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2020-12-06 騰訊網

來源:內容來自公眾號「SiP系統級封裝技術」,謝謝。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的。戈登·摩爾在1965年時提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18到24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50多年,在這50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晶片製造商已經使用了各種手段來跟上摩爾定律的步伐,譬如增加更多的核,驅動晶片內部的線程,以及利用各種加速器。但還是無法避免摩爾定律的加倍效應已經開始放緩的事實,不斷地縮小晶片的尺寸總會有物理極限:現在最新的製程工藝特徵尺寸僅為7nm,而矽原子的直徑為0.117nm,也就是說,在7nm工藝的晶片中的電晶體的特徵尺寸僅為60個矽原子組成,隨著尺寸的進一步減少,其數量還會進一步減少。

在同等面積大小的區域裡,隨著擠進越來越多的矽電路,漏電流增加、散熱問題大、時鐘頻率增長減慢等問題難以解決。所以,有唱衰的言論自然不算奇怪。

這時候,有人說,Chiplet是解決摩爾定律死亡的好方法。

什麼是「Chiplet 」?

Chiplet顧名思義就是小晶片,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樂高積木的高科技版本。首先將複雜功能進行分解,然後開發出多種具有單一特定功能,可進行模塊化組裝的「小晶片」(chiplet),如實現數據存儲、計算、信號處理、數據流管理等功能,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小晶片」的集成系統。

簡單來說,Chiplet技術就是像搭積木一樣,把一些預先生產好的實現特定功能的晶片裸片(die)通過先進的集成技術(比如3D integration)集成封裝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晶片。而這些基本的裸片就是Chiplet。從這個意義上來說,Chiplet就是一個新的IP重用模式。未來,以Chiplet模式集成的晶片會是一個「超級」異構系統,可以帶來更多的靈活性和新的機會。

Chiplet晶片可以使用更可靠、更可靠和更便宜的技術製造。較小的矽片本身也不太容易產生製造缺陷。

最近,Chiplet概念熱了起來,從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CHIPS項目到Intel的Foveros,都把chiplet看成是未來晶片的重要基礎技術。

Chiplet概念最早是來自DARPA的CHIPS(Common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and IP Reuse Strategies)項目。由於最先進的SoC並不總是能被小批量應用所接受。為了提高系統的整體靈活性,減少下產品的設計時間,通用的異構集成與智慧財產權(IP)重用策略(Chiplet)計劃尋求在IP重用中建立一個新的範例。

Chiplet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晶片設計模式,要實現Chiplet這種新的IP重用模式,首先要具備的技術基礎就是先進的晶片集成封裝技術。SiP的概念很早就有,把多個矽片封裝在一個矽片裡也有很久的歷史了。但要實現Chiplet這種高靈活度,高性能,低成本的矽片重用願景,必須要先進的晶片集成技術,比如3D集成技術。

Chiplet其實就是矽片級別的IP重用。設計一個系統級晶片,以前的方法是從不同的IP供應商購買一些IP,軟核(代碼)或硬核(版圖),結合自研的模塊,集成為一個SoC,然後在某個晶片工藝節點上完成晶片設計和生產的完整流程。未來,對於某些IP,你可能不需要自己做設計和生產了,而只需要買別人實現好的矽片,然後在一個封裝裡集成起來,形成一個SiP(System-in-Package)。所以Chiplet也可以看成一種硬核形式的IP,但它是以晶片的形式提供的。

什麼是「IP 」?

IP(Intelligent Property)是具有智慧財產權核的集成電路的總稱,是經過反覆驗證過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宏模塊,可以移植到不同的半導體工藝中。到了SoC階段,IP核設計已成為ASIC電路設計公司和FPGA提供商的重要任務,也是其實力的體現。對於FPGA開發軟體,其提供的IP核越豐富,用戶的設計就越方便,其市場佔用率就越高。目前,IP核已經變成SoC系統設計的基本單元,並作為獨立設計成果被交換、轉讓和銷售。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對應描述功能行為的不同分為三類,即軟核(Soft IP Core)、固核(Firm IP Core)和硬核(Hard IP Core)。

1.軟核

軟核在EDA設計領域指的是綜合之前的寄存器傳輸級(RTL)模型;具體在FPGA設計中指的是對電路的硬體語言描述,包括邏輯描述、網表和幫助文檔等。軟核只經過功能仿真,需要經過綜合以及布局布線才能使用。其優點是靈活性高、可移植性強,允許用戶自配置;缺點是對模塊的預測性較低,在後續設計中存在發生錯誤的可能性,有一定的設計風險。軟核是IP核應用最廣泛的形式。IP軟核通常是用HDL文本形式提交給用戶,它經過RTL級設計優化和功能驗證,但其中不含有任何具體的物理信息。據此,用戶可以綜合出正確的門電路級設計網表,並可以進行後續的結構設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藉助於EDA綜合工具可以很容易地與其他外部邏輯電路合成一體,根據各種不同半導體工藝,設計成具有不同性能的器件。軟IP內核也稱為虛擬組件(VC-Virtual Component)。

2.固核

固核在EDA設計領域指的是帶有平面規劃信息的網表;具體在FPGA設計中可以看做帶有布局規劃的軟核,通常以RTL代碼和對應具體工藝網表的混合形式提供。將RTL描述結合具體標準單元庫進行綜合優化設計,形成門級網表,再通過布局布線工具即可使用。和軟核相比,固核的設計靈活性稍差,但在可靠性上有較大提高。目前,固核也是IP核的主流形式之一。IP固核的設計程度則是介於軟核和硬核之間,除了完成軟核所有的設計外,還完成了門級電路綜合和時序仿真等設計環節。一般以門級電路網表的形式提供給用戶。

3.硬核

硬核在EDA設計領域指經過驗證的設計版圖;具體在FPGA設計中指布局和工藝固定、經過前端和後端驗證的設計,設計人員不能對其修改。不能修改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系統設計對各個模塊的時序要求很嚴格,不允許打亂已有的物理版圖;其次是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要求,不允許設計人員對其有任何改動。IP硬核的不許修改特點使其復用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只能用於某些特定應用,使用範圍較窄。IP硬核是基於半導體工藝的物理設計,已有固定的拓撲布局和具體工藝,並已經過工藝驗證,具有可保證的性能。其提供給用戶的形式是電路物理結構掩模版圖和全套工藝文件,是可以拿來就用的全套技術。

IP核的提供方式上,通常將其分為軟核、硬核和固核這3類。從完成IP核所花費的成本來講,硬核代價最大;從使用靈活性來講,軟核的可復用使用性最高。

當硬核是以矽片的形式提供時,就變成了Chiplet。

什麼是「SiP 」?

SiP(System-in Package)系統級封裝是將多種功能晶片,包括處理器、存儲器、FPGA等功能晶片集成在一個封裝內,從而實現一個基本完整的功能。與SoC(System on Chip系統級晶片)相對應。不同的是系統級封裝是採用不同晶片進行並排或疊加的封裝方式,而SoC則是高度集成的晶片產品。

SiP可定義為:將多個具有不同功能的有源電子元件與可選無源器件,以及諸如MEMS或者光學器件等其他器件優先組裝到一起,實現一定功能的單個標準封裝件,從而形成一個系統或者子系統。

SiP中的IC晶片可以垂直堆疊或水平排列,一個SiP中可以包含很多種晶片,如專門的處理器,DRAM,Flash 等,結合被動元件電阻、電容、電感等都可以封裝在同一個SiP中,這意味著一個完整的系統功能單元可以在SiP封裝中建立。

SiP解決方案需要多種封裝技術,如引線鍵合、倒裝晶片、晶片堆疊、基板腔體、基板集成RF器件、埋入式電阻\電容\電感、矽通孔TSV,圓片級封裝等。SiP 是超越摩爾定律的重要實現路徑。

摩爾定律,Chiplet,IP,SiP之間的關聯

摩爾定律逐漸失效之後的日子便被稱為「後摩爾定律時代」。所謂後摩爾定律時代,就是業者不再以追求更大效能的晶片為主要目的,而是強調多元化與實用性的原則。也就是說,產品能發揮實際效用就是最好的質量,也是最具經濟價值的東西。

DARPA的CHIPS(通用異構整合和IP重用策略)計劃贏得了波音、洛克希德、諾斯洛普·格魯門、英特爾、美光、Cadence、Synopsys等公司的支持,用於商業和軍事/航空應用。同樣,SEMI和IEEE也在推廣更快整合的共同路線圖,西門子的Mentor事業部已經建立了一個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幫助的SiP封裝流程。

在此基礎上,需要開發工具和方法,使所有這些都能發揮作用。雖然較小的晶片相比於較大的晶片有更好的產量,但當這些晶片被封裝在一起時,有許多事情可能會出錯。一個壞的Chiplet會殺死整個SiP封裝內的系統。此外,晶片或模組在封裝、測試甚至運輸過程中都可能受到損壞,如果涉及多個晶片,則損壞的成本會更高。

未來的電腦系統可能只包含一個CPU晶片(chiplet)和幾個GPU,這些GPU都連接到這個Chiplet晶片上,形成晶片網絡,組成系統。

最後總結一句話: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IP硬核會逐漸晶片化,形成Chiplet,然後以SiP的形式封裝形成系統,使得摩爾定律繼續延續下去,這也是摩爾定律的一次革命。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Chiplet小晶片:AMD、英特爾、華為海思都在研究!
    但是有一點有意思的地方,這是一個以fab 的角度,解決摩爾定律失效問題的方案,雖然TSMC 並沒有把chiplet 當作一個新技術突破,而是把interposer 當作新技術突破,但半導體業界的其它公司的立場各不一致。
  • 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後首次亮相:摩爾定律接近物理極限
    這一次,蔣尚義主要提出了五個要點:1、摩爾定律的進展已接近物理極限,目前的生態環境已不適用。2、封裝和電路板技術進展相對落後,漸成系統性能的瓶頸。3、只有極少數需求量極大的產品才能使用最先進的矽工藝。4、先進工藝一定會走下去,先進封裝是為後摩爾時代布局的技術,中芯國際在先進工藝和先進封裝方面都會發展。5、後摩爾時代的發展趨勢是研發先進封裝和電路板技術,也就是集成晶片,可以使晶片之間連接的緊密度和整體系統性能類似於單一晶片。
  • 摩爾定律的突圍
    摩爾定律是否已「死」?業內大咖有著不同的觀點。以Nvidia CEO黃仁勳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已「死」,而以前AMD 首席架構師Jim Keller和臺積電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依然可以指引領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其實綜合兩方觀點看,表面相反的觀點但本質卻並不矛盾,黃仁勳認為半導體物理學的限制意味著如今CPU性能每年只能提升20%左右,摩爾定律已走向終結;而Jim Keller和臺積電則認為摩爾定律並非簡單的描述單位面積晶圓上電晶體數量的變化趨勢
  •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然而,有鑑於IC(集成電路)製程的發展,終將面臨物理極限,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否失效有待探討;即使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用「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摩爾定律可能會出現解方,但仍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當晶片電路線寬愈來愈小,1納米之後的技術該如何走下去?
  • 讓臺積電獨吃蘋果的關鍵者,帶著Chiplet技術首度「獻聲」SEMICON
    此次受邀的臺積電研究發展組織系統整合技術副總餘振華,在會中詳解讓摩爾定律持續的三大先進封裝技術:整合型扇出 InFO、2.5D 的 CoWoS、3D IC,以及 Chiplet 小晶片趨勢的興起。從上述的解釋路徑,可以很清楚看出,為什么半導體產業發展到近幾年,要延續摩爾定律前進的重責大任,會落在封裝技術上。Chiplet 概念興起近期還有一個非常熱門的封裝技術興起,就是 Chiplet 小晶片技術。
  • 摩爾定律一
    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lnte)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的。1965年,戈登·摩爾準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
  •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虔誠地擁護者把它作為鐵律孜孜不倦的踐行著,激進的抨擊者大放厥詞認為該定律已經失去效力沒有維護的意義。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顛覆定律(冪指數定律)分別是啥?
    摩爾定律每18個月,計算機等IT產品(或者說相同性能的計算機等IT產品)的性能將翻一番,每18個月價格就會降一半。主幹網帶寬的增長速度至少是運算性能增長速度的三倍。因為運算性能增長速度主要是由摩爾定律決定的,所以根據每兩年運算性能提高一倍計算,主幹網的網絡帶寬的增長速度大概是每八個月增長一倍。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 黃氏定律取代摩爾定律,英偉達急於收購ARM的原因
    在現代計算的第一個時代,一個趨勢佔據了上風: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摩爾定律說,計算機晶片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電晶體允許計算機進行計算。在晶片上塞滿的電晶體越多,具有的計算能力就越大,這是摩爾定律背後的推動力。但是摩爾定律並不是真正的定律。重力是定律,摩爾定律是一種觀察和預測。摩爾定律55歲了:它仍然有意義嗎?
  • 與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並論,IBM Watson定律將成為歷史論斷嗎
    說起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雖然能說清楚的不多,但知道的人不少,然而,IBM近日提出的「Watson定律」,恐怕既不知道也說不清楚的居多,懵圈的不在少數。以上所說的定律,是物理學定律,因此,我們要有所區別看待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以及,Watson定律——他們,都是產業發展定律。IBM把Watson定律與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相提並論,當然並不是心血來潮。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關鍵看這兩點-摩爾定律,Intel,處理器,晶片...
    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電晶體的集成度大概平均18個月會翻倍,計算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然而,集成技術的密集度,或者說集成電路的線寬不可能無限制地小下去,經典計算機將很快達到它的極限——三極體的大小將達到原子的尺度。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黃仁勳定律是新的摩爾定律,這就是英偉達收購 ARM 的原因
    IT之家9月20日消息 華爾街日報今日發文稱,摩爾定律已完全失效,但有一項新定律,我們用英偉達的 CEO 的名字(Jensen Huang)將其命名為黃仁勳定律(Huang『sLaw),該定律現在是完全生效的。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摩爾定律示意圖    圖片來自網絡   1965年4月19日,《電子學》雜誌發表了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撰寫的文章《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文章預言,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每隔18—24個月將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轟動世界的摩爾定律因此誕生。
  • 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是否會讓IoT重現網絡泡沫化現象?
    作者:DIGITIMES陳智德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28納米後的製程逐漸遇到物理瓶頸,但所幸並未影響到物聯網(IoT)的發展,由於網絡節點的多寡是決定物聯網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且物聯網可仰賴更舊的製程節點
  • 伊始新十年,先進IC封裝能不能幫摩爾定律一把?
    晶片產業已經意識到,依循摩爾定律的工藝微縮速度已經趨緩,而產業界似乎不願意面對晶片設計即將發生的巨變──從工藝到封裝技術的轉變 封裝與摩爾定律息息相關 摩爾定律是一種成功的經驗預測,無非是讓IC中電晶體的密度每兩年翻一番。主要由於柵極長度收縮的減緩,電晶體的集成密度在2D處受到了限制,那麼,人們就開始用3D繼續推進集成密度。作為3D晶片的堆疊式存儲器就是一個例子,相同技術的多層堆疊在一起,進一步增加了集成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