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還沒見過先進封裝就別急著評論摩爾定律

2021-01-11 中國質量萬裡行

在《把晶片當成樂高?英特爾新思維背後的技術進步》一文中,我們已經討論了Intel最新的Foveros、EMIB和Co-EMIB技術的意義和原理,那麼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封裝技術。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不僅是天下大勢,在計算機領域,甚至是在方寸之間的晶片之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為此,我們還專門發明了一個新的概念來形容這一現象——算力的多元化!

AI、大數據分析等應用類型的出現讓數據中心對算力的需求出現了大幅增長。但另一方面,由於半導體工藝的限制,單純靠CPU已經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因此,CPU之外的異構加速卡也成了當今很多系統的標配。

甚至,對於CPU本身來說,由於晶片規模越來越大、架構越來越複雜,其製造難度和設計成本也在迅速攀升。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PU的發展速度。

面對晶片領域越來越大的需求和製造過程越來越多的掣肘,人們在推進CPU製程和架構進化的同時也將目光瞄準了晶片本身的設計思路:

既然不能阻止算力多元化的大趨勢,又不能無限制的在計算機內增加計算卡,那倒不如將這種多元化限制在封裝內部。這樣既能保證計算機架構的相對統一,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晶片和系統的成本及設計製造難度。

於是,Chiplets理念應運而生。

所謂Chiplets,就是指將傳統的大晶片打散成多個更容易設計和製造的小晶片並封裝在一起,從而在實現更多功能、更好性能的同時降低成本。

Chiplets思路下的Intel封裝進化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在過去,這個單數的Unit即可以指代一個封裝(Package),也可以引申為一枚晶片(Die)。因為,受限於封裝技術,我們極少能看到一個Package之內包含多個Die的情況。

但在Chiplets理念的影響下,CPU在Package層面仍舊是「單數」,但在Package內部的Die層面,這個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後面就很可能要加上一個「s」了。

作為半導體行業中的扛鼎力量,Intel也在經歷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轉型,並為此構建了六大能力。而在這個從半導體到系統再到的生態的六大能力之中,Intel把製程和封裝放在了最內層。言外之意很明確——製程和封裝技術是Intel的立身之本。

回到Chiplets話題,這種CPU從單Die到多Die、從Unit到Units的進化之路也正是在封裝技術的進步之下才得以實現的。

左邊是Intel的CPU,中間是AMD的GPU,右邊是HBM

早在2017年,就有消息傳出,Intel要將自家的處理器與AMD的GPU以及HBM高速顯存封裝成一個晶片,以滿足高性能輕薄筆記本廠商的需求。兩年過去,Intel不僅拿出了這樣的產品,更通過封裝技術的進化打開了用戶和市場在晶片封裝層面的想像力大門。

9月4日,Intel在上海展示了自己最新的封裝技術:可以將Die縱向堆疊在一起的3D Foveros、可以將Die在封裝內水平互聯的EMIB技術以及他們的結合體Co-EMIB。

對於這三種技術的原理和意義,讀者老爺們可以移步《把晶片當成樂高?英特爾新思維背後的技術進步》。裡面不僅有圖文,更有這些技術原理的動畫視頻,淺顯易懂、老少皆宜;這裡就不再贅述。

用樂高的方式打開全新的晶片世界

樂高相對於傳統積木的最大區別在於,樂高的每一個小塊上都有許多圓柱形的突起,這些突起能夠讓無數小組件融合成為一個連接緊密、有意義的整體,進而組成一個生動的場景。

與樂高一樣,Intel新一代封裝技術的要義也並非單純的「封裝」,而是要在封裝內部實現Die與Die之間的全面互聯,進而使封裝內部的所有Die能夠形成一個整體。這是封裝技術進化的方向,同時也是Intel先進封裝技術攻關的重點。

Intel公司副總裁、封裝測試技術開發部門總經理Babak Sabi先生

就像Intel公司副總裁、封裝測試技術開發部門總經理Babak Sabi先生在展示現場所說的:我們不僅要將所有的Die封裝在一起,更要讓他們像一個整體一樣工作。

那麼下面我們將圍繞封裝與互聯來討論一系列關鍵問題。

1、 如何實現封裝的水平擴展?

橫向擴展的難點在於將不同的高性能Die進行高效互聯。所謂高效,意味著這種互聯不僅要提供更高帶寬、更低延遲,也要同時滿足Die的能耗需求。

極為難得一見的EMIB半成品,兩顆Die中間的部分便是由矽構成的連接部分,只需覆蓋一點點就能完成Die之間的數據互聯工作,效率很高,很省料

這是一顆相對更完整的工程樣品,處在中間位置的兩個CPU Die,環繞他們的8顆Die則是HBM內存

基於矽的EMIB在特性上較傳統的銅互聯有著巨大的優勢

Intel的做法是在Die和塑料基板之間預先鋪設一層由矽組成的半導體層。這層半導體通過蝕刻技術處理形成線路(並非像製造晶片一樣形成電晶體),進而通過金屬沉積工序來形成互聯電路。

相對於在塑料基板中埋線的傳統做法,這種基於矽的工藝能夠在更小的空間內鋪設更複雜的電路,也就能夠實現更多晶片之間更高效的互聯。

2、 如何實現封裝的縱向堆疊?

相對於水平擴展,縱向堆疊要複雜很多,這其中的難點仍舊出在如何解決高效互聯問題上。

首先,Die在縱向堆疊之後想要滿足各個層之間的互聯問題就必須在Die上進行鑽孔,並通過金屬導線來實現電路的導通。而這種在Die上開孔的行為必須在設計階段就進行考慮(另一方面,如何在矽這種硬度極高、韌性極差的材質上高效、快速、精確的大量鑽孔同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其次,散熱問題非常重要。首要的原則便是發熱最高、功耗最大的Die要布置在最上層,這樣它離散熱器最近,溫度也就相對容易控制。當然,功耗高在很多時候就意味著晶片性能高、數據吞吐量大,而這就代表它需要更多的數據和供電針腳直通下層與基板。這會對中下層Die的設計和製造帶來更大的挑戰。

Intel院士、技術開發部聯合總監Ravi Mahajan

用Intel院士、技術開發部聯合總監Ravi Mahajan的話解答這一問題會更加簡單明了:想要進行縱向堆疊封裝,所有參與其中的Die都要想一個單一晶片一樣進行整體的設計和考量。

通過右上角的小圖我們可以看到多顆Die是如何縱向堆疊在一起的

通過左下角的電子顯微鏡圖,我們可以看到晶片之間的互聯以及底層晶片上的垂直開孔

Intel即將發布的Lakefield SoC產品,使用了Foveros技術,將各類功能晶片、CPU和內存完整封裝在了一起

現場展示的Lakefield樣品,左1為完成品,右2是還沒有封裝DRAM部分的半成品

3、 先進封裝技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擴展規模會受到哪些限制?

首先,在水平方向上的擴展並不會受到除了成本和總體功耗之因素之外的明顯限制,因為EMIB可以在封裝內部很好的解決互聯問題。在現場,Intel便展示了一顆由28個Die組成的晶片樣品,在方寸之間實現了相當壯觀的景象。

其次,在垂直方向上的堆疊則會受到功耗、發熱、設計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應用Co-EMIB技術(Co-EMIB=水平互聯EMIB+縱向互聯Foveros)將14顆Die封裝在一起

注意,紅框內的部分並不具備任何功能,其存在的意義在於擴大晶片與散熱器的接觸面積以便提供更高的熱交換率(因為矽是熱的優秀導體),進而改善散熱問題

將兩組Die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包含28個功能核心的壯觀產品

4、 封裝技術的升級很貴嗎?

首先,升級工作需要Fab和封測工廠配合進行。

其次,主要的升級工作會集中在封測工廠。

第三,封裝技術的升級很貴,但又不像製程工藝的升級那麼貴(很抱歉,對於具體的升級成本我們目前仍不知曉)。

第四,升級工作並不需要對現有的工序和流程做出改變,只是會額外的增加工序和設備。

第五,升級工作將首先從Intel美國哈德遜工廠開始。

第六,新技術的實裝仍舊需要一段調試和產能爬坡的時期。

5、 我們會在Intel的全新封裝技術中看到其他廠商的產品嗎?

會的!

還記得前文貼出的這枚晶片麼,Intel和AMD終於走在了一起

這是由系統製造商(筆記本廠商)下單完成的量產型產品

Intel雖然擁有大量處理器和存儲方面的產品,但為了在一個封裝內實現更多的功能,其他IP的參與必不可少。

在現場的展示中我們便能看到Intel將自家的產品與現代的多顆HBM封裝在一起。

未來,在新的封裝技術實裝之後,其他廠商也可以通過購買Intel代工服務的方式來實現多樣化的封裝。

摩爾定律的一次全新實踐

在最初版「摩爾定律」中,集成電路中所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約2年便會提升一倍(我們所熟知的「性能每18個月提升一倍」的說法是由後來的Intel CEO大衛·豪斯在之後提出的)。

但從實際的半導體技術角度出發,我們也必須承認:製程工藝發展速度的放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摩爾定律的繼續實踐。作為這一行業標準的提出者,Intel顯然有極大的動力繼續維護摩爾定律的實踐。

而當製程工藝無法滿足需求時,另尋他路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英特爾先進封裝技術進化所帶來的晶片水平擴展和垂直堆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半導體產品的設計和製造難度,帶來電晶體密度和晶片整體性能的雙提升;因此,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封裝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夠成為推動摩爾定律繼續向前發展的第二隻輪子。

這就相當於是為包括Intel在內的整個半導體行業開闢了全新的發展路徑和空間。

在Foveros、EMIB和Co-EMIB的啟發下,或許在未來,我們能夠像關注製程工藝一樣關注封裝技術。

-

特別申明:轉載只是為了更好的傳播新聞資訊之目的,未與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原作者速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稿!

相關焦點

  • 處理器製造接近物理極限,英特爾試圖利用3D封裝重現摩爾定律
    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發表了摩爾定律:其內容為單位體積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兩年(英特爾的官方說法為18個月)增加一倍,英特爾自己也是一直按照這條預言來規劃產品,至少目前來說無論是英特爾還是AMD的晶片一直都是符合這個規律的,但是隨著接近物理極限,小於14nm製程的工藝讓晶片價格增高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新引擎:先進封裝助力中國半導體擺脫「紅皇后」
    新的iPhone12手機在今年10月發布,但是蘋果連續幾代產品都沒有太大的變化,無非就是處理能力快一點,屏幕大一點,用戶對這樣的變化已經無感;計算機方面,就連發明摩爾定律的英特爾自己都難以支撐更先進的製程,7nm晶片一再難產,連續幾年跳票。如果摩爾定律發展停滯,對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打擊是巨大的。
  • 伊始新十年,先進IC封裝能不能幫摩爾定律一把?
    為什麼晶片製造一直在追求先進IC封裝?一個突出目的是為了「超越摩爾定律(Moore than Moore)」。當晶片擴展在每個節點變得越來越困難和昂貴的時候,工程師們只能將多個晶片放入先進封裝中,作為晶片擴展的替代方案。 幾十年來,半導體加工技術穩步地將特徵尺寸從幾十微米降到幾納米,有效地使每18個月組件密度翻了一番。
  •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近兩年,向臺積電先進位程下單的超微(AMD)、聯發科等,產品效能都有跳躍式進步,前者無疑成為加速科技巨頭成長、搶攻市佔的關鍵推手。 同一時間,臺積電也宣告最先進的2納米製程研發中心,將在2021年於新竹設立。 先進位程瀕臨極限,如何走出摩爾定律框架?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經驗之談,被譽為計算機第一定律!其核心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而言之,每隔兩年,處理器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倍!
  • 臺積電:摩爾定律還活著,電晶體密度還可更進一步
    翻譯自——tomshardware摘要:摩爾定律的核心理念是提高電晶體的密度,現在我們通過並行化或者改進封裝來實現。臺積電錶示,儘管最近的時代思潮與摩爾定律相反,但摩爾定律依然存在。臺積電還展示了一個巨大的2500平方米的矽中介層,包括8個HBM內存晶片和兩個大處理器。本文講述了臺積電如何利用多層堆疊的方法來提高晶片性能。臺積電新任全球營銷主管Godfrey Cheng在博客中寫道:摩爾定律與性能無關,而是與電晶體密度有關。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來源:內容來自公眾號「SiP系統級封裝技術」,謝謝。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 摩爾定律失效?英特爾用事實告訴你:不會
    【天極網筆記本頻道】隨著半導體行業發展,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失效了!」在9月19日舉行的「英特爾精尖製造日」活動上,英特爾用事實告訴大家:摩爾定律不會失效。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談到19日活動時說「今天是一個摩爾定律的盛會。」
  • 英特爾:摩爾定律不死 5nm研發已開始
    近兩年,摩爾定律一直被質疑,而英特爾也曾經表示摩爾定律開始放緩。反而是臺積電,一直強調摩爾定律沒有死。如今英特爾也開始強調,摩爾定律不死,並且透露了自家工藝的進度。前段時間英特爾總結2019年,稱2019年為了滿足需求,供應了更多晶片,在總結的過程中多次提到摩爾定律,表示摩爾定律依舊有效。而且還提到了自家工藝計劃,表示將會於2021年推出7nm工藝,5nm工藝的研發也已經開始。
  • 從8年酷睿進化史看摩爾定律發展之殤
    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摩爾定律提出者——戈登·摩爾  半個世紀以來,被半導體行業奉為圭臬的摩爾定律一直按部就班地指揮著矽電晶體密度的增長頻率然而,當時間臨近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時候,CPU製程工藝的腳步卻慢了下來——14nm已經鏖戰了四代酷睿處理器,這是否意味著那個曾經的摩爾定律已經不再奏效?  要回答摩爾定律是否失效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英特爾歷代酷睿處理器所用的製程工藝。
  • 英特爾推出「積木」堆疊封裝,實現SoC級性能,成就無限創意
    但是在後摩爾時代,特別是走向數據驅動的時代,業界必須要建立起全新路徑。 封裝正在成為產品創新的催化劑。隨著晶片與電子產品中高性能、小尺寸、高可靠性以及超低功耗的要求越來越高,促使先進封裝技術不斷突破發展,同時在人工智慧、自動駕駛、5G網絡、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加持下,使得三維(3D)集成先進封裝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集成電路技術按照摩爾定律飛速發展,封裝技術突飛猛進。
  • 摩爾定律的突圍
    雖然在先進位程進入到5nm以後,摩爾定律的實現已經有所放緩,但微觀層面晶片設計依舊將持續朝著更高的計算密度,更大的存儲密度和更緊的連接密度三個方向持續推進,同時行業新的理念和技術方法仍將為摩爾定律注入新的血液,比如採用非經典結構,從結構的設計及布局來實現晶片面積的微縮,從而促使摩爾定律在「另類」層面得以實現。
  • 摩爾定律如何「續命」?高通、臺積電、英特爾同臺論「藝」
    作者:DIGITIMES 韓丁摩爾定律引領下的集成電路生產正在逼近物理定律的極限,晶片產業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創新與合作是永久的話題,通過解決散熱問題、尋找新材料與設計結構創新以及更大規模的合作,沿著摩爾定律的道路繼續向前推進。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解讀摩爾定律摩爾定律以英特爾創始人戈登當前,世界上可能有3家公司可以這樣做:英特爾、臺積電和三星。當下降到7nm時,將沒有動力向下推進到下一個技術節點,因為這樣做的原因是,可以比競爭對手以更低的單位成本獲得性能更好的晶片,這正是英特爾的考慮。當產業界指出他們沒有動力繼續投入過多資金來保持領先地位時,摩爾定律就會放慢速度。2020年不是一個終結點,但可能是2025年或2030年。
  • 摩爾定律一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發展歷程被稱為計算機第一定律的摩爾( Moore)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lnte)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 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的。1965年,戈登·摩爾準備一個關於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
  • 2020年7納米製程:摩爾定律的終點站
    8月28日消息,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微系統技術辦公室主管羅伯特-克羅韋爾(Robert Colwell)認為,摩爾定律的終結不只對物理界影響巨大,對經濟的影響也很大。克羅韋爾稱:「我認為是時候為摩爾定律的終結作計劃了,不只要思考它何時終結,思考它為什麼終結也很有意義。」
  •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摩爾定律消失了會怎麼樣? 半導體小羅羅 2020-06-19 28瀏覽 0評論 0點讚
  • 摩爾定律真的已近黃昏了嗎?
    1965年英特爾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預言,每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年就會翻一倍(後來修正為每兩年)。隨著科技的進步,電晶體的體積不斷縮小。半個世紀以來,電晶體已經縮小到原來體積的千分之一。摩爾定律屢試不爽,似乎成為一條金科玉律。然而近幾年來摩爾定律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 實現2nm工藝突破,臺積電為何能給「摩爾定律」續命?
    相比較於關注熱鬧的當下,我們不妨追蹤這條技術線索,來看下臺積電保持先進位程工藝的經驗,看下它是如何來為遊走在失效邊緣的摩爾定律來「續命」的。2nm已突破,1nm也沒問題我們先從技術層面來看下臺積電這次製程工藝的突破。
  • 5 分鐘,看盡半導體和摩爾定律 「你追我趕」的抗衡 50 年
    「摩爾定律過去是每5年增長10倍,每10年增長100倍。而如今,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每10年可能只有2倍。因此,摩爾定律結束了。」今年一月份,英偉達(Nvidia)CEO黃仁勳在CES 2019展會上,如此預測了摩爾定律的未來。摩爾定律是所有計算機人都耳熟能詳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