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突破 1nm 後,將會如何發展?

2020-09-05 麗嘉科技

當矽基晶片突破 1nm 之後,量子隧穿效應將使得「電子失控」,晶片失效(確切的說,5nm 甚至 7nm 以下,就已經存在量子隧穿效應)。這種情況下,替換晶片的矽基底,也許是晶片進一步發展的可行出路之一。

早在 2016 年,《科學》雜誌就報到了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成果: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1 納米柵極長度的二硫化鉬(MoS2)電晶體。

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尺寸是提高計算機算力和打破技術瓶頸的重要突破口。電晶體越小,晶片上的容量就越大,處理器的速度就越快,計算機效率也就越高。多年來,計算機行業一直受摩爾定律的支配。摩爾定律指出,半導體電路中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就會翻一番。但展望未來,摩爾定律開始遇到麻煩。所謂的麻煩,我指的是物理定律。你看,雖然用矽製造 7nm 節點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在那之後就遇到了問題,小於 7nm 的矽電晶體在物理上緊密相連,電子會經歷量子隧穿效應。因此,電子可以連續地從一個門流向下一個門,而不是停留在預期的邏輯門內,這在本質上使得電晶體不可能處於關閉狀態

那麼,如何拯救「失控的電子」呢?

工業界一直在壓榨矽基底的每一點產能。通過將材料從矽換成二硫化鉬(MoS2),我們就可以製造出一個只有 1 納米長的柵電晶體,並像控制開關一樣控制它

眾所周知,電晶體由三個端子組成:源極,漏極和柵極。電流從源極流向漏極,並由柵極控制,柵極根據施加的電壓而進行導通或關斷電流。

矽和二硫化鉬(MoS2)都具有晶格結構,但是通過矽的電子有效質量比二硫化鉬(MoS2)小。當柵極長度為 5 納米或更長時,矽電晶體可以正常工作。但當柵極長度小於這個長度時,一種叫做量子隧穿的量子力學現象開始出現,柵勢壘就不再能夠阻止電子從源極流入漏極。這意味著我們不能關閉電晶體,即電子失去了控制。

而通過二硫化鉬(MoS2)的電子有更高的有效質量,他們的流動可以通過更小的門長度來控制。二硫化鉬(MoS2)也可以縮小到原子般的薄片,大約 0.65 納米厚,且具有較低的介電常數(反映了材料在電場中存儲能量的能力),這些特性,使得當二硫化鉬(MoS2)柵極長度減少到 1 納米時,也可以對電晶體內部電流流動進行有序的控制。

雖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對此方案的可行性進行了實驗驗證,但不得不強調的是,這裡的研究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一個 14nm 的晶片上有超過 10 億個電晶體,而伯克利實驗室團隊還沒有開發出一種可行的方法來批量生產新的 1nm 電晶體,甚至還沒有開發出使用這種電晶體的晶片。但是哪怕僅僅作為概念的證明,這裡的結果仍然是非常重要且令人鼓舞的的,期待後續新材料的發現可以繼續允許更小的電晶體尺寸,並隨之提高未來計算機的功率和效率。

相關焦點

  • 晶片極限!1nm之後將會如何?
    當晶片小於1nm時,矽本身的物理形式將變得非常不穩定,並且加工技術也是巨大的挑戰。 即使可以製造1nm晶片,也很難脫離實驗室。這種大小的量子效應將越來越大。
  • 臺積電:2nm晶片研發重大突破,1nm也沒問題
    臺積電此前透露2nm研發生產將在新竹寶山,規劃P1到P4四個超大型晶圓廠,佔地90多公頃。臺積電5nm已經量產,3nm預計2022年量產,2nm研發現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並且,依託FinEFT技術,晶片工藝節點製程已經發展到7nm,5nm甚至是3nm,也遇到了瓶頸。而全環繞柵(GAA)是FinFET技術的演進,溝道由納米線(nanowire)構成,其四面都被柵極圍繞,從而再度增強柵極對溝道的控制能力,有效減少漏電。
  • 單晶氮化硼技術獲重大突破!1nm晶片或成為現實!
    圖片來自網絡眾所周知,目前能夠做到量產的移動處理器最小為5nm,當然3nm技術也是已經在推進了,但是1nm技術一直是個難題,甚至說1nm是極限,但是這回臺積電的研發表面,很有可能能夠突破1nm,使1nm晶片計劃正式開始。
  • 中科院突然宣布,晶片設計突破2nm,量產卻受制於光刻機
    中科院突然宣布 隨著川普和美國政府對華為公司的制裁全面升級,國內的科技發展也到了危急時刻,我們只有不斷地突破自己,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才能掌握一定的主動權,並且在科技之爭中取得領先!
  • 國產5nm刻蝕機問世,但這並不能突破華為晶片封鎖!
    近日,中微半導體公司傳來了好消息,國產5nm蝕刻機已經完成最好的測試,並將交付臺積電使用。而這也標誌著國產蝕刻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內已具備組件5nm製程工藝生產線的能力,也不能從根本上幫助華為突破晶片封鎖。
  • 3nm工藝提上日程,晶片工藝極限又一大跨步?
    近日,臺灣環境主管部門透露消息,世界第一大晶片代工廠臺積電將會投入200億美元的資金,建設世界上第一個3nm級別晶圓加工廠,目前已經通過環保監測部門審批,此言一出,言論譁然,我們的計算機晶片這麼快就進入3nm時代了?
  • 阿斯麥1nm光刻機基本完成,臺積電、三星開啟晶片霸主之戰
    2017年張忠謀表示,臺積電、三星的競爭將會演變成一場戰爭,作為晶片代工霸主的臺積電一直在被三星追趕,而臺積電在5nm、7nm製程雖然一直領先,但是三星的腳步也是緊緊跟隨其後,而在3nm製程尚未定論之時,三星如果領先一步,臺積電將會失去霸主地位,也將會失寵。
  • 科學家攻克難題,矽基材料迎來技術突破,1nm晶片有望成為現實
    雖然臺積電、三星仍在推進3nm,乃至2nm製程,但接下來的研發無疑愈發艱難,成本也會更高。摩爾定律走到極限目前,製造電晶體的主要材料為三維矽材料,但已經走到矽基材料的極限。如今,5nm工藝電晶體密度高達1.713億個/平方毫米。基於該工藝而成的蘋果A14晶片,共集成了118億電晶體,然而新工藝卻讓A14的性能提升十分有限。
  • GPS晶片才40nm,北鬥晶片為何追求22nm?
    ,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我國北鬥晶片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那麼在北鬥晶片進入22nm後,北鬥系統將會如何更好的賦能各行各業,並催生出更多新型領域?為何要向22nm演進?北鬥晶片進入22nm後,意味著能夠在單一晶片上集成微處理器、模擬IP核、數字IP核和存儲器、外圍接口等,具備集成度高、功能強、功耗低、尺寸小等優點,可以有效地降低電子/信息系統產品的開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是晶片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 重大突破!中國晶片5nm蝕刻機成功,一切太快了!
    重大突破!中國晶片5nm蝕刻機成功,一切太快了!過去五年由於深受存儲晶片短缺之苦,中國掀起了一股存儲晶片發展熱潮。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之後,今年中國在存儲晶片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蝕刻機5nm製程工藝試驗成功,研發出了等離子蝕刻機技術,在5nm晶片工藝製程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並且被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臺積電驗證了,而臺積電已經是計劃在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5nm工藝晶片的試產,而到了2020年有望達到量產。中國晶片突拋「王炸」,5nm蝕刻機成功,川普無力斷供!
  • 中芯未來會不會有3nm,1nm晶片?我們會不會打破1nm工藝製程禁錮
    【未來會不會有3nm,1nm晶片?我們會不會打破1nm工藝製程的禁錮】中芯國際目前並沒有拿到花費2.2億美元訂購的7nm EUV光刻機。但是,我們也知道中芯的N+1技術,已經非常接近7nm工藝。這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們知道,已經實現量產FinFET 14nm工藝晶片,並且在最近還為華為麒麟710A處理器進行了代工。當我們也知道,中芯已經在打造N+1,N+2方案,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透露,N+1工藝和14nm相比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邏輯面積縮小63%,SoC面積減少55%。
  • 1nm!AMSL正式宣布,晶片精度達到極限,變化太突然
    要知道,當前最先進的晶片精度還是5nm,且僅有臺積電和三星具有能力完成加工。 10月15日,據《科創板日報》消息稱,ASML正式宣布完成最新精度的光刻機研發,代號TWINSCANNXE:3600D,最不可思議的是,這款光刻機可達到的製造精度高達 1.1 nm,這也就意味著1nm工藝來了!
  • 5nm是物理極限 晶片發展將就此結束?
    然而事情的發展總歸會有一個權限,5nm則是矽晶片工藝的極限所在,事實上,隨著10nm、7nm晶片研發消息不斷報出,人們也開始擔心矽晶片極限的逐漸逼近,會不會意味著摩爾定律最終失效,進而導致半導體行業停滯不前。
  • 中國晶片再次突破,5nm蝕刻工藝問世,高通、蘋果或將遭反制
    完全獨立自主的「中國芯」即將問世,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而在近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再次傳來了好消息,據香相關媒體爆料:目前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已經攻克了5nm晶片加工的蝕刻工藝。在晶片代工領域做到了全球頂尖的位置,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年近60歲的尹志堯博士。短短13年的時間,尹志堯博士帶領自己的團隊在國產蝕刻機的開發道路上披荊斬棘。
  • 1nm電晶體誕生 計算技術界的重大突破
    網絡配圖  1nm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的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完成了計算技術界的一大突破!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據外媒報導,今天,沉寂已久的計算技術界迎來了一個大新聞。
  • 國產晶片又獲新突破:7nm ArF光刻膠技術,打破日本、美國壟斷
    我們知道,未來建立在5G基礎的發展,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所謂雲技術、物聯網,晶片將是所有技術實現的核心,是大腦主控中心。在全球近幾十年的半導體發展中,矽基半導體,成為工業批量化生產的主要對象。要想成功生產半導體晶片,必須要經過溼洗、光刻、離子注入、幹/溼刻蝕、等離子衝洗、快速熱退火、熱氧化、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分子束外延、電鍍處理、化學機械處理、晶圓打磨和晶圓測試等過程,完成後再封裝和成品測試。晶片的加工製造,流程複雜,標準嚴格。沒有強大的技術背景做支撐,是無法成功實現晶片加工的。正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 8000餘名工程師攻堅2nm工藝,臺積電意欲突破晶片製程極限
    工藝製程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晶片的性能,目前,世界上最先進且已實現量產的製程工藝當屬臺積電的5nm工藝,但臺積電明顯不滿足止步於5nm工藝,據悉,臺積電已啟動8000餘名工程師全力布局2nm工藝的研製,以維持其在晶片代工領域的霸主地位。那麼2nm是否會是晶片製程工藝的物理極限嗎?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這次,智東西將目光聚焦在5nm製程預熱賽中,通過深度調查,探究晶片製程在演進背後的核心與關鍵。在剖析它們是如何刷新摩爾定律下限的同時,我們也試圖從這場製程節點比拼的火光中窺見,這場戰爭將會對產業鏈的哪些環節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 GPS晶片才40nm,北鬥晶片為何追求22nm?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我國北鬥晶片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那麼在北鬥晶片進入22nm後,北鬥系統將會如何更好的賦能各行各業,並催生出更多新型領域?為何要向22nm演進?在北鬥晶片進入22nm的同時,質疑聲也不斷湧來。
  • 晶片製程突破1nm後,這個發展方向很有前景
    眾所周知,晶片的工藝是越來越先進,臺積電的代工能力已經到5nm了,而且直言不諱的表示3nm、2nm已經在路上了。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8/417711.htm隨著集成電路的發展,計算機一直受到摩爾定律的支配,目前,晶片都是由矽為基礎,在上面刻蝕電路,但是,理論研究表明,當晶片製程達到1nm的時候,量子隧穿效應,就是電子不受控制,所以這是人們很擔心的問題,1nm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