是物理極限,是因為晶片製造時,一旦電晶體大小低於7nm,它們在物理形態上就會非常集中,以至於產生量子隧穿效應,漏電情況也將更難以應付。半導體材料的「通」與「斷」不再能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下,這個極限也就到了。
  • UCLA教授Jason Woo: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經濟學的預測
    在「摩爾定律的終結」研討會上,史丹福大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兼副主任、CMOS研究實驗室負責人Jason C. S. Woo指出,摩爾定律不是物理定律,是具有經濟學基礎的一個預測。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乃至終結,計算機領域正在尋找新的創新路徑,基於現有技術從架構創新,算法提升等方式推動計算性能的提升。
  • 臺積電:摩爾定律依然有效,電晶體將能做到 0.1 納米
    據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表示,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並透露電晶體將能做到0.1納米。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摩爾定律示意圖    圖片來自網絡   1965年4月19日,《電子學》雜誌發表了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撰寫的文章《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文章預言,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每隔18—24個月將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轟動世界的摩爾定律因此誕生。
  • 摩爾定律真的已近黃昏了嗎?
    1965年英特爾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預言,每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年就會翻一倍(後來修正為每兩年)。隨著科技的進步,電晶體的體積不斷縮小。半個世紀以來,電晶體已經縮小到原來體積的千分之一。摩爾定律屢試不爽,似乎成為一條金科玉律。然而近幾年來摩爾定律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 摩爾定律還能存活多久?計算機晶片已達物理極限
    《紐約時報》表示,技術專家現在認為,新一代晶片的問世會更慢,兩代晶片之間的間隔將延長至2.5-3年。他們擔心,到2020年代中期,屆時僅由數個分子構成的電晶體將無法可靠地工作。除非有新的技術突破問世,摩爾定律時代將告終結。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IC Insights:電晶體數量增長趨勢繼續遵循摩爾定律
    按地區分,2019年第四季度各品牌功能手機市場分額 IC Insights:電晶體數量增長趨勢繼續遵循摩爾定律例如,在2000年代初期,DRAM電晶體的數量以每年約45%的平均速度增長,但在2016年出現的16Gb代次中,其速度下降到約20%。一年前,三星開始批量生產12Gb DRAM和8Gb晶片。JEDEC仍在最終確定的DDR5標準包括單片24Gb,32Gb和64Gb設備。
  • 「摩爾定律」走向終結,光子晶片將成為電子行業的未來?
    「預計晶片中集成電晶體的數量 24 個月會提高一倍。」——相信大家對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並不陌生。在過去的四十年裡,IT 行業一直受這一定律的驅動。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電子晶片發展速度的放緩,「摩爾定律」正逐漸走向歷史。未來,基於光子技術的新型晶片,或將打破電路元件的限制,建造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計算機。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摩爾定律是指晶片上電晶體的數量。從最不嚴格的意義上講,它是指使用一美元可購買的通用計算能力。同樣,當變化率無法達到每18/24個月加倍時,摩爾定律將&34;,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進展將完全停止,它只會以比這更慢的速度前進。
  • 摩爾定律一
    另據Intel公司公布的統計結果,單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目,從1971年4004處理器上的2300個,增長到1997年PentiumII處理器上的7.5百萬個,26年內增加了3200倍。如果按「每兩年翻一番」的預測,26年中應包括13個翻番周期,每經過一個周期,晶片上集成的元件數應提高2n倍(0≤n≤12),因此到第13個周期即26年後元件數這與實際的增長倍數3200倍可以算是相當接近了。
  • 5 分鐘,看盡半導體和摩爾定律 「你追我趕」的抗衡 50 年
    「摩爾定律過去是每5年增長10倍,每10年增長100倍。而如今,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每10年可能只有2倍。因此,摩爾定律結束了。」今年一月份,英偉達(Nvidia)CEO黃仁勳在CES 2019展會上,如此預測了摩爾定律的未來。摩爾定律是所有計算機人都耳熟能詳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