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氏定律取代摩爾定律,英偉達急於收購ARM的原因
在現代計算的第一個時代,一個趨勢佔據了上風: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
-
英偉達為何想要收購Arm?黃氏定律正取代摩爾定律
·摩爾(Gordon Moore)提出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正在全面失效,但以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的名字命名的新定律——黃氏定律(Huang『s Law)似乎正在取而代之,而這也正是英偉達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巨頭Arm的重要原因。
-
黃仁勳:數據中心將成為巨無霸,但 AI 加速計算才是未來
——Ray-Tracing 和 Data Science,隨後回答了眾多外界關注的關鍵問題,比如說未來的 GPU 技術路線、對以色列公司 Mellanox 的收購,數據中心的未來、摩爾定律的終結等。一、關於英偉達對於 Mellanox 的收購在本次 GTC 正式開幕前一周,英偉達宣布了對以色列科技公司收購,這是英偉達歷史上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對此,黃仁勳提到了以下幾點:在摩爾定律放緩的時期,網絡軟體堆棧必須儘可能轉移到架構上,為 CPU 減負;現在,CPU 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所以必須儘可能地把工作從 CPU 中減負出來。
-
5 分鐘,看盡半導體和摩爾定律 「你追我趕」的抗衡 50 年
「摩爾定律過去是每5年增長10倍,每10年增長100倍。而如今,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每10年可能只有2倍。因此,摩爾定律結束了。」今年一月份,英偉達(Nvidia)CEO黃仁勳在CES 2019展會上,如此預測了摩爾定律的未來。摩爾定律是所有計算機人都耳熟能詳的詞。
-
英偉達斥資 400 億美元收購 Arm,欲向 Arm 員工發 15 億美元股票
整理 | 李雪敬、王曉曼出品 | CSDN(ID:CSDNnews)美國時間9月13日,英偉達宣布以 400 億美元收購軟銀集團旗下的Arm,這是半導體行業有史以來的最大交易。根據協議,這一交易收購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進行。
-
這個1納米黑科技晶片 是在給摩爾定律判死刑嗎?
寫在前面 40多年來,摩爾定律一直是IT界的鐵律。 但隨著晶片技術的發展,摩爾定律所預言的發展軌跡似乎已逼近終點。 這意味著,固守傳統思路的晶片製造商將舉步維艱。 最近,美國團隊研製出的1納米電晶體對晶片商來說無異於「最後通牒」。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一招可以突圍
,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產業發展的驅動是算力,根據預估,AI算力約每3個月翻倍,但算力需求增長速率是10倍/年增長,就算摩爾定律不放緩,都難以滿足日益增速的算力需求。」IC CHINA2020上,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趙立東如是說。
-
AI計算量每年增長10倍,摩爾定律也頂不住|OpenAI最新報告
英偉達的黃仁勳一直在強調摩爾定律已死,就是沒死也頂不住如此爆炸式的算力需求啊。至於為何發布AI計算量報告?OpenAI說,是為了用計算量這種可以簡單量化的指標來衡量AI的發展進程,另外兩個因素算法創新和數據難以估計。
-
摩爾定律的突圍
從實際使用角度看,摩爾定律可以理解為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或價格下降一半。集成電路集成度越高,電晶體的價格就越便宜,這也就自然的延伸出了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意義,比如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電晶體要10美元左右,但隨著電晶體越來越小,小到一根頭髮絲上可以放1000個電晶體時,每個電晶體的價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也即當初價格的百萬分之一。
-
奇兵併購Arm,且看黃仁勳打破HPC三分天下
」(Huang’s Law)到底是否真能繼續摩爾定律的野心。Nvidia認為當摩爾定律放緩後,CPU將成為一種有限的計算資源,所以發展重點必須儘可能轉移到架構上。Nvidia致力於權衡晶片堆棧及SoC在各系列產品上的發展及應用,也一直都是臺積電3D封裝的大客戶,如今AMD同樣走向小晶片。
-
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為哪般?
來源:新浪科技英偉達昨日宣布,將以400億美元收購ARM,創下了全球半導體市場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併購交易。人們不禁要問:英偉達究竟意欲何為呢?英偉達( Nvidia)正式與軟銀集團達成協議,根據該協議,英偉達將從軟銀集團和軟銀願景基金手中收購英國晶片製造商ARM,交易價值約400億美元。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3、「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如何突圍?在不久前召開的IC CHINA 2020(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預測,「隨著工藝節點演進,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預計將走到2025年。」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
-
摩爾定律一
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lnte)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的。1965年,戈登·摩爾準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
-
Arm在數據中心的價值:黃氏定律背後,英偉達打的什麼算盤?
其中特別提到英偉達的DPU,這種類型的硬體,幾乎可以代表數據中心的某一個發展方向。m5pednc這個議題甚至恰好能夠解答,英偉達為何要收購Arm,以及AMD為何要收購賽靈思。在近期英偉達GTC China首日主題演講之後的圓桌論壇上,英偉達全球業務運營執行副總裁Jay Puri談到了有關英偉達收購Arm的問題。m5pednc
-
英偉達「黃氏定律」:AI晶片性能每年翻倍|硬核時間
會上,英偉達首席科學家 Bill Dally 提出了「黃氏定律」——黃氏顧名思義是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AI 晶片的推理能力每一年應該翻一倍。短短一句話,卻是計算機科技兩個時代的交接棒。1965 年,英特爾創始人 Gordon Moore 提出「半導體晶片的電晶體每隔 18 個月就要翻一倍,同時價格不變」,這就是主導計算機行業半個世紀的「摩爾定律」。
-
姚頌萬字長文:Hot Chips不容錯過,史上最大晶片&摩爾定律
異構計算的興起,與 AI 晶片的興起,本質上都有一個核心原因,摩爾定律的放緩甚至結束(摩爾定律的話題也是一個稍有爭議的話題,在 Philip Wong 教授的 Keynote 中,他認為摩爾定律 「well live」,這一點我們在下個部分中再討論)。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而根據摩爾定律,谷歌前CEO提出了反摩爾定律: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這並不是對摩爾定律的反對,其實這兩種定律可以說是針對同一種現象的不同說法。而在反摩爾定律的魔咒下,它逼著所有的硬體設備公司必須趕上摩爾定律所規定的更新速度,而所有的硬體和設備生產廠活得都是非常辛苦的。曾經引領風騷的太陽公司就是受反摩爾定律影響的著名例子,其由於無法跟上整個行業的速度,被IT生態鏈上遊的軟體公司甲骨文併購了。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的。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在 1975 年的 IEEE 國際電子設備大會上,摩爾對於此處修正過後的定律做出了解釋,其切入點就是解答集成晶片上的元件是如何實現翻倍這一存在於人們心中的疑惑。摩爾指出有三個因素導致了這一趨勢:不斷縮小的元件體積,不斷增長的晶片面積以及「工程智慧」,也就是說工程師們可以減少集成晶片上電晶體之間無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