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Chiplet小晶片:AMD、英特爾、華為海思都在研究!

2020-12-05 芯東西

01

為什麼做chiplet

這一輪chiplet 的風潮,是AMD引領的。但是絕對不僅僅影響AMD,而是衝擊了整個半導體行業。

其實chiplet 不算是新概念,早在Marvell 在2016 年公布Mochi 架構之前 ,2014 年海思與TSMC 的CoWoS 合作產品就上了新聞。

為什麼要做chiplet,站在不同的位置,動機肯定不同。但是有一點有意思的地方,這是一個以fab 的角度,解決摩爾定律失效問題的方案,雖然TSMC 並沒有把chiplet 當作一個新技術突破,而是把interposer 當作新技術突破,但半導體業界的其它公司的立場各不一致。Marvell 最初說的是Mask 太貴,Xilinix 是突破die size 上限(可怕的FPGA 公司),AMD 說良率問題,Intel 上來就是mix-and-match,而Darpa,Facebook,要的是第三方chiplet 的開放繁榮市場。

站在Fab 的位置,高良率的收益顯著,即使算上封裝的開銷,其次可以不同工藝節點的die 混封,有利於最新工藝的銷售。而且如果把memory 與logic 單元封裝在一起,無論是性能,功耗,還是尺寸大小方面的收益,其實還有管腳(pin)的收益,都是巨大,當然,這種情況下,價格就小貴了。

因此單純從生產角度看,大型最先進工藝的晶片,或者對性能,功耗和尺寸有超高要求,而價值比較高的晶片,適合做chiplet 的設計。

Chiplet 是針對超貴晶片的一種相對省錢設計,在初期。

站在2014 年左右開始chiplet 計劃的fabless 的晶片設計公司角度看,如果公司內部的產品線複雜,例如海思,Marvell,而每一個產品的數目不巨大(Marvell 的VP,公開抱怨過蘋果與三星,這種公司殺入半導體設計產業,造成出貨量驟減,新工藝又貴),chiplet 的重用性的好處巨大。

在2016 年,Darpa 啟動的Chips 項目,把這種chiplet Reuse 的想法,推到了整個產業界面前。

但是AMD 的EYPC 系列的成功,才真正讓chiplet 進入主流業界視線。

更多的玩家進入,更多的設計樣本,推動成本的下降,成本的下降推動chiplet 生態發展。chiplet 的發展前景如何,特別是獨立第三chiplet 供應商的商業模式是否成立,誰會從中獲益,誰會被產業鏈優化出局,現在尚未可知。

特別是網際網路公司的介入,讓這個本身就具有顛覆行業能力的技術,更為特出的重要。

02

Chiplet 的歷史與現狀

本來應該按時間順序寫,但是我想想,按照公司來寫,其實參考性更高。一個公司的發展路徑,是一個公司和它的上下遊合作夥伴的智慧結晶。半導體行業的架構師,多數拿著超過市場平均價的高薪,規劃著5 年,甚至10 年的路標,真是集智慧,對行業理解,和對行業影響力為一身的強者工作。

而chiplet 起初是fab 為了解決fab 中的一些問題而提出來的方案,而且技術突破的難點都在fab 側。因此我把fab 的技術發展列為技術挑戰,而不是歷史。

2.1 AMD

2.1.1 EPYC(Naples)

EPYC 是AMD 在伺服器CPU 市場上的翻身帳開始,在發布會上,AMD 明晃晃的提出打破摩爾定律的限制,這個來自fab 的說法。

每個EPYC 處理包括4 個Zeppelin die,使用的還是2D 的 MCM (Multi-chip module)封裝。

AMD 的革命性 the Infinity Fabric,不僅僅是die-to-die 的互聯總線,還是processor-to-processor 的互聯總線。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cache coherent 互聯總線設計,和CPU 的設計關係緊密,凡是 cache coherent 互聯總線的標準背後都有家CPU的設計公司。

▲圖 2.1 AMD EPYC 1st GenZeppelin die 包含2 個core complex-CCX。一個Zeppelin die 做桌面產品,2個Zeppelin die 做高端桌面產品, 4 個Zeppelin die 就是伺服器產品。

▲圖 2.2 Zeppelin Die

單獨看, 每個Zeppelin die 都包括單獨的memory, IO complex,infinity Fabric 的控制與接口,下圖更清晰一點。每個Zeppelin die 是213mm^2,4 個die 就是852mm^2。AMD 給了如果用一個single chip 設計的話,die 的大小大約就是777mm^2,也就是說有10%的面積損耗,但是777mm^2 非常接近reticle limit size 了。

名詞解釋 reticle limit size, 這是光刻機能夠處理的最多的尺寸。對於193i immersion steppers 這個限制就是33*26, 856mm2, TSMC 的12nm 工藝,估計TSMC 會設置成815 這類數字。

對於單一產品的生產測試,良率,最後的價格,我相信AMD 的工程師與架構師一定反覆核算過。Intel 的工程師與架構師採取冗餘設計來保護single chip 設計,這也是同一個die,有不同的核數的原因。這兩種方式都是在提高良率,降低製造成本,以損失性能的代價。

但是如果從公司層面看,對於研發成本,一個Zeppelin die 可以覆蓋伺服器和桌面兩個市場,這個收益明顯。想想AMD $6.48 billion 的收入,與Intel 的$70.848billion, 合情合理。[TSMC 臺積電的2018 收入是US$32.47 billion]其實從Intel 的lakefield 上看,10nm CPU/GPU die 加 22nm 的I/O die,尺寸上的收益明顯,重用22nm 的I/Odie,對於開放成本,時間,相比收益也是不錯的。

▲圖 2.3 EPYC(Naples)的架構

最後放一張chiplet 的代價。

▲圖2.4 EPYC(Naples) 內部帶寬

2.1.2 EPYC(Rome)

Rome 的設計,甚至比Naples 還難做決定。要提高IPC,要雙倍性能。

而且不能再一個die,同時兼顧伺服器和PC 市場。AMD 試圖在一個chiplet 上加倍核數(就是說要設計一個400+mm^2),然後保持4 個die 的設計,然而向現實妥協的結果是9個die 的設計。

而且從一個chiplet 上包含內存控制器,I/O 和Infinity 互聯的接口, 轉變為有一個中央集中式I/O 和內存控制器die,而且這個集中IOD 仍然有14nm 工藝,CCD 仍然保持8 個核的設計。8 個CCD die, 一個IOD,最高核數為64 個。

每個CCD 上的核數,可以根據良率變化,每個SKU 上的chiplet 數目也可以選擇,因此真正最終產品的核數,有多種組合。

好消息是Rome 的下一代Milan 仍然是9die 的設計,有點tock 的意思。而且I/Odie 看起來變化不大,不知道是不是重用舊設計,僅僅升級工藝,但是Milan 的CCD 的設計有增強。這也是chiplet 設計的好處,不同的die 可以分離演進。伺服器的IOD 和Client 的IOD 也演進為兩個設計。

Rome 的CCD 的面積是74mm2,包括了3.9B 的transistors。對比Zepplin 的CCX面積大約是88mm2,2.8B 的transistors,感覺改進還是巨大的,7nm 的工藝進步也是顯著的。Rome 的IOD 有125mm2。

▲圖 2.5 EPYC(Naples)與 EPYC (Rome)

▲圖2.6 EPYC (Rome)

▲圖 2.7 AMD Chiplet 設計路標

2.1.3 Ryzen(Matisse)

我這裡並不想過多的分析Ryzen,只是想指出,Ryzen 產品線重用了 EYPC Rome 的CCD。只是單獨配了一個Client IOD。

對於產品線複雜的公司,chiplet 設計,極好的降低了總研發費用。

▲圖 2.8 Ryzen (Matisse) 架構

▲圖 2.9 Ryzen (Matisse)

2.2 Intel

Intel 真是一個複雜的公司,首先,它可不是fabless,它是唯一一家有fab 的半導體設計公司。真心想知道,它的這種超強商業模式,在這輪chiplet 浪潮中,會不會受影響呢。

前面有說, chiplet 是fab 主導開始的,解決最新工藝貴,且良率低,或者超大晶片到達物理極限的問題的。Intel 在fab 技術和制定業界標準上都強,EMIB, HBM 的3D 封裝, AIB 的總線, Foveros,CXL 這些都是Intel 的出品。

2.2.1 Altera Stratix 10 FPGA

Stratix 10 是Intel 第一款使用EMIB 的設計,中心是FPGA die,周圍是6 個chiplet。4 個高速transceiver chiplet 和2 個高帶寬memory chiplet。這6 個chiplet,是來自三個不同fab 的6 個不同工藝chiplet,用來證明不同fab 之間的強大互操作性。

▲圖 2.10 Stratix 10

2.2.2 Lakefield SoC

Stratix 10 是用的EMIB,所謂的2.5D 封裝技術, Lakefield 親孩子,就是用上了3D 封裝,當然Intel 重新給它了一個名字Foveros。

▲圖 2.11 Lakefield 架構

Lakefield 有兩個技術有趣點,一是不同核的big.little 混合架構,二是chiplet 設計,一個compute die,一個base die。Base die,主要是I/O 功能,性能不敏感,因此可以用22nm 工藝,而混合了大小CPU 核,IPU,GPU 的compute die,會持續演進,用7nm,5nm 工藝。

3D Foveros 封裝技術,從名字上可以感覺一二,我們留到技術挑戰那章再講。

2.2.3 Barefoot the Tofino 2 chip 7nm plus chiplet switch ASIC

這是Ethernet Switch(乙太網交換機)市場的第一款分離為chiplet 的設計,broadcom 的7nm Trident 4倒是還是單片設計。

Switch ASIC 長期以來都是把模擬和邏輯部分放在一起設計的,模擬部分,其實和邏輯部分,演進的時間表完全不同。如果是單晶片設計,模擬部分也不得不隨著邏輯部分的工藝演進前進。如果採用chiplet 分離設計,例如Barefoot 的模擬部分,採用老一點的工藝,Barefoot 沒有透露,因此大家從28nm,16nm,12nm 都有猜, 邏輯部分則是最新的7nm 工藝。

Chiplet 不僅僅帶來了模擬部分的工藝節省,而且還可以通過不同的chiplet 配置,來提供不同的SKU。對比傳統的單片設計,乾脆disable 一部分晶片的方式,這種chiplet 就經濟實惠多了。

圖2.12 Barefoot 的Tofino2

想想Barefoot 的startup 出身,猜有chiplet 的設計,也算是順理成章。

2.3 Xlinix

講chiplet FPGA 公司必須有名字。FPGA 公司因其屬性和高利潤性,一直是各種先進工藝的率先使用者。而FPGA 一開始採用Chiplet 方案,就是為了打破fab 的物理限制,做超大晶片。

講真,其實所有AISC 的新應用領域,都是從FPGA 的設計開始的。2011 Virtex-7 2000T 就是4 個die 的chiplet 設計。文獻20 中的Xilinx 的白皮書,是比較好的對於chiplet 技術的一個探討。Chiplet 並不是一個新技術,只是在新工藝節點越來越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半導體市場上,又重新被廣泛應用了而已。

Xilinx 號稱提供業界唯一的同構和異構的3D IC。

▲圖2.13 virtex-7 系列

2.4 Marvell Mochi

Marvell 提出Mochi 概念,最大的驅動力是降低成本,模塊化晶片設計,像LEGO 那樣,提高模塊的重用性。藉助基本模塊的重用,還能在保持靈活性的同時,加快新產品的上市時間。

▲圖2.14 Mochi 應用的案例 智慧型手機

2015 年當時的Marvell CEO Sehat Sutardja 估計到2018 年開一個Mask 的價格是$10million (我也不知道這個價格,是不是對,知道的同志們,可以吱一聲),因此要有25M 的出貨量的產品,ROI 才合算。不知道大家對25M 這個數字是否有感覺,但是基本上,伺服器(約12M),4G 基站(約7M),汽車(86M)這種市場就不用考慮最新工藝了。

▲圖2.15 晶片研發成本

Marvell 採用了Kandou Glasswing IP 作為die-to-die 的接口, 而Kandou 依然非常活躍在chiplet 的互聯標準組織中。但是這個chiplet 互聯標準,是一個新生態的核心標準,競爭者眾多。

2.5 Hisilicon

海思的第一片公開的chiplet 設計,就是2014 年TSMC 16nm FinFet 網絡晶片。這個時間,這個工藝,這個CoWoS,都是閃閃亮的頂配。

▲圖2.16 CoSoW

海思因為其屬性,公開消息並不多。往往是因為合作夥伴,需要展示自己的技術突破,海思才被迫營業,站臺示眾。這個海思1616 就是這樣掛在TSMC 的網站上的。

晟騰910 的8 個chiplet 設計,融合了HBM die,邏輯部分與I/O 部分分離,兩個dummydie,超大總die size 等特點。也算是業界標杆性設計。

▲圖 2.17 Ascend910

2.6 HBM

HBM 從設計開始就是3D 封裝的,因此有些討論chiplet 的文章,並不包括HBM。但是在我看來,凡是採取多die 封裝的,都算是chiplet 的範疇。Memory die 也是chiplet,而且memory 公司賣Known good die 的歷史蠻長。

2016 年 AMD Radeon R9 Fury X 是第一個採用HBM 的晶片。Nvidia 緊隨其後。Fujitsu 的PostK supercomputer 設計,也採用了CPU die 與HBM 一起封裝的設計,因此A64FX 晶片的管腳,要比一般的晶片精簡不少。

03

Chiplet 的技術挑戰

先坦白的說,出來接口標準這一節以外,這一章,我也是外行。而且說起標準這事,我也只熟悉幾個。

我給大家把資料備齊,大家鑑別著,當參考材料讀一下吧。3.1 Interconnect interface 的標準化

互聯接口標準化重要麼?僅僅在需要對接來自不同廠家的chiplet 的時候,才重要。一個公司內部,他們自己心裡有數就好。

現有接口能解決這個問題麼?其實能的,如果不追求高帶寬,低延遲,這類性能指標。回想一下前面的案例, 邏輯die 和IO die 之間,需要什麼接口?

3.1.1 DARPA Chips 項目

DARPA 先講了一個與商業晶片公司不同的動機,就是如何降低高研發成本,特別是對於量不大的應用。DARPA 用的晶片,估計量也大不到哪裡去,卻不得不用啊,商業市場的那套「走量」的生意模式,這裡肯定是不行的。

可以如logo 一樣拼接組合的chiplet,肯定是一條出路。

CHIPS 項目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Intel 的AIB( Advanced Interface Bus),這是一個royalty free 的chiplet-to-chiplet (or die-to-die) 的物理層接口標準。Intel Stratix 10 FPGA 用的就是AIB 接口。(在github 上找得到代碼的項目,才是真·開源項目)

但是有意思的是2018 年開始的ERI 電子復興計劃第二期中的3DSoC Three Dimensional Monolithic System-on-chip 3D 單晶片系統。

▲圖3.1 DARPA ERI

3.1.2 OCP ODSA

相對於DARPA 糾結的哪些閃光的logo 們,OCP 的ODSA 工作組相對平民化很多,當然, Global Foundries 在鎮場子。ODSA 把die-to-die 的層次。而且ODSA 把chiplet marketplace 的口號提了出來。

這個和DARPA 解決量小晶片項目的目的是不同的。

Chiplet 市場這件事,如果做得好,可以改變產業界的分工合作關係。所謂的優化供應鏈,就是新的一輪洗牌。

▲圖3.2 OCP ODSA

3.1.3 OIF,JEDEC,CCIX 和其它

OIF 有一些關於die-to-die 的討論(看了看,不算明白)。JEDEC 一直出memory 接口標準的。歷史上一個好標準,被借用在其它地方的事情也時有發生。Memory 業界一直出好標準。

還有一些公司,就不搞什麼標準,直接上產品,例如Cadence Ultralink D2D PHY IP ,Synopsys 新出的 DesignWare die to die PHY IP 簡單,高效,我喜歡。

物理層,把chiplet 對接在一起。而在物理層之上,有兩種類型傾向的語以接口,I/O 類型的和memory 類型的。保持一致性,以硬體複雜換取軟體簡單?還是不保持一種性追求高效。ARM,AMD 一開始支持的CCIX,與Intel 主導的CXL,哪個能成為chipet-tochiplet的主流標準?目前尚未有結論。

3.2 封裝技術

如果可以,我想寫略。標準,我多少還是知道的。封裝技術,就實打實的不行了。

我把能用來索引的關鍵字留下來。你們自己努力吧。

3.2.1 MCM - Multi Chip Module3.2.2 Interposer3.2.3 TSV3.2.4 TSMC CoWoS3.2.5 Fan-Out Wafer-level packaging3.2.6 InFo WLP and fan-in WLP3.2.7 Samsung FOPLP3.2.8 Intel EMIB3.2.9 Intel Foveros3.2.10 價格與性能的折衷3.2.11 高價值小批量的晶片3.2.12 大規模生產類型的晶片

3.3 KGD&測試

工業標準測試非常重要。通常,我們只做整個晶片的測試,但是現在我們需要在封裝前,測試出「known good die」。業界需要一個KGD 策略和一個測試策略,目前還是空缺的。測試裸die,可比測試整個晶片麻煩多了,也難多了。

而且要獨立測試chiplet,對於功能並不獨立的某些chiplet,也很複雜。

3.4 EDA工具

EDA 工具對chiplet 的支持,仿真,都是需要慢慢補齊的。

3.5 多供應商的電源,功耗管理問題

多個chiplet 的多供應商的電源,功耗管理,都是問題。需要標準,也需要業界統一。

04

Chiplet 的商業模式挑戰

如果上章的技術問題,都能完美的解決。讓我們重新考慮一下chiplet 這個技術方案的商業動機。

最初chiplet 是為了打破晶片面積的物理上限,而近期是為了解決最新工藝節點的高昂IC設計費。

例如,28nm 需要$51.3 million, 7nm 晶片需要$297.8 milli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IBS))。

人間理想,一個開放的數量巨大的chiplet 市場, 客戶可以自由的mix-and-match, 不同的邏輯使用不同的工藝節點,IP 可以重用,研發費用在多個設計之間平攤, 創新度劇增。

誰受益,誰有可能受損?工廠和封裝廠肯定是受益方。

IP 公司會是受益方麼?賣IP RTL 風險小,把自己手中的IP 升級為chiplet 利潤高。

Chiplet 降低了半導體設計的門檻,對於新進入的公司,是一個好消息,但是這chiplet 的這種模塊化設計,其實拆分了半導體公司的方案,消弱了整體競爭能力。

對於最終的買家來說,降成本的chiplet 無疑是受歡迎的。

▲圖4.1 Darpa 的預言

放一張Darpa 的chips 產業最終狀態和傳統供應鏈的對比,那些設計,驗證的fabless 晶片公司不見了。

如果只是小startup 公司與IP 公司,參與Chiplet 的生態建設,對於半導體這個投資巨大的產業來說,只是促進產業創新,不會有大風浪。

如果大型hyperscale 公司,例如AWS,Google,也加入到這場新生態的建設之中,那麼現存的大魚們,就要有危機意識了。

有端到端設計能力的超大型hyperscale,可以站在上帝視角,優化產業鏈。這是可怕之處。

參考文獻

1. Marvell Mochi 架構:https://www.marvell.com/architecture/mochi/2. TSMC announces its first 16nm FinFET networking chip: 32-core ARM Cortex-A57,https://www.extremetech.com/computing/190941-tsmc-announces-its-first-16nmfinfet-networking-chip-32-core-arm-cortex-a57)3. Interposer 技術 :Past,now, future , TSMC 侯上勇,http://www.semicontaiwan.org/en/sites/semicontaiwan.org/files/data16/docs/(4)%20SEMICON%20Taiwan%202016%20Interposer%20Technology%20SYHou_hand%20out.pdf4. Q&A: A Deeper Look at Marvell’s MoChi Technology,https://www.electronicdesign.com/digital-ics/qa-deeper-look-marvell-s-mochitechnology5. Interview: Sutardja Sees Simpler SoCs Marvell CEO Promotes MoChi, FLC to Reduce Design Complexit https://www.linleygroup.com/mpr/article.php?id=114116.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1551/amds-future-in-servers-new-7000-series-cpuslaunched-and-epyc-analysis7. https://www.nextplatform.com/2019/08/07/amd-doubles-down-and-up-with-rome-epycserver-chips/8. https://en.wikichip.org/wiki/amd/microarchitectures/zen9. https://wccftech.com/amd-zeppelin-soc-isscc-detailed-7nm-epyc-64-cores-rumor/10.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1551/amds-future-in-servers-new-7000-series-cpuslaunched-and-epyc-analysis/11. https://www.nextplatform.com/2019/08/07/amd-doubles-down-and-up-with-rome-epycserver-chips/12. https://wccftech.com/amd-2nd-gen-epyc-rome-iod-ccd-chipshots-39-billion-transistors/13.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3829/amd-ryzen-3rd-generation-zen-2-pcie-4-eightcore14. https://www.techpowerup.com/256511/amd-ryzen-3000-matisse-i-o-controller-die-12nmnot-14nm15. https://spectrum.ieee.org/tech-talk/semiconductors/processors/intels-view-of-the-chipletrevolution16. https://www.pcworld.com/article/3433258/intel-reveals-more-about-its-lakefield-stackedcpu-due-to-ship-in-late-2019.html17. https://www.credosemi.com/credo-blog/2019/2/14/7-nanometer-and-chiplets-to-driveethernet-switch-market-in-201918. https://www.nextplatform.com/2018/12/04/programmable-networks-get-a-bigger-foot-inthe-datacenter-door/19. https://www.embedded.com/xilinxs-virtex-7-2000t-fpgas/20. https://www.xilinx.com/support/documentation/white_papers/wp380_Stacked_Silicon_Interconnect_Technology.pdf21. https://www.xilinx.com/products/silicon-devices/3dic.html22. https://www.tsmc.com/english/dedicatedFoundry/technology/cowos.htm23.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4756/hot-chips-live-blogs-huawei-da-vinciarchitecture24. https://www.servethehome.com/huawei-ascend-910-provides-a-nvidia-ai-trainingalternative/25. https://www.nextplatform.com/2018/08/24/fujitsus-a64fx-arm-chip-waves-the-hpcbanner-high/2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gh_Bandwidth_Memory27. https://www.darpa.mil/program/common-heterogeneous-integration-and-ip-reusestrategies28. https://www.intel.com/content/dam/www/public/us/en/documents/whitepapers/accelerating-innovation-through-aib-whitepaper.pdf29. https://github.com/intel/aib-phy-hardware30. https://www.opencompute.org/wiki/Server/ODSA31. https://semiengineering.com/waiting-for-chiplet-interfaces/32. https://www.jedec.org33. https://ip.cadence.com/ipportfolio/ip-portfolio-overview/interface-ip/serdes-ip/ultralinkd2d-phy-ip34. http://www.ieee802.org/3/100GEL/public/adhoc/may09_18/holden_100GEL_adhoc_01_050918.pdf35. https://semiengineering.com/waiting-for-chiplet-interfaces/36. https://blog.ipc.org/2016/12/05/3d-packaging-and-fan-out-wafer-level-packaging-fowlp/

全球AIoT產業創新峰會

資料推薦

相關焦點

  • 華為旗下海思首次入圍全球晶片製造商十強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根據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公布的數據,華為旗下的晶片製造公司海思首次入圍2020年上半年全球十大晶片廠商之列。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思銷售額同比增長49%,達到52.2億美元,排名第十。海思成為首個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製造商的中國大陸企業。
  • 一夜轉正,低調的華為二級部門「海思」火了!
    2018年,海思先後推出了麒麟、巴龍、鯤鵬、昇騰等系列晶片。尤其是巴龍5000,這款多模5G晶片被看做可以與高通、英特爾「正面剛」的殺手鐧。華為巴龍5000採用的是7nm製程工藝,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能夠在單晶片內實現2G、3G、4G和5G多種網絡制式,有效降低多模間數據交換產生的時延和功耗,顯著提升5G商用初期的用戶體驗。
  • 華為海思有何優缺點?與高通晶片比有哪些差距?在亞洲排名很靠前
    華為海思有何優缺點?與高通晶片比有哪些差距?在亞洲排名很靠前華為海思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麒麟處理器系列的晶片,由於其功耗控制的較好,性能穩定,用在中低端手機上運行良好,雖說gpu性能中規中矩,但由於華為在很多機型上對其遊戲性能進行了優化,同時搭載了華為的優化較好的emui系統,加之有方舟編譯器的加持,整體來說運行流暢,短板不多,華為手機日常使用很流暢,拍照優勢大。
  • 100G光子晶片:國內僅華為海思掌握核心技術
    根據Ovum的研究報告,2013年的100G市場,華為以31%的份額處於絕對領先的位置。但是,下遊的光器件以及光子晶片開發,我國是否也能夠快速跟上呢?  一個光模塊的製造可以分多個步驟,從晶片到TO到器件再到模塊。每一步又可以細分,核心的光子晶片包括外延生長、光刻、鍍膜、解理、測試等眾多環節。
  • 研究機構:華為海思Q1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之列
    【TechWeb】5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十大半導體製造商銷售排名。其中,華為海思排名第十,成為第一家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的中國大陸企業。
  • 背負「騙子」罵名,國產晶片龍芯到底怎麼樣?說出來你別不信
    背負「騙子」罵名,國產晶片龍芯到底怎麼樣?說出來你別不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而這些年來我們國內的科技企業也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比如說華為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廠商,華為是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廠商,大疆是全球無人機領域的領導者等等,可是大家都為這些企業而自豪,事實上我們還有很多薄弱之處,比如說晶片,最近華為被美國瘋狂的打壓,而斷供華為的大部分都是半導體晶片廠商,如果我們自己能做各種晶片,還會被斷供嗎?
  • 華為輪換制老總郭平 就華為海思 發音,麒麟晶片終究會 強勢歸來
    不可以生產製造又不可以代工生產,華為華為海思之後的將來會邁向哪裡?堅信這也是大伙兒心裡疑慮的地區。華為海思創立於04年,16年的過程總算讓華為海思變成全世界十大半導體公司。但是在遭遇沒法生產製造和沒法購置的狀況下,還能再次保存海思半導體嗎?華為管理層得出了回答。
  • 華為自研晶片,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那麼我們再回到晶片這個行業來說,大家想一想,在目前的手機行業能夠拿得出手的手機晶片廠商有幾家?算來算去也就只有高通,蘋果,三星,華為,聯發科。而和高通所面向的市場重疊度比較高的晶片企業其實只有華為的海思麒麟以及聯發科,至於蘋果和三星的晶片目前和高通的市場重疊度是比較低的。
  • 華為海思缺貨,國產高端晶片誰來續命?
    安防市場中小客戶對海思安防晶片缺貨的恐慌程度,真實反應了海思在這一市場的優勢地位。統計數據顯示,華為海思在終端IPC(網絡攝像機)SoC市場份額達到70%以上,在視頻錄像市場佔有率更是高達90%以上。
  • 全球晶片廠商排名:英特爾仍是老大 海思跌出前十
    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數據調研機構發布的全球手機銷量排行,今天為大家帶來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日前發布簡報,可以看到全球半導體廠商銷量排名根據榜單可以看到,英特爾仍是全球晶片霸主,華為海思目前跌出前十。
  • 半導體廠商全球排行,英特爾第一,華為海思進入十強
    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今日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前十大半導體廠商排名,傳統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位列榜首,後續的9家半導體廠商按排名依次是:三星(Samsung)、臺積電(TSMC)、海力士(SK Hynix)、美光(Micron)、博通(Broadcom)、高通(Qualcomm)、英偉達(nVidia
  • 快看|ASML強化與三星的合作;華為海思跌出全球TOP15
    海思晶片銷量跌出全球TOP15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C Insights最新的數據,2020年全球半導體公司銷售排名中,一度殺入全球TOP10的中國大陸晶片設計公司華為海思已跌出前15名。最新的榜單中前三名分別為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
  • 華為海思:29年,「備胎」終於「轉正」!誰在掌舵?(上)
    雖然華為海思並未表示自研晶片會漲價,但是市場上「漲價」聲音不斷,吹著一陣「晶片短缺、供應不足」的風聲,導致安防行業一些上下遊的供應商、代理商、集成商、工程商都變得莫名緊張起來。安防行業流傳著這樣的聲音,「攝像機漲價的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要囤點海康大華的攝像機?」
  • 2020上半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廠商排名:英特爾位居榜首華為海思增速...
    前十廠商分別為英特爾、三星、臺積電、海力士、美光科技、博通、高通、德州儀器、輝達、海思。從地區來看,前十大廠商包括總部位於美國的6個供應商,韓國的2個供應商以及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的2個供應商。總體而言,與2019年上半年相比,2020上半年排名前10位的半導體公司的銷售額增長了17%,是全球半導體行業總增長5%的三倍多。
  • 華為海思受挫!半導體跌出全球實力榜TOP15,巔峰時期全球前十
    對於國產科技行業來說,半導體產業一直都是無法迴避的「傷」,原因是我國半導體行業底子薄、發展慢,長期以來都依賴於海外進口。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晶片大約花費了3000億美元,在諸多進口品類中位居第一位,而第二名的則是石油,花費約2400億美元。
  • 華為海思轉變「方向」,直接撲進屏幕晶片打破困境
    雖然華為有著優秀的晶片設計能力,但卻因為技術設備問題無法完全由自己製造,因此過去華為的麒麟晶片都是由臺積電方面代工製造。目前由於離美國發布的9月15日限制令越來越近,華為CEO餘承東表示目前華為自主研發領先全球的麒麟9000晶片可能會成為絕版,一時間讓不少人陷入憂慮。有人提問說華為旗下的海思公司不是世界知名半導體公司嗎?
  • 華為海思正式宣布,高通現危機感?任正非說過的話已實現
    同時也給中國的半導體晶片產業敲響了警鐘,雖然我國近幾十年科技水平飛速提高,在很多領域都處在世界頂尖水平,但在晶片半導體領域仍然與美國有著差距。很多人都對中興表示惋惜,但是更多人還是對中國未來晶片技術的擔憂。
  • 海思跌出全球半導體Top 15,為什麼中國走不出半導體巨頭?
    市場研究公司 IC Insights 日前發布簡報,預測 2020 年排名前 15 的半導體供應商排名,其中英特爾、三星、臺積電位居前三。 令人遺憾的是,上半年在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銷售排名第十位的海思已跌出了Top 15。
  • 全球AI晶片企業華為排12,中微5納米工藝,我國晶片到底如何?
    市場調研和諮詢公司Compass Tntelligence,在調查研究了全球100多家公司中,華為排名第12名。其中排在前兩位的是大名鼎鼎的英偉達和英特爾都是本身在CPU和GPU領域的領先者和統治者。此外IBM、ARM、AMD、高通、蘋果等科技公司紛紛上榜,除了華為最近聲名鵲起的寒武紀也在榜上。那麼這個榜單是怎麼排的呢?
  • 2020年半導體廠商TOP15預測:海思消失,聯發科激進
    2020上半年,海思的銷售額同比激增 49%,公司排名躍升 6 位至第 10 位,成為首家進入全球前十榜單的中國大陸半導體供應商。不過當時IC Insights也預測,海思半導體是華為的半導體設計部門,銷售額的 90% 以上來自母公司內部採購,而這種模式在其他前10廠商中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