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摩爾定律時代的新引擎:先進封裝助力中國半導體擺脫「紅皇后」

2021-01-16 新華財經傳媒

「摩爾定律已經苟延殘喘,只剩5-6年的壽命。」

臺灣半導體之父、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早在2014年就發表演說,認為這條被半導體產業界在50年歷史中奉為圭臬的理論即將失效。

6年過去,在2020年,有更多的人認同這樣的觀點。普通人最能體會到的就是,電子消費產品廠商近年來頻被吐槽的「擠牙膏」行為。

新的iPhone12手機在今年10月發布,但是蘋果連續幾代產品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無非就是處理能力快一點,屏幕大一點,用戶對這樣的變化已經無感;計算機方面,就連發明摩爾定律的英特爾自己都難以支撐更先進的製程,7nm晶片一再難產,連續幾年跳票。

如果摩爾定律發展停滯,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打擊是巨大的。基於電晶體尺寸微縮的產業引擎熄火以後,整個行業的生態會變得和現在完全不同,徹底成為堆積資金、產能和成本的競賽。誰的良率最高、成本最低,誰就能拿下最多的訂單,同質化的製造技術將壓縮利潤空間。

作為國內集成電路封裝行業領軍人物之一,廈門雲天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天半導體」)總經理於大全認為,先進封裝將是撬動半導體產業繼續向前的重要槓桿。

於大全博士長期從事先進封裝技術研究,陸續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02專項項目和多個國家級課題,先後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江蘇省雙創人才和廈門市雙百人才。

「晶片製造技術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和先進封裝與集成技術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是當前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必然路徑。」於大全博士領導的團隊,也正在這一思路下進行先進封裝與集成技術的探索。

01超越摩爾定律的天花板

1965年,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也被稱為摩爾定律。

這不是一條物理定律,而是一個早期通過觀察發現的行業發展規律,後來由人為力量堅強推動的產業進步周期。摩爾定律的發展,反映了集成電路產業從無到有、到支撐起今天整個信息科技的大廈的過程。

問世50年後,人們有理由懷疑,摩爾定律是否快走到頭了?半導體工藝製造技術水平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提高,電晶體的幾何尺寸不可能無限制的縮小下去,總有一天會達到極限。從成本角度看,從14納米節點後,單個電晶體的製造價格已經開始變高。

其制約因素,一是技術:一般認為,器件尺寸做到5納米以下時,溝道中的載流子行為將要用量子力學的理論來解釋,經典物理學的半導體器件理論將失效。實際上集成電路的發展速度已經放緩,面對越發微小的納米工藝,製造業正在面臨物理上的瓶頸。

二是經濟:建設晶圓廠砸錢堪稱瘋狂,2000年前後,計劃回國的張汝京博士帶了14億美元到上海創建中芯國際,但是根本不夠,僅一條晶圓產線就需要10億美元。而現在,一條高端的晶圓產線,沒有上百億美元下不來,臺積電的3納米產線至少需要150億美元。

由於花不起這筆錢,十多年來不僅沒有出現新的競爭玩家,而且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從先進位程中「出局」。目前,7nm及以下先進位程的玩家,僅剩行業龍頭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以及處於技術追趕中的中芯國際。

摩爾定律的未來在哪裡?中科院王曦院士在內的很多專家學者提出「超越摩爾定律」概念,意指非數字、多元化半導體技術與產品,可以在成熟的工藝生產線上研發,無需遵循摩爾定律,在工藝尺寸上越做越小。

同樣在張忠謀指出摩爾定律將亡的那場題為Next Big Thing的演講中,關於什麼是半導體產業的Next Big Thing?他點名是物聯網,並認為臺灣企業要抓住這波商機,首要掌握的就是系統級封裝等關鍵技術。

張忠謀表示,透過系統級封裝技術,讓一顆晶片能夠整合更多功能,也更省空間,並且不需要很先進的製程。

「隨著摩爾定律的放緩,需要通過先進封裝和系統集成,去解決電子產品的性價比、性能改善、多功能化等問題。」於大全博士也指出,近年來,先進封裝技術在半導體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知名諮詢機構Yole預計,2018—2024年,先進封裝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8%,預計在2024年達到440億美元左右,而同一時期,傳統封裝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僅為2.4%。為搶佔技術高地,全球主要封測廠、晶圓廠、IDM都在加緊布局先進封裝。

市場需求的帶動下,越來越多超越傳統封裝理念的先進封裝技術被提出,系統級封裝(SiP)、晶圓級封裝(WLP)、2.5D/3D封裝、Chiplet集成等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半導體頭部企業發展重點,逐漸從過去著力於晶圓製造工藝技術節點的推進,轉向晶片構架重構和系統封裝集成創新。」於大全博士表示,進入「超越摩爾」時代,先進封裝集成技術開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基於前道技術能力的「前道封裝」開始在高端器件上顯現。

02納須彌於芥子的奧妙

在電子產業鏈中,封裝環節常常被人忽視,但卻一直默默地發揮著關鍵作用,沒有它晶片就無從與外界高效連接、溝通。

隨著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封裝已不僅僅是把製作好的晶片打包加個「外殼」那麼簡單,而是涉及到一整套完整流程,從晶片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封裝方案,越來越多的晶片級封裝,特別是三維高密度封裝,涉及到一系列晶圓級工藝、高密度矽基、有機基板製造、三維互連、複雜可靠性和失效分析測試、散熱解決方案等等,都是技術含量滿滿。

「5G商用時代迅速到來,5G領域高速、高頻的技術特點,以及多種器件異質集成的運用要求,需要多種先進封裝技術不斷創新發展和綜合運用。」於大全博士指出,以雲天半導體的重點產品射頻前端封裝為例,5G智能終端對射頻前端器件的需求相比4G產品成倍增長,大量增長的射頻器件對更小尺寸的先進封裝和系統集成需求強烈。

射頻前端是終端通信的核心組成器件,具體包括濾波器、LNA(低噪聲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PA(功率放大器,PowerAmplifier)、開關、天線調諧。中金公司在研報中預計,2020年全球5G手機銷量或將達2.5億臺,並且5G對消費電子產業鏈最大的增量就是是射頻前端等通信元器件,射頻前端市場存在較大增長機會。

一直以來,雲天半導體密切關注5G市場應用,創新開發了多種先進封裝及系統集成技術,技術覆蓋了從濾波器等射頻前端器件三維封裝,玻璃通孔技術、三維無源器件技術,以及面向毫米波晶片的扇出集成技術和AiP系統集成方案。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雲天半導體團隊在玻璃通孔(TGV)技術領域開展了多年研發,探索可規模化量產技術。近兩年,成功開發先進雷射加工技術,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玻璃通孔製備,並實現深寬比為10:1的玻璃通孔量產,且具備較好的形貌。雲天半導體是目前全球率先建立低成本高密度TGV技術量產能力的企業,處於業界領先地位。

既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又是需要儲備的先進位造技術,在雙重因素驅動下,2020年10月,雲天半導體獲得過億元A輪融資。本輪由國投創業領投,浙江銀杏谷資本、西安天利投資、新潮科技參與投資,資金將用於雲天一期工廠產能擴產及二期工廠啟動資金。

「目前我們已經構建了面向5G應用的國內稀缺的4/6寸晶圓級三維封裝平臺,二期工廠投產後公司將具備從4寸到12寸晶圓級封測及系統集成能力,滿足不同射頻器件產品需求,並且提升產能至2萬片/月,滿足客戶爆發需求。」於大全博士希望,雲天半導體通過資金技術投入和科研量產合作,有力地支持我國射頻器件國產化進程。

03重構價值鏈擺脫「紅皇后」

「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呆在原地不動。」《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皇后對愛麗絲這樣說,「如果你想去別的地方,必須跑得比現在快一倍!」

這是管理學界所說的「紅皇后效應」。半導體產業鏈全球化的同時,競爭也在全球化,但是不管有多拼命,相對位置似乎變動不大。

曾經國內的LED晶片產業雖然有巨大的經濟規模,但是由於創新規模沒有跟上,過剩的中低端產能、持續下滑的價格等陰雲一直籠罩在廠商的心頭。高工產研LED研究所(GGII)研究顯示,2019年LED晶片產能過剩嚴重,稼動率過低,部分企業去庫存殺價,價格跌去30-50%,預計未來幾年LED產業鏈將進入低速增長期。

我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規模,但是企業的獲利能力並沒有明顯提升,根源就在於企業的創新能力。在摩爾定律放緩的背景下,半導體產業更需要警惕避免陷入像光伏、面板、LED晶片等產業一樣的困境。

「雖然在半導體產業鏈中,封測已經是我國最成熟的細分領域之一,全球市場佔比已經達到28%,但在中高端市場,我國封裝企業的話語權仍然有待提升。」於大全博士認為,接下來需要持續攻關,掌握先進封裝技術,做好人才儲備、完善產業生態建設,並提升市場響應能力。

從科研院所「換道」企業,親身參與產學研實踐,於大全博士對於科技如何實現產業應用,從個人經歷中感悟到更深入的體會:「目前,集成電路產業無論從哪一個方向講,都進入到了創新深水區。創新成本越來越高,投入將越來越大。要降低創新成本,就要進行產業鏈協同創新,探索科研院所與企業的深入合作,使科研的方向與成果契合產業需求,從而提高全社會的創新效率,進一步解決創新的成本問題。」

在5G產業的實現路徑上,於大全博士認為,我國大部分半導體廠商都還不具備IDM(全流程一體化的製造商)的真正競爭力,虛擬IDM模式更為合理與有潛力,合作起來能更快速地擠進市場。本次雲天半導體接受融資,也有助於上下遊的戰略互通不斷深入,承接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一環。

業界目前也有類似觀點存在,方正證券研報認為,在大國博弈長期存在的背景下,半導體國產替代勢在必行,中遊製造+下遊封測的虛擬IDM模式逐漸成形,成為大陸半導體產業鏈的基石。

相關焦點

  • 英特爾:還沒見過先進封裝就別急著評論摩爾定律
    與樂高一樣,Intel新一代封裝技術的要義也並非單純的「封裝」,而是要在封裝內部實現Die與Die之間的全面互聯,進而使封裝內部的所有Die能夠形成一個整體。這是封裝技術進化的方向,同時也是Intel先進封裝技術攻關的重點。
  • 伊始新十年,先進IC封裝能不能幫摩爾定律一把?
    所有這些力量都在推動半導體公司開發新的先進集成電路(IC)封裝技術,以便以日益小型化的封裝提供更高的矽集成度。過去十年,新型封裝技術不斷湧現,如扇出式晶圓級封裝(FOWLP)、堆疊式IC封裝和複雜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以及封裝基板、倒裝晶片互連和矽通孔等,技術進步明顯。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除非新工藝和新材料出現突破。3、「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如何突圍?在不久前召開的IC CHINA 2020(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預測,「隨著工藝節點演進,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預計將走到2025年。」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一招可以突圍
    有分析表示,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那麼,中國晶片該如何突圍呢?中國媒體《IT時報》11月6日報導,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最新消息是,全球領先晶片供應商臺積電將在2022年量產3納米工藝晶片,2024年推行2納米工藝。
  • 新摩爾定律時代電子技術的創新蹊徑
    半導體產業正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利用先進CMOS技術開發SoC的成本飛漲;另一方面,體積的繼續縮小將把摩爾定律推向末路。由此在半導體業界誕生了MorethanMoore,超越摩爾定律(或稱新摩爾定律),即晶片發展要追求功耗下降及綜合功能的提高,實際上轉向更加務實的滿足市場的需求。
  • 摩爾定律的突圍
    以Nvidia CEO黃仁勳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已「死」,而以前AMD 首席架構師Jim Keller和臺積電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依然可以指引領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其實綜合兩方觀點看,表面相反的觀點但本質卻並不矛盾,黃仁勳認為半導體物理學的限制意味著如今CPU性能每年只能提升20%左右,摩爾定律已走向終結;而Jim Keller和臺積電則認為摩爾定律並非簡單的描述單位面積晶圓上電晶體數量的變化趨勢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摩爾定律是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的。戈登·摩爾在1965年時提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18到24個月增加一倍"。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技術之探討
    大約10年後,這個創新途徑被IBM的羅伯特·登納德(Robert dennard)歸納為「登納德按比例縮小定律」,從而開創了以指數方式降低器件工作電壓和提高時鐘頻率的可能性。特徵尺寸、頻率和功耗的相互作用的縮放意味著在成本大致恆定的前提下,每一代晶片的性能將隨著時間呈指數級改善。摩爾還預測,伴隨著這種改善,半導體、微電子技術將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近兩年,向臺積電先進位程下單的超微(AMD)、聯發科等,產品效能都有跳躍式進步,前者無疑成為加速科技巨頭成長、搶攻市佔的關鍵推手。 同一時間,臺積電也宣告最先進的2納米製程研發中心,將在2021年於新竹設立。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 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後首次亮相:摩爾定律接近物理極限
    1月16日,蔣尚義出席第二屆中國芯創年會,並發表演講,這也是蔣尚義回歸中芯國際之後,首次公開亮相。這一次,蔣尚義主要提出了五個要點:1、摩爾定律的進展已接近物理極限,目前的生態環境已不適用。2、封裝和電路板技術進展相對落後,漸成系統性能的瓶頸。
  • 臺積電:摩爾定律還活著,電晶體密度還可更進一步
    翻譯自——tomshardware摘要:摩爾定律的核心理念是提高電晶體的密度,現在我們通過並行化或者改進封裝來實現。臺積電錶示,儘管最近的時代思潮與摩爾定律相反,但摩爾定律依然存在。Godfrey Cheng指出,由於摩爾定律本質上是建立在密度增加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將更多電晶體壓縮在集成電路中。第一是改進封裝,這是晶片外殼的行業術語;另一種方法是從矽轉向二維材料,臺積電正在元素周期表中尋找這種材料。「通過潛在地使用這些新材料,如果它的密度大幅提高的話,我們就可以在稱為單片3D集成電路的東西中堆積多層電晶體。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被IT行業推崇為「聖經」的摩爾定律,正在無可辯駁地走向沒落。當摩爾定律不再發揮其神奇功效,控制著每臺電腦和手機的半導體行業又將何去何從?   晶片極限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加州大學計算機系校長講席教授、電子工程系教授叢京生先生,日前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第30期「理解未來」講座上,從專業的角度向公眾介紹了摩爾定律的起源、發展及到達巔峰時刻後邁向「終結」時代的發展歷程,講述了半導體行業應以何種心態面對這一必然現象;又該如何積極應對隨之而來的機遇和挑戰。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所以摩爾定律概括起來就是:半導體電路的電晶體的數量每18-24個月翻一倍。而電晶體的尺寸對計算機技術的提高來說非常重要。電晶體越小,單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就越多;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越多,處理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同樣價格的電子產品性能,時隔18-24個月後就會翻倍。
  • 【臺積電入局 晶片封裝或成半導體發展下一個競技場】為應對摩爾...
    【臺積電入局 晶片封裝或成半導體發展下一個競技場】為應對摩爾定律的放緩,全球最大的晶片生產巨頭臺積電正在與谷歌等美國科技企業合作,以開發一種新的半導體封裝技術。新的架構通過將不同類型的晶片堆疊,能夠使得晶片組變得小而強大。「這些新的晶片堆疊技術需要先進的晶片製造專業知識以及大量計算機模擬來實現精確的堆疊,因此傳統的晶片封裝供應商很難介入。」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可以說,GAA製程工藝的出現,相當於又給摩爾定律續命了五年左右。摩爾定律說的是,每18到24個月,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便會增加一倍,晶片的性能也會隨之翻一番。根據臺積電在最近召開的「2020世界半導體大會」的官方說法,晶片製程工藝將繼續推進,摩爾定律將在3nm、2nm、1nm上繼續適用。根據目前透露的消息,2nm晶片的生產布局,將在臺灣新竹進行建設和研發。
  • 從8年酷睿進化史看摩爾定律發展之殤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摩爾定律提出者——戈登·摩爾  半個世紀以來,被半導體行業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一直按部就班地指揮著矽電晶體密度的增長頻率,從最初的「每年翻番」到「每十八個月翻一番」,戈登·摩爾用他獨一無二的前瞻視角譜寫著半導體行業的神話。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國內半導體封裝測試行業景氣顯著上行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7562.3億元,同比增長15.8%。其中,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封裝分會統計數據,封裝測試業的銷售收入由2018年的1965.6億元,增長至2067.3億元,同比增長5.2%。從全球範圍內來看,中國大陸半導體封裝測試產業市場份額也在逐步擴大,產業的全球影響力日益提升。
  • 摩爾定律還能存活多久?計算機晶片已達物理極限
    除非有新的技術突破問世,摩爾定律時代將告終結。  博通首席技術官亨利·薩繆裡(Henry Samueli)在談到摩爾定律時說,「它頭髮已經花白,已經年老了。摩爾定律尚未死亡,但即將退休。」  1995年,摩爾將電晶體數量翻番的時間修改為2年。
  • 5 分鐘,看盡半導體和摩爾定律 「你追我趕」的抗衡 50 年
    半個世紀以來,這條定律都非常準確的預測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趨勢,成為計算機處理器製造的準則,也成為了推動科技行業發展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然而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放緩或者失效的聲音越來越多。一家名叫datagraph的機構近期製作了一個視頻,希望探究摩爾定律vs. CPU/GPU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