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摩爾定律?世界最小1nm電晶體誕生

2020-11-27 OFweek維科網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新材料,將電晶體的製程從 14 納米縮減到了 1 納米,相關論文已在《科學》發表。這一研究展示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電晶體,推翻了此前認為無法製作出小於 5 納米柵極的看法。但是,這仍然只是一種概念證明,距離切實可用的產品還有很長的距離。摩爾定律仍然面臨終結的威脅,但未來半導體廠商可以使用類似技術增強晶片的計算力。

  過去十年,工程師一直在挑戰縮小集成電路元件尺寸的極限。儘管他們知道物理定律為傳統半導體的電晶體柵極線寬定了一個5納米的閾值,大約是現在市面上的高端20納米柵極電晶體的1/4。現在,這個定律可能要被打破,或至少受到挑戰。

  使用納米碳管和 MoS2,將電晶體製程縮減到 1 納米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由 Ali Javey 帶領的研究團隊就正在挑戰該物理定律,他們開發了一種新型電晶體,其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作為對比,人類的頭髮絲寬度大約是50000納米。

  「我們造出了目前為止已知的最小電晶體。」Javey說,他是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部電子材料項目的主要負責人。「柵極線寬可以定義電晶體的尺寸。我們展示的1納米柵極電晶體,表明利用適當的材料,在縮小電子元件尺寸上存在更大的空間。」

  這項技術的關鍵是使用碳納米管和二硫化鉬(MoS2),後者是一種汽車配件店常見的發動機潤滑劑。MoS2是一族廣泛用於LED管、雷射、納米級電晶體、太陽能電池等的具有很大潛力的材料。

  

  二硫化鉬通道和1納米碳納米管柵極的示意圖。圖源:Sujay Desai/Berbeley Lab

  研究結果發表於10月7日號《科學》雜誌。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曾預測,電晶體的集成電路密度每兩年將翻一番(摩爾定律),讓筆記本、手機、電視和其他電子產品的性能提高。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 Sujay Desai 表示:「半導體行業一直認為,任何線寬小於5納米的柵極都無法工作,因此小於5納米的柵極甚至沒有被考慮過。我們的研究證明了,小於5納米柵極的可能性。用MoS2取代原來的矽材料,我們可以製造出線寬只有1納米的柵極,並使其起到開關作用。」

  讓電晶體突破 5 納米柵極限制

  電晶體包含三極:源極、漏極和柵極。電流從源極流到漏極,流動過程被柵極控制,柵極會根據施加的電壓選擇開或者關。

  矽和 MoS2 都有一個晶體晶格結構,但是與 MoS2 相比,從矽中流過的電子會更加輕盈,遇到的阻礙也相對更少。當柵極在 5 納米以上時,這是一個好處。但是,在這個長度之下,就會發生一個量子力學中的現象,叫隧道效應,進而導致電子從源極流向漏極的過程中,柵極電阻不能防止電流的強行通過。

  

  電晶體切面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圖片顯示了1納米的碳納米管柵極,以及被當做絕緣體的二氧化鋯所分隔的二硫化鉬半導體。圖片來自: Qingxiao Wang,德州大學。

  「這意味著我們不能關閉這一電晶體」,Desai 說,「電流是失去控制的」。由於通過MoS2 的電流更「重」,它們的流動可以通過更短的柵極長度進行控制。MoS2 還可以縮減到原子級別的薄片,大約 0.65 納米厚。此外,它還擁有更低的介電常數,這一指標反映的是材料儲存電場中能源的能力。這兩個屬性,加上電子質量,有助於在柵極的長度減小到1納米時,提升對電晶體內電流流動的控制。

  一旦他們選定MoS2 作為半導體材料,下一步就應該是建造柵極。結果證明,建造 1 納米的結構是一個不小的成就。傳統的光刻技術在這一比例下不能發揮良好作用,所以研究者轉向了碳納米管,這種空心圓柱管的直徑同樣小到 1 納米。

相關焦點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半導體,電晶體,摩爾定律...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0.167nm電晶體達成:摩爾定律到此為止
    從晶片製程開始邁入20nm的時候,唱衰「摩爾定律」的聲音就開始越來越強烈,但最新的進展是,IBM聯合三星、GF已經拿出了7nm樣片,而臺積電甚至都把5nm提上了日程。半導體業繃緊的神經仿佛一下子鬆弛下來,那麼在量子計算未成形之前,工藝的極限是什麼?
  • 1nm電晶體誕生 計算技術界的重大突破
    網絡配圖  1nm電晶體誕生引關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的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完成了計算技術界的一大突破!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據外媒報導,今天,沉寂已久的計算技術界迎來了一個大新聞。
  • 1nm電晶體誕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電晶體的製程大小一直是計算技術進步的硬指標。電晶體越小,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這樣一來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會獲得巨大進步。  多年以來,技術的發展都在遵循摩爾定律,即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眼下,我們使用的主流晶片製程為14nm,而明年,整個業界就將開始向10nm製程發展。
  • 再次拯救摩爾定律:一文瞭然GAA晶片技術
    其實,當看到 5nm 的蘋果 A14 晶片發布時,小編心裡突然湧上一陣感慨,半導體的製程工藝,從 10nm 到 7nm 再到現在的 5nm,進化的幅度越來越小,但每進一步,都是整個行業付出巨大研發成本的結果。  相信大家平時刷新聞時已經有所了解,晶片的製程工藝越來越小,等於電晶體越做越小,當工藝越來越接近極限時,難度就會呈指數級上升。
  • 摩爾定律延壽數十年 FinFET電晶體發明人胡正明獲IEEE榮譽獎章
    日前IEEE電子電器工程師協會宣布,FinFET電晶體發明人胡正明(Chenming Hu)獲得了2020年的IEEE 榮譽獎章,這是IEEE協會的最高獎勵,這一技術使得摩爾定律延壽了數十年。自從1965年,Intel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摩爾定律」以來,半導體工藝一直按照這個規律發展,2年提升一倍的電晶體密度。不過摩爾定律原本應該終結了,因為按照之類的發展,傳統矽基半導體工藝製造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在28nm工藝之後。
  • 摩爾定律再續!ASML基本設計完成1nm光刻機
    摩爾定律是什麼?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根據經驗得出一條「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每隔兩年翻一倍。從這條「定律」我們能夠一窺科技進步的速率,每一次工藝的升級都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 臺積電:摩爾定律依然有效,電晶體將能做到 0.1 納米
    據臺灣地區《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研發負責人、技術研究副總經理黃漢森表示,毋庸置疑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且狀況良好,它沒有死掉、沒有減緩、也沒有帶病,並透露電晶體將能做到0.1納米。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微觀問題 Micro-Problem雖然晶片製造商已經使用了各種手段來跟上摩爾定律的步伐,但還是無法避免摩爾定律的加倍效應已經開始放緩的事實,不斷地縮小晶片的尺寸總會有物理極限:現在最新的製程工藝特徵尺寸僅為 7nm,而矽原子的半徑為 0.117nm,也就是說,在 7nm 工藝的晶片中的電晶體的特徵尺寸僅為不到
  •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日期: 2020-10-13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摩爾定律是一項經驗建議,它表明,集成電路(IC)中的電晶體數量每隔幾年就會翻一番。但是,由於電晶體越來越小,以至於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無法提供進一步縮小電晶體的機會,因此摩爾定律已開始失效。為了延續摩爾定律,其中一種可能性是求助於二維半導體。
  • 巨頭晶片製程之戰:5nm如何給摩爾定律續命?-虎嗅網
    5nm製程:摩爾定律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引得戰火紛紛的5nm究竟能給行業帶來什麼?一位國內頭部晶片設計企業的技術專家告訴智東西:「從行業最直觀的受益來講,無非是讓產品獲得更高算力的同時,還能保持相同甚至更低的功耗,整體性能進一步加強。」他這種觀點也已成為晶片行業的共識。
  • 臺積電:摩爾定律可延續到0.1nm 現有製程工藝定義已成營銷遊戲
    臺積電:摩爾定律可延續到0.1nm 現有製程工藝定義已成營銷遊戲 摩爾定律是半導體產業的金科玉律,已經指導行業發展了50多年,它是Intel聯合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的,Intel也是摩爾定律最堅定的捍衛者,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英國研究人員展示其研究樣本 北京時間4月21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英國研究人員研製世界上最小的電子電晶體,其厚度為1個原子,直徑10個原子。 這項最新研製的新型電子電晶體比之前32納米矽材料電子電晶體小3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科斯特亞·諾沃舍羅夫說,「這種電子電晶體可用於任何半導體製造。」他和另一位合著作者將該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電子電晶體形式的邏輯門可加強計算處理能力。根據摩爾定律,每隔24個月,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的數量將翻番,從而不斷提升計算機性能。
  • 晶片突破 1nm 後,將會如何發展?
    當矽基晶片突破 1nm 之後,量子隧穿效應將使得「電子失控」,晶片失效(確切的說,5nm 甚至 7nm 以下,就已經存在量子隧穿效應)。這種情況下,替換晶片的矽基底,也許是晶片進一步發展的可行出路之一。
  • 摩爾定律不死?1nm製程光刻機完成設計,國內趕超難度太大
    英特爾創始人摩爾曾經發表過著名的摩爾定律,其核心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每隔兩年翻一倍。」這一說法,在數年前半導體工藝停滯不前時,曾被業內認為已經過時。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臺積電:摩爾定律還活著,電晶體密度還可更進一步
    翻譯自——tomshardware摘要:摩爾定律的核心理念是提高電晶體的密度,現在我們通過並行化或者改進封裝來實現。臺積電錶示,儘管最近的時代思潮與摩爾定律相反,但摩爾定律依然存在。臺積電新任全球營銷主管Godfrey Cheng在博客中寫道:摩爾定律與性能無關,而是與電晶體密度有關。傳統的方法,雖然性能是通過提高時鐘速度和體系結構來提高的,但今天是通過矽架構創新和計算工作負載的線程化或並行化達到高性能目的,因此這需要增加晶片大小。這就說明了電晶體密度的重要性,因為晶片成本與其面積成正比。
  • 1nm電晶體又是什麼鬼?
    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