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如何突破摩爾定律?

2020-12-07 電子發燒友

量子計算如何突破摩爾定律?

C114通信網 發表於 2020-11-18 14:25:19

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本源量子計算公司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郭國平做客36氪主辦的「超級觀點」欄目,就量子計算的定義,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關係,量子計算的實現路徑與行業應用,國際視野下的量子計算競爭格局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分享。

量子計算是科學不是玄學

郭國平認為,量子是一門學科,一門科學,而不是玄學,它是對某種物理狀態的描述,所以量子這個詞不只特定出現在量子力學中。

量子計算是在信息學裡的一種應用,比如信息分為採集、傳輸、處理,量子計算就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原理或者量子態的特性,使信息處理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種計算方法。利用量子態的狀態進行信息的編碼、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讀取,這就是量子計算。

量子計算機就是可以完成量子計算任務的機器。當然,我們不要認為量子計算機就只是硬體。我們現在的計算機要能夠運行得起來,依然需要各種層面上的軟體,最直觀的就是作業系統、應用軟體,以及底層的軟體,所以量子計算機應該是指能夠實現量子計算的軟硬體的統稱。

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突破了摩爾定律?對此,郭國平認為摩爾定律是一個經濟學定律,而且描述的是集成電路的一個發展規律。量子不是靠硬體上的疊加或者是並行來實現的,所以它們不是同一個東西。當然量子裡面也會有它自身的一些定律。

在他看來,量子計算之所以神奇,或者說我之所以認為它是一門學科,是源於它的物理學基礎,即量子態的特性。以一個比特為例,在量子裡面,這一個比特可以處於0和1任意比例疊加的狀態,相位也是可以調控的狀態。在經典計算的一個比特中,它只能夠處於0或者是1。而在量子裡面,一個比特可以有一半的機率是0,另外一半的機率是1。這也是可以把量子的原理和薛丁格的貓聯繫在一起的原因。量子力學、量子計算的優越性,在於量子疊加的狀態。量子糾纏其實也是多比特的量子態疊加的結果,量子疊加才是根本性質。

郭國平認為,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在經典計算機裡面,我們大多數討論的是物理比特,但是真正的量子計算機實際上是邏輯比特。邏輯比特跟物理比特的差距就是,物理比特是會有錯誤率的,比如說萬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用一個或多個物理比特編碼才能夠形成真正的比特,也就是邏輯比特。所以從這個概念來看,目前無論是國內、國外,他們做的基本上還是停留在物理比特的階段,當然現在已經在嘗試邏輯比特。所以,我們說,現在還沒有真正的量子計算機。

物理體系路徑選擇:解決實際問題就有意義

目前來說,哪一種物理體系更加適合於做量子計算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各種路徑都有很多的人在探索,不只是在學校或者研究所,谷歌、IBM都在探索。英特爾、臺積電、法國萊特也都在探索半導體。微軟也花了很多精力在做這件事情。

現在這些物理體系,沒有哪個能從原理上證明它就一定不行。所以大家還沒有收斂到某一條路徑,如果能夠收斂到一條路徑上,人類集中攻關它,說不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

任何科技的發展其實都應該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各個物理體系跟現有的信息技術產業,比如說半導體、晶片,以及現有的集成電路的兼容度問題。或者說對它的工藝、技術、設備、人才的兼容或者繼承性的問題。

目前來說各個物理體系,有不同背景的企業來關注。但是從學科的發展來說,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它是需要根基的。所以未來的量子計算機也不太可能跟經典的計算機完全脫離,或者不用到現有集成電路的任何東西。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要考慮它的兼容性和繼承性。

到底哪個物理體系更優或者是更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偽命題。關於量子計算機我個人始終堅持一個觀點,至少在可預見的時間之內,它不會替代經典計算機,或者說,它跟經典計算機應該是一個相互補充的過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有點類似於AI。AI晶片有基於ASIC的,也有基於GPU或者是繼其他的架構的,這些AI晶片並不一定要統一到某一個特定的架構或者物理體系上去。各個物理體系都值得去探索,只是探索的時候我們都以解決某一個有實際意義的任務和需求為目標,那麼就應該是有意義的。

正視量子計算競爭格局:我們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其實不光是量子計算,從量子秘鑰分發,到量子計算,再到量子傳感,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些並不是由我們國內研究者先提出來的。

總體來說,國內相對於國外在量子計算領域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

造成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第一個原因,我們起步較晚。概念的起步和原理的探索,我們是晚一點的。

第二個原因,我們的關注度和投入還不夠。從量子計算整個研究角度來講,國內的投入或者說關注度相對於國外來說還是少一點,甚至是不是有效的關注。

第三個原因,缺乏實際應用研究。我反覆強調,量子計算的研究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真正有用的量子計算機,它的研製、開發,是需要投入的。我們國內更多還是處於科學研究,或者原理性探索,以及物理問題的探索上面,這些方面我們已經追的差不多了。但是在以實際有用為目標的探索上面,我們必須承認,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

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和眼界,去衡量未來的事情

郭國平指出,現在的量子計算機可能就像人類剛研製成功的蒸汽機一樣。那時候的蒸汽機可能只有0.001馬匹的動力。現在對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好比我們現在要拿只有0.001馬匹的蒸汽機,試著放到馬車上去,所以不要指望它跑得比馬車快,有用和無用的評價標準其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不要馬,這個車能夠動起來,這就是極端有用了。但是如果從另外一個意義來講,既然都跑不過馬車,費這麼大勁去搞,它又沒用了。

對有用和無用的判定,其實很難。但是從科學角度或者國家鼓勵自主創新的角度來講,我們應該多探索量子計算在不同行業的運用。特別是針對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去找一些算法,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不要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和視覺去限定我們的後代。就像當年經典計算機剛發展起來時一樣,很多人問愛因斯坦未來的計算機會是什麼樣子。愛因斯坦當時的回答是:可能全球只需要兩臺計算機就行了。所以我們不要用今天的眼光和眼界,去衡量未來的事情。
       責任編輯:p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原標題: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晶片極限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加州大學計算機系校長講席教授、電子工程系教授叢京生先生,日前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第30期「理解未來」講座上,從專業的角度向公眾介紹了摩爾定律的起源、發展及到達巔峰時刻後邁向「終結」時代的發展歷程,講述了半導體行業應以何種心態面對這一必然現象;又該如何積極應對隨之而來的機遇和挑戰。
  • 中金公司:量子計算能延續摩爾定律的神話嗎?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金公司量子計算是重要的前沿科技之一,是延續接近物理極限的摩爾定律繼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量子計算的特別之處是其計算能力隨著能夠支持的量子比特數的增長呈冪指數2n增長。目前制約技術成熟的要素包括硬體和算法兩方面。科學家[1]認為量子計算有望在新藥開發、破解密碼、以及搜索等人工智慧應用上得到商用。
  • 摩爾定律失效 還有什麼方法讓計算性能暴漲
    ,也還有其它的創新方法和技術繼續驅動計算性能的指數級增長,比如內存中運算、量子計算、分子電子學、神經形態計算等等。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摩爾定律假定,微處理器的電晶體將每兩年翻一倍,它們的計算性能也隨之翻倍。自戈登?摩爾(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以來,該定律一直生效。不過近年來業界一直預測該定律即將失效。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矽技術在大小和速度上的極限提出了警告。實際上,摩爾定律並不算是定律。它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 量子摩爾定律正式誕生!量子體積以2次方成長!IBM獨佔鰲頭!
    量子計算機擁有很強大的計算力,但是這對IBM來說,似乎還不夠,而剛剛,一個新的概念:量子摩爾定律正式誕生!說起量子計算機,在今年早些時候,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發布了一個計算機行業上的裡程碑:IBM Q System One,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於商業用途的綜合通用近似量子計算系統。它將這種可能改變行業的技術從傳統的實驗室環境中引入雲數據中心。它是IBM Research有史以來建造的技術最先進、性能最高的量子系統,同時它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量子摩爾定律的主角!
  • 最新量子「定律」表明,2019年量子計算將超越傳統計算
    這種量子計算上的快速迭代改進和進步越來越多的被稱為「Neven定律」。這是一種新的規則,用來描述量子計算機比傳統計算機究竟快多少。摩爾定律便是一條著名定律,它指出計算能力每兩年就會翻一番。雙指數增長更要顯著得多。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電晶體允許計算機進行計算。在晶片上塞滿的電晶體越多,具有的計算能力就越大,這是摩爾定律背後的推動力。但是摩爾定律並不是真正的定律。重力是定律,摩爾定律是一種觀察和預測。摩爾定律55歲了:它仍然有意義嗎?今年是摩爾定律55周年,技術行業專家對這一理論及其未來意義進行了反思。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技術之探討
    和物理定律不一樣,摩爾定律是一個由按比例縮小技術(通過不斷改進光刻技術來縮小工藝尺寸)驅動的經濟理論。過去的50年(截至2015年),出現過多次電子器件性能持續增長的難題,不斷挑戰著摩爾定律。但有人曾總結了「摩爾定律的強健性」,即儘管有諸多底層物理機制的限制,總有新的技術及時出現,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然而,為什麼現在情況不同了呢?如果說按比例縮小技術是摩爾定律的驅動力,那麼二維矽光刻技術則是其核心。越來越多專家認為,到2020年底,二維光刻技術將會達到極限,而且,現在其後繼技術還不清楚。
  • 摩爾定律將令經典計算機至極限?量子科學家看法不一
    新華網黃山9月5日電(記者段世文)在今天閉幕的「2001年量子信息國際學術會議」上,與會的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領域的國內外科學家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對「經典計算機何時遭遇極限?」這一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經典計算機即我們現在通用的矽晶片計算機。近30多年來,製造技術的革命大大提高了傳統矽晶片的集成度。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力破局
    相應的,通過物聯網,這些設備會把各式各樣的數據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後端的數據中心,數據來源的多樣性、格式的複雜性和語義的不確定性,都將導致後端的計算量越來越大,對計算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摩爾定律逐漸失效 過去的半個世紀,得益於半導體晶片產業飛速發展,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計算力一直保持著大跨度的發展。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支配計算領域44年之後,摩爾定律的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 深度
    原標題為《摩爾定律的黃昏,十大方向帶來計算行業的黎明》。微軟研究院的副總裁 Peter Lee 曾經開玩笑說:「預測摩爾定律將會失效的人數,每 2 年都會翻上一番。」而在英特爾官方宣布放棄追求摩爾定律曲線的時候,這一天也就到來了。摩爾定律對整個計算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們最為關心的是,在摩爾定律之後,計算領域會發生什麼改變?
  • 量子計算如何實現化學突破
    量子計算有望解決現有經典計算方法無法解決的計算問題。為了克服方程的量子性質,費曼提出了量子計算機,該計算機根據量子物理定律進行計算,這是最終的答案。不幸的是,對單個量子物體的這種精確操縱在技術上遠非可行。在過去的35年中,人們一直在開玩笑說,量子計算總是距離十年。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經驗之談,被譽為計算機第一定律!其核心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而言之,每隔兩年,處理器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倍!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摩爾定律的黃昏,計算機行業的十大未來方向!
    導讀:摩爾定律支配了計算領域 44 年的時間,今年終於宣告終結。在這之後計算領域會發生什麼事?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尺寸或已達摩爾定律極限
    按照摩爾定律的硬限制,這很可能是一個電晶體所能達到的最小尺寸。  新型電晶體是由德國PDI固體電子學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學、日本NTT基礎研究實驗室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開發的。這一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物理》上的最新成果朝著量子計算邁出一大步。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摩爾定律的突圍
    比如當電晶體溝道區域長度足夠短的時候,量子穿隧效應就會發生,會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導致電晶體效能的下降。摩爾定律是否已「死」?業內大咖有著不同的觀點。結合目前高性能計算晶片發展趨勢來講,通過等比例縮放電晶體長度的二維化模式來延展摩爾定律已經變得越來越難,我們需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來理解摩爾定律背後所反映的晶片發展規律,即晶片技術的持續進步是人類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縮影,摩爾定律是關於晶片技術進步的一種定量化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將其目標簡單抽象概括為「單位面積晶片在每瓦每單位成本的基礎上實現更高計算能力」。
  • 摩爾定律真的已近黃昏了嗎?
    摩爾定律屢試不爽,似乎成為一條金科玉律。然而近幾年來摩爾定律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減少錯誤,還能極大地降低能耗,延長摩爾定律的壽命。然而3D電晶體並不是計算能力的終極答案。2016年,因Tri-Gate而逃過一劫的摩爾定律再一次陷入了危機。尺寸更小的電晶體一直停留在實驗室中,遲遲得不到量產。對物理極限的逼近,使得矽的腳步逐漸慢了下來。首當其衝的就是半導體巨頭英特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