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後首次亮相:摩爾定律接近物理極限

2021-01-21 快科技

2020年12月15日晚,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擔任第二類執行董事、董事會副董事長、戰略委員會成員,一度引發「內訌」,聯席CEO梁孟松當即辭職,兩位曾在臺積電共事的行業大牛鬧得水火不容。

蔣尚義2016年底首次加盟中芯國際,擔任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2019年6月離開中芯國際,任武漢弘芯CEO,但項目爛尾,僅僅1年後離職。

中芯國際內部如何處理蔣尚義、梁孟松的矛盾,不為外界所知,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二人之間的矛盾應該已經化解,目前都在正常履職。

1月16日,蔣尚義出席第二屆中國芯創年會,並發表演講,這也是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之後,首次公開亮相。

這一次,蔣尚義主要提出了五個要點:

1、摩爾定律的進展已接近物理極限,目前的生態環境已不適用。

2、封裝和電路板技術進展相對落後,漸成系統性能的瓶頸。

3、只有極少數需求量極大的產品才能使用最先進的矽工藝。

4、先進工藝一定會走下去,先進封裝是為後摩爾時代布局的技術,中芯國際在先進工藝和先進封裝方面都會發展。

5、後摩爾時代的發展趨勢是研發先進封裝和電路板技術,也就是集成晶片,可以使晶片之間連接的緊密度和整體系統性能類似於單一晶片。

上述觀點,也與臺積電、Intel、AMD等半導體行業巨頭目前的做法和未來的規劃頗有英雄所見略同的味道。

此前還曾有消息稱,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後,將主要負責小晶片(chiplet)的開發工作,並與ASML展開新的談判,促使EUV極紫外光刻機早日到來。

而梁孟松的專長,則在於先進工藝的研發,中芯國際14nm工藝、N+1工藝都離不開他的汗馬功勞,他本人也曾透露,中芯國際的7nm技術研發已經完成,今年4月就可以風險量產,5nm、3nm最關鍵、最艱巨的8大項技術也已有序展開,只等EUV光刻機到來。

- THE END -

轉載請註明出處:快科技

#CPU處理器#中芯國際#摩爾定律#蔣尚義

責任編輯:上方文Q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宮鬥」背後,也是一部半導體成長史|知料
    戲劇性的一幕是,消息公布後,12月15日晚間,CEO梁孟松隨即向董事會提出離職,但這一要求並未當場得到中芯國際董事長周子學的批准。受此影響,中芯國際港股今早停止交易,午後港股復盤後又跌超8%。其實,梁孟松辭職或許並非臨時起意。中芯國際提供的一份文件顯示,在委任蔣尚義議案的董事會上,梁孟松做了無理由棄權投票,這一表決並未影響全局。
  • 中芯國際高層人事巨震,一山難容「臺積電二虎」?
    畢業後,在美國就職於德州儀器和惠普公司。後於1997年返回臺灣,任臺積電研發副總裁,2013年底退休,彼時職位為共同營運長,退休後還曾擔任臺積電董事長顧問。此次履職也是蔣尚義「二度回歸」中芯國際。2016年,蔣尚義曾加盟中芯國際,任職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並於2019年6月21日辭任。其任職期間,中芯國際的新工藝從28nm推進至14nm,同時在12nm工藝研發方面取得突破。
  • 處理器製造接近物理極限,英特爾試圖利用3D封裝重現摩爾定律
    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發表了摩爾定律:其內容為單位體積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兩年(英特爾的官方說法為18個月)增加一倍,英特爾自己也是一直按照這條預言來規劃產品,至少目前來說無論是英特爾還是AMD的晶片一直都是符合這個規律的,但是隨著接近物理極限,小於14nm製程的工藝讓晶片價格增高
  • 摩爾定律還能存活多久?計算機晶片已達物理極限
    除非有新的技術突破問世,摩爾定律時代將告終結。  博通首席技術官亨利·薩繆裡(Henry Samueli)在談到摩爾定律時說,「它頭髮已經花白,已經年老了。摩爾定律尚未死亡,但即將退休。」  1995年,摩爾將電晶體數量翻番的時間修改為2年。
  • 電子晶片逼近1nm極限,摩爾定律失效,頂上來的將是光電晶片
    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光電晶片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研究人員表示,許多光量子和經典光學應用都需要改變光的頻率,而該晶片首次利用微波以可編程的方式實現對光頻率的修改。2019年6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子晶片。該晶片不僅體積更小,具有更低的功耗,且處理大規模神經網絡的效率比現有計算機高出數百萬倍。研究結果表明,該晶片運行光神經網絡的效率是電子晶片的千萬倍。
  •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然而,有鑑於IC(集成電路)製程的發展,終將面臨物理極限,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否失效有待探討;即使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用「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摩爾定律可能會出現解方,但仍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當晶片電路線寬愈來愈小,1納米之後的技術該如何走下去?
  • 電子晶片逼近1nm極限,摩爾定律失效,頂上來的將是光電晶片
    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光電晶片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在測試中,該光子晶片獨立完成超過95%的運算,運算準確率在97%以上,已經接近電子晶片,而光子晶片完成矩陣乘法所用的時間僅為最先進的電子晶片的約 1%。該光子晶片成功驗證了用光子代替電子進行人工智慧計算的可行性。
  • 中芯國際CEO恩仇錄:十多年前臺積電「人事地震」,如今在大陸上演
    12月15日,全球第五大,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曝出CEO離職事件。 中芯國際CEO梁孟松在一封信函中表示,自己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通知蔣尚義將出任中芯國際副董事長,自己深感不被尊重和信任,因此申請辭職。蔣尚義和梁孟松都是半導體業界的傳奇人物,兩人都曾在臺積電供職,是上下級關係,恩怨由來已久。
  • 摩爾定律一
    1929年1月3日,戈登·摩爾出生在加州舊金山的佩斯卡迪諾。父親沒有上過多少學,17歲就開始養家,做一個小官員,母親只有中學畢業。高中畢業後他進入了著名的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專業,實現了自己的少年夢想。定律驗證廣義驗證1975年,在一種新出現的電荷前荷器件存儲器晶片中,的確含有將近65000個元件,與1965年摩爾的預言一致。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本文作者:海怪,題圖來自:視覺中國今年,因為美國對華為、中芯國際的禁令的關係,臺積電這家原本處在晶片產業的後端的晶片製造企業,被一次又一次地搬到聚光燈前,接受外界對其裡裡外外的檢視。恰好此時,臺積電正在迎來其發展的高光時刻。
  • 為何說7nm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1nm真的能救摩爾定律嗎?
    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 中芯梁孟松自曝離職,內部指其是誇大功績
    文|AI財經社 周享玥編輯|孫靜因為一則委任公告,中芯國際再度被捲入內訌風波。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一則委任公告,宣告了臺積電前COO、技術大神蔣尚義將重返中芯國際任職的消息。公告顯示,蔣尚義獲委任為中芯國際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任命自2020年12月15日起生效。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經驗之談,被譽為計算機第一定律!其核心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而言之,每隔兩年,處理器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倍!
  • 5nm怎樣給摩爾定律續命?巨頭開打製程之戰
    縱觀今天下大勢,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爆炸式激增,未來新產業、新應用的計算需求和功耗也正等著5nm晶片戰果的嗷嗷待哺,催促著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衝刺物理極限的天花板,火拼先進位程給摩爾定律續命。刀鋒至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摩拳擦掌,5nm戰爭即將一觸即發。
  • 中芯國際管理層動蕩背後:不能簡單定義為「內訌...
    公告中,對於蔣尚義的任職,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無理由投棄權票。與此同時,媒體報導稱梁孟松在董事會上提出了辭職,並公布了一份「辭呈」,表示此次人事變動是在12月9日才被董事長周子學告知,此前對此一無所知,一石激起千層浪。  對於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管理層,業內大多持看好的態度。作為半導體行業內的頂尖專家,蔣尚義無疑將為中芯國際增添技術實力。
  • 摩爾定律將令經典計算機至極限?量子科學家看法不一
    新華網黃山9月5日電(記者段世文)在今天閉幕的「2001年量子信息國際學術會議」上,與會的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領域的國內外科學家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對「經典計算機何時遭遇極限?」這一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經典計算機即我們現在通用的矽晶片計算機。近30多年來,製造技術的革命大大提高了傳統矽晶片的集成度。
  • 傳三星將公布3nm工藝路線圖:挑戰摩爾定律極限
    傳三星將公布3nm工藝路線圖:挑戰摩爾定律極限目前在半導體晶圓代工市場上,臺積電TSMC一家就佔據了全球在臺積電之外,三星也在加大先進工藝的追趕,目前的路線圖已經到了3nm工藝節點,下周三星就會宣布3nm以下的工藝路線圖,緊逼臺積電,而且會一步步挑戰摩爾定律極限。3nm之後呢?目前臺積電、三星甚至Intel都沒有提及3nm之後的矽基半導體工藝路線圖,此前公認3nm節點是摩爾定律最終失效的時刻,隨著電晶體的縮小會遇到物理上的極限考驗。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重磅」電晶體達極限 胡正明「預言」摩爾定律變慢、IC增長放緩
    作者:DIGITIMES 張語芯作為摩爾定律的指標性人物,胡正明不僅是延續定律的「推手」、發明FinFET與FDSOI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前瞻行業未來的「預言者」。胡正明10日在中國國際半導體技術大會(CSTIC)上持「謹慎樂觀」觀點指出,半導體電晶體將會持續微縮,但接下來,摩爾定律將會變慢,IC產業仍將保持增長勢頭,但增長幅度也會放緩。胡正明在10日CSTIC2018開幕式上,發表題為《Will Scaling End?What Then?》(電晶體微縮將走到極限? 而接下來呢? )演講,指出未來半導體可能的技術發展與延續方向。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超材料或延續摩爾定律
    內容來源於中國電子報 兩種方式延續摩爾定律 一直以來,半導體器件的發展趨勢都沿續於摩爾定律的規則:集成電路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經過18~24個月總數增長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