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新推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但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2020-10-03 ODB電子

摩爾定律(Moore's Law)近年來成功地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傳播,哪怕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耳熟能詳。

需要說明的是,摩爾定律這個翻譯並不準確,其僅是集成電路行業發展規律的一個總結,更準確的翻譯是「摩爾規律」。

摩爾定律自提出後便根據不同的集成電路發展方向演變出多種不同的闡述形式,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集成電路性能每隔一段時間會獲得一倍的提升。摩爾定律在被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後的幾十年裡一直指引著集成電路,尤其是超大規模數字集成電路(比如CPU,GPU等)的發展與演進。摩爾定律的存續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著先進半導體工藝的發展,隨著近年來工藝發展的阻滯,很多人好奇,摩爾定律走到頭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臺積電近日宣布引入全環繞柵(gate-all-around)技術,並將矽基半導體工藝演進至2nm節點,成功給摩爾定律再續一命。而當前摩爾定律在半導體工藝上的延續,面臨著兩個巨大的難題:短溝道效應和量子隧穿。

全環繞柵是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技術的演進,是一種用來抑制短溝道效應的技術。

要理解短溝道效應,先來看看傳統金屬-絕緣體-半導體場效應(MOSFET)管的結構

NMOS平面場效應管

MOS管根據導電溝道摻雜不同分為兩種,一般來說除去襯底外有三個電極,源(Source),漏(Drain),柵(Gate)。其中NMOS管的結構如上圖所示,源漏極為n摻雜,其載流子為負電荷的電子,而源漏間矽基襯底為p摻雜,載流子是正電荷的空穴,在柵壓為0情況下由於pn結勢壘的影響NMOS管處於無法導電的關斷狀態。而當在柵極施加正的電壓(對於p管相反)值超過一個閾值時,會將足夠多的電子吸引到靠近柵極的襯底上,從而形成以電子為多子的導電溝道,此時NMOS管處於打開狀態,在源漏上的壓差可以形成漏極電流。

上面簡單的概括了一個管子是怎麼樣工作的,但是當管子源漏間距離減小,也就是一直提到的電晶體特徵尺寸(7nm,5nm之類的)減小以後,原本在長溝道器件中可以忽略的一系列電磁作用變得不可忽略,導致一系列管子特性的惡化,統稱為短溝道效應。短溝道效應最大的問題在於管子關不斷了。就算柵壓為0,在漏極施加的電壓同樣會形成較大的漏電流,這對大規模集成電路來說是個災難,因為你光打開電源啥也不幹,晶片就那邊瘋狂發熱。

FinFET和另外一種被稱為「絕緣體上的矽」(SOI)技術就是被用於抑制短溝道效應,並在過去十年成功給摩爾定律續命的技術。這兩種技術分別代表兩個大的方向,如下圖所示,FinFET就是把柵從一面蓋著溝道,變成三面圍著溝道,加強柵對溝道的控制能力,從而減小短溝道效應。

而SOI則是在溝道下方生長額外的絕緣體層,讓溝道自身的特性理想化,從而抑制短溝道效應。目前SOI最新技術可以把電晶體特徵尺寸降到22nm。相比FinFET,SOI電晶體的模擬性能要好得多,尤其是在微波毫米波頻段上比起FinFET有絕對優勢。

上面說到FinFET實際上是增強了柵的控制力,但是到了2nm/3nm節點上,短溝道效應又囂張起來了。而全環繞柵技術是FinFET的演進版本,受到了來自臺積電和三星的一致背書。這裡盜一個三星的廣告圖,示意了FinFET到全環繞柵的演進,概括來就是:三面不夠,四面來湊。

繼續給摩爾定律續命現在可以預見面臨兩個問題。

一是繼續降低特徵尺寸,帶來的性能提升可能無法抵消成本提升。全環繞柵技術肉眼可見地提高了工藝難度,帶來的成本增加可能會比較恐怖,因此客戶可能會越來越少,最後擊垮技術發展的可能會是市場(尤其是現在大部分集成電路的主流生產工藝早停留在28,40,65甚至90nm節點上,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現在先進位程的特徵尺寸,可以看成是一個「商標」,不代表實際柵長。)

第二就是目前無法逾越的理論極限,量子隧穿效應帶來的漏電流。繼續降低特徵尺寸,如果在保證控制好短溝道效應的情況下,也是不可行的。1nm工藝節點下矽大概就10個原子,繼續降低特徵尺寸,矽原子數量變少的直接後果就是勢壘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電子可以獲得足以跨越勢壘的能量,從而形成漏電流。這個效應目前理論上無解,或將最後終結人類在通過降低電晶體特徵尺寸給摩爾定律續命上的所有努力。

相關焦點

  • 臺積電2nm全環繞柵(GAA)電晶體——摩爾定律還能再續多久?
    摩爾定律(Moore's Law)近年來成功地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傳播,哪怕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耳熟能詳。需要說明的是,摩爾定律這個翻譯並不準確,其僅是集成電路行業發展規律的一個總結,更準確的翻譯是「摩爾規律」。摩爾定律自提出後便根據不同的集成電路發展方向演變出多種不同的闡述形式,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集成電路性能每隔一段時間會獲得一倍的提升。
  • GAA技術給摩爾定律續命,臺積電先進5、4、3、2、1nm晶片工藝製程布局
    ycgEETC-電子工程專輯據臺媒透露,有別於3nm與5nm採用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臺積電2nm改採全新的多橋通道場效電晶體(MBCFET)架構,研發進度超前。ycgEETC-電子工程專輯據悉,臺積電去年成立了2nm專案研發團隊,尋找可行路徑進行開發。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與此同時,臺積電在更先進位程的研發和設備投入上更加不遺餘力。為應對新製程工藝產能擴大的需求,臺積電已經向ASML訂購了新的13臺極紫外(EUV)光刻機,要求在2021年全部交付。據估算,13套EUV可能使臺積電花費高達22.84億美元。
  • 臺積電:摩爾定律還活著,電晶體密度還可更進一步
    翻譯自——tomshardware摘要:摩爾定律的核心理念是提高電晶體的密度,現在我們通過並行化或者改進封裝來實現。臺積電錶示,儘管最近的時代思潮與摩爾定律相反,但摩爾定律依然存在。臺積電還展示了一個巨大的2500平方米的矽中介層,包括8個HBM內存晶片和兩個大處理器。本文講述了臺積電如何利用多層堆疊的方法來提高晶片性能。臺積電新任全球營銷主管Godfrey Cheng在博客中寫道:摩爾定律與性能無關,而是與電晶體密度有關。
  • 臺積電走向2nm!3D封裝晶片2024年將大規模量產
    【新智元導讀】據中國臺灣媒體報導稱,臺積電(TSMC) 在實現2nm工藝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該工藝可以生產數十億個電晶體,可能會突破摩爾定律放慢的局限。臺積電於去年成立了一個研發團隊,以確定其2nm技術的發展道路。
  • 再次拯救摩爾定律:一文瞭然GAA晶片技術
    最好的例子就是晶片巨頭英特爾在 14nm 節點長達 5 年的停滯,一度讓 「摩爾定律已死」的言論甚囂塵上。  而當節點進一步微縮,5nm 之後的 3nm、2nm、1nm,新的問題又會出現,甚至原來拯救摩爾定律的 3D FinFET 電晶體都將無法應對極限微觀世界的要求。  接下來,我們會越來越頻繁地聽到一個新名詞——GAA(環繞式柵極技術電晶體)。  什麼是 GAA 環繞式柵極技術電晶體?這篇文章IT之家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 臺積電:2nm晶片研發重大突破,1nm也沒問題
    據臺媒透露,有別於3nm與5nm採用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臺積電2nm改採全新的多橋通道場效電晶體(MBCFET)架構,研發進度超前。據悉,臺積電去年成立了2nm專案研發團隊,尋找可行路徑進行開發。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臺積電2nm工藝進展如何了?MBCFET架構獲重大突破
    ),甚至不使用三星規劃在3nm工藝上使用的GAAFET(環繞柵極場效應電晶體),也就是納米線(nanowire),而是將其拓展成為「MBCFET」(多橋通道場效應電晶體),也就是納米片(nanosheet)。
  • 臺積電2nm製程研發取得突破 將切入GAA技術
    據報導,臺積電衝刺先進位程,在2nm研發有重大突破,已成功找到路徑,將切入環繞式柵極技術(gate-all-around,簡稱GAA)技術。   三星已決定在3nm率先導入GAA技術,並宣稱要到2030年超過臺積電,取得全球邏輯晶片代工龍頭地位,臺積電研發大軍一刻也不敢鬆懈,積極投入2nm研發,並獲得技術重大突破
  • 臺積電2nm工藝突破,摩爾定律又續命5年!1nm臺積電還有奇蹟?
    今年可以說是臺積電最為高光的時刻了,在之前如果沒有特別關注於晶片這一塊的,估計都不知道臺積電到底是個啥,但是隨著臺積電今年技術不斷的突破,也是證明了其全球晶片代工頂尖巨頭的地位,尤其在今年的5nm技術量產了之後,成功的將摩爾定律繼續延續,但是最近臺積電可沒閒著。
  • 最前線丨3nm、5nm製程技術還沒捂熱,臺積電又要開始研發2nm的晶片了
    據財聯社消息,臺積電方面近期表示,將在新的臺灣研發中心運營一條先進生產線,擁有8000名工程師,該設施將專注於研究2納米晶片等產品。臺積電在先進位程方面的速度一直很快——在「晶片之王」英特爾還戀戰14nm支撐的時候,臺積電此前宣布已經製造出10億顆良率完好的7nm晶片;5nm雖然已經量產,但產能還是很有限,還在持續提升中;另外3nm製程也預計在2021年風險量產,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這次臺積電內部又將2nm晶片提上了日程。有業界聲音估計,臺積電2nm將在2023年至2024年推出。
  • ...攻堅2nm投入8000工程師人力,摩爾定律下,到底工藝極限是幾納米??
    摩爾定律失效了?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是由英特爾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即更多的電晶體使其更快
  • 臺積電2nm大突進,三星慌了
    這一周,臺積電接連官宣了2個爆炸性的消息。  首先是臺積電高級副總裁Y.P. Chin代表公司宣布:臺積電即將開設2nm晶片研發中心。  緊接著,臺積電(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羅鎮球確認,3nm晶片將在2022年進入量產階段。
  • 先不上GAA電晶體 臺積電第一代3nm工藝將繼續用FinFET技術
    再下一個節點就是3nm工藝了,這個節點非常重要,因為摩爾定律一直在放緩,FinFET電晶體一度被認為只能延續到5nm節點,3nm要換全新技術方向。在這方面,三星將轉向GAA環繞柵極電晶體,根據官方所說,基於全新的GAA電晶體結構,三星通過使用納米片設備製造出了MBCFET(Multi-Bridge-Channel FET,多橋-通道場效應管),該技術可以顯著增強電晶體性能,主要取代FinFET電晶體技術。
  • 臺積電:摩爾定律依然有效,電晶體將能做到 0.1 納米
    據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表示,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並透露電晶體將能做到0.1納米。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摩爾定律的突圍
    視頻中可以看出,摩爾定律貫穿著從早期的IBM 用集成電路設計出電腦計算單元,到以Intel為代表的IDM半導體公司成立,再到以聯華電子和臺積電為代表的Foundry廠商崛起,最終至目前以臺積電為代表的晶圓製造作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服務平臺的建立,其不斷實現的過程也是產業鏈持續進化的結果。一、摩爾定律「死」了麼?
  • 摩爾定律再續!ASML基本設計完成1nm光刻機
    摩爾定律是什麼?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根據經驗得出一條「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每隔兩年翻一倍。從這條「定律」我們能夠一窺科技進步的速率,每一次工藝的升級都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 摩爾定律如何「續命」?高通、臺積電、英特爾同臺論「藝」
    作者:DIGITIMES 韓丁摩爾定律引領下的集成電路生產正在逼近物理定律的極限,晶片產業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創新與合作是永久的話題,通過解決散熱問題、尋找新材料與設計結構創新以及更大規模的合作,沿著摩爾定律的道路繼續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