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晶片才40nm,北鬥晶片為何追求22nm?

2020-08-28 芯動力人才計劃

8月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北鬥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我國北鬥晶片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那麼在北鬥晶片進入22nm後,北鬥系統將會如何更好的賦能各行各業,並催生出更多新型領域?


為何要向22nm演進?

在北鬥晶片進入22nm的同時,質疑聲也不斷湧來。在人們的傳統思維中,導航定位晶片對先進工藝的要求並不高,當前採用40nm工藝的導航晶片也較多,例如GPS運用的均是40nm晶片,那麼北鬥晶片因何如今在先進位成方面頻頻提升呢?

事實上,北鬥系統並不單單應用在導航定位方面,在其他應用方面北鬥也是被給予「厚望」,賦能各行各業,因此,對於北鬥晶片的要求也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衛星導航晶片,對於先進位成的要求不言而喻。

深圳華大北鬥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葛晨介紹,目前一些較為成熟且性價比較好的導航定位晶片工藝採用的是40nm CMOS工藝,可以為導航定位晶片帶來低功耗、低成本、低風險等諸多優勢,但是若想與各行各業進行更好的融合,晶片需要在更先進位成上進行演進。北鬥晶片進入22nm後,意味著能夠在單一晶片上集成微處理器、模擬IP核、數字IP核和存儲器、外圍接口等,具備集成度高、功能強、功耗低、尺寸小等優點,可以有效地降低電子/信息系統產品的開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是晶片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導航晶片本身對於晶片的先進位程要求並不高,但是對於北鬥系統來說,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導航系統,更多的希望是使其能夠賦能各行各業。北鬥晶片集成度越高,功耗越小,意味著北鬥系統能夠更好的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應用範圍也將會更廣。例如,北鬥在小型無人系統中的應用,需要北鬥晶片在全系統全頻點基帶射頻一體化SoC基礎上,進一步集成視覺以及場景識別等小型智能處理器,因此採用22nm工藝製程是最為合適的。」 中國衛星導航協會秘書長張全德的說道。


「北鬥+」是大趨勢

《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產業核心產值為1166億元,在總產值中佔比為33.8%,預計2020年總體產值將達2284億元。

為了能夠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同時湧現出更多北鬥應用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對於北鬥晶片的要求也將更加嚴苛。為了滿足更多應用需求,同時也為了能更好地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對於北鬥晶片的要求除了工藝製程、定位精度、晶片功耗等典型技術指標的升級外,達成「北鬥+」相關技術的融合,也將是未來北鬥晶片發展的主要趨勢,同時也是目前北鬥晶片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張全德介紹,北鬥系統著力構建「北鬥+」新業態,推動了北鬥與各項技術的融合發展,也推進衛星導航技術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服務於社會民生。因此北鬥晶片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功能集成,使其能夠融合通信、物聯網和各種傳感器,成為推動智能產業發展的助推器。目前,北鬥應用與產業化發展已經全面進入技術融合、應用融合、產業融合的新階段。因此,如今北鬥晶片所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功能集成融合問題。如何能使北鬥晶片更好地融合於移動通信晶片、融合於物聯網晶片等,這對於北鬥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因此22nm級的晶片不單單是在製程上有所突破,更多的是在功能集成以及融合上更上了一層樓。


通訊導航一體化是未來發展趨勢

北鬥組網的完畢伴隨著5G商用元年的到來,由於通訊與導航均用到無線電波,因此二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融合性。隨著5G的大力發展,與北鬥系統融合後將催生出哪些新的應用領域? 「5G的發展對時間和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與5G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機遇。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與5G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智慧農業、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無人機等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這也對北鬥晶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例如,為了能夠使北鬥系統在高精度導航與通訊方面性能均得到極大提升,22nm北鬥晶片在高精度RTK(Real - time kinematic,實時動態)定位模塊面積方面,從30mmx40mm縮小到12mmx16mm,面積減少84%,模塊功耗比前代削減67%。」 賽迪顧問分析師說道。

北鬥星通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北鬥除了定位授時等基本功能外,還具備雙向通信能力,這是GPS等其他定位導航系統所不具備的能力,是北鬥的獨特之處,因此對於像中遠海漁船等這類沒有通信基礎設施的應用場景,北鬥系統將發揮出巨大的優勢。同時,隨著如今5G的加速發展,通訊領域也在不斷升級,通訊與導航一體化發展趨勢將會愈發明顯。為順應這樣的趨勢,北鬥晶片也將開發出更多高性能的應用。例如,通過技術授權的方式,將北鬥多系統兼容的定位技術,融合到手機的主晶片中去,可大力促進北鬥在通訊行業的產業化應用。在未來,隨著北鬥及5G等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結合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未來定將會催生出更多智能化的應用場景。


來源:中國電子報

芯動力人才計劃

「芯動力」人才計劃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組織開展的、服務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人才專項,通過整合國內外優質智力資源,搭建園區、企業、人才等行業要素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的交流平臺,構建充滿活力和富含價值的集成電路產業人文生態環境。

IC智慧谷

「芯動力」人才計劃在部分城市設立「IC智慧谷」,由中心與地方政府共同運營,目的是提升城市集成電路產業品牌形象,實現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和項目集聚,為本地區集成電路人才搭建學習、交流、合作、創業平臺。

「芯動力」人才計劃

助力集成電路人才學—思—創三融合

IC智慧谷

奏響高端產業人才聚—留—融三部曲

「芯動力」人才計劃

構建集成電路產業人文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GPS晶片才40nm,北鬥晶片為何追求22nm?這篇文章說清楚了
    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北鬥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我國北鬥晶片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那麼在北鬥晶片進入22nm後,北鬥系統將會如何更好的賦能各行各業,並催生出更多新型領域?為何要向22nm演進?在北鬥晶片進入22nm的同時,質疑聲也不斷湧來。
  • 美國GPS:我用40nm晶片;中國北鬥:我明年用22nm晶片
    比如從核心晶片來看,目前美國GPS採用的還是40nm的晶片,為何還使用40nm的晶片呢,原因在於這種晶片製造技術難度低製造簡單的同時,40nm的晶片,成本也低,抗幹擾性也較強,能夠滿足GPS的要求,所以GPS方也就沒有必要去追求更先進的晶片了。
  • 北鬥晶片挺進22nm 北鬥星通:預計2021年量產
    今天上午的北鬥導航新聞發布會上,官方介紹了北鬥導航定位系統提前半年投入應用的情況,同時表示國產的北鬥晶片已經有28nm工藝版量產,22nm也在進行中,即將量產。主要從事北鬥晶片研發、生產的北鬥星通公司今天在互動平臺上給出了更具體的信息,公司28nm晶片已經規模量產應用;22nm晶片目前處於客戶驗證階段,預計明年大規模量產。
  • 好消息,北鬥高端晶片明年量產,領先美國GPS兩代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國的北鬥三號系統又傳來了利好消息,實現了核心零件的國產化,這不僅對推動北鬥系統的商用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對推動北鬥系統的開發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據國內媒體9月1日報導,北鬥導航晶片研發商國科微和北鬥星通等公司表示:用於北鬥系統的22nm定位晶片,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實現量產。
  • 新一代22nm北鬥高精度晶片發布,可用於智能駕駛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3日,在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22nm工藝的北鬥高精度晶片GNSS晶片發布。該晶片在服務大眾應用的同時,還將滿足智能駕駛、無人機等應用需求。這款晶片名為和芯星雲NebulasⅣ,是最新一代全系統全頻釐米級高精度導航晶片。該晶片在工藝達到22nm的同時,首次在單顆晶片上實現了基帶+射頻+高精度算法一體化,在性能、尺寸、功耗等方面都較上一代晶片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持全球所有衛星導航系統和頻點。11月23日至25日,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成都召開。
  • 新一代22nm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正式發布
    在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家上市公司北鬥星通發布了最新一代全系統全頻釐米級高精度GNSS晶片—和芯星雲NebulasⅣ。該晶片在釐米級高精度定位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從2019年5月的戰略落地,到今年11月的正式發布,歷經一年半的潛心研發,晶片工藝迭代演進到22nm的同時,首次在單顆晶片上實現了基帶+射頻+高精度算法一體化,支持片上RTK,滿足車規要求,在性能、尺寸、功耗等方面都較上一代晶片取得突破性進展,滿足大眾應用需求同時更好滿足智能駕駛、無人機等高端應用需求。
  • 7nm、5nm、3nm?晶片工藝的極限在哪裡?製程小的晶片有什麼優勢
    眾所周知,前段時間臺積電宣布開始試產5nm晶片了,而在此之前臺積電也是全球第一家量產7nm晶片的代工企業。而另外像格芯目前已明確表示不再研究10nm以下的晶片製造技術,並且這樣的晶片代工企業並不只有格芯一家。
  • 北鬥星通正式發布新一代22nm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
    今日,在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北京北鬥星通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最新一代全系統全頻釐米級高精度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晶片「和芯星雲Nebulas Ⅳ」。在晶片工藝迭代演進到22nm的同時,北鬥星通首次在單顆晶片上實現基帶+射頻+高精度算法一體化。當天,北鬥星通與美團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重磅|北鬥星通新一代22nm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正式發布
    北鬥星通副總裁、和芯星通總經理黃磊博士主持發布會在晶片發布儀式上,楊長風總師、劉經南院士、楊元喜院士、謝軍副總師、曹衝研究員與北鬥星通董事長周儒欣一同上臺為NebulasⅣ晶片啟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致辭
  • 重磅|北鬥星通新一代22nm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正式發布
    年會首日,北鬥星通旗下企業和芯星通正式發布了最新一代全系統全頻釐米級高精度GNSS晶片——和芯星雲NebulasⅣ。這顆晶片代表了國內衛星導航晶片的最高水平,在釐米級高精度定位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優勢。
  • 從90nm到22nm,中企迎來技術突破,造出全球最先進的衛星晶片
    」首顆衛星發射升空;2020年,北鬥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精準定位與精準打擊能力。  該晶片不僅升級為22nm製程工藝,並且北鬥星通還第一次在單顆晶片中,做到「基帶+射頻+高精度算法」一體化。  這顆晶片,在定位方面有著強悍的實力,北鬥星通董事長周儒欣表示:這應該是衛星導航領域全球最先進的一顆晶片。該晶片已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 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晶片工藝從90nm到28nm
    在剛剛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宣布,我國正在研發北鬥22納米高精度、低功耗定位晶片。結合北鬥三號全球系統的建成,該22納米工藝北鬥定位晶片,將使得我國北鬥能夠切入到無人機、自動駕駛、機器人、物聯網等熱門應用領域;並助力北鬥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更好的服務。  據悉,該晶片由國內龍頭衛星導航企業、首家北鬥上市企業北鬥星通旗下的晶片公司和芯星通研發。
  • 北鬥28nm晶片已量產
    據冉承其介紹,來自400多家單位的30餘萬科技人員已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2.北鬥28nm晶片已量產在核心晶片部分,北鬥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經量產,22nm工藝晶片即將量產。
  • 北鬥28納米晶片實現量產!定位精度優於10米,中國北鬥再上新臺階
    文/皓月就在8月3號上午,北鬥衛星系統的新聞發言人表示,北鬥系統28nm晶片已經實現了量產,而22nm也即將會進行量產。到時候大部分智慧型手機將會用到北鬥功能,支持高精度應用的手機也將會上市。而且北鬥系統在全球範圍的定位精度也將優於10米、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於99%,比起之前測試的結果上了一個臺階。
  • 中科院正式確認,晶片設計突破2nm,但光刻機才是關鍵
    重磅好消息傳來,中科院攻克晶片,2nm晶片突破瓶頸,榮獲全球第一。:在中科院眾多院士的不懈努力下,我國自主研發的晶片技術在關鍵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晶片設計突破2nm。臺積電目前也只能5nm工藝製程生產,中芯國際也只能14nm的製程工藝,中科院突然發力,突破2nm技術這給我們的中國科技帶來春天。雖然我們在晶片突破了2nm技術,但是晶片能夠得到量產還有最大的因素那就是光刻機設備。
  • 新一代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發布
    原標題:新一代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發布   11月23日,在第十一屆中國衛星
  • 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後!北鬥晶片也傳來好消息:將推行多芯策略
    ,能夠早日用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但實際上,很多用戶或許並不知道,此前中國北鬥官方就曾宣布:「國內已經有超過70%用戶,用上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但由於智慧型手機、軟體廠商並沒有對手機上所使用的導航系統進行明顯的區分,直接導致用戶無法明確目前所使用的衛星導航系統,究竟是美國GPS,還是中國北鬥,或者是其他?」
  •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成功完成組網!為何手機上還顯示GPS?
    目前關於我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有不少小夥伴都有很多疑問,目前大家最為關注的主要還是集中在下面這兩個問題上,首先就是,既然目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組網完成,同時有很多民用設備已經用上了北鬥系統,為何我們手機上的定位系統使用的還是GPS?
  • 北鬥GNSS衛星導航定位晶片架構和設計發展趨勢
    隨著北鬥衛星系統技術的發展,國內北鬥導航定位晶片行業也迅猛發展,晶片技術成為全球各個國家競爭的制高點之一,作為高端製造業的「皇冠明珠」,晶片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是信息產業的核心與基石。晶片不僅為國家信息產業和經濟發展帶來高額的利潤,同時也通過產業帶動效應成百上千倍的產值放大作用,強力推動整個產業的高速發展。
  • 晶片5nm和7nm有什麼差別,CPU已經很小了,做大點不行嗎?
    一直以來,市場上10nm、14nm、22nm、28nm,甚至90nm、大於100nm製程工藝的晶片都很多,目前晶片大佬英特爾也才剛剛實現10nm製程工藝,而且大規模量產還不穩定,英特爾因技術原因,其7nm製程工藝晶片遲遲推不出來,而臺積電給華為代工的5nm晶片麒麟9000已經生產出上千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