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明獲IEEE最高榮譽,一己之力續命摩爾定律數十年

2020-12-06 AI 科技評論

作者| 蔣寶尚

編輯 | 叢末

據IEEE官網報導,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學會終身Fellow胡正明教授獲得2020年度IEEE榮譽勳章,表彰他對半導體器件的開發及未來的微型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發明了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數十年的3D結構器件(FinFETs)。

IEEE榮譽勳章每年評選一次,最早始自1917年,首屆得主為美國無線電工程先驅、發明家阿姆斯特朗。

在華人圈,此獎項除了胡正明,還有卓以和、張忠謀分別在1994年和與2011分別獲得過。卓以和的成就在於為分子束外延的發展做出的開創性貢獻,張忠謀獲獎在於其的遠見與領導力,為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革命性改變。

IEEE榮譽勳章

胡正明教授除了FinFETs之外,還提出熱電子失效的物理機制,開發出用碰撞電離電流快速預測器件壽命的方法,並且提出薄氧化層失效的物理機制和用高電壓快速預測薄氧化層壽命的方法;首創了在器件可靠性物理的基礎上的IC可靠性的計算機數值模擬工具。

FinFET:為摩爾定律續命幾十年

英特爾公布的 FinFET 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當然,其最引入矚目的成就就是其在 1999 年發明了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簡稱「FinFET」),如今三星、臺積電能做到14納米/16納米都依賴這項技術。

這項發明也被稱為是 50 多年來半導體技術中最根本的轉變。

具體來說,FinFET有兩個突破,一是把晶體做薄後解決了漏電問題,二是向上發展,晶片內構從水平變成垂直。

作為一種新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電晶體,FinFET 命名根據電晶體的形狀與魚鰭的相似性,其電子顯微鏡照片如上圖所示。這種設計可以改善電路控制並減少漏電流,縮短電晶體的閘長,增大了電容的等效正對面積,從而提高了相同電壓下電荷的數量,也就是減少了遂穿效應的影響。

FinFET 閘長已可小於 25 納米,未來預期可以進一步縮小至 9 納米,約是人類頭髮寬度的 1 萬分之 1。由於在這種導體技術上的突破,用氧化埋層解決了22nm溝道關斷漏電,延續了摩爾定律的壽命。

胡教授及其團隊成員發表了有關 FinFET 技術文章之後,大部分半導體廠商的開發工作方向轉向了 FinFET 技術,英特爾成為全球首家將 FinFET 技術用於其產品設計的公司。

當年胡教授的那篇論文「FinFET-a self-aligned double-gate MOSFET scalable to 20 nm」,題目裡說的20納米,現在已經被英特爾推進到了10納米。所以,FinFET延長了摩爾定律至少20年。

胡正明:榮譽等身

胡正明1947年7月出生於中國北京,於 1968 年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70 年和 1973 年,分別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電子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

自 1976 年以來,胡正明教授一直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學教授,他還是半導體製造商 Ambarella 和 Inphi 的董事會成員;

1991-1994年任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榮譽教授;1997年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

1999 年發明了在國際上極受注目的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和超薄絕緣層上矽體技術(FD-SOI)等多種新結構器件。這兩個器件結構都集中在解決器件的漏電問題,罕見的是這兩個器件結構最後均被工業界實現了。

從 2001 年到 2004 年,他擔任位於新竹的全球最大 IC製造公司臺灣半導體製造公司的首席技術官;他還是美國思略科技公司(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ies)的創始主席、半導體行業分析程序的創建者。

2009 年,胡正明教授被授予 IEEE 西澤潤一獎,以表彰他對生產體積更小、更可靠、性能更高的集成電路所做出的至關重要的成就;

2015年12月獲得美國國家技術和創新獎,這一獎勵主要是表彰他在微電子領域的開拓性創新,其中包括微電子器件可靠性物理研究、首個用於電路設計的行業標準模型,以及對半導體技術發展具有極大推動作用的首個 3D 電晶體的發明。

2016年5月19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白宮為胡正明頒發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胡正明教授在多個場合表示,集成電路產業可再成長100 年,晶片功耗還可降低 1000 倍。線寬的微縮總是有一個極限的,到了某種程度,就沒有經濟效應驅動人們把這條路徑繼續走下去。但是我們並不一定非要一條路走到黑,我們也可以轉換一個思路,同樣可能實現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延壽數十年 FinFET電晶體發明人胡正明獲IEEE榮譽獎章
    日前IEEE電子電器工程師協會宣布,FinFET電晶體發明人胡正明(Chenming Hu)獲得了2020年的IEEE 榮譽獎章,這是IEEE協會的最高獎勵,這一技術使得摩爾定律延壽了數十年。自從1965年,Intel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摩爾定律」以來,半導體工藝一直按照這個規律發展,2年提升一倍的電晶體密度。不過摩爾定律原本應該終結了,因為按照之類的發展,傳統矽基半導體工藝製造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在28nm工藝之後。
  • 「重磅」電晶體達極限 胡正明「預言」摩爾定律變慢、IC增長放緩
    作者:DIGITIMES 張語芯作為摩爾定律的指標性人物,胡正明不僅是延續定律的「推手」、發明FinFET與FDSOI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前瞻行業未來的「預言者」。胡正明10日在中國國際半導體技術大會(CSTIC)上持「謹慎樂觀」觀點指出,半導體電晶體將會持續微縮,但接下來,摩爾定律將會變慢,IC產業仍將保持增長勢頭,但增長幅度也會放緩。胡正明在10日CSTIC2018開幕式上,發表題為《Will Scaling End?What Then?》(電晶體微縮將走到極限? 而接下來呢? )演講,指出未來半導體可能的技術發展與延續方向。
  • 摩爾定律如何「續命」?高通、臺積電、英特爾同臺論「藝」
    作者:DIGITIMES 韓丁摩爾定律引領下的集成電路生產正在逼近物理定律的極限,晶片產業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創新與合作是永久的話題,通過解決散熱問題、尋找新材料與設計結構創新以及更大規模的合作,沿著摩爾定律的道路繼續向前推進。
  • 為摩爾定律續命? 自旋電子技術暫難當大任
    該定律指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18個月約翻1倍。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摩爾定律為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節奏設定了基本步調。自摩爾定律提出以來,不論是從單個晶片電晶體數目角度,還是從微處理器晶片、半導體存儲器以及系統軟體角度來考察,摩爾定律的預言與現實都驚人地吻合。可晶片上電晶體的尺寸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下去,晶片單位面積上可集成的元器件數目會達到極限。
  • 給摩爾定律續命 EUV光刻暫難當大任
    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傳聞稱,EUV光刻有望成為摩爾定律的「救星」。  半個多世紀以來,半導體行業按照摩爾定律不斷發展,由此驅動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隨著晶片尺寸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在未來是否依舊奏效,成為現在全行業都在關注的問題。  那麼,這項技術能否為摩爾定律「續命」?它又是否已經到了最好的應用節點?
  • 摩爾定律的突圍
    當前最能代表摩爾定律的技術方向是高性能計算晶片,但性能的提升卻逐漸從設計端向製造和封測端傾斜,我們通過對以上四點進行展開,來了解未來摩爾定律的延伸方向。三、摩爾定律突圍的四種方式1、電晶體結構和材料創新最摩爾定律直接的「續命」方式1)Dennard Scaling 指導第一階我們把摩爾定律的演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Dennard Scaling階段,這是摩爾定律下的一個細分理論,主要內容是電晶體的尺寸在每一代技術中都縮小了
  • 臺積電2nm工藝突破,摩爾定律又續命5年!1nm臺積電還有奇蹟?
    今年可以說是臺積電最為高光的時刻了,在之前如果沒有特別關注於晶片這一塊的,估計都不知道臺積電到底是個啥,但是隨著臺積電今年技術不斷的突破,也是證明了其全球晶片代工頂尖巨頭的地位,尤其在今年的5nm技術量產了之後,成功的將摩爾定律繼續延續,但是最近臺積電可沒閒著。
  • 摩爾定律真的已近黃昏了嗎?
    摩爾定律屢試不爽,似乎成為一條金科玉律。然而近幾年來摩爾定律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11年,英特爾公司發明了全世界首個能夠量產的3D電晶體,不僅可以提升晶片的計算速度,減少錯誤,還能極大地降低能耗,延長摩爾定律的壽命
  • 新思大會現場乾貨:FinFET之父胡正明力推新技術,10倍降低晶片功耗
    FinFET之父胡正明教授和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作為特邀嘉賓進行了視頻分享。其中,胡正明提到,他最近一直在進行「負電容電晶體」項目的研究。這項技術由2018年伯克利另一位教授提出,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半導體新技術,可以把半導體功耗降低10倍。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相比較於關注熱鬧的當下,我們不妨追蹤這條技術線索,來看下臺積電保持先進位程工藝的經驗,看下它是如何來為遊走在失效邊緣的摩爾定律來「續命」的。2nm已突破,1nm也沒問題我們先從技術層面來看下臺積電這次製程工藝的突破。
  • 臺積電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摩爾定律(Moore's Law)近年來成功地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傳播,哪怕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耳熟能詳。需要說明的是,摩爾定律這個翻譯並不準確,其僅是集成電路行業發展規律的一個總結,更準確的翻譯是「摩爾規律」。摩爾定律自提出後便根據不同的集成電路發展方向演變出多種不同的闡述形式,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集成電路性能每隔一段時間會獲得一倍的提升。
  • 突破性研究發起新一輪電晶體微縮革命,有望為摩爾定律續命
    摩爾定律統治了電晶體的發展50多年,目前電晶體的尺寸已經逐步逼近了物理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小於3納米)漏電流便會大到不可忽視。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分子,這種新型結構可以防止漏電流的產生,從而有望使電晶體尺寸突破物理極限。
  • 5nm怎樣給摩爾定律續命?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臺積電新推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但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摩爾定律(Moore's Law)近年來成功地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傳播,哪怕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耳熟能詳。需要說明的是,摩爾定律這個翻譯並不準確,其僅是集成電路行業發展規律的一個總結,更準確的翻譯是「摩爾規律」。
  • 胡正明先生到訪時代全芯研發中心
    2016年6月30日,胡正明先生到訪時代全芯公司研發中心,並與公司張龍董事、楊劍輝董事進行了深入的會談;胡正明先生充分肯定了公司目前取得的成果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能谷極化是指兩個不同螺旋性的能谷佔據電子數不相等。二維狄拉克材料能隙被打開呂勁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得益於極薄的尺寸和光滑的表面,較之三維材料,二維材料具有更好的門控性能和載流子傳輸特性。
  • 續命摩爾定律新進展!英特爾提出電晶體密度翻倍新工藝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編譯 | 子佩編輯 |Panken芯東西12月30日消息,英特爾在本周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上展示了一項新的研究,或為續命摩爾定律提供下一步可行方向。英特爾的堆疊納米片電晶體技藝,會帶我們走向摩爾定律的下一步嗎?我們拭目以待。來源:IEEE Spectrum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一氧化錫有望為摩爾定律「續命」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是新材料的出現,或可讓它迎來又一個拐點。美國猶他州大學的工程師們,已經發現了一種由一氧化錫製成、只有單原子厚度的新型平面材料。這種材料可讓電荷以更快的速度通過,遠勝矽與其它3D材料。相比之下,在傳統電子設備上,電荷會以各個方向穿過電晶體、以及玻璃襯底上其它由矽層組成的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