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1納米黑科技晶片 是在給摩爾定律判死刑嗎?

2020-11-28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寫在前面

  40多年來,摩爾定律一直是IT界的鐵律。

  但隨著晶片技術的發展,摩爾定律所預言的發展軌跡似乎已逼近終點。

  這意味著,固守傳統思路的晶片製造商將舉步維艱。

  最近,美國團隊研製出的1納米電晶體對晶片商來說無異於「最後通牒」。他們將如何自我救贖?

  研製出1納米電晶體的研究員Ali Javey和Sujay Desai

  最近,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成功研製出柵極(電晶體內的電流由柵極控制)僅長1納米的電晶體,號稱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電晶體。

  這下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媒體紛紛疾呼「摩爾定律沒戲唱了」。

  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裡,摩爾定律始終是IT界的鐵律。摩爾定律認為,半導體電路的電晶體的數量每18-24個月翻一倍。而電晶體的尺寸對計算機技術的提高來說非常重要。電晶體越小,單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就越多;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越多,處理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同樣價格的電子產品性能,時隔18-24個月後就會翻倍。

  但是反過來看,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

  這就是為什麼,幾十年來晶片製造商一直都在和摩爾定律苦苦鬥爭——不能做出更小的電晶體,生存就面臨威脅。但是現在,這一切可能都要改寫。

  業界普遍認為,7納米是矽電晶體的一道坎,一旦過了這個節點,就會遇到問題。因為一旦矽電晶體的柵極小於7納米,電子就可以在不同的電晶體之間流動,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它意味著電晶體可能會在原本應該是關閉的狀態下意外打開。

  但即使是7納米以上的電晶體,也依然面臨從理論向實際跨越的難題。目前最先進的晶片製程工藝採用的是14納米電晶體,而採用10 納米電晶體的處理器——如英特爾的Cannonlake處理器——預計到2017年或2018才能推出。

  IBM生產的7納米測試晶片

  這裡提供一些參考:一根頭髮大約有10萬納米那麼粗,一個血紅細胞的直徑為6000納米,就連一根DNA鏈也有2.5納米。

  與此同時,更高端的晶片的需求卻在一路飆升。今天,我們生產的數據量正在呈指數級增加,而像機器學習這樣的新興技術,正在對晶片的運算能力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無疑是一個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因為這意味著,單個晶片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仍然可以成倍增長,至少在理論上如此。

  但是,這項研究還處於初期階段,目前僅僅是一個概念,要成為現實產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14納米電晶體而言,單個晶片上擁有的電晶體數量超過十億,而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的團隊還沒有找到可以大規模生產1納米電晶體及新型晶片的方法,即使找到了,造價也是極其昂貴的。

  當然,即使僅僅作為概念,這個研究成果仍然很重要——它證明了我們可以利用新材料來生產尺寸更小的電晶體,來提高計算機的功能和效率。

  事實上,晶片業界已經接受了電晶體尺寸接近下限的現實,並已經為摩爾定律的終結做了準備。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成員包括英特爾、AMD和Global Foundries——發表了一份報告,宣稱到2021年,矽電晶體尺寸的縮小將不再是一件經濟可行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晶片將以另一種方式發生變化。

  晶片專業化是目前比較靠譜的一種解決方案。傳統上,業界對所有晶片都是「一視同仁」,但現在這種觀念可能要落伍了。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助理教授Neil Thompson說:「(比如)我們開的車就不盡相同,18輪大卡車、跑車、SUV,這些車設計出來都有專門的目的,現在晶片也開始有這樣的分工。」

  圖形處理器(GPU)就是一個例子。GPU原本專為圖形渲染中執行複雜的數學和幾何計算而設計的,但現在工程師們發現,GPU也可以用於數據分析等其他領域。

  晶片行業開始從超高速的、全能型晶片向更專業化的晶片轉變。為此,英特爾收購了視覺晶片創業公司Movidius。與此同時,Nvidia公司正在向全球銷售人工智慧晶片。

  英偉達CEO黃仁勳在臺北國際電腦展會上展示Tesla P100人工智慧專用晶片

  更高效的晶片也將有助於在降低能耗的基礎上提高計算速度。微軟和英特爾都在研究可再編程晶片(FPGA),以更高效地運行人工智慧算法。日本軟銀最近收購了英國晶片開發商ARM,以獲得該公司先進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低功耗晶片,該晶片將為正在崛起的物聯網硬體提供信息處理能力。

  而那些專業化程度不高的處理器可能會改變構造,以提高信息處理能力。例如,晶片將越來越多地使用多層電路,以提高電晶體密度。(編譯/譚思)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pzn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它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定律,但是卻揭示了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被很多人奉為經典!得益於摩爾定律,英特爾在計算機晶片領域一直佔據著壟斷的地位,直到近些年才迎來AMD這個強大的對手。不過,從市場份額上來看,英特爾始終保持著領先,即使它被有些人稱為「牙膏廠」。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一招可以突圍
    有分析表示,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那麼,中國晶片該如何突圍呢?中國媒體《IT時報》11月6日報導,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最新消息是,全球領先晶片供應商臺積電將在2022年量產3納米工藝晶片,2024年推行2納米工藝。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2、1納米會是摩爾定律的終點嗎?也許會。除非新工藝和新材料出現突破。3、「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如何突圍?在不久前召開的IC CHINA 2020(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預測,「隨著工藝節點演進,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預計將走到2025年。
  • 臺積電:摩爾定律依然有效,電晶體將能做到 0.1 納米
    據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表示,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並透露電晶體將能做到0.1納米。
  • 未來會不會有3納米1納米的晶片啊?那1納米之後是什麼?
    未來會不會有3納米1納米的晶片啊?那1納米之後是什麼?既然要談晶片的未來,自然要看看晶片的現在。晶片製程玩家三足鼎立:英特爾、三星、臺積電。而1nm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時間點。主要遠在在於及時到了掛點,還需要突破。1nm工藝,將會採用CFET結構,技術細節暫時未知。因為按照摩爾定律,1nm是很那突破的,2nm就是摩爾定律的極限。1nm意味著要挑戰或者說要突破摩爾定律,難度可想而知。
  • 「摩爾定律」走向終結,光子晶片將成為電子行業的未來?
    「預計晶片中集成電晶體的數量 24 個月會提高一倍。」——相信大家對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並不陌生。在過去的四十年裡,IT 行業一直受這一定律的驅動。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電子晶片發展速度的放緩,「摩爾定律」正逐漸走向歷史。未來,基於光子技術的新型晶片,或將打破電路元件的限制,建造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計算機。
  • 2020年7納米製程:摩爾定律的終點站
    周一時,克羅韋爾在斯坦佛大學作演講,主題為「晶片設計遊戲的摩爾定律將終結」。克羅韋爾在接受採訪時進一步表示:「對於英特爾等企業來說,晶片業務相當昂貴,這些企業要巨額資金開發下一代晶片技術。」到底有多貴呢?Globalfoundries最近在紐約北部建設的工廠花了60億美元;2014年晚期新的研發設施也將完工,將它加進去總計要80億美元。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為何說7nm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1nm真的能救摩爾定律嗎?
    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 電子晶片逼近1nm極限,摩爾定律失效,頂上來的將是光電晶片
    隨著摩爾定律逐步逼近物理規律極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發展瓶頸已經出現,光電晶片成為下一代晶片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電晶片有望成為5G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並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換過程。1、美國光電晶片研發屢獲突破,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光子集成晶片。
  • 電子晶片逼近1nm極限,摩爾定律失效,頂上來的將是光電晶片
    隨著摩爾定律利用光信號進行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的光電晶片有望成為5G和人工智慧時代的關鍵基礎設施,並帶動整個信息技術產業進入「從電到光」的轉換過程。1、美國光電晶片研發屢獲突破,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2019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光子集成晶片。該晶片可以存儲光並修改光的頻率,有望應用於光量子信息處理、光信號處理和微波光子學。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
  • 1納米會是摩爾定律的終點嗎?中國晶片的機會在哪裡?
    YgIEETC-電子工程專輯所謂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晶片上的電路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隨著矽片上線路密度的增加,技術複雜性和成本越來越高,半導體工藝也走到了極限。YgIEETC-電子工程專輯1納米會是摩爾定律的終點嗎?現有製程工藝下,也許會。除非新工藝和新材料出現突破。
  • 摩爾定律真的已近黃昏了嗎?
    1965年英特爾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預言,每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年就會翻一倍(後來修正為每兩年)。隨著科技的進步,電晶體的體積不斷縮小。半個世紀以來,電晶體已經縮小到原來體積的千分之一。摩爾定律屢試不爽,似乎成為一條金科玉律。然而近幾年來摩爾定律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在目前狀態下是無法得到&34;答案的。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摩爾定律是指晶片上電晶體的數量。從最不嚴格的意義上講,它是指使用一美元可購買的通用計算能力。同樣,當變化率無法達到每18/24個月加倍時,摩爾定律將&34;,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進展將完全停止,它只會以比這更慢的速度前進。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關鍵看這兩點-摩爾定律,Intel,處理器,晶片...
    近20年,計算機技術更是經歷了巨大的革命性飛躍,單個晶片上三極體的數目及運算的速度都是以指數形式逐年上升。無論是60多年前的充滿整棟屋的龐然大物,還是現在的手機型電腦,基本原理卻是萬變不離其宗。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電晶體的集成度大概平均18個月會翻倍,計算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給摩爾定律續命 EUV光刻暫難當大任
    半個多世紀以來,半導體行業按照摩爾定律不斷發展,由此驅動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隨著晶片尺寸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在未來是否依舊奏效,成為現在全行業都在關注的問題。  那麼,這項技術能否為摩爾定律「續命」?它又是否已經到了最好的應用節點?針對上述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摩爾發現的摩爾定律並不是不基於任何特定的科學或工程理論,只是對真實情況的影射總結。但是矽晶片行業注意到了這個定律,也沒有簡單把它當作一個描述的、預言性質的觀察,而是作為一個說明性的,重要的規則,整個行業努力的目標。人們還發現這不光適用於對存儲器晶片的描述,也精確地說明了處理機能力和磁碟驅動器存儲容量的發展。
  •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晶片技術尚不可替代 摩爾定律...
    4月1日晚間,清華大學微納電子學系主任、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每經智享會推出的「五道口在線學習計劃」上表示。他指出晶片是技術創新的高地,雖然晶片產業現有技術路徑面臨著物理、功耗等極限問題,但摩爾定律將長期有效,在可預見的未來,尚沒有能夠替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其他技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