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超材料或延續摩爾定律

2020-09-03 中國電子報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兩種方式延續摩爾定律

一直以來,半導體器件的發展趨勢都沿續於摩爾定律的規則:集成電路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經過18~24個月總數增長一倍。然而,隨著晶片製程越來越接近工藝極限和物理極限,摩爾定律能否持續生效也開始受到質疑。

為了不讓摩爾定律「失效」,業界採取了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延續摩爾定律。目前,業界主流的演進方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導入EUV,透過高能量、波長短的光源,將電路圖案轉印到晶圓;二是異質整合,將電晶體垂直堆棧,將兩種不同製程、不同性質的晶片透過半導體製程技術整合在一起。而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周濟認為,將超材料引入到半導體技術,有望在工藝和原理兩個方面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在工藝方面,通常情況下,為了能夠實現更先進的工藝製程,在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光刻機往往用深紫外和極紫外作為光源。那麼,能否用普通(可見光)光源實現高精度光刻,從而延續摩爾定律呢?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說:「答案是肯定的,而這種技術的實現便來自於超材料。」而在原理方面,超材料也可能給出一些全新的原理和技術路線,例如,通過超材料中的模態耦合實現高速低功率的全光信息處理技術。

超材料走進集成電路領域

何為超材料?它有哪些屬性?在集成電路的製造過程中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周濟給《中國電子報》記者解答了這些問題。他介紹說,超材料是通過設計獲得的、具有自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能的人工材料。其材料性質主要來源於人工結構而非構成其結構的材料組分。所以,在人為設計、控制的情況下,它能以全新的方式對物理場進行操控,進而創造出多種不尋常的物理效應。例如,在光學方面,它可實現負折射、相位全相片、超級透鏡等效果,甚至實現《哈利波特》中的隱身鬥篷的效果。

超材料的存在可以把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周濟以韋塞拉格的思想實驗為例向記者介紹道,當某種物質同時具有負的介電常數和負的磁導率時,會產生一系列奇異的性質,如負折射、無像差成像、反常都卜勒效應等,打破人們對於光學的傳統認知。對於半導體產業而言,超材料的應用可提供一些顛覆性技術。

超材料有可能拯救摩爾定律

那麼超材料能為晶片的生產提供哪些新的、超常態的技術呢?周濟介紹,若想從原理上延續摩爾定律,其一,可以利用超材料技術製成超透鏡,這可能進一步提升納米光刻技術水平,從而延續摩爾定律;其二,可以利用超材料思想構造「人造原子」,從而實現一些新穎的、有可調控電子帶隙的人造半導體,從而滿足更高的技術要求;其三,可以通過超材料實現高性能全光信息技術,從根本上解決電子帶隙材料面臨的問題。

周濟表示,利用超透鏡技術可打破光學成像中的衍射極限,使得光刻圖形的尺寸不再依賴於光刻所使用的波長,從而可以利用可見光波段的雷射器實現幾個納米甚至更小尺度的光刻,從而在晶片製程方面能夠有進一步的突破,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材料在高頻下無法應用也是阻礙摩爾定義延續的一大難題,但這也有解決之道。周濟介紹,運用人造原子,僅靠電子在人工原子之間的遂穿就可以設計出具有不同帶隙結構的半導體,從而獲得良好的高頻特性。

在全光信息技術方面,目前的主要制約瓶頸就是全光信息處理。用光調控光這一傳統方法通常採用非線性光學,即通過強光改變材料的光學性質。這樣的過程往往需要較長的響應時間和較高的驅動光強度。而利用超材料,可在不改變材料自身性質的前提下只改變超材料的性質,從而實現高速低功率的全光調控。

隨著摩爾定律的逐步「失效」,學術界及產業界都對超材料領域給予了厚望。周濟認為,在不久的將來,超材料將能夠為信息產業、特別是晶片產業提供具有顛覆性的技術源頭,這一點值得人們的關注和期待。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超材料或延續摩爾定律
    內容來源於中國電子報 兩種方式延續摩爾定律 一直以來,半導體器件的發展趨勢都沿續於摩爾定律的規則:集成電路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經過18~24個月總數增長一倍。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周濟院士帶領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課題組調研鵬城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2019年4月25日訊 (記者 吳英敏)4月2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院士帶領「廣東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一行蒞臨鵬城實驗室調研指導。
  • 清華校友郭毅可、周濟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清華校友郭毅可、周濟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清華新聞網9月21日電 9月18日,英國皇家工程院在其網站上正式公布2018年度院士增選名單,共評選出50位院士及4位國際院士、1位榮譽院士。清華計算機系1980級校友、帝國理工學院數據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毅可教授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清華精儀系1965級校友、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院士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院士。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
    材料學院周濟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進展》發文綜述力學超材料相關研究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1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周濟教授課題組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權威期刊《材料科學進展》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發表題為《關聯強度
  •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日期: 2020-10-13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摩爾定律是一項經驗建議,它表明,集成電路(IC)中的電晶體數量每隔幾年就會翻一番。但是,由於電晶體越來越小,以至於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無法提供進一步縮小電晶體的機會,因此摩爾定律已開始失效。為了延續摩爾定律,其中一種可能性是求助於二維半導體。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中金公司:量子計算能延續摩爾定律的神話嗎?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金公司量子計算是重要的前沿科技之一,是延續接近物理極限的摩爾定律繼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量子計算的特別之處是其計算能力隨著能夠支持的量子比特數的增長呈冪指數2n增長。目前制約技術成熟的要素包括硬體和算法兩方面。科學家[1]認為量子計算有望在新藥開發、破解密碼、以及搜索等人工智慧應用上得到商用。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除非新工藝和新材料出現突破。3、「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如何突圍?在不久前召開的IC CHINA 2020(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預測,「隨著工藝節點演進,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預計將走到2025年。」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
  • 黃小衛、周濟等15位科學家當選2019年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喜 訊近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 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
  • 2020中國電子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舉行 院士大咖共話新材料發展前景
    中國工程院屠海令院士、中國工程院周濟院士、中國科學院江風益院士、中國科學院楊德仁院士、中國科學院曹鏞院士等全國電子材料領域頂級專家,以及國內外企業家約500人齊聚黃埔,圍繞著5G、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鏈需求引領電子材料發展等議題開展研討和交流,共謀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 美國科學院院士張守晟:摩爾定律即將失效,人工智慧怎麼化解這個...
    雷鋒網按:在IT領袖峰會下午的《顛覆性技術與人類未來》高端對話上,史丹福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針對未來的顛覆性技術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人工智慧就是當下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這一點不可置否,但張守晟還拋出了一個觀點——人工智慧也需要新的技術去顛覆。
  •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
    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先生付伯平稀土調研深遠究,工程大業不停休。百年耘墾結金穗,乘鶴長徵昊宇遊! 2020.09.23夜附: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1920年生,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
  • 近十年來,摩爾定律在哪些領域失效和延續?
    AI技術的算力增長在延續摩爾定律。2019年OpenAI 發布了他們18年關於AI使用的計算能力如何增加的分析的更新,結果顯示它以3.4個月的倍增時間呈指數增長。自2012年以來,該指標已增長了300,000倍。摩爾定律失效的領域很多,比如電池領域。在探索階段和鋰電池發展初期,電池容量曾有短暫的快速增長期,但很快就觸及天花板,後面基本都是慢速提升。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給摩爾定律續命 EUV光刻暫難當大任
    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傳聞稱,EUV光刻有望成為摩爾定律的「救星」。  半個多世紀以來,半導體行業按照摩爾定律不斷發展,由此驅動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隨著晶片尺寸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在未來是否依舊奏效,成為現在全行業都在關注的問題。  那麼,這項技術能否為摩爾定律「續命」?它又是否已經到了最好的應用節點?
  • 全球的50多名頂尖工程師被選為皇家工程院院士!華人院士共7名
    分別是帝國理工學院郭毅可教授、英國肯特大學王江舟教授、英國伯明罕大學張志兵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陸貴文教授等當選院士,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周濟、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和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主席劉振亞當選外籍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網9月22日報導,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李東英,1920年生,北京市人,1948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原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報導稱,李東英是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我國第一個把稀土應用到農業領域的人。
  • 電子新材料是什麼?發展前景如何?聽聽這些院士大咖們怎麼說
    聽聽這些院士大咖們怎麼說金羊網  作者:梁栩豪 範敏玲 焦嬋娟 王澍  2020-12-04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栩豪 通訊員 範敏玲 焦嬋娟 王澍12月4日,2020中國電子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在廣州市黃埔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