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觀點」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算力需求激增,催生晶片創新

2020-12-05 愛集微APP

圖片來源:網絡

機器學習已然無處不在。它藏身於很多智能設備中,一部智慧型手機、一個智能音響、線上購物娛樂的一個個APP裡……它像是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縫合者」,用算法和數據試圖「猜透」人心。

各大廠商對機器學習的熱情越來越高,對算法、算力和數據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對算力需求的激增,進一步催生相關晶片和專用設備的蓬勃創新,而在後摩爾時代,這種創新或將成為突破算力極限的關鍵。

數據「餵」大的機器智能

什麼是機器學習?簡單來說,機器學習使用算法在數據中發現模式,然後使用一個能識別這些模式的模型對新的數據進行預測。

由此可見,數據是讓一個算法從實驗室走到物理世界的關鍵。數據量、數據多樣性以及規模化的、成本可靠的數據來源渠道等都是影響最終結果的關鍵要素。其中,有一項關鍵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數據的社會化標註。「某種意義上,機器永遠離不開人類。」澳鵬(Appen)中國產品總監張童皓對集微網表示。澳洲公司Appen成立於1996年,多年來一直是AI產業鏈中比較靠前的數據節點來為客戶提供服務,業務涉及提供圖像、文本、語音、音頻、視頻及其他數據收集和標註服務。

眾所周知,神經網絡是當前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石技術。「神經網絡的專長就是在像素點裡面嘗試著取出一系列的關鍵點,而這些關鍵點是由人工標註出來的。」張童皓說,「如果你丟給機器一堆無規則的隨機圖片,它永遠都不知道這個圖片裡面有人。」

隨著AI應用要求的不斷提升,訓練的難度和對數據的要求也隨之提升。張童皓告訴集微網,他們曾經為配合一家手機客戶的一項算法訓練提供數據服務,拍攝全世界各地不同經度、不同緯度的月亮照片。「如果採用在一個國家的不同地方所觀察到的月亮,而不是在全球各個地方實地觀察,那麼其標註的數據一旦應用於全世界數據中,錯誤的數據將會給後續一系列應用帶來錯誤的結果。」目前Appen的平臺上有超過100萬名參與人工智慧數據收集、標註的人員,他們來自全球130個國家或地區的7萬多個地方,涵蓋180 多種語言和方言。

機器對數據的「胃口」越來越越大。以谷歌的BERT為例,這是該公司2018年建立並用於其搜尋引擎的AI語言模型,它具有超過3.5億個內部參數,使用33億個文字單詞進行了訓練,大部分來自在線的維基百科。而研究人員稱,如果可以用更大的數據量,比如300億個單詞訓練一個系統,那麼它的性能顯然將更好。而更多的數據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計算能力來處理這一切

算力需求激增 催生晶片創新

據《經濟學人》統計,從2012年到2018年,用於訓練大型模型的計算能力已增長了30萬倍,並且約每三個半月翻一番。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這一發展速度需要的遠不止摩爾定律所能實現的改進。更何況如今正值摩爾定律走向枯竭之際,如何不斷提升系統性能以滿足人工智慧訓練的需求?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顯然需要新的顛覆——從計算架構開始,做算法、硬體和軟體的共同優化變得尤為關鍵。

對算力需求的激增,也進一步催生AI專用晶片和專用設備的蓬勃發展,並促使晶片層面的多種創新。

張童皓也觀察到了晶片技術和機器學習之前的相互影響。他指出,基於機器學習的晶片架構發展,已經從最初的硬體通用化到場景定製化服務,「很多AI行業的領頭羊在特定晶片模組上的投入,都是在服務AI場景化落地。」

比如,蘋果的自研晶片裡有一個專門用於機器學習的處理器——神經引擎,它和CPU、GPU一起處理機器學習所需要的大量的運算。據蘋果公司全球副總裁葛越在今年上海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透露,該神經引擎每秒鐘可以完成高達五萬億次的運算。此外,谷歌自行設計了TPU(張量處理單元)晶片,百度自行開發的AI晶片「崑崙」。英特爾則在去年12月以20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公司哈瓦那實驗室(Habana Labs),該公司的雲端AI推理晶片已經商用。成立於2016年的英國公司Graphcore則正在開發一種新型處理器——IPU(intelligent processing unit,智能處理器),可以幫助加速機器智能產品和服務的開發,該公司2019年的估值已達到20億美元。

此類創新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AI引發的計算能力需求的激增正值摩爾定律逐漸枯竭之際——在過去50年裡,傳統數字計算機的性能按照摩爾定律一路提升——集成電路(微晶片)的容量大約每18-24個月翻一番。如今,數字計算機性能的發展速度似乎正在放慢。

突破摩爾定律的嘗試

摩爾定律和馮諾依曼架構的瓶頸在算力需求激增之下日益凸顯。尋找新的替代方案突破蠻力計算變得尤為重要。

復旦大學信息學院研究員、新氦類腦智能首席科學家鄒卓教授指出,摩爾定律的挑戰在於——無法承受的能耗密度,原子尺度的尺寸、製程、器件的不穩定性和偏差,以及比例縮小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性能提升,高昂的研發和製造成本。與此同時,馮諾依曼計算架構不斷抵近極限,即內存的讀取速度和晶片的處理速度漸漸難以實現同步。

量子計算是一種解決方式——利用量子力學的反直覺特性來大幅加速某些類型的計算。比如,微軟研究院量子架構與計算小組負責人提出一種稱為葛洛沃算法(Grover's algorithm)的量子計算技術,該技術有望大大提高計算速度。因為關於機器學習的一種思考方式是將其視作優化問題,即計算機試圖在數百萬個變量之間折中取捨,以求出誤差儘可能小的解

另一種思路則是從生物學中得到啟發。這個領域以大腦的神經網絡架構為基礎開發下一代計算機。神經形態計算聚焦脈衝神經網絡(spiking neural network,SNN)被業界稱作第三代神經網絡

「生物是很高效的計算系統。」鄒卓指出,藉助類腦技術大規模並行、事件驅動、實施環境交互、感算存緊密耦合協同等特點,開發能夠如人腦般感知、傳遞、處理和運用信息的智能晶片與系統,有望突破摩爾定律以及馮諾依曼架構的瓶頸。

像人腦一樣的存算一體,打破了傳統馮諾依曼架構存儲計算分離的架構,這是類腦計算的核心突破。」新氦類腦智能企業戰略總監程韞韻對集微網解釋,存算一體的模式,即把內存和計算單元兩者作為一個單元,不會因計算任務的架構複雜化而功耗激增,這也讓計算耗電和散熱兩大難題找到了新的方向。

Facebook內部做過一項統計,其AI負責人曾透露,該公司那些最大型的模型進行一輪訓練可能需要耗費數百萬美元的電力。相比之下,同樣的情況人腦消耗的能量可能僅需其千分之一。

看起來,這似乎在突破蠻力計算上充滿潛力,近年來不少科技公司也都涉足研究「神經形態」晶片。

2011年,IBM發布了TrueNorth晶片。2014年TrueNorth更新了第二代,功耗達到了平方釐米消耗20毫瓦,印證了類腦晶片的低功耗價值,也在一些AI任務上印證了類腦晶片的實際工作能力。緊隨其後的是英特爾。2017年,英特爾發布了類腦晶片Loihi,其擁有13萬個人造突觸。2019年7月,英特爾又發布了首個大規模神經形態計算系統Pohoiki Beach。該系統由64塊Loihi組合而成,可以在自動導航、陸續規劃等需要高效執行的AI任務中帶來高於GPU的功耗和處理能力。此外,高通也開發過名為Zeroth的類腦晶片。中國業界在該領域也加緊投入,如浙大的「達爾文」晶片、清華的「天機」晶片等都已在路上。其中清華的「天機」晶片作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晶片去年登上了《自然》(Nature)雜誌封面。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切都尚未成熟。量子計算的應用落地還面臨很多工程設計問題。類腦智能層面,一方面科學家仍然不完全了解大腦究竟是怎麼工作的,另一方面適配類腦計算的架構、算法、編程方案等等也處在廣泛的空白期。

顯然,找到繞開比特編程和摩爾定律的替代方案,並使之從實驗室步入現實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校對/零叄)

相關焦點

  • 淺析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
    淺析後摩爾時代的AI革命 Wilde 發表於 2020-12-04 10:44:00 機器學習已然無處不在。
  • 一篇論文引發的光子AI晶片革命!這次真想要了摩爾定律的命
    但這是晶片製造商及供應商竭力維繫摩爾定律的結果,隨著逼近物理尺寸極限、散熱難題即將成為無法克服的挑戰,以及許多關鍵的計算密集型應用發展提速,人們對摩爾定律的未來產生了更多疑慮,對晶片技術創新的需求也愈發迫切。
  • AI計算量每年增長10倍,摩爾定律也頂不住|OpenAI最新報告
    從AlexNet到AlphaGo Zero,最先進AI模型對計算量的需求已經增長了30萬倍。英偉達的黃仁勳一直在強調摩爾定律已死,就是沒死也頂不住如此爆炸式的算力需求啊。至於為何發布AI計算量報告?OpenAI說,是為了用計算量這種可以簡單量化的指標來衡量AI的發展進程,另外兩個因素算法創新和數據難以估計。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換句話說:元件更小的晶片性能更好。所以摩爾定律概括起來就是:半導體電路的電晶體的數量每18-24個月翻一倍。而電晶體的尺寸對計算機技術的提高來說非常重要。電晶體越小,單個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就越多;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越多,處理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同樣價格的電子產品性能,時隔18-24個月後就會翻倍。
  • 「2020中國AI算力報告」重磅出爐:中國怎麼解決GPT-3的算力難題?
    而且,隨著模型參數和訓練數據越來越大,若算力跟不上,GPT-3根本「跑」不起來。作為系統提供商,浪潮積極推動開放生態建設,AI伺服器適配了寒武紀、燧原科技、英特爾等晶片產品,促進AI計算產業的協作共贏。其次,是架構層面的趨勢。AloT時代,日益增長的業務實時性需求使邊緣和端側的計算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工智慧算力會逐漸向邊緣滲透,到2023年,將近20%用於處理AI工作負載的伺服器將部署在邊緣側。
  • 英偉達「黃氏定律」:AI晶片性能每年翻倍|硬核時間
    會上,英偉達首席科學家 Bill Dally 提出了「黃氏定律」——黃氏顧名思義是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AI 晶片的推理能力每一年應該翻一倍。短短一句話,卻是計算機科技兩個時代的交接棒。1965 年,英特爾創始人 Gordon Moore 提出「半導體晶片的電晶體每隔 18 個月就要翻一倍,同時價格不變」,這就是主導計算機行業半個世紀的「摩爾定律」。
  • AI算法效率每16月翻番,超越摩爾定律,OpenAI:長江後浪推前浪
    人工智慧算法也遵循著自己效率提升的「摩爾定律」。在人工智慧領域裡,因為研究人員的努力,頂尖算法的效率提升速度超過了晶片中摩爾定律的速度。「後浪推前浪」:更高效模型不斷湧現,算力持續提升在調查研究中,OpenAI 發現在 WMT-14 翻譯任務上谷歌 Transformer 所需算力已經比此前常用的 seq2seq 模型要少 61 倍——而兩者推出的相隔時間也僅有 3 年。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的機會在哪裡?,根據OpenAI預估,AI算力約每3.4個月翻倍,但算力需求增長速率是10倍/年增長,就算摩爾定律不放緩,都難以滿足日益增速的算力需求。自1965年摩爾提出此觀點後,晶片性能的提升基本以每5年增長10倍,每10年增長100倍的速度前進。但是,製程工藝從22nm進入「後摩爾時代」,摩爾定律開始放緩,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甚至在CES2019上表示,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晶片性能的增速已降至每10年可能只有2倍。
  • 【觀點】中科院院士都有為:自旋晶片或成後摩爾時代主流晶片
    1.中科院院士都有為:自旋晶片或成後摩爾時代主流晶片;2.首片國產6英寸碳化矽晶圓產品在上海臨港正式發布;3.乘5G+4K/8K之大勢,國科微探索智能機頂盒「芯「發展1.中科院院士都有為:自旋晶片或成後摩爾時代主流晶片;10月16日,
  • 「人工智慧第一股」依圖科技衝刺科創板,按下國產晶片加速鍵
    事實上,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帳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而依圖 IPO 後,已發行的優先股將全部轉為普通股。另外,依圖目前尚處於創業期,不可避免的要進行大量研發投入。
  • 中科馭數張宇暢談「科創浪潮」:找準方向、滿足需求 做專用算力...
    從國際形勢到國內科創板的強勁態勢,從「斯坦福」模式的引進到國內融資風投發展到成熟階段,科技創新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觀點交鋒之中,中科馭數VP張宇就「科創浪潮之下,算力晶片行業呈現出何種特點」「科研人如何抓住創業機會」「科創浪潮將帶來什麼」等問題,結合中科馭數的發展給出了獨到見解。
  • 張亞勤:深度學習更近一步,如何突破香農、馮諾依曼和摩爾瓶頸?
    隨著數據的海量爆發,如何突破目前的算力,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攻克的關鍵,香農定律、馮諾依曼架構和摩爾定律奠定了傳統計算與通訊範式,如何突破已經接近極限的三種理論?張亞勤表示,需要通過對信息的重新定義,制定新的計算範式、計算體系和通訊架構,而他們又給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為此,中國需要抓住機會,引領數位化的 3.0 時代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
  • 齊聚行業智慧,共建產業芯生態!2019全球人工智慧創芯峰會成功舉辦
    中國目前在全球創新板塊上承擔著重要角色,2019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智能+」,用人工智慧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這是國家層面對人工智慧定位和現實意義的一次概括。在勢不可擋的智能洪流下,AI正在將各行業推向智能發展新時代。2019全球人工智慧創芯峰會是一場洞悉AI產業發展方向,聚焦AI晶片技術走向和落地趨勢,推動技術革命和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合肥本地產業生態圈建設的產業峰會。
  • 比摩爾定律快得多:為什麼要將AI算力擴展至ExaFLOPs百億億次量級?
    當通用計算逐漸在性能、能效比提升逐年放緩的情況下,摩爾定律放緩、登納德縮放定律失效,被人們每每提及的「架構革新」成為一種必然。Graphcore的IPU可算是當代「架構革命」的先驅之一。Graphcore的架構革命究竟能帶來什麼?
  • AI晶片「點燃」北京!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大咖演講全乾貨
    壁仞科技預計在明年流片首款同時支持AI訓練和推理的晶片產品;黑芝麻智能將於2021年投片A2000大算力晶片,支持L4/L5級自動駕駛;地平線明年將挑戰100萬片晶片出貨量;知存科技明年初將批量試產WTM2101晶片。2020年,AI晶片產業經歷了哪些機遇和挑戰?新基建風口下,AI晶片該如何加速落地?未來AI晶片的創新之路又將去往何方?
  • 看懂未來十年AI晶片趨勢!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成功舉行
    1、智能計算時代到來,算力引擎急需突圍在本屆峰會上,除了尹首一教授為大家帶來中國AI晶片創新之路的深度思考外,壁仞科技聯合創始人、總裁徐凌傑,以及黑芝麻智能科技CMO楊宇欣也分別分享了各自在AI晶片創新上的經驗。
  • 世界計算機大會|嘉賓演講摘錄:算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觀點可彌補智商...
    計算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期,算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高濤 計算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期,算力成為核心競爭力。據統計,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15.6萬億,佔全球經濟的19.7%。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這是全球從業者亟待思考和做出決策的問題,同時也是大國科技競賽的重要砝碼,誰率先找到另闢蹊徑的新方向,便意味著獲得「彎道超車」賽道的門票。傳統晶片玩家試圖通過軟體和算法尋求出路,一些研究者則在材料源頭進行創新。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一招可以突圍
    有分析表示,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那麼,中國晶片該如何突圍呢?中國媒體《IT時報》11月6日報導,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最新消息是,全球領先晶片供應商臺積電將在2022年量產3納米工藝晶片,2024年推行2納米工藝。
  • 「卡脖子」的尖端技術該如何前行?劉明張亞勤等院士大咖為你解惑
    金磊 鄭集楊 發自 CNCC現場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距離世界頂尖,中國「芯」這就意味著真正算力已經成為新的生產力,能夠驅動經濟的發展。多樣性計算方面,姜濤認為目前當今社會大量的應用場景都是需要多種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