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光電晶片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電晶片有望成為5G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並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換過程。
1、美國光電晶片研發屢獲突破,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01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光子集成晶片。該晶片可以存儲光並修改光的頻率,有望應用於光量子信息處理、光信號處理和微波光子學。研究人員表示,許多光量子和經典光學應用都需要改變光的頻率,而該晶片首次利用微波以可編程的方式實現對光頻率的修改。
2019年6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子晶片。該晶片不僅體積更小,具有更低的功耗,且處理大規模神經網絡的效率比現有計算機高出數百萬倍。研究結果表明,該晶片運行光神經網絡的效率是電子晶片的千萬倍。該晶片可提高訓練和測試神經網絡的速度與效率,其應用領域包括機器人目標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藥物開發、醫學成像和無人駕駛汽車等。
2.光電晶片研究成果將加速其在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應用
2019年4月,美國晶片公司(Lightelligence)成功開發出世界首款光子晶片原型板卡。研究人員在該原型板卡上成功應用光子晶片運行Google Tensorflow自帶的卷積神經網絡模型,並完成對MNIST數據集的處理。在測試中,該光子晶片獨立完成超過95%的運算,運算準確率在97%以上,已經接近電子晶片,而光子晶片完成矩陣乘法所用的時間僅為最先進的電子晶片的約 1%。該光子晶片成功驗證了用光子代替電子進行人工智慧計算的可行性。
2019年5月,英特爾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California,Berkeley)的研究人員提出構建光神經網絡的新架構,該研究有助於納米光子神經網絡在實際中應用。研究人員提出構建光學神經網絡引擎的GridNet和FFTNet兩種架構,並在針對手寫數字識別任務的軟體仿真中,對這兩種架構進行訓練。研究人員發現,在雙精度浮點值下,GridNet的精度要高於FFTNet,FFTNet則對製造過程的精確性有更高的容忍度,且兩種架構均可用於規模化生產。此項成果將推動基於光電晶片的人工智慧硬體生態系統的搭建,為光電晶片的大規模應用創造可能。
3.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
人工智慧、大數據、超級計算機和雲計算等前沿科技飛速發展,帶動晶片製造工藝和設計水平直線提升。隨著微電子晶片製造工藝逼近1納米物理極限,依靠工藝水平精進提升晶片性能的方法越來越難以奏效,摩爾定律正瀕臨失效。由於光子在晶片中不受電磁阻力等的影響,可大幅提升晶片的信息處理效率,光子學與晶片結合的光電晶片技術有望擺脫摩爾定律的桎梏。
當前,全球光電晶片行業尚未形成寡頭壟斷局面,但美、日廠商佔據整體規模優勢,中國主要面臨幾方面的挑戰:
一是智慧財產權受限,國外領先企業已對部分器件、基礎設計結構和某些技術路徑申請專利,憑藉專利把控產業鏈高端市場,搶佔市場空間,中國企業通過自主創新繞過專利壁壘難度高;
二是國際標準制定能力不足,國外機構和廠商在相關技術上已有多年積累,掌握行業話語權,而中國只能參照國際標準;
三是高端產品核心技術缺失,產業基礎配套能力薄弱,中國低速光電晶片產品國產化率很高,但在高速光電晶片方面技術不足,與國外差距明顯。
四是中國在光電晶片設計工具、基礎工藝和製造裝備等產業基礎方面配套能力不足。
面對光電晶片落後的現狀,中國應重視技術發展趨勢,進行科學規劃布局,突破關鍵技術,培育和構建產業生態,強化產業基礎提升與底層技術創新,推動技術、政策和產業環境的多渠道協同,推進產業布局向高端和自主可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