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技術之探討

2020-09-25 雲悅科技

1965年,戈登·摩爾(Gordon Moore)觀察到自1959年集成電路(IC)技術誕生以來,單塊集成電路上元器件數平均每年翻一番。他預測,由成本和成品率等經濟性考慮所驅動的這個趨勢至少能持續10年,雖然後來這一集成度發展的步伐減緩到每隔18個月左右翻一番。他同時指出「集成電路特徵尺寸的縮小,使得在相同的功耗密度下,晶片能更高速地運行」。大約10年後,這個創新途徑被IBM的羅伯特·登納德(Robert dennard)歸納為「登納德按比例縮小定律」,從而開創了以指數方式降低器件工作電壓和提高時鐘頻率的可能性。

特徵尺寸、頻率和功耗的相互作用的縮放意味著在成本大致恆定的前提下,每一代晶片的性能將隨著時間呈指數級改善。摩爾還預測,伴隨著這種改善,半導體、微電子技術將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影響。摩爾預測得到持續驗證的時間比他預計的長了40年。但是登納德按比例縮小定律在2004年失效,導致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邏輯系統出現功耗-頻率危機,也對傳統按比例縮小尺寸的技術路徑在2020年代中期應用的前景造成了更加根本的挑戰。

在那之後的十年內,隨著二維光刻技術能力達到原子尺度,摩爾描述的神奇的增長進程將走到盡頭。常規按比例縮小技術途徑的終結將影響所有依賴於成本、能耗和存儲能力改善的計算技術的設備:從大規模系統到最小的消費類電子設備。

現有半導體微電子技術在器件級的限制及其對系統級的影響,迫切要求後續技術來替換當前已無處不在的CMOS邏輯系統。然而,哪種技術能夠接班還不清楚。但是,可以沿著三條基本途徑去探索:發明新的器件、發明藉助或不用藉助新器件的新體系結構和開發新的計算範式。業界期望在以上三種途徑上有實質性的探索和創新。新的計算模型很可能會放棄數字計算,可能會涉及新的領域,以前的技術範式也許會不再那麼有用。新體系結構和新封裝技術將會更加靈活地利用現有的計算構建模塊提高性能,而不必考慮底層硬體技術。新材料和新電晶體技術將通過產生更有效的底層邏輯器件來提高性能。

近年來,業界關注的重點仍會集中在改進材料技術和開發基於CMOS的三維器件上。長期而言,業界期望出現新器件和基於新計算技術的實用系統。為了有效地滿足大範圍內的社會發展需求和期望,這些新器件和計算範式必須可以規模生產並能以指數方式增長。這一要求可能需要根本性的技術變革才能實現,就如當年從真空管到半導體的過渡。這種變革可能長達數十年。所以,不論半導體的發展路線圖是否還有10年或20年的剩餘生命力,從現在開始,研究人員必須為這場變革打下戰略基礎。

和物理定律不一樣,摩爾定律是一個由按比例縮小技術(通過不斷改進光刻技術來縮小工藝尺寸)驅動的經濟理論。過去的50年(截至2015年),出現過多次電子器件性能持續增長的難題,不斷挑戰著摩爾定律。但有人曾總結了「摩爾定律的強健性」,即儘管有諸多底層物理機制的限制,總有新的技術及時出現,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然而,為什麼現在情況不同了呢?

如果說按比例縮小技術是摩爾定律的驅動力,那麼二維矽光刻技術則是其核心。越來越多專家認為,到2020年底,二維光刻技術將會達到極限,而且,現在其後繼技術還不清楚。在半導體材料中,矽原子的直徑約為0.5納米(nm),按目前的提高速度,到2022~2024年,光刻系統將能夠使用5納米技術在原子尺度上製造出電晶體。

這一特徵尺寸僅相當於十餘個或更少的矽原子。在經典物理學意義上,這意味著控制電荷將會遇到極限。如果要更進一步提升性能,則需要在量子力學效應佔主導地位的尺度上設計這些器件,如利用隧道效應讓電子穿過柵極氧化物,而這會帶來漏電和能量損失增加的風險。雖然採用極紫外(EUV)光刻技術,在2022年以前特徵尺寸能達到3~5nm,但是驅動著產業界採用更小特徵尺寸的因素,更多是通過性能提升獲得的經濟與投資回報,而不是技術可行性,而光刻技術成本的快速增加,會使更小尺寸的工藝變得不經濟。

從這個意義上說,讓摩爾定律走到頭的將是可用的二維光刻縮小技術發展的終結。基本器件物理學和生產更小電晶體所需成本的增加所帶來的限制已在地平線上隱約可見。當然目前來看,並不確定哪個限制會最終導致摩爾定律失效,但是很顯然,這些因素之一會使進一步提昇平面集成電路的器件密度變得十分困難,並且計算能力也不能繼續依靠長期以來運行良好的基本方式而持續提升。



數據移動的能量開銷:

摩爾定律的失效會影響所有依靠縮小特徵尺寸來取得進步的設備,包括處理和存儲。要增加電路或存儲密度,就需要支持信號增益並且能減少數據移動的能耗。互聯材料的本徵電阻將對任何涉及電子的解決方案形成限制。電路中用金屬傳輸表示比特的電子,而金屬材料具有電阻和電容,傳輸每一比特所消耗的能量與其傳輸的距離成比例。銅作為一種良好的導體,是室溫下常用的材料。不管怎麼說,數據移動仍然佔據了能量損失的主要部分限制了電路的發展,使其只能走向垂直方向,從二維擴展到三維電路。

新計算模型:

對各種消費類電子設備而言,摩爾定律的失效會對封裝和性能產生挑戰。消費類電子設備通常依賴於成本和能效的優化,從而在有限的電池容量或電源供應下,獲得更多功能。

這些挑戰促使研究者們對計算的組成有了更開闊的思考。美國高級情報研究計劃署(IARPA)最近委託開展的一份報告「面向智能社會的備選計算技術展望(An Initial Look at Alternativ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for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中,提出了四種基本的計算模型的:

1. 經典數字計算(Classical Digital Computing,CDC),包括所有的二進位數字設備,這是當前計算和消費者電子產業的基礎;

2. 模擬計算(Analog Computing,AC),也包括直接利用物理現象實現計算的非二進位設備;

3. 神經啟發計算(Neuro-inspired Computing,NC),包括基於大腦工作原理和通用神經元計算的器件和設備;

4. 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QC),理論上它可以用於通過從代表一個問題的所有可能答案的組合狀態中選擇出所需的狀態來解決一些組合複雜性問題。

以上新計算模型可能創造很多新方法,這些方法將遠遠超過傳統上表現良好的CMOS和數字電子技術。但是我們認為,在數字計算技術表現已經很好的任務上,用它們作為替代並不合適。

相關焦點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力破局
    當摩爾定律逐漸失效 過去的半個世紀,得益於半導體晶片產業飛速發展,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計算力一直保持著大跨度的發展。1956年,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每兩年會翻一番,後這個周期縮短到18個月,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1倍。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晶片極限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加州大學計算機系校長講席教授、電子工程系教授叢京生先生,日前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第30期「理解未來」講座上,從專業的角度向公眾介紹了摩爾定律的起源、發展及到達巔峰時刻後邁向「終結」時代的發展歷程,講述了半導體行業應以何種心態面對這一必然現象;又該如何積極應對隨之而來的機遇和挑戰。
  • 新摩爾定律時代電子技術的創新蹊徑
    半導體產業正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利用先進CMOS技術開發SoC的成本飛漲;另一方面,體積的繼續縮小將把摩爾定律推向末路。由此在半導體業界誕生了MorethanMoore,超越摩爾定律(或稱新摩爾定律),即晶片發展要追求功耗下降及綜合功能的提高,實際上轉向更加務實的滿足市場的需求。
  • 淺析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
    淺析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 Wilde 發表於 2020-12-04 10:44:00 機器學習已然無處不在。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電晶體允許計算機進行計算。在晶片上塞滿的電晶體越多,具有的計算能力就越大,這是摩爾定律背後的推動力。但是摩爾定律並不是真正的定律。重力是定律,摩爾定律是一種觀察和預測。摩爾定律55歲了:它仍然有意義嗎?今年是摩爾定律55周年,技術行業專家對這一理論及其未來意義進行了反思。
  • 摩爾定律失效 還有什麼方法讓計算性能暴漲
    ,也還有其它的創新方法和技術繼續驅動計算性能的指數級增長,比如內存中運算、量子計算、分子電子學、神經形態計算等等。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摩爾定律假定,微處理器的電晶體將每兩年翻一倍,它們的計算性能也隨之翻倍。自戈登?摩爾(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以來,該定律一直生效。不過近年來業界一直預測該定律即將失效。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矽技術在大小和速度上的極限提出了警告。實際上,摩爾定律並不算是定律。它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 摩爾定律一
    每個新的晶片大體上包含其前任兩倍的容量,每個晶片產生的時間都是在前一個晶片產生後的18~24個月內,如果這個趨勢繼續,計算能力相對於時間周期將呈指數式的上升。 Moore的觀察資料,就是現在所謂的Moore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仍不同尋常地準確。人們還發現這不僅適用於對存儲器晶片的描述,也精確地說明了處理機能力和磁碟驅動器存儲容量的發展。該定律成為許多工業對於性能預測的基礎。
  • 為摩爾定律續命? 自旋電子技術暫難當大任
    因此,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也越來越盛,不斷有人預測出該定律失效的時間,或許是10年,或許是15年。  前不久,英特爾公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藉助自旋電子(MESO)技術,研發出一種名為「磁電旋轉軌道」的邏輯元件,可將常見晶片元器件尺寸縮至當前的1/5,同時可降低能耗超90%。有業內人士估計,科研人員可藉助這一元件,研發出「超級晶片」,為摩爾定律「續命」。
  • 量子計算如何突破摩爾定律?
    量子計算如何突破摩爾定律? 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突破了摩爾定律?對此,郭國平認為摩爾定律是一個經濟學定律,而且描述的是集成電路的一個發展規律。當然量子裡面也會有它自身的一些定律。 在他看來,量子計算之所以神奇,或者說我之所以認為它是一門學科,是源於它的物理學基礎,即量子態的特性。以一個比特為例,在量子裡面,這一個比特可以處於0和1任意比例疊加的狀態,相位也是可以調控的狀態。在經典計算的一個比特中,它只能夠處於0或者是1。而在量子裡面,一個比特可以有一半的機率是0,另外一半的機率是1。
  • 摩爾定律的突圍
    50多年前,Intel創始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是由Intel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這是一種指數級的性能提升。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新引擎:先進封裝助力中國半導體擺脫「紅皇后」
    新的iPhone12手機在今年10月發布,但是蘋果連續幾代產品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無非就是處理能力快一點,屏幕大一點,用戶對這樣的變化已經無感;計算機方面,就連發明摩爾定律的英特爾自己都難以支撐更先進的製程,7nm晶片一再難產,連續幾年跳票。如果摩爾定律發展停滯,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打擊是巨大的。
  • 中金公司:量子計算能延續摩爾定律的神話嗎?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金公司量子計算是重要的前沿科技之一,是延續接近物理極限的摩爾定律繼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量子計算的特別之處是其計算能力隨著能夠支持的量子比特數的增長呈冪指數2n增長。目前制約技術成熟的要素包括硬體和算法兩方面。科學家[1]認為量子計算有望在新藥開發、破解密碼、以及搜索等人工智慧應用上得到商用。
  • 黃氏定律取代摩爾定律,英偉達急於收購ARM的原因
    在現代計算的第一個時代,一個趨勢佔據了上風: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
  • 後摩爾時期,計算形態與設計自動化將何去何從?
    原標題:後摩爾時期,計算形態與設計自動化將何去何從?    在後摩爾時代下,我國的計算相關行業對於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中的關鍵性數學問題和晶片技術的發展,有著更迫切、更緊迫的需求。   新興的集成電路技術面臨著哪些機遇和調整?後摩爾時代下的計算機系統結構如何?下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如何發展?人工智慧應用的落地與開放情況如何?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時至今日,我們還能用摩爾定律來解釋最近十幾年計算機方面的技術進步與創新進展嗎?  在我看來,摩爾定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是時代的證明,它代表了人類的辛勤工作、聰明才智以及來自自由市場的激勵。摩爾的預言在起初只是對於一個新興產業的簡單觀察總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經成為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期。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來源:內容來自公眾號「SiP系統級封裝技術」,謝謝。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
  • 從8年酷睿進化史看摩爾定律發展之殤
    02摩爾定律真的是定律嗎?  從2007年提出的「Tick-Tock」模型到2016年的「PAO」模型,酷睿處理器並沒有嚴格按照既定的路線升級製程工藝,甚至逐漸偏離了摩爾定律所定義的矽電晶體數量的周期性指數級增長,在探討是什麼阻礙了處理器製程工藝前進的腳步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什麼是摩爾定律。
  • 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顛覆定律(冪指數定律)分別是啥?
    摩爾定律每18個月,計算機等IT產品(或者說相同性能的計算機等IT產品)的性能將翻一番,每18個月價格就會降一半。主幹網帶寬的增長速度至少是運算性能增長速度的三倍。因為運算性能增長速度主要是由摩爾定律決定的,所以根據每兩年運算性能提高一倍計算,主幹網的網絡帶寬的增長速度大概是每八個月增長一倍。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