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2020-12-07 胖福的小木屋

在如今的的資訊時代,雖然我們無法看見,可是我們的生活已經無法離開晶片所產生的驅動力了。無論是炎炎夏日幫助我們清涼一夏的空調、還是我現在正用在打字的電腦、抑或是你正在瀏覽新聞的手機,都離不開晶片,如今隨著 5G 時代的到來,晶片是當代許多新興產業的基石,比如人工智慧、虛擬實境VR、大數據、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等等。

而美國之所以維持著經濟霸主的地位,有很大程度則是來源於晶片的壟斷,比如在 AD 轉換晶片、CPLD/FPGA(複雜可編程邏輯器件與複雜可編程邏輯陣列)以及射頻晶片領域。

除此之外,還有晶片設計工具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在集成電路發展的早期,人工即可完成集成電路設計。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要完成單位平方毫米內上億個門級電路的晶片的設計,則必須通過EDA輔助工具進行晶片設計。

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三大集成電路EDA公司,分別是Synopsys,Cadence,Mentor Graphics。三家在EDA行業的市佔率幾乎形成壟斷,且均為美國公司。

EDA軟體

所以說美國在晶片領域的霸主地位鞏固了其全球經濟領導者的地位,而美國 50 年來的半導體(晶片就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行業的發展,則離不開摩爾定律的指引。

1958 年,來自德州儀器(不是山東德州哈)的傑克·基爾靈光一閃,能否利用單獨一片矽做出完整的電路,如此可把電路縮到極小。當時基爾比的想法遭到了所有同樣的笑話。幸好,德州儀器的老闆覺得基爾比的想法好像有實踐價值,就支持他的想法。

要知道在之前的電路還是分立元件構成,也就是在PCB(印刷電路板)把三極體、二極體焊接起來構成晶片,而基爾比卻嘗試在鍺半導體晶片上生成了三極體等多個元件,並在元件之間用細金屬連線連接,從而形成了集成電路。之前由分立元件構成的2500px印刷電路板,在集成電路上只需要1mm的晶片就可以實現相同的功能。

我們所說的集成電路指的是採用特定的製造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元件間的連線,集成製作在一小塊矽基半導體晶片上並封裝在一個腔殼內,成為具有所需功能的微型器件。

集成電路取代了電晶體,為開發電子產品的各種功能鋪平了道路,並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第三代電子器件從此登上舞臺。它的誕生,使微處理器的出現成為了可能,也使計算機變成普通人可以親近的日常工具。

可以說集成電路的誕生掀開了二十世紀信息革命的序幕。1961年仙童半導體公司推出了平面型集成電路。這種平面型製造工藝是在研磨得很平的矽片上,採用一種所謂「光刻」技術來形成半導體電路的元器件,如二極體、三極體、電阻和電容等。

只要「光刻」的精度不斷提高,元器件的密度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平面工藝被認為是「整個半導體的工業鍵」,也是摩爾定律問世的技術基礎。

仙童半導體公司堪稱電子、電腦業界的「西點軍校」,AMD、英特爾等半導體領域大企業的創始人都是來自仙童。

仙童八人幫—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

1965年4月19日,《電子學》雜誌第114頁發表了摩爾撰寫的文章《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正式宣告了摩爾定律的誕生。

摩爾定律的定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版本:

1、集成電路晶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倍。

2、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

3、用一個美元所能買到的計算機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倍。

摩爾發現的摩爾定律並不是不基於任何特定的科學或工程理論,只是對真實情況的影射總結。但是矽晶片行業注意到了這個定律,也沒有簡單把它當作一個描述的、預言性質的觀察,而是作為一個說明性的,重要的規則,整個行業努力的目標。

人們還發現這不光適用於對存儲器晶片的描述,也精確地說明了處理機能力和磁碟驅動器存儲容量的發展。

摩爾定律的意思就是隨著電晶體特徵尺寸接近絕對極限,我們可以利用越來越小的晶片實現越來越多的功能。 處理器速度變得越來越快,我們可以在單片IC上放入更多特性和更多存儲器。

到了1974年,IBM工程師羅伯特·登納德對摩爾定律進行了補充:縮小晶片元件的尺寸能夠使晶片的速度更快、功耗更低、價格更便宜。換句話說:元件更小的晶片性能更好。

所以摩爾定律概括起來就是:半導體電路的電晶體的數量每18-24個月翻一倍。而電晶體的尺寸對計算機技術的提高來說非常重要。電晶體越小,單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就越多;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越多,處理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同樣價格的電子產品性能,時隔18-24個月後就會翻倍。

而到了1975年,在一種新出現的電荷前荷器件存儲器晶片中,的確含有將近65000個元件,與1965年摩爾的預言一致,由此,摩爾定律被半導體行業當做了金科玉律,成為了資訊時代的驅動力。它變成了簡單評估半導體技術進展的經驗法則,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長期而言,IC製程技術是以一直線的方式向前推展,使得IC產品能持續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增加功能。

登納德對摩爾定律的補充也是半導體行業這幾十年一直努力從4004 晶片的 10 微米工藝生產 在邁向5nm、3nm或甚至2nm半導體製程技術之路,甚至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一個研究團隊—已經成功研製出柵極(電晶體內的電流由柵極控制)僅長1納米的電晶體,號稱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電晶體。

當然,1納米只是實驗室狀態,3納米如何投入商用對於半導體行業而言都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比如玻爾茲曼暴政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難題,按照該理論,越多的電晶體安裝在晶片上,就會產生巨大的熱量,超過一定界限,電晶體運行所產生的熱量就會直接燒毀晶片,而且漏電流也是一個大問題。

半導體行業一直在根據摩爾定律描繪的藍圖前行,在26年的時間裡,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增加了3200多倍,從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4004的2300個增加到奔騰II處理器的750萬個,從摩爾定律推算,從1971年到2016年,按照摩爾定律推算半導體行業發展大概經歷了22個周期。

而根據摩爾定律,谷歌前CEO提出了反摩爾定律: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這並不是對摩爾定律的反對,其實這兩種定律可以說是針對同一種現象的不同說法。

而在反摩爾定律的魔咒下,它逼著所有的硬體設備公司必須趕上摩爾定律所規定的更新速度,而所有的硬體和設備生產廠活得都是非常辛苦的。曾經引領風騷的太陽公司就是受反摩爾定律影響的著名例子,其由於無法跟上整個行業的速度,被IT生態鏈上遊的軟體公司甲骨文併購了。

但是這也促成科技領域質的高速進步,讓更多革命性的創造發明誕生,並為新興公司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正是有了摩爾定律和反摩爾定律,我們今天才能把智慧型手機才可以如此迷你、高效、便捷、智能,今天智慧型手機的性能比 1965-1995 年裡最大的電腦還要強勁。沒有摩爾定律就沒有超薄筆記本電腦,也不可能產生足以繪製整個基因組、或是設計複雜藥物的高性能計算機。流媒體視頻、社交媒體、搜索功能、雲——沒有摩爾定律,這些都不可能產生(或者說不可能這麼快產生可能更加準確)。

但是這幾十年來晶片製造商一直都在與摩爾定律苦苦鬥爭——不能做出更小的電晶體,生存就面臨威脅。

而隨著半導體行業的不斷發展,半導體行業也陷入了瓶頸。「摩爾定律」將死的呼聲不斷出現,因為研究和實驗室的成本需求十分高昂,而有財力投資在創建和維護晶片工廠的企業很少。而且製程也越來越接近半導體的物理極限,將會難以再縮小下去。簡單來說就是工藝難度太大,成本投入太高。

不同製程工藝的成本、核心面積進化路線

在今年,英偉達 CEO 黃仁勳在 CES 上再次強調「摩爾定律已經結束」一說,在過去幾年裡,他在多個場合都提出了這個觀點:

摩爾定律過去是每 5 年增長 10 倍,每 10 年增長 100 倍。而如今,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每 10 年可能只有 2 倍。因此,摩爾定律結束了。

在他看來,信息技術對中央處理器(CPU)的依賴已轉向於圖形處理器(GPU)。要推動應用程式運行提速不可只依賴於晶片,而是需要重新設計整個堆棧、算法、軟體和處理器。

如果「摩爾定律」將死,而新的法則沒有出現,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放緩將影響整個科技行業推進。華為任正非也提到了摩爾定律已經逼近極限:

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世界面對大信息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事實上,晶片業界已經接受了電晶體尺寸接近下限的現實,並已經為摩爾定律的終結做了準備。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成員包括英特爾、AMD和Global Foundries——發表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宣稱,到2021年,矽電晶體尺寸的縮小將不再是一件經濟可行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晶片將以另一種方式發生變化。

尤其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於晶片的性能又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摩爾定律」將死,而誰能夠提出新的法則,勢必將引領晶片行業新一輪的變革。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可以成為下一個半導體時代的規則制定者,這 50 年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都是在美國制定的標準框架之中,標準的引領也將讓他對整個半導體行業擁有絕對話語權、甚至從而影響全球經濟。即使並非美國企業,用了美國的專利技術標準,一樣要受制美國,比如 ARM。

如今變局以來,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驚人的毅力創新性的人才以及大力投入基礎教育基礎研究,而誰能把握住時代的風口,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走向終結,光子晶片將成為電子行業的未來?
    「預計晶片中集成電晶體的數量 24 個月會提高一倍。」——相信大家對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並不陌生。在過去的四十年裡,IT 行業一直受這一定律的驅動。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電子晶片發展速度的放緩,「摩爾定律」正逐漸走向歷史。未來,基於光子技術的新型晶片,或將打破電路元件的限制,建造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計算機。
  • 與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並論,IBM Watson定律將成為歷史論斷嗎
    歷史上,IBM提出的「隨需應變的電子商務」、「智慧星球」兩大理念,曾引領了IT行業與應用的發展。今天的Watson定律,是如何提出來的?它將成為一個歷史性論斷嗎?闡述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看下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
  • 新摩爾定律時代電子技術的創新蹊徑
    半導體產業正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利用先進CMOS技術開發SoC的成本飛漲;另一方面,體積的繼續縮小將把摩爾定律推向末路。由此在半導體業界誕生了MorethanMoore,超越摩爾定律(或稱新摩爾定律),即晶片發展要追求功耗下降及綜合功能的提高,實際上轉向更加務實的滿足市場的需求。
  • 淺析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
    淺析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 Wilde 發表於 2020-12-04 10:44:00 機器學習已然無處不在。
  • 「前途」無量的量子科技,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揭開量子的神秘面紗,人們愈來愈認識到,量子科技代表著人類社會未來,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領域,是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可謂「前途」無量。對於量子科技的研究,美國、歐盟、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世界大國和地區組織已持續多年,在量子信息領域都做了大量前期部署工作。
  • 電子晶片逼近1nm極限,摩爾定律失效,頂上來的將是光電晶片
    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光電晶片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電晶片有望成為5G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並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換過程。1、美國光電晶片研發屢獲突破,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光子集成晶片。
  • 電子晶片逼近1nm極限,摩爾定律失效,頂上來的將是光電晶片
    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光電晶片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電晶片有望成為5G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並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換過程。1、美國光電晶片研發屢獲突破,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光子集成晶片。該晶片可以存儲光並修改光的頻率,有望應用於光量子信息處理、光信號處理和微波光子學。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光電晶片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將成投資...
    作為一年一度的行業盛會,本屆峰會以「探尋·迭變時代新邏輯」為主題,旨在外部世界風雲突變的市場環境下,探尋市場新的商業邏輯。28日下午,在同期舉辦以「中國半導體投資還能火多久?」為主題的投融資專場論壇上,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作了《光電晶片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題演講,他認為,目前IT產業正處於從集成電路到集成光路的範式轉移,未來在信息的獲取、傳輸、計算、存儲、顯示這五個方面,都將以光電子晶片為核心來進行產業布局。核心布局光電子晶片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新的經濟形態和競爭格局。
  • 「芯觀點」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算力需求激增,催生晶片創新
    各大廠商對機器學習的熱情越來越高,對算法、算力和數據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對算力需求的激增,進一步催生相關晶片和專用設備的蓬勃創新,而在後摩爾時代,這種創新或將成為突破算力極限的關鍵。數據「餵」大的機器智能什麼是機器學習?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除非新工藝和新材料出現突破。3、「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如何突圍?在不久前召開的IC CHINA 2020(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預測,「隨著工藝節點演進,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預計將走到2025年。」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
  • 傳說中的光子計算機將直接擊潰摩爾定律
    在過去幾十年中,計算機處理器的發展一直都遵循摩爾定律,這個由戈登·摩爾提出的定律一直都推進著電子行業的發展。但是近年來不斷的傳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聲音,在今年的GTC上,老黃在開場後直接表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設計人員無法再創造出以實現更高指令級並行性的CPU架構」「電晶體數每年增長50%,但CPU的性能每年僅增長10%」。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新引擎:先進封裝助力中國半導體擺脫「紅皇后」
    新的iPhone12手機在今年10月發布,但是蘋果連續幾代產品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無非就是處理能力快一點,屏幕大一點,用戶對這樣的變化已經無感;計算機方面,就連發明摩爾定律的英特爾自己都難以支撐更先進的製程,7nm晶片一再難產,連續幾年跳票。如果摩爾定律發展停滯,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打擊是巨大的。
  • 一篇論文引發的光子AI晶片革命!這次真想要了摩爾定律的命
    一篇頂刊論文引出的新型賽道 隨著摩爾定律滯緩,矽光子技術成為超越摩爾定律的研究方向之一。 2017年,來自英國艾克塞特大學、牛津大學和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了其類腦光碟機動晶片研究成果。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晶片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摩爾定律將再擴展
    研究人員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這種新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了優異的冷卻性能,該研究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團隊完成。圖/圖蟲,與研究內容無關此舉將再次擴展被認為已經達到物理極限的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一招可以突圍
    有分析表示,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那麼,中國晶片該如何突圍呢?中國媒體《IT時報》11月6日報導,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最新消息是,全球領先晶片供應商臺積電將在2022年量產3納米工藝晶片,2024年推行2納米工藝。
  • AI接棒摩爾定律,或將與人共同進化成為「孿生譯員(Twinslator)」
    半個世紀以來,摩爾定律一直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進步。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崛起,摩爾定律走下神壇成為了歷史規律之一。自2012年以來,AI訓練任務所運用的算力每3.43個月就會翻倍,6年增長30萬倍,人工智慧技術在深度學習的加持下有了長足的進步,眾多企業開始逐漸意識到了AI技術的重要性,多行業已做出突破性轉變。
  • 加來道雄:摩爾定律只剩10年 或將崩潰
    5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近日接受採訪時稱,計算機行業中的關鍵理論「摩爾定律」已經時日無多,10年內就將崩潰。雖然3D晶片等技術可以繼續挖掘矽處理器的潛力,從而在未來幾年時間裡維持摩爾定律的生命力,但在該技術也耗盡潛力以後,那麼摩爾定律也就將達到極限。   加來道雄說:「在大約10年時間裡,我們將會看到摩爾定律的崩潰。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摩爾定律正在減速,運算能力已經無法利用標準的矽技術來維持其指數級增長。」
  • 5nm怎樣給摩爾定律續命?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來源:創事記文/韋世瑋來源:智東西(ID:zhidxcom)看點:摩爾定律將「死」?5nm點燃新一輪製程之戰。若要拿下5nm製程的王座,它們又該從哪裡撬開核心工藝與新材料的突破口?這次,智東西將目光聚焦在5nm製程預熱賽中,通過深度調查,探究晶片製程在演進背後的核心與關鍵。在剖析它們是如何刷新摩爾定律下限的同時,我們也試圖從這場製程節點比拼的火光中窺見,這場戰爭將會對產業鏈的哪些環節帶來顛覆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