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吶喊:IBM憑什麼說摩爾定律會失效?!

2020-11-29 中關村在線

  新聞1:

  據國外媒體報導,IBM的研究人員認為,一項被業內人士視為金科玉律的摩爾定律即將失效。

  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預言,微處理器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增加一倍,這一預言被證明有效,並被人稱為「摩爾定律」。但IBM的負責研究伺服器電腦設計的研究院卡爾-安德森(Carl Anderson)卻聲稱,摩爾定律將走向終結。

  安德森認為,任何行業的指數增長最終都將結束。他還以鐵路和航空業的增長為例進行了闡述。

  安德森說:「晶片業的指數增長還能維持一到兩代,但只適用於多核微處理器等尖端產品。更多的產品設計師將意識到,日常的應用根本不需要如此快的物理元件。」他還指出,研發和工廠的驚人花費也是晶片繼續發展的重要障礙。晶片工廠的建設和維護費用動輒高達數十億美元,沒有幾家企業能夠承受得起。

  那麼,未來又會有何趨勢呢?安德森列出了三大頗有前景的技術,分別是光學互聯(optical interconnect)、3D晶片(即電路和元件彼此堆疊的晶片)以及基於加速計的處理技術。目前,加速計已經是一項炙手可熱的技術,蘋果iPhone就採用了這項技術。

  評論1:

  我去年走訪了INTEL美國總部,參觀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技術成果,並且還採訪了他們的CTO。關於摩爾定律,我得到確切的回答是:INTEL認為並不會在短期內就終結,因為更多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摩爾定律還將持續生效。

  所以IBM這位安德森大師的結論似乎有點飄渺,而且以「任何行業的指數增長最終都將結束」這樣的語句描述一種事情,就類似那個「人一出生終究要去死」的故事,沒有任何可靠性的理論基礎做鋪墊,站不住腳跟。

  不過安德森列出三大前景技術,我倒是比較感興趣,其中光學技術,其實INTEL已經在晶片中開始應用研究項目了。我還看到一個科學文章,今後的存儲將使用微生物技術,就類似基因遺傳一樣。未來的應用趨勢其實非常非常多,我們目前能看到五到十年內的前景其實已經非常不錯了。

  新聞2:

  新浪執行長曹國偉近日在臺灣表示,電子商務絕將是網際網路網的趨勢,新浪的下一個10年,將以發展電子商務為目標。

  曹國偉表示,目前中國沒有一家門戶網站是靠著電子商務在賺錢,新浪商城也沒有發展的那麼好,但是電子商務絕對是網際網路網的趨勢,新浪網將會在整合物流、配裝、運送等配套措施之後,盡力推進,相信未來將會有爆炸性的發展。

  評論2:

  電子商務將是下一個網際網路的高潮,這個觀點,我絕對贊同。如果說10年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炒做電子商務僅僅是一種概念,那麼今天絕對是一種可以實現的理想。

  上月我走訪了華南一家家電企業,和他們老總暢談網絡營銷。交談中了解到,在經濟危機的重壓下,家電企業已經變得更加務實,如何用有限的宣傳資金做有很好營銷效果的方案就顯得異常重要。所以他們想到了電子商務,想到了C2C到B2C,想到了今後的產品可以不再單一呆到國美和蘇寧中銷售,這條戰略已經擺在他們公司面前,只是這條路在家電行業中怎麼走還需要繼續探索。

  其實從去年底京東商城的火爆,已經在IT領域電子商務打響了第一槍,中關村在線也布局下電子商務的發展戰略。因此,我們能相信在家電領域、快速消費品領域、服飾領域等等,都將處處開花。電子商務成就的遠遠不止阿里巴巴一家企業!

  新聞3:

  近日有消息稱一向低調的百度CTO李一男向外界詳細闡述了百度對於無線搜索領域的判斷和策略。

  李一男表示,開放和融合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其中便包括移動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的相互融合和滲透。對於用戶而言,移動僅僅是一種接入方式,他們更關心的是能否便捷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滿足這些搜索需求也是百度的使命。

  百度內部人士透露,百度已經開始著手將其最新的搜索技術平臺「阿拉丁」植入到無線搜索服務中。

  李一男還透露,百度前期正在通過組合搜索的形式,依託龐大的雲計算平臺,有針對性的改善搜索結果,以提升用戶無線搜索體驗,百度當前所提供的無線搜索服務之中,已經依稀可以看到「阿拉丁」的影子。

  評論3:

  隨著3G用戶的加速擴大,無線網際網路將迎來越來越多的產品競爭,作為中國搜索第一門戶的百度進軍無線搜索其實不是什麼大新聞。但是想做好無線搜索,我覺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手機畢竟不是電腦,屏幕小、鍵盤也小,使用起來不如電腦方便,所以用戶在使用搜索上,對結果的要求往往更加苛刻。對海量的搜索結果其實不是最好的體驗,準確度和智能化將成為最大的需求。

  比如我喜歡看《迷失》美劇,當第五季12集還沒出來的,我就搜索到了一堆假冒12集的視頻,也許在電腦上我可以忍受,我可以慢慢看這些海量的「12集」結果,沒準還真能搜索到真的12集,但是在手機上我就忍受不了;當然,如果我使用這些搜索時,如果暫時沒搜索到,哪天搜索到結果了,手機能自動提示我,那是最方便的事情了。但願阿拉丁真能給用戶提供神燈般的功能!


  作者簡介:林明軍

  資深媒體人士,國際航空報專欄作者。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失效?英特爾用事實告訴你:不會
    【天極網筆記本頻道】隨著半導體行業發展,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失效了!」在9月19日舉行的「英特爾精尖製造日」活動上,英特爾用事實告訴大家:摩爾定律不會失效。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談到19日活動時說「今天是一個摩爾定律的盛會。」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經驗之談,被譽為計算機第一定律!其核心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而言之,每隔兩年,處理器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倍!
  • 摩爾定律失效 還有什麼方法讓計算性能暴漲
    福布斯發布文章稱,即便摩爾定律失效,矽晶片逼近物理和經濟成本上的極限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摩爾定律假定,微處理器的電晶體將每兩年翻一倍,它們的計算性能也隨之翻倍。自戈登?摩爾(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以來,該定律一直生效。不過近年來業界一直預測該定律即將失效。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矽技術在大小和速度上的極限提出了警告。實際上,摩爾定律並不算是定律。它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 近十年來,摩爾定律在哪些領域失效和延續?
    AI技術的算力增長在延續摩爾定律。2019年OpenAI 發布了他們18年關於AI使用的計算能力如何增加的分析的更新,結果顯示它以3.4個月的倍增時間呈指數增長。自2012年以來,該指標已增長了300,000倍。摩爾定律失效的領域很多,比如電池領域。在探索階段和鋰電池發展初期,電池容量曾有短暫的快速增長期,但很快就觸及天花板,後面基本都是慢速提升。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與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並論,IBM Watson定律將成為歷史論斷嗎
    說起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雖然能說清楚的不多,但知道的人不少,然而,IBM近日提出的「Watson定律」,恐怕既不知道也說不清楚的居多,懵圈的不在少數。以上所說的定律,是物理學定律,因此,我們要有所區別看待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以及,Watson定律——他們,都是產業發展定律。IBM把Watson定律與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相提並論,當然並不是心血來潮。
  • 黃仁勳定律是新的摩爾定律,這就是英偉達收購 ARM 的原因
    IT之家9月20日消息 華爾街日報今日發文稱,摩爾定律已完全失效,但有一項新定律,我們用英偉達的 CEO 的名字(Jensen Huang)將其命名為黃仁勳定律(Huang『sLaw),該定律現在是完全生效的。
  •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這條定律,就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的內容,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預計每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嚴格來說,這條在半導體行業中廣為人知的定律其實算不上是定律,它更多的是一種觀察與推測。儘管如此,這個定律卻不斷驅動和主宰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各抒己見 未來面臨更多機遇   在講座的對話環節,叢教授與未來論壇青年理事兼華創資本合伙人熊偉銘、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徐志偉、清華大學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主任兼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以及聯想集團副總裁黃英等一起,探討了摩爾定律失效後,計算科學的發展方向。
  • 美國科學院院士張守晟:摩爾定律即將失效,人工智慧怎麼化解這個...
    張守晟認為有三個原因:計算能力按照摩爾定律在增長,每過18個月翻一次倍;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產生;最後,在算法上做了很大的進步。不過現在因為摩爾定律的逐漸失效,計算能力的提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這是人工智慧時代面臨的最大危機,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技術或者材料。而張守晟目前研究的就是構建於石墨烯之上的烯錫,這種材料能夠解決矽基半導體的發熱問題。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超材料或延續摩爾定律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為了不讓摩爾定律「失效」,業界採取了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延續摩爾定律。周濟認為,將超材料引入到半導體技術,有望在工藝和原理兩個方面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在工藝方面,通常情況下,為了能夠實現更先進的工藝製程,在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光刻機往往用深紫外和極紫外作為光源。那麼,能否用普通(可見光)光源實現高精度光刻,從而延續摩爾定律呢?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說:「答案是肯定的,而這種技術的實現便來自於超材料。」
  • 傳說中的光子計算機將直接擊潰摩爾定律
    在過去幾十年中,計算機處理器的發展一直都遵循摩爾定律,這個由戈登·摩爾提出的定律一直都推進著電子行業的發展。但是近年來不斷的傳出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聲音,在今年的GTC上,老黃在開場後直接表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設計人員無法再創造出以實現更高指令級並行性的CPU架構」「電晶體數每年增長50%,但CPU的性能每年僅增長10%」。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技術之探討
    摩爾預測得到持續驗證的時間比他預計的長了40年。但是登納德按比例縮小定律在2004年失效,導致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邏輯系統出現功耗-頻率危機,也對傳統按比例縮小尺寸的技術路徑在2020年代中期應用的前景造成了更加根本的挑戰。在那之後的十年內,隨著二維光刻技術能力達到原子尺度,摩爾描述的神奇的增長進程將走到盡頭。
  • 2020年7納米製程:摩爾定律的終點站
    8月28日消息,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微系統技術辦公室主管羅伯特-克羅韋爾(Robert Colwell)認為,摩爾定律的終結不只對物理界影響巨大,對經濟的影響也很大。克羅韋爾稱:「我認為是時候為摩爾定律的終結作計劃了,不只要思考它何時終結,思考它為什麼終結也很有意義。」
  • 黃氏定律正取代摩爾定律
    (Moore’s Law)正在全面失效,但以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的名字命名的新定律——黃氏定律(Huang『s Law)似乎正在取而代之,而這也正是英偉達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巨頭Arm的重要原因。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的。
  • 量子摩爾定律正式誕生!量子體積以2次方成長!IBM獨佔鰲頭!
    量子計算機擁有很強大的計算力,但是這對IBM來說,似乎還不夠,而剛剛,一個新的概念:量子摩爾定律正式誕生!它是IBM Research有史以來建造的技術最先進、性能最高的量子系統,同時它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量子摩爾定律的主角!我們知道,隨著人類在量子計算時代的進步,系統性能將是實現「量子優勢」的關鍵,在某些用例中,我們可以明確地證明,相對於當今的經典計算機,系統性能具有顯著的優勢。
  • 5 分鐘,看盡半導體和摩爾定律 「你追我趕」的抗衡 50 年
    「摩爾定律過去是每5年增長10倍,每10年增長100倍。而如今,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每10年可能只有2倍。因此,摩爾定律結束了。」今年一月份,英偉達(Nvidia)CEO黃仁勳在CES 2019展會上,如此預測了摩爾定律的未來。摩爾定律是所有計算機人都耳熟能詳的詞。
  • 摩爾定律的突圍
    50多年前,Intel創始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是由Intel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這是一種指數級的性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