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接棒摩爾定律,或將與人共同進化成為「孿生譯員(Twinslator)」

2021-01-09 金評媒

作者: 企業信息   

1965年,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半個世紀以來,摩爾定律一直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進步。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崛起,摩爾定律走下神壇成為了歷史規律之一。

自2012年以來,AI訓練任務所運用的算力每3.43個月就會翻倍,6年增長30萬倍,人工智慧技術在深度學習的加持下有了長足的進步,眾多企業開始逐漸意識到了AI技術的重要性,多行業已做出突破性轉變。從跨語言文化傳播方面來看,基於人工智慧的機器翻譯速度超過人類譯員的千倍,科技公司針對於此的研究與探索愈加深入。在剛剛閉幕的2018首屆傳神者大會上,傳神語聯網董事長兼CEO何恩培表示,AI的角色並不是人工翻譯的終結者,而是賦能者,在跨語言文化傳播領域,它將與人類成為合作夥伴。

億萬級藍海市場亟需打破藩籬 跨語言文化傳播機遇與挑戰並存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財富,也是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人類目前使用大約6900種不同的語言,打破因不同語言無法深度溝通而產生的隔閡,順暢的開展跨地域的人際交流是人類的美好願望。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人們對跨語言服務的需求呈幾何倍增長,涉足語言行業二十餘載,傳神語聯網董事長兼CEO何恩培堅信這一領域將迎來巨大發展前景.

隨著大數據與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人工翻譯無法滿足現在市場對跨語言服務的需求,市場上翻譯機產品應運而生,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新技術在帶給人們便捷的同時,「人工智慧威脅論」也蔓延開來,但從過去到現在,單純從翻譯行業來講,更多的工作是進行語料加工。人工智慧在實際應用上的準確率還有待提升,隨著人們對人工智慧的了解逐漸加深,對於人工智慧的認識也客觀很多,在何恩培看來,機器基於文字的「一維訓練」無法取代人腦「全息信息」之間的映射,如果能合理運用人工智慧,快速完成簡單基礎的翻譯任務,充分釋放翻譯生產力,把譯者精力轉移到高級翻譯部分,翻譯效率和質量會有大幅提升,共同創造更大價值,而不同語言間的信息交流頻率也會相應提升,人類文明的進程甚至都會因此而加速。

「雙奇點」時代人機共譯 探索與人工智慧最佳的合作模式

在首屆傳神者大會上,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同的理想人機配合模式是人機共譯。何恩培表示,這種人機共譯不是簡單的機器翻譯後人工進行修改,畢竟機器翻譯每分鐘可以吐出五十萬字,人工翻譯最快也就300字,而且機器翻譯後再進行修改極大的損失了AI的速度價值。對此,何恩培進一步提出,人機共譯最好的模式是讓AI伴隨譯員一起成長,從而獲得與譯員同樣文化背景及意識形態,成為人類譯員的孿生譯員「Twinslator」(Twins Translator),這樣既能夠使得AI發揮自身速度優勢,又可最大化的融入譯員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特點,從而實現語言跨越背後的實質——文化跨越。

何恩培分析,跨語言文化傳播正面臨人工智慧、區塊鏈「雙奇點」來臨所帶來的機遇,正確擁抱人工智慧將為翻譯行業帶來超級「核動力」,改善市場需求大於行業產能的情況,而區塊鏈則有助於行業高效運轉、提升整體品質,剛剛在2018傳神者大會上掀起熱議的區塊鏈應用「言值錄」,正是結合大數據挖掘和社區協同來完成對譯員的辨識,通過譯員的工作履歷、合作夥伴、人脈關係等數據共同建立譯員在言值錄上的能力值和信用值,構建行業公認的譯員能力和信用體系,通過完整、準確、公正的記錄譯員行為數據,真實反應譯員的能力和誠信。在區塊鏈機制的保障下所有數據和信息歸屬於整個行業共有,所有願意成為行業先行者的企業甚至個人參與並成為區塊鏈上的節點,共同鑑證和記錄。

作為區塊鏈技術在翻譯行業全球首款落地應用,可以說,言值錄的推出標誌著國內跨語言文化傳播在「區塊鏈+語言服務」的方向探索上已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對此,何恩培表示「言值錄」屬於全行業、全社會,並希望更多的譯員和公司都能加入其中,共同建設,共同努力,早日實現「幫助人類實現跨語言文化溝通,讓人類溝通沒有語言障礙,讓人類體驗豐富、繽紛、多彩的文化世界」的美好圖景。


企業信息

相關焦點

  • 「孿生智能」加速人與技術共生共振
    近日,湖北省翻譯工作者協會會長劉軍平受邀參加2019傳神者大會「驅動與賦能·孿生智能」分論壇,與在場嘉賓共同探討語言與人工智慧發展的新趨勢。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傳神者大會又提出了「Twinslator」(孿生譯員)的全新概念。劉軍平認為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範式轉換」(Paradigm Shift)的革命意義,它拓展了想像空間,擺脫了長久以來的主客二分的模式。這樣以來,譯者既不是翻譯社會的譯者,也不是心理分析的譯者,更也不是全知全能的譯者,而是人工智慧時代相生相伴的技術譯者。
  • 與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並論,IBM Watson定律將成為歷史論斷嗎
    說起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雖然能說清楚的不多,但知道的人不少,然而,IBM近日提出的「Watson定律」,恐怕既不知道也說不清楚的居多,懵圈的不在少數。今天的Watson定律,是如何提出來的?它將成為一個歷史性論斷嗎?闡述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看下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1965年,英特爾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對計算機時代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摩爾定律。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仙童八人幫—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1965年4月19日,《電子學》雜誌第114頁發表了摩爾撰寫的文章《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正式宣告了摩爾定律的誕生。但是這幾十年來晶片製造商一直都在與摩爾定律苦苦鬥爭——不能做出更小的電晶體,生存就面臨威脅。而隨著半導體行業的不斷發展,半導體行業也陷入了瓶頸。「摩爾定律」將死的呼聲不斷出現,因為研究和實驗室的成本需求十分高昂,而有財力投資在創建和維護晶片工廠的企業很少。而且製程也越來越接近半導體的物理極限,將會難以再縮小下去。
  • 地球文明能否進化成宇宙文明社會,摩爾定律說了算
    冰果今日話題:摩爾定律的命運卡死了人類的未來,摩爾定律關係著人類社會能否進化到超級宇宙文明社會。就這樣反覆循環,每循環一次,性能就會增一倍,但是成本卻降低了一倍,摩爾定律就是這樣產生的。於是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奇點假說,預言幾十年後,摩爾定律會達到極限,將無法再突破,再突破的話,電子元件就要比原子還要小了。而且,就算擁有強大的技術,暫時也找不到合適的製作材料。 但是結局不應該是這樣的。要知道,如果說摩爾定律達到了頂點沒有辦法突破,那麼人類文明也將一起停滯。
  • AI計算量每年增長10倍,摩爾定律也頂不住|OpenAI最新報告
    英偉達的黃仁勳一直在強調摩爾定律已死,就是沒死也頂不住如此爆炸式的算力需求啊。至於為何發布AI計算量報告?OpenAI說,是為了用計算量這種可以簡單量化的指標來衡量AI的發展進程,另外兩個因素算法創新和數據難以估計。
  • 摩爾定律一
    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摩爾定律」走向終結,光子晶片將成為電子行業的未來?
    ——相信大家對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並不陌生。在過去的四十年裡,IT 行業一直受這一定律的驅動。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電子晶片發展速度的放緩,「摩爾定律」正逐漸走向歷史。未來,基於光子技術的新型晶片,或將打破電路元件的限制,建造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計算機。
  • 加來道雄:摩爾定律只剩10年 或將崩潰
    5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近日接受採訪時稱,計算機行業中的關鍵理論「摩爾定律」已經時日無多,10年內就將崩潰。,這可能會對計算機處理器的進化造成影響。雖然3D晶片等技術可以繼續挖掘矽處理器的潛力,從而在未來幾年時間裡維持摩爾定律的生命力,但在該技術也耗盡潛力以後,那麼摩爾定律也就將達到極限。   加來道雄說:「在大約10年時間裡,我們將會看到摩爾定律的崩潰。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摩爾定律正在減速,運算能力已經無法利用標準的矽技術來維持其指數級增長。」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摩爾定律的突圍
    視頻中可以看出,摩爾定律貫穿著從早期的IBM 用集成電路設計出電腦計算單元,到以Intel為代表的IDM半導體公司成立,再到以聯華電子和臺積電為代表的Foundry廠商崛起,最終至目前以臺積電為代表的晶圓製造作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服務平臺的建立,其不斷實現的過程也是產業鏈持續進化的結果。一、摩爾定律「死」了麼?
  • 黃氏定律取代摩爾定律,英偉達急於收購ARM的原因
    在現代計算的第一個時代,一個趨勢佔據了上風: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在本文的上篇中我們將回到上世紀60年代,看看摩爾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實踐中提出了摩爾定律,發現摩爾定律中不被重視的另一面。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66914.htm  半個世紀前,一個名叫戈登摩爾的年輕工程師仔細觀察了他所處的新興行業,並且對於接下來十年中在這一行業裡會發生的各項大事件做出了自己的預測。
  •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日期: 2020-10-13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摩爾定律是一項經驗建議,它表明,集成電路(IC)中的電晶體數量每隔幾年就會翻一番。但是,由於電晶體越來越小,以至於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無法提供進一步縮小電晶體的機會,因此摩爾定律已開始失效。為了延續摩爾定律,其中一種可能性是求助於二維半導體。
  • 2020年7納米製程:摩爾定律的終點站
    周一時,克羅韋爾在斯坦佛大學作演講,主題為「晶片設計遊戲的摩爾定律將終結」。克羅韋爾在接受採訪時進一步表示:「對於英特爾等企業來說,晶片業務相當昂貴,這些企業要巨額資金開發下一代晶片技術。」到底有多貴呢?Globalfoundries最近在紐約北部建設的工廠花了60億美元;2014年晚期新的研發設施也將完工,將它加進去總計要80億美元。
  • 比摩爾定律快得多:為什麼要將AI算力擴展至ExaFLOPs百億億次量級?
    當通用計算逐漸在性能、能效比提升逐年放緩的情況下,摩爾定律放緩、登納德縮放定律失效,被人們每每提及的「架構革新」成為一種必然。Graphcore的IPU可算是當代「架構革命」的先驅之一。Graphcore的架構革命究竟能帶來什麼?
  • 傳說中的光子計算機將直接擊潰摩爾定律
    在過去幾十年中,計算機處理器的發展一直都遵循摩爾定律,這個由戈登·摩爾提出的定律一直都推進著電子行業的發展。但是近年來不斷的傳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聲音,在今年的GTC上,老黃在開場後直接表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設計人員無法再創造出以實現更高指令級並行性的CPU架構」「電晶體數每年增長50%,但CPU的性能每年僅增長10%」。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的。
  • 伊始新十年,先進IC封裝能不能幫摩爾定律一把?
    封裝與摩爾定律息息相關 摩爾定律是一種成功的經驗預測,無非是讓IC中電晶體的密度每兩年翻一番。主要由於柵極長度收縮的減緩,電晶體的集成密度在2D處受到了限制,那麼,人們就開始用3D繼續推進集成密度。作為3D晶片的堆疊式存儲器就是一個例子,相同技術的多層堆疊在一起,進一步增加了集成密度。
  • 從8年酷睿進化史看摩爾定律發展之殤
    02摩爾定律真的是定律嗎?摩爾在1975年將每晶片電晶體數量的增長斜率做了修正  另一個重要信息是,摩爾定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時代環境的不同有所調整。關於摩爾定律的另一種說法: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隔24個月將增加一倍  從摩爾兩次關於矽電晶體複雜度的節奏性增長預測中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