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走向終結,光子晶片將成為電子行業的未來?

2020-12-03 電科技

 「預計晶片中集成電晶體的數量 24 個月會提高一倍。」——相信大家對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並不陌生。在過去的四十年裡,IT 行業一直受這一定律的驅動。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電子晶片發展速度的放緩,「摩爾定律」正逐漸走向歷史。未來,基於光子技術的新型晶片,或將打破電路元件的限制,建造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計算機。

「摩爾定律」已接近物理極限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始終遵循著「摩爾定律」——半導體電路電晶體的體積越來越小,單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變得越多,並呈每 18 到 24 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在迭代增長。而電晶體數量的增多意味著處理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也就是說,同樣價格電子產品的性能,時隔 18 到 24 個月就會翻倍。

因此為了能在高速發展的 IT 行業立足,晶片製造商一直致力於研發更小的電晶體。目前電晶體的體積已經從 1907 的 100 毫米躍升至今天的 14 納米。而去年 10 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成功研發出柵極(電晶體內控制電流的部件)僅長 1 納米的電晶體——比一條 DNA 鏈還小(2.5 納米)。

不過隨著晶片技術的不斷發展,「摩爾定律」也逐漸遇到了物理法則的限制,自進入 21 世紀以來,出現了「放緩」的跡象。目前,電晶體的體積已經達到納米級別,繼續縮小的可能性正逐漸變小,「摩爾定律」所欲言的發展軌跡似乎已逼近極限。

事實上,晶片界也意識到電晶體尺寸接近下限這一現實。去年以英特爾、AMD 和 Global Foundries 為代表的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發表報告稱,到 2021 年,矽電晶體尺寸的縮小將不再是一件經濟可行的事情。取而代之,晶片將以另一種方式發生改變。

基於光子學的新型晶片或將打破這一僵局

近來,研發人員將目光從增加電晶體數量逐漸轉移至提升電晶體效率上,希望建造出信息處理效率更高的新型晶片。「與光子學結合的晶片技術,將成為電子行業的未來。」——以密西根大學材料學家 Arnab Hazari 為代表的科學家表示。

目前,電晶體依賴於電子移動來實現信息傳遞。而在晶片中由於光子不受電磁阻力等的影響,所以其傳播速度比電子快,可達二十倍以上。這意味著如果將半導體通路中的電子信號替換為光子,則晶片在不改變大小的情況下,計算機運算速度也能加快數十倍——如果按「摩爾定律」的邏輯,實現這一目標需耗費十幾年以上的時間。

而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光子晶片研究中的突破也證實了這一方案的可行性。2015 年年末,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全球首款利用雷射來進行數據傳輸的光子晶片。該款晶片每平方毫米的信息處理速度達 300Gbps,比現有標準處理器快 10 倍。這表明,光子晶片在提升計算機運算速率上具有巨大的潛力。

此外不少公司也抓住了這個轉變的機遇,紛紛加入新技術研發的「戰局」。如英國公司 Optalysys 正研發基於光子技術的、專用於處理基因組數據的高性能電腦;而法國公司 LightOn 則致力於開發以雷射技術為基礎的數據處理系統。

不過光子晶片的研發現仍處於初級階段。若要正式落地,真正走向商業化,研發人員還面臨著不少挑戰——如何將新型光子晶片與現有計算機的電子通路更好地結合,如何實現更穩定的光子控制技術等。

Arnab Hazari 總結道,雖然與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電子晶片相比,光子設備現階段所能執行的任務較少。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光子晶片將很快趕上傳統晶片的速度,成為新生代計算機的核心技術。

電科技專注於TMT領域報導,青雲計劃、百+計劃獲得者。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自媒體人稱號、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投稿請登錄:http://www.diankeji.com/member
商務合作請洽:marketing#diankeji.com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終結之後的展望:光子學取代電子學 PDA取代EDA
    過去,我們將年度預測重點放在電子產品(IC和EDA)上,但是最近將重點轉向了光子學,因此我對2020年的預測主要集中在這一領域。從歷史上看,光子學一直是砷化鎵技術。過去,現在和將來將永遠是未來的技術。分析師們永遠在預測光子學的興起。明年,隨著摩爾定律在電子領域的終結或放慢,光子學將自成一體,進入其發展的曲棍球棒階段。
  • 傳說中的光子計算機將直接擊潰摩爾定律
    在過去幾十年中,計算機處理器的發展一直都遵循摩爾定律,這個由戈登·摩爾提出的定律一直都推進著電子行業的發展。但是近年來不斷的傳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聲音,在今年的GTC上,老黃在開場後直接表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設計人員無法再創造出以實現更高指令級並行性的CPU架構」「電晶體數每年增長50%,但CPU的性能每年僅增長10%」。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關鍵看這兩點-摩爾定律,Intel,處理器,晶片...
    近20年,計算機技術更是經歷了巨大的革命性飛躍,單個晶片上三極體的數目及運算的速度都是以指數形式逐年上升。無論是60多年前的充滿整棟屋的龐然大物,還是現在的手機型電腦,基本原理卻是萬變不離其宗。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電晶體的集成度大概平均18個月會翻倍,計算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而到了1975年,在一種新出現的電荷前荷器件存儲器晶片中,的確含有將近65000個元件,與1965年摩爾的預言一致,由此,摩爾定律被半導體行業當做了金科玉律,成為了資訊時代的驅動力。它變成了簡單評估半導體技術進展的經驗法則,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長期而言,IC製程技術是以一直線的方式向前推展,使得IC產品能持續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增加功能。
  • 電子晶片逼近1nm極限,摩爾定律失效,頂上來的將是光電晶片
    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光電晶片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電晶片有望成為5G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並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換過程。1、美國光電晶片研發屢獲突破,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光子集成晶片。
  • 電子晶片逼近1nm極限,摩爾定律失效,頂上來的將是光電晶片
    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電晶片有望成為5G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並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換過程。1、美國光電晶片研發屢獲突破,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光子集成晶片。該晶片可以存儲光並修改光的頻率,有望應用於光量子信息處理、光信號處理和微波光子學。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今年是摩爾定律55周年,技術行業專家對這一理論及其未來意義進行了反思。自1965年以來,摩爾定律一直是正確的,但在未來幾年內,摩爾定律將&34;。因為儘管當今的電晶體是微觀的,但它們仍然佔用物理空間,製造佔用物理空間的東西有多小的限制,現在正接近電晶體的極限,因此,摩爾定律所預測的進展必須放慢。
  • 一篇論文引發的光子AI晶片革命!這次真想要了摩爾定律的命
    一篇頂刊論文引出的新型賽道 隨著摩爾定律滯緩,矽光子技術成為超越摩爾定律的研究方向之一。 2017年,來自英國艾克塞特大學、牛津大學和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了其類腦光碟機動晶片研究成果。
  • 光子晶片有望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方向
    不過,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而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子晶片有望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方向。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光子晶片技術有望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變,並在未來光存儲、光顯示、光互聯、光計算,以及醫療衛生和航天、國防等領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被IT行業推崇為「聖經」的摩爾定律,正在無可辯駁地走向沒落。當摩爾定律不再發揮其神奇功效,控制著每臺電腦和手機的半導體行業又將何去何從?   晶片極限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加州大學計算機系校長講席教授、電子工程系教授叢京生先生,日前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第30期「理解未來」講座上,從專業的角度向公眾介紹了摩爾定律的起源、發展及到達巔峰時刻後邁向「終結」時代的發展歷程,講述了半導體行業應以何種心態面對這一必然現象;又該如何積極應對隨之而來的機遇和挑戰。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
  • 摩爾定律的黃昏,計算機行業的十大未來方向!
    導讀:摩爾定律支配了計算領域 44 年的時間,今年終於宣告終結。在這之後計算領域會發生什麼事?
  • 為何說7nm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1nm真的能救摩爾定律嗎?
    Bazednc回顧:摩爾定律的誕生在1965年那篇著名的論文發表之前,戈登·摩爾(Gordon Moore) 是位於加州聖何塞的仙童半導體公司的研發總監,他已經預測了家用計算機、電子腕錶、自動駕駛汽車以及「個人可移動溝通設備」——手機的誕生,但1965年那篇關於後來被稱為「摩爾定律」的預測的論文真正使他名聲大噪,這篇論文的核心是關於未來計算機行業發展的時間表
  • 與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並論,IBM Watson定律將成為歷史論斷嗎
    歷史上,IBM提出的「隨需應變的電子商務」、「智慧星球」兩大理念,曾引領了IT行業與應用的發展。今天的Watson定律,是如何提出來的?它將成為一個歷史性論斷嗎?闡述這個問題之前,先簡單看下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
  • 為摩爾定律續命? 自旋電子技術暫難當大任
    該定律指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18個月約翻1倍。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摩爾定律為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節奏設定了基本步調。自摩爾定律提出以來,不論是從單個晶片電晶體數目角度,還是從微處理器晶片、半導體存儲器以及系統軟體角度來考察,摩爾定律的預言與現實都驚人地吻合。可晶片上電晶體的尺寸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下去,晶片單位面積上可集成的元器件數目會達到極限。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如果將摩爾定律比為一個人,到今年他已經是個50歲的中年人了。在這五十年中電子產業遵循著摩爾定律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在今天人們也會想知道摩爾定律是否已經過時,它還能不能適應時代繼續對於未來電子產業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 網民吶喊:IBM憑什麼說摩爾定律會失效?!
    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預言,微處理器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增加一倍,這一預言被證明有效,並被人稱為「摩爾定律」。但IBM的負責研究伺服器電腦設計的研究院卡爾-安德森(Carl Anderson)卻聲稱,摩爾定律將走向終結。
  • 新摩爾定律時代電子技術的創新蹊徑
    半導體產業正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利用先進CMOS技術開發SoC的成本飛漲;另一方面,體積的繼續縮小將把摩爾定律推向末路。由此在半導體業界誕生了MorethanMoore,超越摩爾定律(或稱新摩爾定律),即晶片發展要追求功耗下降及綜合功能的提高,實際上轉向更加務實的滿足市場的需求。
  • 摩爾定律的突圍
    以Nvidia CEO黃仁勳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已「死」,而以前AMD 首席架構師Jim Keller和臺積電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依然可以指引領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其實綜合兩方觀點看,表面相反的觀點但本質卻並不矛盾,黃仁勳認為半導體物理學的限制意味著如今CPU性能每年只能提升20%左右,摩爾定律已走向終結;而Jim Keller和臺積電則認為摩爾定律並非簡單的描述單位面積晶圓上電晶體數量的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